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学前,你最该知道的一件事 |
|---|
| 你的人生剧本不是被预设好的,而是一场等待你亲自下笔的开放式创作。澳洲,就是你大展身手的那个巨大稿纸。 |
Hi,大家好,我是lxs.net的小编。
还记得我刚到悉尼的第三天,晚上十点,我一个人瘫坐在空荡荡的出租屋地板上,对着一堆刚从Kmart买回来的、散发着工业气味的木板发呆。那是我人生中第一个书架,flat-pack(平板包装),说明书画得像外星密码,而我手里唯一的工具,是一把室友留下的水果刀。
那一刻,无助、烦躁和孤独感像悉尼夏天的热浪一样扑面而来。在国内,这种事一个电话就能搞定,我甚至从来没想过“自己组装一个书架”会成为一个难题。我对着那堆木板坐了半小时,差点就想把它们扔了。但最后,我还是深吸一口气,打开YouTube,搜了一个“how to assemble a bookshelf with no tools”的视频,用那把水果刀和一本厚厚的教科书当锤子,叮叮当当地敲了两个小时,终于把它歪歪扭扭地立了起来。
当最后一颗螺丝被我用硬币拧紧时,我看着那个丑丑的、但确实能放书的架子,突然笑了。那不是一个多大的成就,但它像一束小小的光,照进了我原本按部就班的人生轨道。我第一次真切地感觉到,原来很多我以为“我不行”的事情,只是因为我“没试过”。
澳洲留学,就是由无数个这样“我没试过,但我可以”的瞬间组成的。它远不止是上课、赶due和打工。如果你也对未来感到迷茫,或者正准备踏上这段旅程,希望我的故事,能让你看到人生的剧本,真的不止一种写法。
“独立”不是一句口号,是生活本身
出国前,我们总把“独立”挂在嘴边,觉得它是一种很酷的姿态。来了之后才发现,独立根本不是姿态,而是生存必需品。它藏在每一次独自去看病、每一次和房东据理力争、每一次在超市对着几十种牛奶发懵的瞬间里。
就拿租房这件事来说,绝对是每个留学生的“血泪史”。我刚来时,为了省钱,在网上找了一个二房东。照片看着光鲜亮丽,结果到了才发现是客厅隔出来的一个小间,连窗户都没有。更糟糕的是,没住两个月,大房东突然找上门,说二房东欠了房租跑路了,让我们立刻搬走。那时候我才知道,原来租房合同有那么多坑,二房东转租很多都是不合法的。
那次经历让我焦头烂额,但也逼着我迅速成长。我开始研究新南威尔士州的租房法规,学着怎么去正規网站看房,怎么辨别钓鱼邮件,怎么跟中介打交道,怎么保护自己的押金(Bond)。你知道吗?在悉尼这样的大城市,租房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根据房地产网站Domain的数据,2024年初,悉尼的房屋空置率一度低至1.3%,这意味着一百套房子里只有一两套是空着待租的。在这样的环境下,你必须学会快速决策,同时又要擦亮眼睛,保护自己。
还有一次,我半夜发高烧到39度,浑身无力。国内习惯了有家人照顾,那一刻真的感觉天都要塌了。我哆哆嗦嗦地搜“澳洲半夜发烧怎么办”,打通了Healthdirect的24小时热线,一个非常耐心的护士在电话里一步步指导我该怎么做,告诉我附近哪家药店还开着,什么情况下需要叫救护车。那晚,我一个人裹着被子,喝着电解质水,熬到了天亮。第二天自己去见了GP(全科医生),整个流程走下来,心里突然就有底了。
这些经历听起来很惨,但它们像是在给我的人生“强行”安装必备软件。每一次解决问题,我的内心就强大一分。我学会了寻求专业帮助,而不是一个人硬扛。其实,澳洲大学的系统非常完善,几乎都设有专门的国际学生支持中心(Student Support Centre),从学业、住宿到心理健康,都有专人负责。根据澳洲的《海外学生教育服务法案》(ESOS Act),为国际学生提供支持是学校的法定义务。所以,千万别怕“麻烦”别人,求助是你在异国他乡最重要的一项技能。
世界是个巨大的“朋友圈”,不加好友太可惜
来澳洲之前,我以为我的朋友会是中国人,或者至少是亚洲人。因为文化背景相似,沟通起来没障碍。但生活总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我的第一个“朋友圈”突破,来自我的合租公寓。室友一个来自巴西,热情奔放,每天早上都要放桑巴音乐;另一个来自德国,严谨到连厨房的盐罐都要按固定位置摆放。刚开始,我们因为生活习惯不同有过不少摩擦。但慢慢地,我们开始分享彼此的生活。
我永远记得我们组织的第一次国际厨艺分享会(Potluck)。巴西小哥带来了他家乡的芝士面包球(Pão de Queijo),德国小哥做了地道的土豆沙拉,我则包了我最拿手的猪肉白菜饺子。我们一边吃,一边聊。我才知道,原来巴西人觉得足球不仅是运动,更是一种信仰和艺术;德国人也并非都像传说中那样刻板,他们只是习惯把事情规划好。那天晚上,我们从各国的选举制度聊到哪个app上约会最靠谱,厨房里小小的餐桌,仿佛变成了一个小小的世界论坛。
这种跨文化交流,在澳洲是日常。你知道吗?根据澳洲教育部的官方数据,截至2024年2月,在澳洲的国际学生总数已经超过了71万,他们来自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排名前五的生源国是中国、印度、尼泊尔、菲律宾和越南。这意味着,你在课堂上随便一个小组讨论,都可能是一场小型的“联合国会议”。
我曾经和一个来自尼泊尔的同学做过一个项目,他告诉我,他家就在喜马拉雅山脚下,每年都有无数徒步爱好者经过。他的人生理想,是回到家乡开一个既环保又能为当地创造就业的生态旅馆。这个想法让我非常触动。在我们习惯于讨论“年薪多少”“哪个公司平台好”的时候,世界上还有人用另一种方式在定义成功和幸福。
正是这些来自不同背景的朋友,像一面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思维的局限,也让我对这个世界多了无数的好奇和理解。他们让我明白,人生的道路有千万条,没有哪一条是绝对正确的。不踏出自己的舒适圈,你永远不知道会错过多少有趣的灵魂。
专业是起点,而不是终点
我想,大部分留学生都和我一样,出国时背负着一个“规划好”的未来。我当时选的是商科(Commerce),一个被认为是“安全”“好就业”的专业。我的剧本写得很清晰:好好学习,拿高分,毕业进“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然后努力工作,申请PR,定居。
这个剧本,在我上了一门叫“Digital Marketing(数字营销)”的选修课后,被彻底撕掉了。
那门课的教授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小老头,他不用PPT,而是直接在课堂上分析各种真实的商业案例。他告诉我们,未来的商业世界,得“人心”者得天下,而数字营销就是连接品牌和人心的桥梁。我被深深吸引了。课后,我开始自己琢磨,建了一个分享澳洲留学生活的博客(没错,就是这个网站小编身份的雏形!),学着做SEO优化,分析网站流量。当我的第一篇文章被谷歌收录,并且有人在底下留言说“谢谢你的分享,很有用”时,那种成就感,比我考了再高的会计分数都要强烈。
后来,我鼓起勇气,去一家本地的环保非营利组织做志愿者,帮他们运营社交媒体账号。我策划的第一个线上活动,为一个流浪动物收容所筹集到了几千澳元的捐款。这次经历让我确定,我喜欢并且擅长做这件事。毕业时,我放弃了所有会计师事务所的面试机会,转而申请了一家媒体公司的内容营销岗位,并最终拿到了offer。
我身边的朋友们,也都在上演着类似的故事。学IT的朋友,因为热爱冲浪,自己开发了一个预测浪况的App,现在已经有了第一批付费用户;学会计的同学,在咖啡店打工时爱上了手冲咖啡,毕业后用澳洲政府给的485毕业生工作签证,和朋友合伙在墨尔本的巷弄里开了一家小小的咖啡馆。
澳洲的教育和就业环境,给了我们这种“不务正业”的底气。首先,澳洲大学选课非常灵活,你可以大胆地去尝试各种跨界课程。其次,长达2-4年的485毕业生工作签证,简直是人生的“黄金缓冲期”。你不用一毕业就面临“找不到工作就得回国”的巨大压力,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去试错。
而且,未来的就业市场,恰恰需要我们这种“斜杠青年”。领英(LinkedIn)发布的《2024年澳洲热门职位报告》显示,增长最快的职位中,很多都和可持续发展、人工智能、数据分析和增长营销相关。这些领域,往往需要的是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所以,你今天出于兴趣去学的编程课,或者在社团活动里锻炼的领导力,都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成为你最核心的竞争力。
学会“浪费时间”,才懂生活真谛
在国内,我们从小被教育要“争分夺秒”。但在澳洲,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是如何心安理得地“浪费时间”。
刚来的时候,我非常不适应。周四下午,很多本地人就开始准备过周末了,这叫“Thirsty Thursday”。到了周五,下午三四点办公室里就没人了。周末的商场,五点准时关门。我心想,这些人也太“懒”了吧?
直到我的本地朋友带我体验了一次真正的“Aussie Weekend”。我们周六早上开车去蓝山徒步,在森林里呼吸着桉树的清香;中午在小镇上吃一个热乎乎的肉派;下午回到市区,找个海滩,铺上毯子,看书、聊天、发呆,直到日落。整个过程,没有KPI,没有deadline,唯一的目的,就是享受当下。
那一刻我才明白,这不是懒,而是一种生活哲学。工作和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全部。澳洲人对户外活动和体育的热爱是刻在骨子里的。根据澳大利亚统计局(ABS)的数据,超过四成的成年人每周至少参加三次体育或娱乐活动。这种全民运动的氛围,会不自觉地感染你。
这种“慢生活”的态度,也体现在城市的规划和设计中。为什么墨尔本、悉尼常年霸榜全球最宜居城市?经济学人智库(EIU)的《2023年全球宜居城市指数》给出了答案,墨尔本全球第三,悉尼第四。评分标准里,除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和优质的医疗教育,完善的“文化与环境”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环。随处可见的公园绿地、免费的烧烤台、开放的公共海滩,都在鼓励你走出房间,去拥抱阳光和自然。
在澳洲待久了,我也学会了给自己留出“什么都不做”的时间。可能只是在阳台上喝杯咖啡,看看楼下的行人;或者在学校的草坪上躺一个下午,戴着耳机听听歌。这些看似“浪费”的时间,却是我对抗焦虑、为自己充电的最好方式。它让我明白,人生的价值,不仅在于你跑得多快,也在于你有没有停下来,欣赏沿途的风景。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告诉你,留学澳洲,它给你的远不止一纸文凭。
所以,如果你还在为选一个“有前途”的专业而纠结,怕一步错、步步错,不如先问问自己,你真正好奇的是什么?去旁听一节你感兴趣的课,去参加一个你觉得酷的社团,这些尝试的成本很低,但可能会为你的人生打开一扇全新的大门。
如果你害怕一个人搞不定那些棘手的生活难题,请记住,求助从来不等于软弱。学校的国际学生办公室、社区的法律援助中心,甚至是你身边的同学朋友,只要你伸出手,总会有人拉你一把。
最重要的,别把“规划”看得那么神圣。人生不是一张需要严格执行的施工图纸,它更像是一场精彩的寻宝游戏。你手里的专业知识是你的出发点,但沿途你捡到的那些新技能、遇到的那些有趣的人、看到的那些壮丽的风景,才是真正决定你宝藏在哪里的关键线索。
来吧,澳洲这片广阔自由的画布,正等着你画上属于自己的,那独一无二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