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双非”背景的你,一些掏心窝子的话 |
|---|
| 这篇文章可能会有点长,但请你一定看完。它不只是一篇申请攻略,更像是一个普通学姐在深夜里敲下的,那些年我们一起为梦想拼过命的证据。这里没有“大神”光环,只有跌跌撞撞后摸索出的真实路径。请相信,你的本科院校只是你的起点,绝对不是你的终点。 |
双非又如何?我的offer来自香港大学
嗨,你好呀!
还记得去年这个时候吗?凌晨两点的图书馆,只有我和窗外偶尔闪过的车灯醒着。我电脑屏幕上开着两个窗口,左边是香港大学官网,那个我连做梦都想去的项目,录取要求上写着“a good bachelor's degree from a recognized university”;右边是我那份改了不下二十遍的简历,学校那一栏,一个平平无奇的“双非”校名,刺眼得让我有点想哭。
“recognized university”……我这所学校,算吗?
这个问题,像一根针,在我整个申请季里,时不时就冒出来扎我一下。刷到一个985的同学,绩点没我高,实习没我多,轻轻松松就拿到了面试;在留学论坛里,看到有人发帖问“双非均分88,申港大有希望吗?”,下面一堆回复都是“有点悬”“当炮灰的概率大”。
焦虑、自我怀疑、甚至绝望,这些情绪像潮水一样,几乎要把我淹没。我想,屏幕前的你,可能也正在经历着这一切。因为“双非”这个标签,我们好像从一开始就被放到了困难模式,每走一步都比别人更用力。
但今天,我想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大声地告诉你:双非,又如何?当那封来自港大的录取邮件,带着“Congratulations”的标题出现在我收件箱里时,我才真正明白,学校的背景或许会影响你起跑的位置,但绝对无法决定你能跑多远。
这篇文章,没有鸡汤,更不想贩卖焦虑。我只想把我这一路走来的血泪经验和踩过的坑,掰开揉碎了讲给你听。希望能让你在迷茫的时候,找到一点点光,获得一丝丝继续前行的力量。
第一关:直面“出身”硬伤,用数字武装自己
申请季的第一道坎,就是我们的硬背景——学校、GPA和语言成绩。这是招生官第一眼看到的东西,也是我们“双非”学生最心虚的地方。既然学校背景无法改变,那我们能做的,就是把其他能掌控的数字,刷到极致。
绩点(GPA):你的第一张王牌
别听任何人说“绩点不重要,能力才重要”。在申请的初筛阶段,绩点就是最重要的“能力”证明。对于港校,尤其是港大、港中文、港科大这前三所,一个能打的绩点是入场券。
多少分算“能打”?根据近两年的申请数据,港校的申请量可以用“暴增”来形容。以香港大学为例,官方数据显示,其2022-23学年就收到了超过46,000份授课型硕士的申请。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下,绩点的通货膨胀非常严重。
我的建议是:把均分85当作你的生命线,这是申请港前三热门商科、社科等专业的最低门槛。如果你想更有竞争力,请朝着88甚至90+去努力。我当时的均分是89.5/100,这个分数在985里可能不算顶尖,但对于一个“双非”学生来说,足以让招生官在看到我学校名字时,愿意继续往下看我的材料。
怎么刷绩点?这绝对是个技术活。除了认真上课,你还可以:
分析你的成绩单:看看哪些课程拉低了你的总分。如果是体育、思修这类公共课,影响不算太大。但如果是专业核心课,那你就要在后续的课程里拼命把专业课绩点拉上来,并在文书里做出合理解释。
选课策略:如果学校允许,多选一些给分高的老师的课,或者你擅长的领域的选修课,来拉高整体均分。这不叫投机取巧,这叫合理利用规则。
主动出击:多跟老师沟通,让他们知道你是一个对学术有热情、有追求的学生。期末前发邮件问问复习重点,课堂上多提一些有深度的问题。很多老师的平时分,就掌握在这些细节里。
语言成绩:最公平的竞技场
如果说GPA还可能因为学校不同而有水分,那雅思/托福和GMAT/GRE就是最公平的衡量标准。一个漂亮的语言/标化成绩,是弥补你本科背景不足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港大官网的雅思要求大多是总分6.0(小分5.5),但千万别信!这只是最低门槛。根据我身边录取的同学以及各大论坛的数据,商学院、法学院、文学院这些热门学院,实际录取的学生,雅思基本都在总分7.0(小分6.5)以上,7.5+的大神也比比皆是。我当时考了三次雅思,最后拿到了7.5(口语7.0)的成绩,我知道,这个分数帮我扳回了很多印象分。
对于GMAT/GRE,虽然很多港校项目写的是“not required but preferred”(不强制但建议提交),但对于我们“双非”申请商科的同学来说,请把这句话自动翻译成“必须提交”。一个700+的GMAT分数,能让你在一众申请者中脱颖而出。我当时 GMAT 考了 710,虽然不高,但也算过了线,至少证明了我的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
记住,标化成绩是你唯一可以100%掌控的东西。别给自己留后路,背水一战,把它考出来。
第二关:揉碎“平庸”实习,讲一个好故事
搞定了硬背景,接下来就是最考验人的软实力部分,尤其是个人陈述(PS)和简历(CV)。很多同学和我当初一样,觉得自己做的实习都很“水”,无非是打杂、做表、写报告,根本不知道怎么写进文书里。
我当时有两段实习。一段是在一家小券商做行研助理,每天的工作就是找数据、画图表、翻译报告,感觉自己像个流水线工人。另一段是在一家互联网公司的市场部,负责运营一个没什么人看的公众号。
这两段经历,听起来是不是平平无奇?但最后,它们都成了我PS里的核心素材。
秘诀就是:停止描述你的“工作内容”,开始讲述你的“价值创造”。
我们来做一个对比。以我那段券商实习为例。
修改前的写法(很多人都这么写):
“我在XX证券担任行业研究助理。我的主要职责是协助研究员收集行业数据,利用Excel制作图表,并翻译部分海外研究报告。”
——招生官看完只会觉得:哦,一个实习生做了该做的事。平淡,无趣,记不住。
修改后的写法(我PS里的真实写法):
“在XX证券的实习中,我负责追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动态。在一次处理电池原材料价格数据时,我发现传统的数据呈现方式无法直观地反映供应链上游价格波动对下游企业利润的影响。于是,我主动学习了Python的Matplotlib库,构建了一个动态数据可视化模型。通过这个模型,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当碳酸锂价格每上涨5%,下游一家龙头电池企业的毛利率会相应下降约0.8%。这个发现被我的导师采纳,并写入了最终的研究报告中,为客户提供了更精准的投资建议。这段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数据分析在金融决策中的力量,也坚定了我申请贵校商业分析硕士项目的决心。”
看明白了吗?同样一件事,换个讲法,效果天差地别。我没有撒谎,我确实学习了Python,也确实做了数据分析,只是把这个过程中的思考、行动和结果,用一个完整的故事链串了起来。这个故事展示了我的主动性、学习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最重要的——我和我申请项目之间的强关联性。
这里给你一个万能公式,去挖掘你任何一段“平庸”经历的闪光点:
Situation (情境): 当时你在什么样的场景下?面临什么样的问题或挑战?(比如:数据呈现方式不直观)
Task (任务): 你的具体任务是什么?(比如:处理数据,做报告)
Action (行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你具体采取了什么与众不同的行动?你学习了什么新技能?你如何思考的?(比如:自学Python,建立模型)
Result (结果): 你的行动带来了什么量化的、具体的结果?你从中学到了什么?这对你未来的职业/学术规划有什么启发?(比如:模型被采纳,毛利率影响被量化,坚定了我申请的决心)
用这个公式去审视你的每一段实习、每一个项目、甚至每一次课程大作业。不要怕事情小,再小的螺丝钉,也能撬动地球。关键在于,你要让招生官看到那个在平凡岗位上,依然在努力发光、主动创造价值的你。
第三关:撕掉“标准答案”,在面试中展现真实的你
如果你顺利通过了材料筛选,拿到了面试,那么恭喜你,你已经一只脚踏进了港大的大门。面试是“双非”学生逆风翻盘的绝佳机会。因为在这里,你的学校背景会被暂时遗忘,面试官只想看到一个活生生、有思想、有潜力的申请者。
港校的面试形式多样,有真人面试,也有Kira这种AI面试。但万变不离其宗,考察的都是你的沟通能力、逻辑思维以及你和项目的匹配度。
我当时收到的是Zoom真人面试,两个教授面我一个,全程大概20分钟。我准备了整整两个星期,把所有能想到的问题(Why this program? Why HKU? Career goal?)都写了稿子,背得滚瓜烂熟。
结果,面试一开始,教授问的第一个问题就让我懵了。
“我看你的家乡是XX(一个内陆小城),你为什么会选择来香港,一个节奏这么快的沿海城市读书呢?”
这个问题,完全不在我的准备范围之内!我大脑空白了三秒钟,然后放弃了所有准备好的标准答案,开始讲我的真心话。
我说:“教授您好,确实,我的家乡是一个很安逸的小城市。但正是因为这种‘安逸’,让我从小就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我第一次对香港产生向往,是看王家卫的电影,《重庆森林》里那些快速切换的镜头、拥挤的人潮和独特的城市气息,让我觉得这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故事的地方。后来,我了解到香港是亚洲的金融中心,这里的金融市场成熟、信息流通自由,对于想学习金融科技的我来说,没有比这里更好的地方了。我渴望那种挑战,渴望在一个充满活力和竞争的环境中,把自己逼到极限,看看自己究竟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说完,看到两个教授都笑了,点了点头。那一刻我忽然明白,面试官想听的,从来都不是完美的“标准答案”,而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你。他们想知道你的动机,你的热情,你的思考,而不是一个被精心包装过的机器人。
所以,关于面试,我的建议是:
1. 深度了解自己和项目。 把你的简历和PS上的每一个字都吃透,确保能就任何一个点展开讲一个故事。同时,把项目官网的课程设置、教授背景、毕业生去向都研究一遍,找到你和这个项目最契合的地方。
2. 准备,但不要背诵。 把你想表达的核心观点(keywords)写下来,然后用自己的话反复练习,练到可以自然地脱口而出。可以找同学、朋友帮你进行模拟面试,找找感觉。
3. 学会“show, don't tell”。 不要只说“我很有领导力”,而是讲一个你带领团队完成项目的具体故事。不要只说“我热爱这个专业”,而是分享一本最近读过的相关书籍,或者一个让你印象深刻的行业新闻,并谈谈你的看法。
4. Be yourself。 放松一点,把面试官当成是你想与之交流的学长或老师。真诚地表达你的想法,即使有些紧张、有些不完美,也比油滑的套路要动人得多。
最后的最后,我想说,申请季是一场漫长而孤独的修行。你会无数次地怀疑自己,会因为一封拒信而彻夜难眠,也会因为身边的人都拿到了offer而压力山大。这些,我都经历过。
但请你记住,你的价值,从来不是由一所学校的名字来定义的。定义你的是,你在那些无人问津的深夜里,为了一个目标拼尽全力的决心;是你面对劣势,不抱怨、不放弃,想尽办法去弥补的韧性;是你在一次次被拒绝后,依然能拍拍身上的灰尘,笑着说“再来一次”的勇气。
别让“双非”的标签困住你。抬起头,把腰杆挺直。你的学校名字只是你简历上的一行字,而剩下的整页纸,都等着你用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去填满。
去战斗吧!说不定明年,我们就能在港大的校园里,笑着打个招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