在新西兰读大学,我治好了精神内耗

puppy

你是不是也常常觉得心很累?曾经的我,也是在绩点、实习和未来的焦虑里疯狂打转,生怕一步走错就满盘皆输。但新西兰的留学生活,真的像一剂良药。在这里,没人会因为你问了个“傻”问题而笑你,周末的作业也可能是去海边徒步、观察生活。我慢慢学会了允许自己“犯错”,也找回了那个不必紧绷、能大口呼吸的自己。我发现,原来人生不止一条赛道,我们可以不着急,可以慢慢来。如果你也正被“内耗”困扰,也许我的故事能给你一些不一样的启发和勇气。

阅读前的小提示
这篇文章不是一碗“快跑,来新西兰”的鸡汤,也不是留学中介的广告。它只是一个普通留学生,在经历了无数个深夜的自我怀疑后,想和你聊聊关于“放过自己”这件事。如果你也觉得很累,希望能给你带来一点点喘息的空间。

在新西兰读大学,我治好了精神内耗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深夜?

凌晨两点,电脑屏幕的光照亮疲惫的脸,Word文档上的光标固执地闪烁,像在无声地嘲笑你的大脑一片空白。DDL就在眼前,绩点像座大山,实习经历那一栏还空着,手机里刷到的同龄人似乎个个都手握大厂offer,人生进度条飞快。那一刻,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喘不过气,觉得再走错一步,就全完了。

出国前,我就是那个在深夜里被焦虑反复碾压的人。我把人生当成一场精密的计算,每一步都必须踩在“最优解”上。选专业要看哪个最热门,参加活动要看能不能给简历加分,连交朋友,心里都可能有个小算盘,盘算着“人脉”的价值。我活得像个高速旋转的陀螺,不敢停,也不允许自己停。直到我拖着两个巨大的行李箱,降落在奥克兰,呼吸到那口带着咸湿海风和青草味的空气时,我还没意识到,我的“病”,有救了。

课堂:那个敢问“傻”问题的人,是我

国内上学时,我最怕的就是提问。问题在脑子里转了八百个弯,最后总会被一个念头掐死:“这个问题会不会太傻了?老师会不会觉得我没听讲?同学会不会笑话我?” 于是,我习惯了沉默,习惯了把所有“不懂”都自己扛,然后花数倍的时间去网上找答案,效率极低,心力交瘁。

来到新西兰的第一堂Tutorial(小组辅导课),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那是一节市场营销课,我们小组在讨论一个案例。一个本地的Kiwi同学,突然举手问Tutor:“对不起,我还是不太明白这个SWOT分析里的‘威胁’(Threats)具体要怎么定义,可以再举个例子吗?”

我当时心里一惊,这可是最基础的概念啊。然而,Tutor不仅没有丝毫不耐烦,反而非常认真地停下来,用一个全新的、我们身边超市的例子,重新讲了一遍。整个过程中,没有一个同学投去异样的眼光,大家都在认真地听,甚至在他讲完后,又有人接着这个例子提出了新的问题。

那一刻,我感觉心里某个坚硬的壳,裂开了一条缝。

新西兰的教育体系,真的不太在乎你是否“一步到位”。它更鼓励的是探索过程中的思考和质疑。根据新西兰教育部(Education New Zealand)的官方介绍,这里的教学法强调“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很多课程的考核,Presentation(演讲)和Group Project(小组作业)的比重甚至超过50%,远高于期末考试。这意味着,你如何与人协作、如何清晰地表达观点,远比你记住多少知识点更重要。

后来,我也开始试着举手。第一次提问时,心脏怦怦直跳,声音都在抖。我问了一个关于数据采样偏差的“小白”问题。Tutor听完后,笑着对我说:“That's a great question, it gets to the core of the issue.” (这是个好问题,正好问到了关键。)那句鼓励,像一股暖流。渐渐地,我成了那个课堂上最爱提问的人之一。我发现,当我不再害怕“犯错”,不再担心自己显得“无知”时,我的学习效率和专注度反而大大提高了。精神内耗的第一步,就是从允许自己“不懂”开始的。

学习:当你的作业是去海边“发呆”

曾经,我的学习生活被图书馆、自习室和无尽的DDL填满。周末?不存在的。周末是用来“弯道超车”的。我坚信,只有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时间,才能获得安全感。

但新西兰的“学习”概念,广阔得超乎我的想象。

记得有一门环境科学的课,教授留的周末作业不是写几千字的论文,而是让我们去西海岸的Piha黑沙滩,待上至少三个小时。任务要求是:不许看手机,只能用眼睛和耳朵去观察和感受,然后写一份“感官报告”——你看到了什么颜色的海浪,听到了几种不同的鸟叫,闻到了怎样的空气,沙子踩上去是什么感觉。

起初我觉得这简直是“摸鱼”,但当我真的坐在海边,看着太阳一点点沉入塔斯曼海,听着海浪不知疲倦地拍打着巨大的狮子岩,我那颗终日被焦虑和计划塞满的大脑,仿佛第一次被彻底清空了。我开始注意到沙滩上奔跑的小狗,远处冲浪者的欢呼,还有海风吹过头发的触感。那是一种久违的、只专注于当下的平静。

这不是个例。我的朋友读设计,作业是去逛遍奥克兰大大小小的二手店,为自己的作品寻找灵感;学旅游管理的同学,作业是去皇后镇体验一次蹦极,然后分析其作为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学习,不再是禁锢于四方书桌之上的苦差事,它与真实的生活紧密相连。

这种模式背后,是新西兰人对“Work-Life Balance”(工作生活平衡)的极致追求。这里的生活节奏,真的可以很“慢”。根据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美好生活指数”调查,新西兰在工作生活平衡方面一直名列前茅,仅有约12%的员工表示自己工作时间很长,远低于17%的经合组织平均水平。这种文化也渗透到了校园里。大学里有数不清的社团,从徒步、冲浪到橄榄球,学校鼓励你走出去。数据显示,新西兰拥有13个国家公园,国土面积的近三分之一都是受保护的自然区域。在这里,去户外“充电”,是比泡图书馆更理所当然的生活方式。

我开始在周末跟着徒步社团去“Tramping”(远足),在绵延的步道上大口呼吸,汗流浃背。身体的疲惫,换来的是精神的极度放松。我发现,当我把视线从绩点和未来移开,投向远方的雪山和森林时,那些压得我喘不过气的烦恼,好像也变得渺小了。

人生:不止一条赛道,慢一点也无妨

在国内的“内卷”环境里,我们习惯了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成功:名校、高薪、大厂。人生仿佛是一条拥挤的单行道,每个人都在拼命往前挤,生怕被甩下。

在新西兰,我看到了人生的N种可能。

我的房东,一位50多岁的白人大哥,是名校工程学硕士毕业,曾经是顶尖公司的工程师。但他40岁时,毅然辞职,去学了木工,现在是一个快乐的家具匠人,每天在自己的工作室里敲敲打打,最大的乐趣是周末开着他的小船去海钓。我问他后不后悔,他说:“钱少了一些,但快乐多了无数倍。我为什么要做一份让我每天皱着眉头的工作呢?”

我还认识一个咖啡师,他一边在咖啡店打工,一边用业余时间画画。他的梦想不是把画卖出天价,而是在社区里办个小画展,让邻居们都能看到。我还见过律师转行去开面包店,会计辞职去经营一个有机农场。在这里,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遵从内心的热爱,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一件特别值得尊重的事。

这种多元化的价值观,给了我极大的冲击和安慰。我开始反思,我拼命追求的,真的是我想要的吗?还是只是因为“大家都这样”?新西兰的就业市场也反映了这种灵活性。根据新西兰统计局(Stats NZ)的数据,这里的“零工经济”(Gig Economy)和合同制工作越来越普遍,很多人同时拥有多重身份。这让“跨界”和“转型”变得不那么可怕。

我不再把实习看作是进入大厂的唯一跳板,而是把它当作探索自己兴趣的机会。我尝试了在NGO做志愿者,在小创业公司做市场助理,甚至在一家画廊的周末活动上帮忙。每一次尝试,都让我对自己多了一分了解。我发现,我可能并不适合节奏飞快的金融行业,反而对和人打交道的社区工作充满热情。

我慢慢接受了,人生不是一场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甚至可以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漫游。我们可以随时切换赛道,也可以随时停下来看看风景。当我不再用单一的标准要求自己时,那种“必须成功”的枷锁,也随之解开了。

写在最后:给正在内耗的你

从新西兰毕业回国后,我又回到了这个熟悉又快节奏的环境里。说实话,焦虑有时还是会找上门,但我的心态已经完全不同了。

我学会了给自己设定边界。工作再忙,我也会在周末留出一天时间,不碰电脑,去爬山,或者只是在家看一部电影。我不再24小时在线,秒回所有信息,我允许自己有“离线”的权利。

我学会了欣赏过程。一个项目没做到完美,我会复盘学到了什么,而不是苛责自己为什么没能拿第一。我开始享受解决问题本身的乐趣,而不是只盯着最后的结果。

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和自己对话。当我再次感到心累时,我会问自己:“嘿,你还好吗?是不是太累了?我们休息一下好不好?”

如果你现在也正被精神内耗所困,感觉快要撑不下去,也许可以试试这些从新西兰学来的“小药方”:

1. 这个周末,放下手里的事,去一个有树有水的地方走一走,不带目的地,也不用发朋友圈,就纯粹地走一走。

2. 下次开会或者上课,鼓起勇气,问一个你觉得可能有点“傻”的问题。你会发现,天塌不下来。

3. 找一件你纯粹因为喜欢、而不是因为“有用”才做的事。画画、弹琴、做饭,什么都行,每周给它留出一点时间。

4. 允许自己“浪费”一点时间。发发呆,看看窗外,别让日程表填满你生活的每一个缝隙。

新西兰的经历没有给我一个标准答案,但它给了我一张更广阔的人生藏宝图。它告诉我,你不必总是紧绷,不必总是奔跑,你可以慢下来,可以喘口气,可以做一个不那么“完美”但更快乐的自己。世界很大,人生很长,别急,我们慢慢来。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48982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