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求职秘籍快速预览 |
|---|
| 简历定制化:针对目标岗位和地域(香港/内地)深度优化,突出量化成果,适配ATS系统。 |
| 面试精准备:熟练运用STAR法则应对行为面,提前研究公司文化和岗位要求,准备有深度的问题。 |
| 资源最大化:充分利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教授推荐,积极参与校友活动,拓展LinkedIn人脉。 |
| 市场双线策略:清晰认识香港和内地就业市场差异,同步准备,多手准备,提高上岸几率。 |
| 心态韧性:面对拒绝保持积极,将每次经历视为学习机会,坚持不懈,相信总会遇到对的offer。 |
哈喽,各位正在香港读硕的小伙伴们,你们是不是也跟我当初一样,一边忙着学业,一边又偷偷为毕业找工作的事发愁?
我记得特别清楚,那是一个香港冬天湿冷的夜晚。我刚赶完一篇论文的DDL,电脑还没关,下意识地就打开了求职网站。刷着那些招聘信息,看着“要求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字样,心里那个凉啊,感觉比窗外维多利亚港吹来的风还要刺骨。
旁边寝室的室友还在“肝”着她的量化模型,而我却在对着屏幕上的“投递成功”和“简历筛选中”发呆。那个时候,焦虑就像藤蔓一样,缠绕着每一个在异乡求学的我们。我们都想在毕业后能顺利“上岸”,拿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证明自己的选择没错。
但现实呢?香港这个弹丸之地,优秀人才扎堆,僧多粥少是常态。内地的“金三银四”、“金九银十”也像无形的压力,催促着我们。当时我真的特别迷茫,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里,更不知道该怎么在这场激烈的“抢位赛”中脱颖而出。
别担心,作为一名在香港读了一年硕士就成功“上岸”的过来人,我真的太懂你们的焦虑了!这一路走来,我踩过不少坑,也总结出了一套超级实用的求职“秘籍”想跟大家分享。
这里面不光有怎么高效准备简历、搞定面试的干货,还有如何巧妙利用学校资源和校友网络、拓展人脉的独家心得。更重要的是,在面对僧多粥少的香港市场,甚至考虑回内地发展时,我们该怎样调整心态,制定最适合自己的求职策略。希望我的亲身经验能帮你少走弯路,找到方向,更自信地迈向理想的offer!快来跟我一起揭秘,让你的求职之路少点迷茫,多点顺利吧!
认清赛道,心态先行:别让焦虑“绑架”你的求职路
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清晰地认识香港的就业市场。别带着滤镜看香港,觉得遍地都是高薪offer。现实是,香港对非本地毕业生的工作签证有一定要求,而且就业竞争一直都很激烈。
根据香港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近期的调查数据显示,近几年香港本地硕士毕业生中,选择留港就业的比例大约在60%-70%左右。而剩下的则会选择回内地发展或前往其他国家。这个数字已经很说明问题了:留下不易,但并非不可能。
我有个朋友小A,在港大读金融。他当初就一门心思要进投行大厂,简历只投那些顶尖的IBD(投资银行部)岗位。结果呢,投了几十份简历,连一个面试机会都没拿到。他每天都特别沮丧,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后来我们一起复盘,发现他犯了一个常见错误:过于“挑剔”,没有认清市场真实情况。香港金融业确实发达,但IBD、PE(私募股权)这些顶级岗位对硕士应届生来说,门槛极高,往往需要非常出色的实习背景。大多数留港的硕士毕业生,更多会进入到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审计、咨询以及一些大型企业管培生项目。
我当时的心态调整就是:放宽目标,拓宽视野。我开始研究那些中型券商、精品投行以及一些知名企业的管培项目。比如,某国有银行的香港分行,或者一些香港本土的金融科技公司,它们对应届生的需求量会更大,而且竞争相对没那么白热化。不要一开始就把自己限定在最窄的赛道上,多给自己一些选择,你的机会才会更多。
心态上也要做好准备。求职是个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你会遇到很多拒绝,甚至会怀疑自己。这都没关系,每一次拒绝都是在帮你缩小范围,找到更适合你的方向。记住,你的价值不会因为一份offer的迟到而减少。
简历,你的“敲门砖”:如何打造一份让HR眼前一亮的黄金简历?
简历,这真的是求职路上最最重要的一环了。它就像你的“身份证”,HR看你的第一眼,就是看它。而且,现在大部分公司都会用ATS(Applicant Tracking System,申请人追踪系统)来筛选简历,你的简历要是不“ATS友好”,可能连HR的眼睛都见不到。
我有个师姐,她的背景很优秀,GPA很高,实习经历也很丰富。但她刚开始投简历的时候,总是石沉大海。后来她找我帮她看简历,我发现她的简历虽然内容丰富,但排版花哨,而且喜欢用大段文字描述,没有突出关键信息。
我告诉她,根据一项最新的行业调查,招聘经理平均只会花6-7秒钟浏览一份简历。是的,你没听错,短短几秒钟!这意味着你的简历必须能在瞬间抓住对方的眼球,突出你的核心优势。
我的秘籍是:
- 定制化,再定制化:每一份简历都要针对你申请的岗位进行修改。比如说,如果你申请的是数据分析岗位,就要把你在课程中做过的数据建模、数据可视化项目放在最前面,并量化成果(比如“通过XXXX分析,帮助团队将XX效率提升了15%”)。如果你申请的是市场营销,就要强调你的用户洞察、文案策划能力。
- 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仔细阅读岗位描述(Job Description),把里面出现的关键词,比如“数据分析”、“项目管理”、“沟通协调”、“SQL”、“Python”等,巧妙地融入到你的技能和项目描述中。ATS系统会根据这些关键词进行筛选,你的简历命中率就会大大提高。
- 量化你的成就:这真的是一个金标准。不要只说“负责了某项目”,要说“主导了某项目,在3个月内完成了XXX,为公司节约了XX成本”或者“开发了XX功能,提升用户活跃度20%”。用具体数字说话,远比空泛的描述更有说服力。
- 简洁明了,排版专业:一份简历一页纸是黄金法则(应届生)。字体选择专业的无衬线字体,比如Arial、Calibri。版面整洁,留白适当,信息分类清晰,一目了然。我当时发现网上有很多“港硕简历模板”,很多都是过于华丽或者信息密度过大,反而适得其反。我推荐大家参考一些华尔街投行风格的简历模板,简洁高效。
我自己的简历,就经历了大概十几次大改小修。我把每个项目都用STAR法则(Situation, Task, Action, Result)的思路来提炼,然后用强有力的动词开头,配上量化数据。比如,我在一个实习中负责社群运营,我不会写“负责社群运营”,我会写“策划并执行XX主题社群活动10场,吸引1000+用户参与,提升用户活跃度30%”。这样的表达,效果立竿见影,我的面试机会也肉眼可见地增加了。
面试,不仅仅是“聊天”:深度准备,自信展现
拿到了面试机会,恭喜你,你已经成功了一半!但面试可不是简单的聊天,它是一场你和面试官之间的“博弈”,你需要展现你的专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和职业素养。
我的朋友小C,技术背景很强,但是每次面试都表现得比较紧张,语言表达也不够流畅。他总是觉得“技术过硬就行”,但很多时候,面试官看重的不光是你的硬实力,还有你的软实力。
我自己的经验是,面试准备一定要非常非常充分:
- 研究公司和岗位:这听起来老生常谈,但很多人真的没做到位。你要深入了解这家公司的业务、产品、企业文化、最新动态,甚至可以看看他们CEO的公开讲话。对岗位职责也要了如指掌,这样才能在回答问题时,把自己过往的经验和公司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我在面试一家金融科技公司时,就特意提到了他们最近推出的一个智能投顾产品,并且结合我之前在量化投资课程中学到的知识,表达了我的看法,面试官当时眼神就亮了。
- 准备行为面问题:“请谈谈你最大的优点和缺点”、“你为什么选择我们公司”、“你遇到过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怎么解决的?”这些都是经典的行为面问题。我当时整理了一个常见问题库,然后用STAR法则把我的经历都准备好,写成小故事。比如问到“你遇到过的最大挑战”,我就会讲我在某个项目里如何克服技术难题,如何协调团队成员,最终成功交付的完整故事,有头有尾,有血有肉。
- 准备技术/专业面:如果你申请的是特定专业岗位,比如数据分析师、软件工程师,那专业知识的考察是必不可少的。刷题、复习专业课知识点、了解行业最新技术趋势。金融岗位的同学,对市场的理解、对基本金融概念的掌握是基本功。我有个同学在面试咨询公司时,就被问了一个非常开放的案例分析题,要求现场提出解决方案,幸好他平时就有阅读商业案例的习惯,才勉强应对。
- 准备你的问题:面试的最后,面试官通常会问你“你有什么问题要问我吗?” 这绝对不是让你说“没有”。这是一个你展现思考深度、对公司热情的好机会。你可以问关于团队文化、未来发展、岗位挑战的问题,但避免问薪资福利这类问题,除非面试官主动提及。我通常会问:“您认为在这个岗位上,一个新人最大的成长空间和挑战会是什么?”
- 模拟面试:和同学互相进行模拟面试,或者利用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资源。通过模拟,你会发现自己表达上的问题,也能提前感受面试的氛围,减少紧张。我当时就和几个小伙伴互相扮演面试官,互相提问,效果非常好。
记住,面试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你也在考察这家公司是否适合你。展现真实的自己,自信但不傲慢,专业又不失亲和力,你就能给面试官留下深刻印象。
巧用学校资源,拓展人脉:你的校友网络比你想象的更强大!
在香港读硕士,你最大的财富之一,就是你的学校。学校里有海量的资源,很多人却都忽略了。
我的同学小D,他就是个“学校资源挖掘机”。他几乎每周都会去就业指导中心咨询,让老师帮他修改简历,做模拟面试。你知道吗?根据我了解到的数据,很多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都有合作的行业导师,甚至可以直接推荐实习和全职机会。比如,香港中文大学的职业规划与发展中心,每年都会举办数十场线上线下招聘会、校友分享会,甚至提供一对一的职业咨询服务。这些服务都是免费的,你不利用就亏大了!
除了就业指导中心,你的教授们也是宝藏。他们不仅是学术大牛,更是行业里的资深人士。我当时就鼓起勇气,向我最喜欢的一位教授请教,表达了我想进入某个行业的意愿。教授不仅给我提供了很多行业洞察,还帮我引荐了他在那家公司的校友。虽然最后我没有通过那个校友拿到offer,但这次经历让我对那个行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打开了我人脉拓展的思路。
再来说说“人脉”。人脉这东西,不是让你去攀附,而是让你去链接。LinkedIn就是你最好的工具。
- 主动链接校友:搜索你学校的毕业生,看看他们在哪些公司、什么岗位工作。看到你感兴趣的,礼貌地发出链接请求,附上简短的说明:“师兄/师姐您好,我是您学校的学弟/学妹XX,对您目前所在的XX行业很感兴趣,希望有机会能向您请教”。
- 参加校友活动:学校和校友会经常会组织各种活动,千万别宅在宿舍里!我当时参加过一次校友分享会,认识了一个在咨询公司工作的师兄。他当时分享了很多咨询行业的“黑话”和面试技巧,对我后面面试咨询公司帮助特别大。这些面对面的交流机会,远比你网上投递简历有效。
- 利用你的圈子:同学、朋友、实习同事,都是你的人脉。我当时就是在一次小组作业中,和一位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聊起来,发现他知道一个他舅舅公司的招聘信息,正好是我感兴趣的岗位。你看,机会有时就在不经意间出现。
根据领英(LinkedIn)的一项全球调查,近85%的职位是通过人脉关系获得的。这个数据非常惊人!所以,别害羞,别觉得不好意思,多走出去,多和人交流,你的机会真的会翻倍。
香港 VS 内地,双线作战策略:你的求职地图需要多元化
对于港硕来说,到底是留港还是回内地,这是一个永恒的难题。我当时的策略就是“双线作战”,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首先,我们要理解香港和内地的就业市场差异。香港的就业市场相对更国际化,金融、法律、咨询等专业服务业非常发达,对英语能力要求高。薪资水平普遍较高,但生活成本也高。对于非本地毕业生,工作签证(IANG签证)是需要考虑的因素,通常需要公司担保。根据香港政府统计处2023年发布的数据,香港本地大学毕业生平均月薪约为2.2万港币,但不同行业和岗位差异非常大,金融、咨询等头部行业薪资普遍更高。
而内地的就业市场,尤其是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互联网、科技、制造业等行业蓬勃发展。就业机会更多元,行业选择更丰富。薪资水平虽然整体低于香港,但消费压力相对小一些。很多内地大公司也为海归毕业生提供了专门的招聘通道和优惠政策。
我有个同学小E,他一开始就决定回内地发展。他早早地就关注了内地“金九银十”的校招季,同步投递了香港和内地大厂的岗位。最终,他拿到了一个字节跳动的offer,同时也有香港一家金融科技公司的offer。这种双线作战的优势就是,你有了更多的选择权。
我的双线作战具体实施方案是:
- 招聘信息全覆盖:香港的JobsDB、LinkedIn,内地的前程无忧、智联招聘、Boss直聘、应届生求职网,以及各大公司的官网招聘页面,我都会每天刷一遍。设置好关键词提醒,不错过任何一个机会。
- 简历版本多备:针对香港和内地企业的不同偏好,我准备了两个版本的简历。香港的企业可能更注重国际视野、英文能力和实习背景;内地的企业可能更看重你的综合素质、学习能力和对本土市场的理解。有时候,连自我介绍的侧重点都会调整。
- 面试准备分区域:香港公司的面试通常更注重英文沟通、案例分析和行为面;内地公司则可能更看重你的专业技能、对公司的忠诚度和对加班的接受度(笑)。了解这些差异,你就能更有针对性地准备。
- 了解签证政策:如果你打算留港,务必了解IANG签证的申请流程和条件。早做准备,别等到offer来了才发现签证是问题。如果你回内地,也可以关注一下各地的人才引进政策,是否有落户加分或补贴。
不要给自己设限。同时考虑香港和内地的机会,能让你在求职路上更加从容。多一个选择,就多一份底气。
不确定性下的应变与坚持:跌倒了,爬起来,继续跑!
求职路上,拒绝是常态,迷茫是常客。我敢说,没有谁的求职之路是一帆风顺的。我记得我当时投递了超过100份简历,收到了几十封拒信,只有不到10个面试机会。
每次收到拒信,心里的滋味都不好受。尤其是看到那些冰冷的“很遗憾您不符合我们的要求”的邮件,真的会让人瞬间泄气。
我有个朋友小F,在求职中期的时候,连着被几家心仪的公司拒绝,他一度情绪非常低落,甚至想放弃,回老家随便找个工作算了。但是,他没有。他把每一次失败都当成了“复盘”的机会。
- 复盘与反思:每次面试结束后,我都会在第一时间把面试官问的问题、我的回答、以及我没答好的地方都记录下来。然后我会思考,哪个地方可以改进?是知识点没掌握牢,还是表达不够清晰?甚至我还会复盘我的简历,是不是不够契合这个岗位?
- 寻求反馈:如果可能,尝试联系HR或面试官,礼貌地询问能否得到一些反馈。虽然大部分时候可能不会有回应,但如果能得到一点点建议,那都是非常宝贵的。
- 保持学习:求职是一个持续学习的过程。你在面试中发现的知识盲区,就是你下一步要补足的地方。比如,我当时发现我对某个数据分析工具的理解不够深入,我就会立刻去Coursera或B站找课程来学习。
- 积极实习:如果全职机会一时难求,那就积极寻找实习机会。尤其是在香港,很多公司招收应届生,会非常看重你在本地的实习经历。哪怕是无薪实习,只要能学到东西,能丰富你的简历,也是值得的。我当时就是在大四暑假争取到了一个香港本地券商的实习,这为我后面在香港找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 坚持运动,保持健康:求职的压力真的很大,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当时每天都会坚持去学校的健身房跑半小时步,或者去操场走一走。运动能释放压力,保持头脑清醒。
我最后拿到的offer,并不是我最初最想去的公司。但是,它是一个非常适合我的平台,给了我很大的成长空间。所以,不要过于执着于某一家公司或某一个岗位,你的选择权,在你手里。保持耐心,保持韧性,你的努力终会得到回报。
好了,说了这么多,你是不是觉得求职之路也没那么可怕了?
记住,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身边有和你一样努力的小伙伴,有愿意帮助你的师兄师姐,有提供资源的学校。把这些都利用起来,你的求职之路会少走很多弯路。
我给你们最后一个最最实用的建议:开始行动,越早越好! 别等到毕业前夕才手忙脚乱。现在就开始改简历,现在就开始刷LinkedIn,现在就开始了解行业,现在就开始练习面试。哪怕每天只花半小时,日积月累,你都能甩开那些还在“佛系”的同学一大截。
别怕犯错,别怕被拒绝。这些都是你成长路上的“经验值”。保持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的能力,然后坚定地迈出每一步。
祝你们都能拿到心仪的offer,顺利“上岸”!等你成功上岸了,记得回来跟我分享你的好消息哦!加油,港硕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