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留学有多卷?七成人都挤在这20所大学

puppy

还在为英国留学择校头疼吗?感觉身边的小伙伴都在说“太卷了”,这可不是错觉!你知道吗,最新的官方数据显示,超过七成的中国留学生,最后都扎堆去了仅仅20所英国大学!简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那么,这20所被挤爆的“万人迷”大学到底是哪些?为什么大家都拼了命地申请它们?这个趋势对咱们普通申请者的选校策略又意味着什么?是跟着大部队一起冲,还是可以另辟蹊径挖掘一些宝藏院校?别再自己瞎猜啦,文章里有超详细的名单和深度分析,快来看看你的梦校在不在其中,也给自己的申请找找新思路吧!

小编悄悄话:选校前必读
这篇文章里的数据都来自英国高等教育统计署(HESA)最新官方报告,绝对保真!咱们不贩卖焦虑,只做你的“留学军师”,帮你把选校这件事儿看得明明白白。准备好了吗?发车!

“求助!收到了KCL和爱丁堡的传媒offer,但听说这两个学校的中国学生都多到可以开同乡会了,是不是很‘水’啊?”

上周,我的留学交流群里,一个叫Cathy的学妹发出了这样的灵魂拷问。瞬间,群里就炸开了锅。有人说:“能申上就不错了,别挑三拣四!” 也有人附和:“确实,我去年去曼大读商科,感觉像上了个中英双语合作办学项目。”

这种对话,你是不是也觉得似曾相识?“卷”,这个词几乎成了英国留学的代名词。大家一边疯狂刷分、卷实习,一边又在担心自己费尽心力申请的学校,会不会因为中国学生太多而被贴上“水校”的标签。这种矛盾和焦虑,几乎贯穿了每个准留学生的申请季。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种“扎堆”现象到底有多严重?咱们口中的“卷”,有没有具体的数据来支撑?

答案是,有。而且,结果可能比你想象的还要夸张。

根据英国官方高等教育统计署(HESA)发布的最新数据(2021/22学年),在英国留学的约15万中国学生中,竟然有超过10.6万名学生,集中就读于仅仅20所大学。换句话说,超过70%的中国留学生,都挤在了这20个“独木桥”上。

今天,咱们就来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把这20所被中国学生“挤爆”的大学名单拉出来遛遛。我们不光要看名单,更要深挖一下:为什么偏偏是它们?这背后反映了什么样的申请逻辑?而对于屏幕前的你,这又意味着什么?是随大流冲锋,还是该考虑换个赛道,挖掘那些被忽略的“宝藏”?

别急,泡杯茶,咱们慢慢聊。

被“焊死”在这份名单上的20所大学

废话不多说,我们直接上名单。这份名单根据HESA官方统计的中国学生人数从高到低排列。快来看看,你的梦校或者已经拿到offer的学校,是不是也在这“千军万马”之中。

第一梯队:万人俱乐部(中国学生人数 > 9000)

  • 伦敦大学学院(UCL):没错,宇宙中心UCL,以超过12000名中国学生的数量,毫无悬念地登顶榜首。G5光环,伦敦市中心的黄金位置,让它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白月光。
  • 曼彻斯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紧随其后的是老牌红砖大学曼大,接近万人的中国学生体量,使其成为英国北部最受中国学生欢迎的学术重镇。
  • 格拉斯哥大学(The University of Glasgow):苏格兰地区的领头羊,凭借其古老的学术声誉和相对亲民的申请门槛,吸引了大量中国学生北上。

第二梯队:准万人俱乐部(中国学生人数 5000 - 8000)

  • 爱丁堡大学(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 伦敦国王学院(KCL)
  • 谢菲尔德大学(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 利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Leeds)
  • 华威大学(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

第三梯队:中坚力量(中国学生人数 3000 - 5000)

  • 布里斯托大学(The University of Bristol)
  • 伦敦艺术大学(UAL)
  • 南安普顿大学(The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 伯明翰大学(The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 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
  • 利物浦大学(The University of Liverpool)
  • 约克大学(The University of York)
  • 杜伦大学(Durham University)
  • 诺丁汉大学(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第四梯队:热门守门员(中国学生人数 < 3000)

  • 埃克塞特大学(University of Exeter)
  • 卡迪夫大学(Cardiff University)
  • 纽卡斯尔大学(Newcastle University)

看着这份名单,是不是有种“果然如此”的感觉?这些学校的名字,你肯定在各种中介的推荐榜单、学长学姐的经验分享里见过无数次了。它们就像留学圈的“流量明星”,自带光环和话题度。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为什么大家宁愿挤破头,也要冲进这些学校?

为什么大家都爱这20所“万人迷”?

这背后绝对不是简单的“跟风”两个字就能解释的。它其实是一套由排名、地理位置、学校声誉和市场策略共同构建起来的复杂逻辑。

一、排名!排名!还是排名!

对,你没看错,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么直白——QS世界大学排名。对于大多数中国家庭和学生来说,QS排名就像是选校时的“圣经”。

你可以打开最新的QS排名榜单,和我们上面那份20所大学的名单对比一下,重合度高得惊人。这20所大学,绝大多数都稳居QS世界前100,前150。其中UCL、帝国理工、爱丁堡、曼大更是常年霸榜前50。

这种“唯排名论”的心态,其实很现实。去年从华威大学商学院毕业的学姐Sarah告诉我,她秋招时投递一家国内知名的证券公司,HR在筛选简历时,第一关就是“QS前100”。她说:“虽然很残酷,但这就是事实。一个好的排名,就是你求职时最硬的敲门砖,尤其是在你不认识任何内部人的情况下。”

这种趋势甚至影响到了国内的落户政策。像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的人才引进政策,都会明确将世界大学排名作为衡量标准之一。毕业于QS前50或前100的院校,可以直接或简化流程落户。这种白纸黑字的政策,让排名在留学生心中的分量,又重了几分。

二、“大城市滤镜”的致命吸引力

你再看看这份名单,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超过一半的学校都坐落于伦敦、曼彻斯特、格拉斯哥、爱丁堡、利兹这样的大城市。

大城市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更多的实习和工作机会,更丰富的文化生活,更便捷的交通,以及……更好吃的中餐馆。对于第一次远赴重洋的留学生来说,一个繁华、便利、多元的大城市环境,能极大地缓解初来乍到的孤独感和不适感。

比如在伦敦,UCL、KCL、IC、UAL的学生,出门就是世界顶级的博物馆、美术馆和剧院。想找金融实习?走路就能到金融城Canary Wharf。想感受时尚脉搏?牛津街、摄政街随时欢迎你。这种资源和机会的富集程度,是很多“村里”的大学无法比拟的。

小A同学最终选择了曼彻斯特大学的MSc Business Analytics专业,他给出的理由很简单:“曼城是英国北部的经济文化中心,两家英超豪门都在这里,生活成本比伦敦低,而且华人社区非常成熟,生活很方便。我觉得在这里,我既能专心学术,也能体验到真正的都市生活。”

三、“罗素集团”的金字招牌

如果你对英国大学稍有了解,一定听过“罗素大学集团”(The Russell Group)。它由英国顶尖的24所研究型大学组成,被誉为“英国的常春藤联盟”。

我们这份20所大学的名单里,除了专注于艺术设计的UAL,其余19所,全部都是罗素集团的成员!

“罗素集团”这个标签,代表着顶尖的学术水平、雄厚的研究经费和卓越的教学质量。对于追求学术深度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无法抗拒的诱惑。而对于大部分授课型硕士来说,这个标签更像是一个“品质保证”。它告诉你,你所接受的教育,是被英国学术界最高标准认可的。

这就像买东西看品牌一样,“罗素集团”这四个字,本身就自带一种让人信赖的光环效应。

四、心照不宣的“中国友好”

这一点可能有些微妙,但却非常关键。这些大学之所以有如此多的中国学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多年来在中国市场上积极的招生策略和已经形成的成熟的运营模式。

它们被称为“offer机”也好,“产业化”也罢,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学校对中国教育体系和学生的特点非常了解。它们开设了大量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热门专业,比如商科、金融、数据科学、传媒等。这些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与国内就业市场的需求高度契合。

以格拉斯哥大学的亚当·斯密商学院为例,其开设的MSc International Business等专业,每年都会收到海量的中国学生申请。学校为此配备了完善的国际学生支持服务,从接机、住宿到签证指导,一应俱全。这种“一条龙”的服务,对于初次出国的学生和家长来说,无疑是吃了一颗定心丸。

同时,庞大的中国校友网络也形成了一种正向循环。一个新生还没入学,就能通过各种微信群联系到无数同校同专业的学长学姐,从选课、租房到找实习,都能获得第一手的经验。这种归属感和安全感,也是吸引更多学生前来的重要因素。

“扎堆”的背后,是机遇还是陷阱?

分析了这么多原因,我们再回到最初的问题:大家都去这些学校,对我们来说到底是好是坏?

好处显而易见:学校名气大,回国认可度高,校友资源丰富,能快速融入华人圈子。但硬币总有另一面,坏处也同样不容忽视。

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内卷”加剧。当成千上万的优秀学生都盯着这20所学校时,申请难度自然水涨船高。你可能会发现,自己的“梦校”变成了“冲刺校”,而原本的“保底校”也变得不再保险。学校为了筛选,只能不断提高录取门槛,卡list、卡均分、卡雅思,甚至开始要求提供GRE/GMAT成绩。

其次是学习体验的挑战。在一些热门的授课型硕士专业,一个班里超过80%都是中国学生,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全中文的小组讨论,让你仿佛置身国内课堂。这对于想要锻炼英语、体验多元文化交流的同学来说,无疑是一种损失。

去年在利兹大学读完传媒硕士的Leo就深有感触:“我的专业几乎就是一个‘中国班’。好处是大家交流无障碍,坏处是我感觉自己雅思7.5白考了,口语练习机会非常少。而且思维方式容易固化,很难听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声音。”

另辟蹊径:那些被低估的“宝藏大学”

难道我们的选择,就只有这20所学校吗?当然不是。

英国有超过160所大学,每一所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魅力。跳出“唯排名论”的怪圈,你会发现一片更广阔的天地。这些学校可能在综合排名上不那么耀眼,但在特定专业领域,它们绝对是王者般的存在。

如果你钟情于商科,特别是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

  • 巴斯大学(University of Bath):它的管理学院是英国乃至欧洲的顶级商学院之一,尤其是市场营销、金融等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极高。而且巴斯大学的“三明治”课程(带薪实习年)在全英赫赫有名,能让你在毕业前就积累宝贵的工作经验。
  • 兰卡斯特大学(Lancaster University):同样拥有世界顶级的管理学院,其商科和金融类专业稳居英国前十。校园环境优美,学术氛围浓厚,是一个能让人静下心来做学问的好地方。

如果你是理工科大神,追求前沿科研:

  • 圣安德鲁斯大学(University of St Andrews):这是苏格兰最古老的大学,威廉王子的母校。它的计算机科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等专业在全英乃至世界都享有盛誉。学术要求极高,学习氛围纯粹,体验感完全不同于大城市的喧嚣。

如果你是创意和艺术领域的未来之星:

  • 拉夫堡大学(Loughborough University):除了体育科学全球第一的霸主地位,它的艺术与设计专业也常年位居英国前列。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等专业实力超群,与业界联系紧密。

这些学校的共同点是:在各自的优势领域内,它们的学术声誉、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前景,完全不输给那20所热门大学。而且由于中国学生相对较少,你能获得更原汁原味的留学体验,有更多的机会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教授深入交流。

选择它们,不是“退而求其次”,而是一种更聪明、更个性化的策略。

所以,说了这么多,到底该怎么办呢?

其实,选校这件事,从来就没有标准答案。那份70%的人都在挤的名单,你可以把它当作一个参考,一个了解大众趋势的窗口,但绝不能让它绑架你的选择。

在按下申请键之前,不妨问问自己几个问题:

我到底想从留学中得到什么?是一纸漂亮的文凭,一段独特的经历,还是一个进入特定行业的敲门砖?

我喜欢什么样的生活?是都市的繁华与便捷,还是小镇的宁静与专注?

我真正热爱的专业领域是什么?这个领域里,除了那些“大明星”学校,还有哪些“实力派”选手?

留学是一场昂贵的投资,投资的不仅是金钱,更是你人生中最宝贵的一两年时光。把选择权牢牢握在自己手里,去做那个最适合你的决定,而不是最“安全”或最“主流”的决定。

也许你的“梦中情校”,恰好就不在那份拥挤的名单上。那又怎样呢?走少有人走的路,才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不是吗?

你的梦校在榜单上吗?或者,你有没有发现什么别人不知道的宝藏学校?来评论区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选校故事吧!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