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下多大CS Offer,我做对了这几件事

puppy

Hey,还在为多大CS那让人头秃的申请发愁吗?我懂你!回想起来,能从“神仙打架”中拿到offer,真不是只靠刷分那么简单。这篇文章里,我想跟你聊聊我是怎么从高一开始规划竞赛和活动,把一个看起来平平无奇的编程项目写进文书里,让招生官眼前一亮,还有我那个差点搞砸的视频面试是怎么补救的。这篇不是空泛的经验,全是我的真心话和踩过的坑,希望能帮你少走点弯路,顺利上岸!

阅读前,请先放下焦虑
- 刷分不是唯一出路:你的成绩单是入场券,但不是决胜局的王牌。
- 活动贵精不贵多:一个你全身心投入并产生影响的故事,胜过十个蜻蜓点水的履历。
- 文书是你的电影预告片:让招生官看到一个有血有肉、会思考、会犯错的你。
- 面试是翻盘的机会:真实永远比完美更有力量。

拿下多大CS Offer,我做对了这几件事

深夜十一点,我房间里唯一的光源就是笔记本屏幕。光标在多伦多大学CS补充申请的提交按钮上,悬停了足足五分钟。手指冰凉,心脏跳得像架子鼓独奏。屏幕上,那些简短的文书问题仿佛在审视我整个高中生涯。我脑子里塞满了各种声音:论坛上说多大CS国际生录取率不到5%,隔壁班的大神手握三个国际竞赛金牌,还有留学中介发来的“完美文书范本”,每一个都像在告诉我:“你还不够格。”

那种感觉,相信每个申请季的你都懂。我们拼命刷高GPA,背诵着看似完美的面试答案,试图把自己包装成招生官想要的样子。但今天,我想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告诉你,能从这场“神仙打架”中突围,靠的恰恰不是那些“标准答案”。这篇长文,没有高深的理论,全是我踩过的坑和真心话,聊聊我是如何把一手看似平淡的牌,打成一张通往多大CS的门票的。

高一就想清楚这件事,比你刷一百道LeetCode还重要

很多同学觉得,规划就是高三再想的事。错了,大错特错。尤其是对于CS这种专业,你的热情和能力不是靠最后一年冲刺出来的,而是需要一条清晰的成长线。这条线,从高一就得开始画。

我高一的时候,对编程的理解也就停留在“会写个Hello World”。当时我们学校有个编程社团,听起来很高大上,但我进去后发现,大多数活动就是大家一起刷刷题,或者听学长讲一些很基础的算法。很多人把“编程社团成员”写进自己的活动列表,然后就没了。我当时就觉得,这不行,这太被动了。

我给自己定了个原则:所有活动都要围绕“我如何用代码解决一个真实的问题”来展开。这个原则听起来简单,却彻底改变了我的规划路径。

第一个目标,我瞄准了竞赛。不是为了拿奖,而是为了系统性地学习。我没有贪多,就专注两个:加拿大的CCC(Canadian Computing Competition)和美国的USACO(USA Computing Olympiad)。为什么是这两个?因为它们不是那种考偏门怪题的竞赛,它们考察的是最核心的算法思维和问题分解能力,这正是CS本科教育最看重的东西。我从CCC的Junior组开始,一年年打到Senior。我的目标不是非要进CCO(加拿大信息学奥林匹克),而是确保每年都能在Senior组拿到一个体面的分数(比如超过50分)。这个过程强迫我把基础打得非常扎实,从动态规划到图论,每一步都走得很稳。这份成绩单,向招生官证明了我的学习能力和毅力,远比“熟练掌握C++”这几个字有说服力。

竞赛之外,我需要一个能体现我“解决问题”能力的项目。当时我看到很多同学都在做高大上的东西,什么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识别,听起来就让人望而生畏。我没走那条路。我回到那个编程社团,发现一个问题:社团成员水平参差不齐,很多新手因为入门困难,很快就放弃了。这不就是个真实存在的问题吗?

于是,我拉上另外两个同学,发起了一个叫“CodeBuddy”的计划。我们没写什么复杂的APP,就是做了一件很简单的事:每周组织一次线下辅导,把高年级和低年级的同学配对,一起完成一个小项目,比如用Python写个贪吃蛇游戏。我还主动承担了“破冰”任务,我用Google Colab做了一系列交互式的入门教程,把复杂的概念用有趣的方式讲出来。一学期下来,我们社团的新成员留存率从30%提升到了70%以上。我还把我们的教程开源,放在GitHub上,虽然只有十几个Star,但它是我领导力、同理心和技术应用能力的最好证明。

在补充申请里,当多大问到“你最有意义的一次课外活动”时,我没有长篇大论地写我CCC拿了多少分。我写了“CodeBuddy”计划。我描述了我是如何发现问题,如何说服同学,如何设计教程,以及看到学弟学妹们写出人生第一个“for”循环时脸上的那种兴奋。我强调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技术如何连接人、帮助人。我后来才知道,多大CS非常看重学生的社区贡献(Community Contribution)和领导潜能。我这个看似“技术含量”不高的活动,恰好精准地击中了这一点。

你看,从高一开始,我的每一步都不是盲目的。竞赛为我构建了扎实的知识体系,社团项目则让我把知识应用到了真实世界。这条线串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一个不仅会写代码,还关心如何用代码让周围世界变得好一点点的年轻人。这,比一份全是竞赛金牌但毫无温度的简历,要动人得多。

那个帮我阿姨管理花店的“破”项目,如何写成文书的“王牌”?

聊到文书,很多同学的第一反应就是:我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我那些小打小闹的项目,写出来会不会太丢人了?我曾经也这么想。我的项目列表里,最拿得出手的,就是一个用Python写的、连图形界面都没有的命令行小程序,功能是帮我开花店的阿姨管理库存。

这个项目土得掉渣。它没有用到任何流行的框架,没有复杂的算法,甚至代码都不超过三百行。但最终,它成了我申请文书中最重要的那个故事。

我是怎么做的?我把它从一个“编程项目”变成了一个“关于我如何思考和行动的故事”。

首先,我没有一上来就炫耀技术。我花了大量笔墨去描述“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我写了我去阿姨店里帮忙的那个下午,看到她拿着皱巴巴的本子,一边接电话一边核对库存,忙得满头大汗,结果还是搞错了订单,被客户抱怨。那个场景非常真实,充满了生活气息。我写下了我当时的想法:“技术的价值,不应该只存在于那些改变世界的宏大叙事里,它更应该被用来解决像我阿姨这样,普通人生活中的具体烦恼。” 这个立意,一下子就让我的故事有了温度和深度。

接着,我详细描述了“过程”,而这个过程远不止是写代码。我写了我如何像一个产品经理一样,去“采访”我的用户——我阿姨。我问她每天最高频的操作是什么?她最讨厌哪个步骤?她希望一个工具能帮她做什么?我发现她最需要的功能就是快速查询某种花材的剩余数量和最近的进货日期。于是,我把这两个功能做成了最简单的命令。这个过程,展示的是我的同理心、沟通能力和需求分析能力,这些软技能在顶尖大学的CS教育里,和编程能力同等重要。

然后,我才开始讲“技术实现”,但讲得非常克制。我没有罗列我用了什么库,而是解释我为什么做那样的技术选择。比如,我解释了为什么我选择用简单的CSV文件而不是数据库来存储数据——因为它足够轻量,阿姨甚至可以用Excel打开直接修改,这大大降低了她的使用门槛。这个细节,向招生官表明,我不是一个为了用技术而用技术的“技术狂”,我是一个会根据实际需求做出最优权衡的“问题解决者”。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是“反思和影响”。我写了项目完成后,阿姨是如何从一开始的不信任,到后来每天都离不开这个小程序。我量化了它的影响:“这个小程序每周为她节省了至少5个小时的盘点时间,订单错误率降低了80%。” 但我没有止步于此。我写下了我最大的收获:我意识到,一个成功的科技产品,它的核心不是代码有多优雅,而是它能在多大程度上“赋能”于人。它让我阿姨从繁琐的杂事中解放出来,有更多时间去做她最擅长也最热爱的事情——插花和与顾客交流。这个感悟,把我从一个单纯的编程爱好者,提升到了一个对技术与社会关系有初步思考的准学者的高度。

整个故事讲完,那个简陋的小程序已经不再简陋了。它成了一个载体,承载了我的观察力、同理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技术价值的深度思考。多大官网的CS介绍里,明确提到了他们培养的是“innovators and problem-solvers who can create socially beneficial technology”。我的这篇文书,几乎就是这句话的一个完美案例。所以,别再嫌弃你的项目“小”了。项目的大小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在多大程度上挖掘出它背后的故事和你的成长。

搞砸的视频面试,和我那教科书式的“补救”

如果说文书是我的“预告片”,那视频面试就是“首映礼”,而且是一场差点搞砸的首映礼。

多大的补充申请,视频面试是绕不过去的一关。通常是在一个叫Kira Talent的平台上进行。它会随机出两三道题,每道题给你几十秒的准备时间,然后对着摄像头录一两分钟的回答。这种形式压力巨大,因为你没有第二次机会。

为了准备,我几乎把网上能找到的所有面经都背了下来,对着镜子练了不下五十遍。我觉得自己已经准备得天衣无缝了。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

第一道题如约而至:“Why are you interested in the Computer Science program at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经典题型,我心中暗喜。准备时间一到,我对着镜头,露出了练习过无数次的“标准微笑”,然后开始流利地背诵我的答案:“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s CS program is world-renowned, especially for its pioneering research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ed by Professor Geoffrey Hinton...”

说到一半,我突然卡住了。不是因为忘词,而是我从屏幕里自己的倒影中,看到了一个极其虚假、毫无灵魂的“机器人”。我的语调、我的表情,都像是预设好的程序。那一刻,我脑子里警铃大作:招生官一天要看几百个这样的视频,我这个平淡如水的标准答案,只会被瞬间划过。

恐慌只持续了两秒。我做了一个现在想来都觉得无比正确的决定。我停了下来,深吸一口气,直视镜头,带着一丝歉意但非常真诚地笑了笑,说:“You know what, let me start over. I feel like I'm reading from a script, and that's not fair to you or me. The honest answer is this...”

然后,我扔掉了所有准备好的稿子。我讲了一个非常私人的故事。我讲了我第一次读到多大一位教授(我特意提前查过,是一位做人机交互的教授)关于“如何为老年人设计更友好的智能设备”的论文时,内心的触动。我把它和我之前帮阿姨做库存管理系统的经历联系起来,我说:“那一刻我明白了,我来多大学CS,不只是想学习AI或者算法,我是想学习如何用技术去真正地关怀人,去解决那些被主流科技市场忽略的、微小但重要的需求。而我觉得,UofT的这种人文关怀氛围,是我在其他地方找不到的。”

这番话,我说得有些磕巴,远没有之前背稿子时流利,但我的眼神是亮的,我的情感是真实的。我相信,屏幕那头的招生官能感受到这一点。

紧接着,第二道题是随机的解难题目:“If you were to design a mobile app to reduce food waste on our campus, what would be your first three steps?”

有了第一题的“教训”,我这次完全放松了。我没有急着给出答案,而是把我的思考过程说了出来。“Okay, that's an interesting challenge. My first thought isn't about features, but about users. Who are we solving this for?” 我开始分析,用户可以分为学生、食堂、和学校周边的食品店。针对不同用户,痛点是不同的。学生可能是想省钱,食堂是想处理临期食品。然后我提出了我的三个步骤:

  1. 用户研究:我会先花一周时间,在食堂门口做个简单的问卷,或者和几个学生聊聊,搞清楚他们为什么会浪费食物,或者他们是否愿意购买打折的临期食品。

  2. 最小可行产品(MVP)设计:基于调研,我会先设计一个最核心的功能。比如,一个让食堂能在每天关门前一小时,推送“神秘盲盒”(打折的剩余餐食)信息的功能。先用一个简单的微信群或者网页来测试这个想法,而不是一上来就开发一个完整的APP。

  3. 建立反馈循环:我会和第一批使用的学生及食堂建立一个紧密的联系,不断收集他们的反馈,来决定下一步要加什么功能,比如预定功能或者积分系统。

我整个回答,没有用任何花哨的词汇,但我展示了清晰的逻辑思维:从用户出发,小步快跑,迭代验证。这正是硅谷最推崇的产品思维模式。我把一个开放性问题,变成了一次展示我结构化思维能力的机会。

面试结束后,我心里其实挺坦然的。我知道我的表现不“完美”,甚至有点小“事故”,但我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会思考、会纠错的自己。事实证明,招生官想看到的,恰恰是这样的你。

最后,想对你说几句大白话

申请季就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跑到最后,你会发现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那个被各种“成功经验”和焦虑情绪包裹的自己。

别再傻傻地问“我参加这个活动对申请有用吗?”了。去问问你自己:“我做这件事,真的开心吗?我真的学到东西了吗?”当你开始为自己的成长而不是为那封offer去做选择时,你会发现,你的整个申请材料都会散发出一种无法伪造的、叫做“热情”的东西。

你的GPA和标化成绩,是让你能和一群优秀的人站在同一起跑线的门票。但最终决定你能否冲线的,是你讲的那个故事。那个故事里,要有你的好奇心,你的笨拙,你的失败,和你从失败中爬起来的勇气。

所以,忘了那些“大神”的模板吧。你的申请,应该是你独一无二的个人传记,而不是一份迎合别人的说明书。现在,深呼吸,然后去写下属于你自己的故事。相信我,那个故事,远比你想象的更动人。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