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留学天坑,花了钱我才懂

puppy

嘿,准备留学的你是不是也觉得前路漫漫,又期待又有点慌?让我这个过来人跟你交个底,有些坑真的需要花钱才能看清。从选中介时被画的大饼,到海外租房被坑掉的押金,再到那些死贵却一次没翻开的“必买”教材……这些可不是小事,每一步都是我用真金白银踩出来的血泪史。我把这些惨痛教训都写下来了,就是想告诉你怎么避开那些看似不起眼、却能让你钱包大出血的陷阱。不想重蹈覆辙?快来看看这篇用钱换来的避坑指南吧,帮你把留学路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留学路上三大“烧钱”巨坑预警
中介选择坑:“包录取”承诺背后可能藏着数万服务费,申请材料千篇一律,最后去的学校还不如自己申的好。
海外租房坑:一张P过的公寓图骗走你上千刀押金,黑心房东找各种理由克扣,合同里全是法律术语陷阱。
教材购买坑:开学书单上的“必买”新书动辄几百刀,结果教授只用了其中两章,二手书或电子版能省下90%的钱。

嘿,我是你们在 lxs.net 的老朋友,一个踩过无数坑、终于爬出来的留学学长。

还记得我刚到美国,开学第一天,怀里揣着爸妈给的信用卡,雄心勃勃地走进校园书店。那感觉,就像哈利·波特第一次走进对角巷,对所有东西都充满了新鲜感。然后,我看到了我的“心理学导论”课本,一本厚得像砖头一样的精装书,标价:$289.99。我当时心跳都漏了半拍,美元还没换算成人民币,光是这个数字就够吓人了。旁边的美国同学面不改色地拿了一本就走,我咬咬牙,心想:这是必修课,是知识的投资,不能省!于是,这张卡就这么刷了。

一个学期过去了。那本崭新得可以反光的书,我翻了不到20页。教授上课全用PPT,考试重点也都在PPT里。期末想把书卖回给书店,你猜他们出价多少?$25。是的,你没看错,二百多刀买的书,三个月后,价值缩水超过90%。

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留学这条路,很多东西不是光靠努力和聪明就能搞定的。有些坑,就是专门为你这种人生地不熟、又充满美好幻想的“小肥羊”准备的。今天,我就把那些用真金白银换来的血泪教训掏出来给你看,希望能让你把钱都花在刀刃上,而不是像我一样,交一堆莫名其妙的“智商税”。

中介画的饼,又大又圆,但吃不到嘴里

聊起留学,第一个绕不开的就是中介。我身边十个朋友里,八个都是通过中介申请的。这玩意儿就像个“潘多拉魔盒”,宣传的时候天花乱坠,真正打开了才知道里面是啥。

我发小儿小A,家里条件不错,目标是美国Top 30的大学。找了家在北京国贸听起来特高大上的中介,签约费一口价8万人民币。顾问老师拍着胸脯保证:“你的背景,我们包装一下,冲前三十绝对有戏!文书我们有哈佛毕业的老师亲自操刀!”听听,多诱人。

结果呢?所谓的“哈佛文书老师”,交出来的初稿语法错误一堆,内容空洞得像是用模板套的。小A自己改了七八遍,比自己写还累。更离谱的是,申请季最关键的11月,顾问老师竟然休年假了,邮件不回,微信不接。最后,因为材料提交得晚,错过了几所学校的最佳申请期。最终的录取结果,是一所排名50开外的学校,其实凭小A自己的实力DIY申请也完全没问题。

那8万块钱,就当是买了个教训。他后来复盘,才发现中介所谓的“独家资源”,不过是把学校官网的信息翻译了一下;所谓的“背景提升”,就是推荐了几个死贵的线上水课,对申请基本没帮助。

这可不是个例。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3出国留学趋势报告》,虽然大部分学生对留学服务机构的评价是正面的,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遇到的主要问题集中在“文书质量不佳”和“顾问服务态度前后不一”。说白了,就是交钱前你是上帝,交钱后他们就是上帝了。

中介费到底有多贵?我特地去查了下,现在市面上申请美国的本科,主流中介的报价基本在3万到10万人民币不等。如果号称能“保录”常春藤级别名校的,收费甚至能达到30万以上。英国、澳洲的申请相对便宜些,但也得2万起步。

花这么多钱,你得到的是什么?可能只是一个帮你填网申、寄材料的“工具人”。真正核心的选校定位、文书构思,还是得靠你自己。所以,如果你真的想找中介,一定擦亮眼睛。去“教育部涉外监管信息网”查查它有没有资质,多看看过来人的真实评价,把合同里的每一条服务都看清楚。别被“100%成功率”这种鬼话骗了,申请这事儿,没人能给你打包票。

海外租房:没见到房子就打钱,等于把钱扔进海里

搞定了学校,下一步就是找住的地方。这又是一个巨大的坑,尤其是对我们这种还没出国的“小白”,简直是骗子们的重点围猎对象。

我学姐小C的故事就特别典型。她在英国读硕士,时间紧,在国内的时候就急着找房子。在一个华人论坛上,看到一个“二房东”转租公寓,照片拍得那叫一个窗明几净,地理位置绝佳,离学校步行只要10分钟,租金还比市价便宜20%。小C心动了,对方说房子很抢手,要租就得马上交押金和第一个月房租,总共1500英镑,不然立马就被别人租走了。

小C当时也没多想,急匆匆地通过银行把钱汇了过去。对方收到钱后,还“贴心”地发来一份电子合同。等小C兴高采烈地拖着两个大箱子,按照地址找过去时,彻底傻眼了——那个地址是市中心的一个公共厕所。再联系那个“二房东”,微信拉黑,电话不接,人间蒸发了。

1500英镑,当时折合人民币一万三千多,就这么打了水漂。报警?英国警察对这种跨国网络诈骗也常常束手无策。这笔钱,只能当是花钱给自己上了一堂社会实践课。

这种“幽灵房源”骗局在全球留学生群体里都屡见不鲜。根据美国联邦调查局(FBI)互联网犯罪投诉中心(IC3)的数据,仅在2022年,有关房地产和租赁诈骗的投诉就超过11,727起,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3.96亿美元。骗子们利用的就是留学生身在海外、信息不对称、急于找房的心理。

就算你幸运地躲过了骗子,租到真实的房子,也别高兴得太早。黑心房东和中介克扣押金,是另一个常规操作。我刚到美国时,从中介那租了一个公寓,交了1200美元的押金。住了一年,我自认保持得非常干净,墙上连个钉子都没钉过。退房时,中介派人来检查,拿着个小本本这里画个圈,那里打个叉。最后给我的账单是:墙面有“自然磨损”,需要重新粉刷,扣300刀;地毯需要“深度清洁”,扣200刀;厨房水槽有“轻微划痕”,扣150刀……林林总总加起来,1200刀的押金只退给我了400刀。

我气得跟他们理论,他们就拿出厚厚一叠合同,指着里面比蚂蚁还小的字说:“合同里都写了,这些都属于租客的责任。”我一个外国人,哪儿耗得起时间跟他们打官司?大多数人最后都跟我一样,自认倒霉。

怎么避这个坑?记住一条铁律:没亲眼看到房子、没拿到钥匙之前,绝对不交大额的钱!靠谱的办法是,先申请学校宿舍过渡一两个月,或者找个短租(比如Airbnb),等自己到了当地,再亲自去看房、签合同。在英国租房,一定要确认房东把你的押金存入了受政府监管的“租房押金保护计划”(Tenancy Deposit Scheme),比如TDS、MyDeposits等。这样,退房时如果发生纠纷,会有第三方机构来仲裁,你的钱就安全多了。

天价教材:教授的书单,只是一个“建议”

咱们再回到开头那个让我肉疼的教科书故事。那个289.99刀的心理学课本,只是我留学路上买过的众多“砖头”之一。经济学原理,$220;市场营销,$190;学术写作指导,$150……每个学期光买书,就是一笔近千美元的开销。

根据美国大学理事会(The College Board)的统计,2022-2023学年,美国公立四年制大学学生平均每年在书籍和学习用品上的花费约为1298美元。这笔钱,对我们这些生活费本来就紧巴巴的留学生来说,真的不是个小数目。

后来我才慢慢摸清了门道,学校书店里的新书,是给“有钱且懒得折腾”的人准备的。我们这些“穷学生”,有的是省钱的办法。

首先,二手书大法好!每个学校附近都有二手书店,或者学生们会在Facebook的群组、校园论坛里买卖二手书。一本八九成新的二手书,价格可能只有新书的三分之一。我后来学乖了,开学前就去这些群组里发帖求购,总能收到好几条回复。一个学期下来,光教材就能省下五六百刀。

其次,租书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像Chegg、Amazon Textbook Rental这样的网站,可以让你用很低的价格租一个学期的书,用完了寄回去就行。比如那本$289的心理学教材,在Chegg上租一个学期的费用可能只要$40左右,省下的钱够我吃好几顿大餐了。

还有更省钱的办法,就是电子版和国际版。很多教材都有PDF电子版,可以在网上找到,或者和同学凑钱买一份共享。国际版教材,是出版商在其他国家发行的平价版本,内容和美国版几乎一模一样,只是封面和纸张质量差一点,但价格可能只有美国版的20%!在AbeBooks或eBay上很容易搜到,只是邮寄时间会长一点。

最重要的一点是,别急着在开学第一天就把所有书都买了。很多教授会在第一节课说明哪些书是必须买的,哪些只是参考书。有的教授甚至会告诉你,旧版的教材也完全够用。更有良心的教授,会把需要阅读的章节扫描成PDF上传到课程网站,你根本连书都不用买。

所以,接到书单后先别慌。去跟上过这门课的学长学姐打听一下,问问教授的习惯,再决定用哪种方式“搞定”教材。这小小的操作,一个大学读下来,帮你省出一张回国机票钱,绝对不是夸张。

那些看不见的“手续费”,正在悄悄掏空你的钱包

除了上面这些大头,留学生活中还有无数个细小的“出血点”,它们不起眼,但日积月累,也是一笔惊人的数目。

第一个就是银行。你从国内带钱过来,爸妈去银行汇款,一笔手续费200-300人民币,外加一笔电报费,到账时还要被国外的银行再收一笔入账费,里外里三四百块就没了。更坑的是汇率,银行的牌价永远是最不划算的。我刚来的时候不懂,让家里汇了5000美金,光是汇率差和手续费,就损失了将近500人民币。

现在有很多专门的国际汇款平台,比如Wise(以前的TransferWise)、Remitly,它们的手续费低得多,汇率也几乎是实时的市场汇率,到账速度还快。用它们操作一下,每次都能省下一杯咖啡钱。

办了国外的银行卡,也别掉以轻心。很多银行的学生账户是免管理费的,但一旦你毕业了,或者账户余额低于某个数值,每个月十几刀的管理费就开始扣了。跨行取款、透支,手续费更是高得吓人。一定要花点时间读懂你银行账户的条款,避免这些不必要的开支。

第二个是手机套餐。一到国外,机场里就有各种运营商的柜台,热情地向你推销各种套餐。很多套餐都绑定了“免费”的最新款手机,但要求你签一个两年的合约。这合约就是个坑。它的月费通常很贵,而且两年内你都不能换。万一你寒暑假回国几个月,这边的手机费也得照交不误。

更聪明的做法是,自己买个裸机,然后办一张预付费(Pay-as-you-go 或 Prepaid)的SIM卡。这种卡非常灵活,用多少充多少,有很多便宜的套餐可选。比如在英国,Giffgaff的10英镑套餐就能给你提供足够的流量和通话时长。在美国,Mint Mobile或者T-Mobile的预付套餐也比合约机划算得多。这样一来,每个月能省下二三十刀,一年下来又是一笔不小的钱。

留学生活,本质上是一场关于“信息差”的战役。你比别人多了解一点,就能少花很多冤枉钱。别觉得这些是小事,正是这些细节,决定了你的留学生活质量。

我知道,准备出国的你,心里肯定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这些“钱”的事儿可能听起来有点烦人。但相信我,提前做好功课,想清楚每一笔钱怎么花,不是为了让你变得斤斤计较,而是为了让你能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真正有价值的体验上去——比如一次增长见识的旅行,一门提升自己的课程,或者只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毫无压力地和朋友在咖啡馆里聊聊天。

别让那些本可以避免的“天坑”,消耗掉你的金钱和精力。把钱花在让自己成长和快乐的事情上,这才是留学最酷的样子。

你还踩过哪些坑?或者有什么独家的省钱秘笈?来评论区分享一下,咱们一起建个“避坑指南”,让后来的学弟学妹们少走点弯路!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