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高四年,我到底赢了还是输了?

puppy

美高四年,我到底是赢了还是输了?这个问题,我到现在也没想明白。回头看,我拿到了梦校的offer,英语说得溜了,独立生活能力更是点满。但我也常常觉得,自己好像用这些换走了和国内朋友一起成长的青春,错过了家人四年的陪伴,甚至有点搞不清自己到底是谁了。这笔“留学账”,算来算去总觉得五味杂陈。如果你也曾或正在经历这份光鲜背后的迷茫,或许我的故事能给你一些共鸣和陪伴。

算这笔留学账前,先看看这几点
心态准备:留学不只是刷GPA和申梦校,更是情绪和心态的过山车。做好“今天还想征服世界,明天就想打包回家”的心理准备。
沟通准备:跟爸妈的“代沟”可能会因为时差和距离变成“马里亚纳海沟”。提前约定好沟通频率和方式,不报喜不报忧是大忌。
身份认同:你会发现自己像个“薛定谔的中国人”,在国内朋友眼里太“洋气”,在外国朋友眼里又不够“local”。拥抱这种混合身份,它是你的独特勋章。
财务透明:清楚知道四年花销意味着什么。这不是一笔小数目,理解背后的家庭付出,会让你对自己的选择更负责。

美高四年,我到底赢了还是输了?

上周六晚上,我窝在波士顿公寓的沙发里,跟国内的发小们视频。他们攒了个局,在一家我无比熟悉的烧烤店里,吵吵嚷嚷,烟火气十足。视频里,阿哲举着一串烤腰子冲我喊:“四年没见,回来哥们儿请你撸串啊!” 小雅在旁边吐槽她老板,讲着我们高中时都认识的某个老师的八卦。他们聊得热火朝天,我在这头笑着,心里却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

他们说的梗,有些我已经接不上了。他们共同经历的高三、毕业旅行、大学军训,于我而言,是朋友圈里的几张照片,是地球另一端传来的零碎故事。挂掉视频后,房间里瞬间安静下来,只剩下冰箱运行的嗡嗡声。我捏着手里那封来自梦校的录取信,这封信曾是我过去四年所有奋斗的终极目标,可在那一刻,我却无比清醒地问自己:用四年的青春换来这张纸,我到底是赢了,还是输了?

这个问题,像一根扎在心里的刺,时不时就疼一下。如果你也曾或正在经历这份光鲜背后的迷茫,或许我的故事能给你一些共鸣和陪伴。

毫无疑问,我赢得了“入场券”和“盔甲”

先说说“赢”的部分吧,毕竟,这是我们当初选择这条路的初衷。

最直接的“赢”,当然是学术上的。我手里的这张offer,就是最好的证明。说句实在话,美高背景在申请美国大学时,确实是个不小的优势。我们学校的升学顾问曾给我们看过一份非官方数据,同样水平的中国学生,在美高就读的学生进入Top 30大学的概率,比在国内高中的学生要高出不少。这不难理解,我们从9年级开始就在适应美国的教育体系,玩转AP课程、做各种听起来高大上的课外活动、跟老师混熟了要推荐信,整个过程就像是为美国大学申请“量身定制”的。根据美国教育理事会(ACE)的一些分析,美国大学招生官更熟悉美高的课程体系和评分标准,这无疑降低了评估风险。

我记得申请季的时候,国内的朋友们都在为了几分之差的托福和SAT焦头烂额,而我已经可以和我的历史老师Mr. Davison聊我的申请文书,他会告诉我:“Leo,你写的关于中国移民历史的这段很有见地,但可以更个人化一点。”这种深度的、基于长期了解的指导,是国内中介流水线式的服务很难给予的。这四年,我不是在“准备”留学,而是“身在其中”,这是本质的区别。

除了offer,我还赢了一身“独立生存的盔甲”。15岁那年,我拖着两个巨大的行李箱降落在纽瓦克机场,连怎么坐shuttle bus去学校都得现查。四年后,我能面不改色地跟保险公司电话扯皮,熟练地在沃尔玛比较不同品牌牛奶的价格,甚至还能给新来的学弟学妹们开“生存指南”讲座。前阵子我发烧到39度,自己预约了学校的clinic,自己去CVS取药,然后回家给自己煮了一锅热乎乎的白粥。那一刻,我特别想家,但也第一次清晰地感觉到,我真的可以照顾好自己了。

这种独立,不只是生活技能,更是心理上的。你得学会在无数个孤独的深夜里自我消化情绪,学会在小组讨论中勇敢地提出反对意见,学会在一个完全陌生的文化环境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根据一份针对国际学生适应性的调查,超过60%的留学生认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情绪恢复力”是他们留学期间最大的收获。这身盔甲,是真金白银的历练换来的,坚硬,且合身。

最后,我赢得了更开阔的视野。在国内时,世界是平面的,是从书本和新闻里看到的。在美高,世界是立体的。我的室友是个来自肯尼亚的黑人小哥,他会给我讲内罗毕的故事,我们一起看《黑豹》时他比我还激动。我的化学课搭档是个虔诚的摩门教徒,我们会因为宗教和科学的话题辩论一整个下午。我曾在联合国总部听一场关于气候变化的演讲,也曾在寄宿家庭的感恩节晚餐上,听他们一家人讨论中期选举。这些经历,让我学会了尊重差异,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文化根基。我不再轻易地给任何人和事贴标签,因为我知道,每个标签背后,都是一个复杂而生动的个体。这种思维上的“破壁”,千金不换。

但那笔账的另一端,是无法量化的“失去”

然而,每一枚硬币都有另一面。那些闪闪发光的“收获”背后,是我用真切的时光和情感付出的“成本”。

首先失去的,是那段“集体记忆”的青春。就像开头提到的那通视频,我与发小们的青春,从我登上飞机的那一刻起,就有了时差。他们的高中是成堆的试卷、晚自习后一起偷吃的麻辣烫、为高考倒计时牌一起紧张的日子。我的高中,是橄榄球赛的呐喊、周末去mall的闲逛、还有为了写一篇10页的paper在图书馆熬的夜。我们都在成长,却朝着不同的方向。

这种错位感,在每次回国时都异常强烈。他们聊的明星八卦、网络热梗,我一知半解。我讲的homecoming party、spring break,他们也只能礼貌性地笑笑。我们努力想回到过去无话不谈的状态,却发现彼此的经历已经隔了一条太平洋。这种感觉,有个专门的词叫“文化失语”。我像是被连根拔起,移植到了一片新的土壤,虽然活了下来,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朋友圈里刷到他们穿着学士服的毕业合影,所有人都在,唯独少了我。那种感觉,说真的,挺扎心的。

其次,是与家人四年的疏离。我错过了姥爷的80大寿,错过了我弟的中考,错过了无数个本应在家的春节。我爸妈总说:“家里都好,你安心学习。”但我知道,他们报喜不报忧。有一次视频,我妈无意中说漏嘴,我爸前阵子因为胆囊炎住了几天院。我当时就懵了,电话这头眼泪止不住地流,又气又急,觉得自己太不孝了。那种无力感,那种远隔重洋的愧疚,是每个留学生都体会过的痛。

研究“降落伞儿童”(Parachute Kids)的心理学报告显示,长期与父母分离的低龄留学生,更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症状。我们看似独立,但内心深处对家庭的依恋和亏欠感,常常会在某个瞬间将我们淹没。我们学会了自己扛事,但也可能因此与父母之间竖起了一道看不见的墙,有些心里话,反而不知道怎么开口了。

最让我困惑的,是身份认同的迷失。我在美国朋友面前,是“那个中国朋友”,他们会好奇地问我关于中国的各种问题。而在国内亲戚眼里,我说话夹着英文单词,思想变得“太西化”,又显得格格不入。我像一个“局外人”,在两种文化之间徘徊,哪一边都无法完全融入。我爱吃汉堡薯条,也想念豆浆油条;我享受美国的自由讨论氛围,也怀念国内的热闹人情。这种“文化夹层”的状态,就是典型的“第三文化小孩”(Third Culture Kid, TCK)困境。

我到底是谁?这个问题,在无数个夜深人静的时候折磨着我。我的根在中国,但我的枝叶却是在另一片天空下舒展的。这种撕裂感,让我有时候觉得很累,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归属在哪里。

那笔沉甸甸的经济账

除了情感上的得失,还有一笔最现实的账——钱。美高四年的花费,是一个普通中产家庭需要勒紧裤腰带才能负担的巨大开支。

我算了一下,我在东岸一所还不错的私立寄宿高中,每年的学费加住宿费大概在7万美元左右。根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 World Report)2023年的数据,美国顶尖私立寄宿高中的平均费用甚至超过了每年8万美元。四年下来,光是学费和住宿费,就接近3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超过200万。这还不包括保险、机票、假期开销和各种杂七杂八的费用。

这笔钱,是我爸妈大半辈子的积蓄。他们从来没跟我提过钱的压力,但我心里都明白。我妈戒掉了她最爱的护肤品,我爸好几年没换过他的旧车。他们把最好的都给了我,这份沉甸甸的爱,既是我的动力,也是我巨大的压力。我必须成功,必须出人头地,否则就对不起这份付出。这种“必须赢”的心态,让我在学习上异常“卷”,但也时常感到焦虑和疲惫。我不敢失败,甚至不敢表现出脆弱。

所以,当别人羡慕我拥有的一切时,我心里总会有一个声音在说:这些都是有代价的。这代价,不仅是看得见的金钱,更是那些看不见的情感和时光。

所以,这笔账到底该怎么算?

写到这里,我好像还是没有回答开头那个问题:我到底是赢了还是输了?

或许,这个问题根本就没有标准答案。留学这笔账,从来不是一道简单的加减题,它更像是一份复杂的资产负债表,得失共存,无法完全抵消。

如果你正站在留学的十字路口,或者已经在这条路上感到迷茫,我想给你几个大白话建议,不是为了帮你“算清”这笔账,而是为了让你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踏实一点。

第一,别把offer当成终点。拿到梦校录取通知书,兴奋个三天就够了。它只是你人生的一个新起点,而不是你四年付出的全部回报。你在这四年里学会的独立、思辨和适应能力,这些刻进你骨子里的东西,比那张纸重要得多。

第二,主动去维护那些重要的关系。别总等着国内的朋友来找你,你可以主动分享你的生活,哪怕是吐槽食堂的难吃。跟爸妈视频,别总是“嗯嗯啊啊挺好的”,问问他们今天吃了什么,邻居家的狗是不是又生了。关系的维系,需要你跨越时差,主动付出努力。

第三,接纳自己的“不一样”。别再纠结自己到底“更中”还是“更西”了。你就是你,一个有着中国胃、说着流利英语、既能理解春节也能玩转万圣节的独特个体。这种跨文化的背景,不是你的弱点,而是你的超能力。它让你看世界有了不止一个视角,这是未来非常宝贵的财富。

说到底,美高四年,赢和输,或许根本就是个伪命题。它不是一场非黑即白的比赛,而是一段独一无二的旅程。这段旅程里有鲜花和掌声,也有荆棘和泪水。我们得到的,和我们失去的,共同塑造了今天的我们。

这笔账,可能永远也算不清。但回过头看,那些熬过的夜,那些流过的泪,那些经历过的文化冲击和自我怀疑,都成了我们生命里最深刻的印记。

你不是一个人在迷茫。走过的每一步,都算数。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