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获全球第二帝国理工学院offer!

puppy

天呐,帝国理工冲到全球第二了!感觉申请的“地狱模式”又升级了?别慌!我们邀请到了一位刚热乎乎拿到IC offer的学霸,来分享TA的独家申请故事。这篇可不是那种冷冰冰的经验帖,而是超有温度的“心路历程”,从文书怎么写出亮点,到面试时踩过的坑,再到如何规划背景提升,全是实打实的干货。想知道在“卷王”云集的IC申请中,这位同学是如何脱颖而出的吗?快来看看TA的故事吧,希望能给正在奋斗的你带来一点启发和力量!

IC 申请通关秘籍(Anna 学姐版)
心态调整:别把 IC 当成唯一的终点,把它看作是你探索热爱领域过程中的一个超棒的站点。心态松弛一点,发挥反而会更好。
背景提升:别再堆砌“活动清单”了!找到一条你真正热爱的主线,然后围绕它去做深入的、哪怕很小众的项目。深度远比广度重要。
文书写作:你的文书不是一份冰冷的“个人成就说明书”,而应该是一部引人入胜的“预告片”,让招生官看完就想立刻见到你本人。
面试准备:面试不是去“背答案”的期末考试,而是一场你和未来教授的“学术闲聊”。展示你的思考过程,远比给出一个完美答案更圈粉。

斩获全球第二帝国理工学院offer!

你还记得2025 QS世界大学排名发布的那天早上吗?

我的手机从七点开始就没停过,各种留学生群聊直接“震”成了飞行模式。点开一看,满屏都是惊叹号和捂脸哭的表情包,主题只有一个——“天呐!帝国理工冲到全球第二了!”

前一秒还在为牛剑G5奋斗的我们,后一秒就感觉手里的申请材料瞬间不香了。群里有个同学哀嚎:“完了,去年是地狱模式,今年直接升级成炼狱模式了,IC的大门是不是要焊死了?”

这种集体焦虑,我懂,真的太懂了。因为就在不久前,我也曾是这焦虑大军中的一员,每天刷新邮箱一百遍,梦里都是拒信的模样。但今天,我想跟你分享一个不一样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Anna(是我本人啦),一个背景不算顶尖,甚至有点“普”的女孩,就在前几天,她收到了来自帝国理工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系(EEE)那封梦寐以求的offer。

这篇文章不是一份冷冰冰的“成功学”指南,更像是我掏心窝子的“申请日记”。希望能给同样在迷雾中前行的你,点一盏小小的灯。

当梦想照进现实:正视“全球第二”的压力

说实话,把IC作为我的Dream School,一开始真的有点“不知天高地厚”。

我只是一个就读于普通国际学校的学生,A-Level预估成绩是A*A*A,看起来还不错,对吧?但你只要去申请论坛逛一圈,就会发现手握4个A*、竞赛大奖拿到手软的大神比比皆是。在IC这种“卷王”的殿堂里,我的成绩单只能算是“准入券”,离“必胜券”还差得远。

特别是当IC冲到全球第二这个消息出来后,我整个人都懵了。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会有更多哈佛、MIT级别的学霸把目光投向这里,申请池会变得前所未有的拥挤。根据一些第三方机构的统计数据,像IC的王牌专业,比如计算机系,录取率常年低于5%,EEE虽然稍微好一些,但在排名飙升后,2024年的申请季竞争激烈程度也绝对是史诗级的。据说,IC去年收到的本科申请数量超过了3万份,而最终发出的offer只有几千个。

那段时间,我每天都在自我怀疑。我的背景真的够吗?我的文书能打动见惯了天才的招生官吗?我甚至一度想过,要不降个级,申请个更“稳妥”的学校吧。

直到有一天,我和我的升学指导老师聊天。他问了我一个问题:“你为什么想去IC?不是因为它排名高,而是它本身有什么地方吸引你?”

我一下子愣住了。我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起IC在无线通信和信号处理领域的强大实力,讲起我读过的某位教授的论文,讲起我想在他们的实验室里亲手搭建一个小型雷达系统的梦想……说着说着,我发现,我的眼睛在发光。那种纯粹的热爱,是任何排名都无法赋予的。

那一刻我明白了,排名带来的压力是外部的,但驱动你前进的,永远是内在的热情。我可以输给更牛的申请者,但不能输给自己的恐惧。

背景提升:不做“清单党”,要做“故事家”

想通了之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审视我的“背景”。

很多同学在做背景提升时,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就是“清单式”努力。参加一个夏校,打勾;参加一个竞赛,打勾;做一段志愿者,打勾……最后简历上列了长长一串,但你问他每个活动之间有什么联系,他可能自己都说不出来。

招生官每天要看成百上千份申请,他们没时间去玩“连连看”,帮你把零散的活动拼凑成一个完整的形象。所以,你必须自己成为一个“故事家”,主动为他们呈现一个有主线的、逻辑自洽的、充满激情的主人公形象。

我的主线是什么?是对“信号与通信”的热爱。

我的A-Level选了物理、数学和进阶数学,这是基础。但光有这些不够。我没有去参加那些看起来高大上的商业竞赛或者模联,而是把所有课余时间都投入到了一个看起来很“小”的项目里——用Arduino和一些基础元器件,自己动手做一个能传输简单摩斯电码的无线电收发装置。

这个项目技术含量不高,甚至有点简陋。但在这个过程中,我遇到了无数问题:信号被干扰怎么办?如何提高传输距离?天线应该怎么设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啃完了大学教材《信号与系统》的前半部分,泡在各种极客论坛里请教大神,甚至给我爸(一个老无线电爱好者)写了长长的邮件讨论方案。整个过程持续了三个多月。

你看,这个项目本身可能在竞赛里拿不到奖,但它完整地展示了我的能力闭环:由好奇心驱动,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解决问题的毅力,以及对这个领域超乎寻常的热情。这,就是我的故事核心。

相比于一个“奥数金牌获得者”的标签,一个“为了搞懂天线原理而自学电磁场理论并亲手绕了一个下午线圈的少年”的形象,是不是更生动、更有记忆点?

个人陈述(PS):你的文书是预告片,不是说明书

如果说背景提升是为电影准备素材,那PS就是剪辑预告片。

很多人的PS写得像一份“说明书”:“我成绩优异,获得了XX奖项。我参加了XX项目,锻炼了XX能力。”通篇都是“我我我”,冷静、客观,但毫无吸引力。

我的PS初稿也是这样。后来,我把它推倒重来,只记住一个原则:PS的目标不是“说明”我有多牛,而是“勾引”招生官,让他看完之后产生一个强烈的念头——“我好想和这个申请者聊一聊!”

我是怎么做的呢?

我的开头没有写任何华丽的句子,直接从我那个自制的无线电报机写起。“当接收器里第一次传来‘滴滴答答’的微弱信号时,整个世界在我耳边都安静了。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不是成功的喜悦,而是一种对‘信息如何穿越空间’这个古老命题的巨大敬畏。”

你看,一个场景,一句话,就把我的热情、思考和项目成果都带出来了。

接着,我没有平铺直叙地讲我做了什么,而是把我的项目和我对IC的向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花了很多时间去研究IC EEE系的教授和他们的研究方向。我发现在信号处理领域,Daniele Dini教授的团队正在研究摩擦电纳米发电机(TENGs)在无线传感中的应用。这太酷了!

于是,我在PS里这样写道:“我自制的装置让我深刻理解了信号在现实世界中的脆弱性。这让我对Daniele Dini教授关于利用微小能量收集为无线传感器供电的研究感到无比兴奋。如果能源不再是限制,我们是否能构建一个无处不在的、真正意义上的物联网世界?我渴望在IC继续探索这个问题的答案。”

这一段话,展示了三件事:
1. 我对专业有深入的思考,不只是停留在表面。
2. 我对IC做了非常具体的研究,我不是海投,我是真的非你不可。
3. 我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展示了我的学术好奇心和潜力。

整篇PS,我都在努力地讲故事,把我的项目、我的思考、我对未来的憧憬,编织成一封写给未来导师的“学术情书”。

面试踩坑:那道我答不出的技术题

收到IC的面试通知时,我正在图书馆复习,激动得差点跳起来。但喜悦只持续了三秒,巨大的紧张感就席卷而来。听说IC的面试以技术性强、压力大著称。

我花了两周时间准备,把所有相关的物理和数学知识点都过了好几遍,还模拟练习了无数次自我介绍和“Why Imperial?”这类常规问题。

面试那天,屏幕对面是两位和蔼的教授。开头很顺利,聊了聊我的PS和那个小项目。然而,就在我稍微放松警惕时,一位教授突然抛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一个理想的电容器连接到一个理想的电池上,在充电的瞬间,电流会是多大?”

我脑子“嗡”的一下,一片空白。理想电容?瞬间?根据公式 I = C * (dV/dt),电压是瞬间变化的,那dt趋近于0,电流岂不是无穷大?这听起来就不太对劲。

我当时真的慌了,沉默了大概十秒钟。我知道,最糟糕的应对就是不懂装懂或者直接放弃。

于是我深吸一口气,鼓起勇气说:“教授,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坦白说,我无法立刻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但请允许我分享一下我的思考过程。首先,‘无穷大’这个答案在物理世界里通常意味着我们的模型过于理想化了。在现实电路中,总会有电阻存在,哪怕是导线的电阻。如果考虑这个电阻R,电路就变成了一个RC电路,充电电流会是一个从V/R开始呈指数衰减的函数,而不是无穷大……”

我一边说,一边在白板上写下RC电路的微分方程,并尝试去解释这个理想模型和现实模型的区别。虽然我最终也没能从纯理论上完美解答那个“理想情况”下的悖论,但我把我的知识边界、思考逻辑和解决问题的态度,完整地展示给了教授。

没想到,教授听完后笑了,他说:“Excellent thinking process. 这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那一刻我才明白,IC的面试,考的不仅仅是你的知识储备,更是你在面对未知问题时的科学素养和思维韧性。他们想招的,不是一个会背答案的“好学生”,而是一个能在科研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怕犯错的“合作者”。

所以,如果你也即将面临面试,记住,展示你的思考过程,远比给出一个“标准答案”重要一万倍。

好了,我的故事就分享到这里。从一个普通的申请者,到一个手握IC offer的准新生,这一路走来,充满了不确定和自我怀疑,但也充满了成长和惊喜。

别再被“全球第二”的排名吓倒了,也别再问“我的背景够不够申请IC”了。换个问法吧,问问自己:“我的故事够不够有趣?我对这个领域的热爱,够不够真诚?”

申请季是一场漫长的自我发现之旅。你写的每一个字,做的每一个项目,都是在向世界介绍一个独一无二的你。所以,请自信一点,大胆地去讲述你的故事吧。

祝你,也祝我,在未来的道路上,都能闪闪发光。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