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读硕多烧钱?我的真实账单给你看

puppy

你也正在为香港读硕的预算头疼吗?网上各种说法看得眼花缭乱,不知道该信谁?别慌,我把我这一年从学费、房租到吃饭、交通的每一笔花销都给你扒出来了。都说香港租房贵上天,我那“火柴盒”到底月租多少?日常吃饭是顿顿烧钱还是能丰俭由人?一年下来,20万到底够不够花?这不仅仅是一份冷冰冰的账单,还有我踩过的坑和压箱底的省钱小技巧。希望能给同样在规划的你一个最真实的参考。快来看看我的真实花费,给你心里交个底吧!

阅读前,请查收这份“防坑指南”
核心开销:学费和房租占总花费的70%以上,是预算大头,必须提前规划。
汇率换算:文中金额均为港币(HKD),请按当前汇率(约0.93)换算成人民币(RMB)感受更直观。
丰俭由人:除学费外,所有花费都有巨大的弹性空间,我的账单仅供参考,你的生活你做主。
省钱心态:香港遍地是机会,但前提是你得先管好自己的钱包,别让“月光”成为留学主旋律。

还记得出发前那个晚上吗?我,一个准香港留学生,没有一丝即将开启新生活的兴奋,反而对着电脑屏幕上的Excel表格,焦虑得头皮发麻。表格里塞满了从各个论坛、学长学姐口中扒来的零散数据:有人说一年15万足够,有人说30万都打不住。看着那些忽高忽低的数字,我感觉自己不是要去读书,而是要去参加一场前途未卜的豪赌,赌注就是爸妈的血汗钱。

“妈,20万……真的够吗?”我对着微信那头发出了这条消息,久久没有等到回复。那种不确定性,几乎要把我淹没了。一年后的今天,我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打开我的银行账单,把这一年365天的真实花销,一笔一笔地算给你听。如果你也曾像我一样,在深夜里为预算辗转反侧,那么,希望我这份滚烫的真实账单,能给你一个最实在的拥抱和最清晰的答案。

第一笔巨款:无法撼动的学费大山

聊花费,咱们得从最“硬核”、最没有商量余地的一项开始——学费。这笔钱就像是入场券,决定了你未来一年学习的平台和环境。香港各校各专业的学费,那可是天差地别。

商科,毫无疑问是“烧钱”的王者。我身边读港大(HKU)金融硕士的朋友,学费高达42万港币。是的,你没看错,光是学费就足够在内地二线城市付个首付了。港科大(HKUST)和港中文(CUHK)的商科项目也基本在30万到40万港币这个区间。选择商科,就意味着你得有充足的“弹药”。

相比之下,理工科和文社科就亲民多了。我读的是城市大学(CityU)的社科类专业,一年的学费是16万港币出头。这个价格在香港授课型硕士里,算是中等水平。大部分理工科、文科、社科专业的学费,基本都落在14万到20万港币这个范围。比如,理工大学(PolyU)的许多工科专业学费在16万港币左右,而教育大学(EdUHK)的一些教育类硕士,甚至有12万港币左右的。

这里要给你提个醒,除了学费本身,还有一笔“隐藏费用”叫“留位费”(Deposit)。通常在你收到录取通知书(Offer)后,学校会要求你在一两周内交一笔钱来确认就读,金额通常是学费的10%到20%。我当时的留位费是4万多港币,这笔钱最终会抵扣学费。但如果你最后没去,这笔钱就打了水漂。所以,在接受offer时,一定要想清楚,不然白花花的银子就没了。

所以,在你做预算时,第一步就是去你心仪专业的官网,找到“Tuition Fee”那一栏,把那个数字清清楚楚地记下来。这是你整个预算的基石,也是最大的一块蛋糕。

第二座大山:在寸土寸金之地有个“窝”

搞定了学费,接下来就是无数留学生吐槽和“内卷”的重灾区——租房。都说香港“寸土寸金”,只有你亲自体验过,才知道这个词写得有多么写实。

先给你个概念,在香港,我们谈论的租房面积单位是“平方呎”(约等于0.09平方米)。一个100平方呎的房间,换算过来还不到10平方米。我当时的房间,就是传说中的“火柴盒”,大约60平方呎,也就是5平米多一点。一张单人床,一张小书桌,一个衣柜,就塞满了整个空间。转身都得小心翼翼,生怕撞到什么。就这么个小单间,位于离学校地铁三站地的太子,月租是6500港币。

房租的高低,主要由地段、房型和楼龄决定。我给你梳理一下几个热门区域的大概行情:

港岛区(港大附近):这里是传统的富人区,环境好,但租金也最贵。在坚尼地城、西营盘这些地方,一个条件尚可的单间,月租基本在7000到10000港币。我有个同学为了上学近,在西营盘租了个单间,月租9500港币,房间还没我的大。

九龙区(城大、理大、浸会附近):这是大多数学生的选择,生活气息浓厚,交通便利。红磡、旺角、太子、大围是热门地点。单间价格普遍在5500到8000港币。性价比相对较高,但房子也普遍比较旧,很多都是没有电梯的“唐楼”,夏天爬楼梯简直是修行。

新界区(中大、科大附近):相对偏远一些,但环境好,租金也最便宜。沙田、大埔、将军澳等地,一个不错的单间可能只需要5000到7000港币。住在这里的同学,往往能用同样的钱租到更大的空间,生活质量会高一些,但代价就是通勤时间更长。

租房还有一堆“附加费”:中介费(通常是半个月或一个月租金)、押金(“两押一付”是标配,即两个月押金+第一个月租金)、水电煤网费(每月人均约300-500港币)。所以你第一次交房租,很可能要一次性拿出3个半月的租金,这是一笔不小的启动资金。

我的省钱小技巧:

  1. 尽早找室友:在内地通过各种留学生社群、论坛(比如寄托天下)提前组队,大家一起“整租”一套两室或三室的房子,再分摊下来,会比自己单独租一个单间便宜不少。
  2. 别死磕学区房:稍微住远一两站地铁,房租可能就有上千块的差距。用好MTR的学生优惠,多花10分钟通勤换来的可能是每月1000块的结余,绝对划算。
  3. 和房东直租:如果运气好,能找到房东直租的房源,可以省下一大笔中介费。但这需要耐心和一点点运气。

我一年的房租总开销是:6500港币/月 * 12个月 = 78000港币。这笔钱,是我除了学费之外最大的一笔支出。

人间烟火气:吃饭到底要花多少钱?

解决了“住”的问题,咱们来聊聊“吃”。在香港,吃饭这件事真正体现了什么叫“丰俭由人”。你可以一顿饭花掉上千,也可以20几块钱解决温饱。

最省钱的方式:学生食堂(Canteen)
这绝对是留学生的福音!每个大学都有好几个食堂,价格比外面便宜一大截。一份两荤一素的饭,大概在30-40港币;一碗热气腾腾的烧腊饭,也就35港币左右。早餐一个菠萝油加一杯奶茶,不到20港币。我有一半以上的工作日午餐和晚餐都是在学校食堂解决的,味道虽然谈不上惊艳,但胜在干净、方便、便宜。一个月下来,如果主要靠食堂,吃饭开销控制在2500港币以内完全没问题。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如果你像我一样,住的地方有个小厨房,那自己做饭绝对是控制预算的终极武器。香港的超市(惠康Wellcome、百佳ParknShop)和街市(菜市场)遍布。街市的菜和肉会比超市更新鲜、更便宜。我通常周末去一次街市,买够一周的蔬菜、肉和水果,花费大约300-400港币。平时工作日晚上就自己简单做点,周末约上室友一起包个饺子、做顿火锅,不仅省钱,还特别有生活气息。

外食的诱惑:从茶餐厅到米其林
香港是美食天堂,完全不出去吃是不可能的。最接地气的选择是茶餐厅,人均50-80港币就能吃得非常满足。一碗云吞面,一份干炒牛河,都是经典。想吃得好一点,去商场里的餐厅,人均消费大约在150-300港币。偶尔想“奢侈”一下,和朋友去吃顿自助餐或者日料,人均500港币以上也很正常。

我的个人经验是,工作日以“食堂+自己做饭”为主,周末和朋友出去吃一两顿好的。这样算下来,我每个月的伙食费大概在3500港币左右。这个水平,我觉得能吃得比较舒服,既没有亏待自己的胃,也没有让钱包太受伤。

一年伙食费总开销:3500港币/月 * 12个月 = 42000港币。

穿梭都市:必不可少的交通费

香港的公共交通系统非常发达,MTR(地铁)几乎能带你去任何你想去的地方。对于学生来说,最大的福利就是“港铁学生乘车优惠计划”。

办理一张“学生八达通”后,你乘坐港铁就能享受半价优惠!这简直是救星。我每天从太子到九龙塘上学,单程原价5.5港币,用学生卡只要2.7港币。一天来回就能省下5.6港币,一个月下来就是一百多。对于家住得远的同学,比如从大埔到港岛上学,这个优惠能省下更多。

除了地铁,巴士和绿色小巴也是常用的交通工具。它们网络密集,可以到达一些地铁覆盖不到的地方。不过巴士没有学生优惠,按里程计费,单程通常在5-15港币之间。

香港岛上还有个特色交通工具——叮叮车(电车),无论坐多远,全程只要3港币,是欣赏港岛街景的绝佳方式,超级便宜。

至于出租车(的士),那是真的贵。起步价27港币,随便坐坐就上百。除非是三四个人一起分摊,或者有紧急情况,否则我基本不会考虑。

因为我住得离学校不远,主要靠地铁通勤,加上周末偶尔出去玩,我每个月的交通费大约在400港币。如果你住得远,或者经常跨区活动,这个费用可能会涨到600-800港币。

一年交通费总开销:400港币/月 * 12个月 = 4800港币。

零零碎碎,也是一笔大数目

除了吃穿住行这四大金刚,还有很多零碎的花销,它们看起来不起眼,但加在一起,年底一算账也会吓你一跳。

通讯费:办理一张本地电话卡是必须的。我用的是“学生Plan”,每个月120港币,流量和通话时间都完全够用。

购物娱乐:这是最因人而异的部分。香港是购物天堂,打折季的诱惑谁顶得住啊!买衣服、护肤品、电子产品……这部分的预算可以无限高。我给自己定的规矩是,非必要不购物,主要开销花在体验上,比如看电影(学生票约80港币)、看展览、和朋友去长洲岛或南丫岛徒步(来回船票几十块)。

学习资料:好在大部分教授都会提供电子版的阅读材料,基本不需要买书。打印和复印的费用一个学期也就一两百块。

医疗保险:学校会强制要求购买医疗保险,包含在学杂费里。在校医院看病基本免费或只收少量药费,但如果要去校外私立医院,费用就很高了。

我把这些杂项,包括偶尔买点日用品、理发、社交聚餐等,平均下来每个月大概花费1500港币。

一年杂项总开销:(120+1500)港币/月 * 12个月 ≈ 19440港币。

终极盘点:我的真实年度账单

好了,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让我们把所有账目加起来,看看我这一年在香港到底花了多少钱。

学费:162,000 HKD
房租:78,000 HKD
伙食:42,000 HKD
交通:4,800 HKD
杂项:19,440 HKD

年度总计:306,240 港币

按照0.93的汇率换算,约等于 284,803 人民币

这个数字,比我最初设想的20万人民币高出了不少。看到这个结果,你可能会有点慌。但别急,我的这份账单代表的是一种“中等”生活水平:学费中等,住在市区,既有自己做饭的节俭,也有下馆子、社交的乐趣。

那么,一年20万人民币(约21.5万港币)到底够不够?

我们来算一笔极限省钱账:学费15万 + 房租6万(住得远一点或合租更小的房间)+ 伙食3万(顿顿食堂或自己做)+ 交通杂项2万 = 26万港币。这说明,即使非常节省,20万人民币的预算依然非常紧张,除非你的学费能低至12万左右,并且在生活上做到极致的节俭。

所以,一个相对靠谱的预算范围应该是:25万至35万人民币。如果你读的是商科,那请直接把预算调整到40万人民币以上。

钱这个东西,永远是我们在做决定时最现实的考量。但别让它成为你唯一的枷锁。来香港这一年,我住过狭小的房间,也看过维多利亚港璀璨的夜景;我吃过便利店的速食,也和朋友在兰桂坊举杯欢笑。我学会了如何在预算内精打细算,更学会了如何把每一分钱都花在那些能丰富我生命体验的事情上。

别只是盯着账单上的数字感到焦虑。把它当成一个工具,一个帮你更清晰地规划未来的地图。真正重要的是,你将用这笔钱,去换取一段怎样独一无二的、闪闪发光的留学人生。希望我的这本“流水账”,能让你心里更有底,脚步更坚定。祝你在香港,玩得开心,学得痛快!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