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选专业,你需要提前想清楚的几件事 |
|---|
| 你的目标是什么? 是体验生活,读个自己热爱的“屠龙之术”就回国?还是希望毕业后能在英国工作几年,积累经验,甚至拿个身份?目标不同,选择路径天差地别。 |
| 钱准备好了吗? 英国硕士一年学费加生活费,动辄40-50万人民币。这笔巨款投下去,你希望的回报周期是多久?选一个高薪专业,可能2-3年就能回本。选一个冷门专业,可能回国后还要跟国内毕业生在同一起跑线竞争。 |
| 你了解英国的“游戏规则”吗? 想留在英国工作,就得搞定工签(Skilled Worker Visa)。这意味着你的工作不仅要满足一定的薪资门槛,还得是英国需要的“技能型”岗位。不是所有专业都能轻易帮你跨过这道坎。 |
哈喽,各位在lxs.net潜水的准留英er们!我是你们的学长小编。
还记得我刚毕业那会儿,在伦敦参加过一个校友聚会。席间认识了一个学姐,她毕业于一所G5名校的艺术史专业。聊起找工作,她端着酒杯,无奈地笑了笑:“我海投了上百封简历,面试机会寥寥无几。HR一听我的专业,眼神就有点飘忽。他们会客气地说‘你的背景很棒’,但转身就把offer给了本地一个学市场营销的本科生。”
那一刻,我突然很深刻地意识到,留学这件事,远不止是拿到一张名校的毕业证那么简单。尤其是在英国这个“讲究实用”的就业市场,你学了什么,比你在哪儿学,可能重要得多。一步选错,那张几十万换来的文凭,可能真的会变成一张昂贵的“壁纸”。
今天,学长就来跟大家掏心窝子聊聊,英国留学选专业这件头等大事。咱们不谈虚的,就讲最现实的就业和“钱”景,帮你避开那些看似光鲜的“天坑”,找到真正能让你站稳脚跟的“宝藏”。
那些看似热门,实则“毕业即失业”的“天坑”专业
这里的“天坑”不是说这些专业不好,而是对我们国际生来说,想靠它们在英国找到一份能办工签的工作,难度系数堪比地狱模式。
天坑一:传媒/市场营销类(非数字方向)
听起来是不是特别高大上?穿梭在伦敦的各种发布会,策划着高大上的品牌活动。醒醒!现实是,这类专业是英国本地学生的“自留地”,竞争已经白热化。
真实案例:我的朋友Linda,在国内有两年公关经验,来UCL读了媒体与文化研究。她文笔超棒,想法也多。但毕业后找工作,处处碰壁。一家本地公关公司的面试官直言不讳地告诉她:“你的英文很流利,但你写的稿子,总感觉隔了一层。我们需要的,是对英国社会文化、俚语、甚至最新的网络meme都了如指掌的人。”最终,她没能找到愿意提供工签 sponsorship 的工作,无奈回国。
残酷数据: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的《Graduate Outcomes》调查,人文社科类(包括传媒)的毕业生中,能在毕业15个月后找到符合技术移民签证(Skilled Worker)要求工作的国际生比例,远低于计算机和工程类。很多传媒岗位的起薪也难以达到签证的薪资门槛(2024年4月起,大部分申请人的最低年薪要求已提高到£38,700)。很多入门级工作,比如公关助理,年薪可能只有£23,000-£25,000,根本不够线。
避坑指南:如果你真的热爱传媒,请务必选择与“技术”挂钩的方向,比如数字营销(Digital Marketing),数据新闻(Data Journalism),或者专注于用户体验(UX)的传播设计。这些岗位对数据分析和技术工具的要求,能瞬间让你和只会写稿的本地学生拉开差距。
天坑二:纯艺术/历史/哲学等人文社科
这些专业能极大地丰富你的精神世界,但很难直接填饱你的肚子,尤其是在异国他乡。
真实案例:一位在爱丁堡大学读当代艺术理论的学妹,毕业论文拿了最高分Distinction。她对艺术的热爱日月可鉴,但毕业后,她发现能去的地方只有博物馆、画廊和拍卖行。这些机构的职位少得可怜,且大部分都是低薪实习岗或志愿者岗,根本不提供工签。她挣扎了半年,最后去了一家华人开的留学中介做文书老师,用的是自己本科的商科背景。
残酷数据:英国的创意艺术产业虽然发达,但就业形式多为项目制或自由职业(freelance)。根据英国创意产业联合会(Creative Industries Federation)的报告,超过35%的创意产业从业者是自由职业者。对于需要稳定雇主来担保工签的国际生来说,这几乎是一条死路。而学术圈的路更窄,一个博士后岗位的竞争者可能有上百人,对国际生更是难上加难。
避坑指南:如果你对人文社科爱得深沉,不妨考虑“交叉学科”。比如,历史+数据分析,可以去做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哲学+计算机,可以进入人工智能伦理领域。把你的兴趣和一个硬核技能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独特的就业优势。
天坑三:心理学(非临床方向)
很多同学对心理学充满兴趣,觉得能洞察人心很酷。但在英国,心理学是一个准入门槛极高的行业。
真实案例:一个学弟在布里斯托大学读了组织心理学硕士,希望未来能做HR或企业咨询。毕业后他发现,很多HR岗位更看重实际工作经验,而不是一个心理学学位。而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临床心理学家,需要获得英国心理学会(BPS)的认证,并且通常需要读完博士(DClinPsy),这个过程至少要5-8年,且申请难度极大,每年只招收极少数学生,国际生更是凤毛麟角。
残酷数据: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的数据显示,心理健康专业人员是短缺的,但他们需要的是有从业资格的临床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师。一个授课型硕士学位,并不能让你获得这些资格。大部分读完心理学硕士的国际生,最终的职业路径是转向市场研究、人力资源或教育等相关领域,但这些领域的竞争同样激烈,且不一定需要心理学背景。
避坑指南:如果你真的想走心理学专业路线,请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以读博并获得执业资格为目标。如果只是想读个硕士找工作,不如直接选择人力资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或市场研究(Market Research)等应用性更强的专业,课程会更贴近实际工作需求。
帮你顺利留下的“宝藏”专业,本地雇主抢着要
说完了“天坑”,我们来看看哪些专业是英国就业市场的“香饽饽”。这些专业通常具备两个特点:技术性强、人才缺口大。
宝藏一: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人工智能
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但还是要放在第一个说,因为它实在是太稳了!从伦敦到曼彻斯特,从金融城到科技初创公司,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从未停止。
真实案例:Kevin是我认识的一个典型案例。他本科是国内一所普通一本的软件工程,来南安普顿大学读了个人工智能(AI)硕士。在校期间,他积极参与各种项目,毕业前就已经拿到了三个offer,包括一家大型投行和一家科技独角兽公司。最终他选择的这家公司,起薪就达到了£55,000,远超工签门槛,办理签证一路绿灯。
硬核数据:英国政府的官方文件《Immigration Rules Appendix Skilled Occupations》中,IT和技术相关的职位常年霸榜,比如程序员(Programmer)、软件开发人员(Software Developer)、网络安全专家(Cyber Security Specialist)、数据科学家(Data Scientist)等都是英国急需的人才。根据求职网站Indeed的数据,2024年伦敦地区一名数据科学家的平均年薪约为£60,000,而一名软件工程师的平均年薪也接近£58,000。高需求+高薪资,让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在申请工签时拥有绝对优势。
择校小贴士:除了帝国理工、UCL这种传统强校,爱丁堡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布里斯托大学的计算机相关专业也极具口碑,并且与业界联系紧密,能提供很多实习和就业机会。
宝藏二:工程类(特定方向)
英国作为一个老牌工业国家,对优秀的工程师永远求贤若渴。尤其是在脱欧之后,来自欧盟的工程师减少,给其他国家的国际生创造了更多机会。
真实案例:一个学姐在谢菲尔德大学读的材料科学与工程,这个学校的工程学院在全英乃至全球都赫赫有名。她毕业后,通过学校的招聘会,成功进入了罗罗(Rolls-Royce)公司,从事航空发动机材料的研发工作。她说,公司里有很多像她一样来自世界各地的工程师,只要技术过硬,文化背景完全不是障碍。
硬核数据:土木工程师(Civil Engineer)、机械工程师(Mechanical Engineer)、电气工程师(Electrical Engineer)、化学工程师(Chemical Engineer)等职位,也都是技术移民签证清单上的常客。根据英国皇家工程院(Roy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的报告,英国每年都存在数万名工程技术人员的缺口。工程类毕业生的起薪也非常可观,通常在£30,000-£35,000之间,随着经验积累,薪资增长非常迅速。
择校小贴士:除了剑桥、帝国理工,像谢菲尔德大学、南安普顿大学、拉夫堡大学、巴斯大学等,在特定工程领域都有着极强的实力和行业声誉。
宝藏三:金融/精算/金融科技(FinTech)
伦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是巨大的。但注意,这里说的不是泛泛的金融管理,而是那些需要强大数理和分析能力的“硬核”金融专业。
真实案例:我的室友,在LSE读的风险管理与金融工程。他从入学第一天起,生活就只有三件事:上课、刷题、社交。他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各种投行见面会,疯狂地进行模拟面试(Mock Interview)。最终,凭借着扎实的量化背景和出色的面试表现,成功拿到了高盛的offer。他说,在金融城,没人关心你从哪里来,只关心你能不能创造价值。
硬核数据:根据金融服务业招聘公司Morgan McKinley的薪酬指南,一名在投行工作的分析师(Analyst),第一年的总薪酬(薪水+奖金)就可以达到£80,000以上。而精算师(Actuary)、量化分析师(Quantitative Analyst)等职位,由于人才稀缺,薪资更是水涨船高。近年来兴起的金融科技(FinTech)专业,结合了金融和计算机,毕业生既懂金融业务又会编程,成为了市场上最抢手的人才之一。
择校小贴士:LSE、帝国理工、华威大学、卡斯商学院(现已更名为贝叶斯商学院)是传统金融强校。如果你对FinTech感兴趣,可以关注爱丁堡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等开设相关专业的学校。
兴趣和“钱”景,到底怎么选?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学长,你说的这些宝藏专业我都不喜欢,怎么办?”
别急,没人让你为了工作彻底放弃兴趣。聪明的做法是,找到兴趣和现实的交叉点。
第一招:专业交叉,创造蓝海。 你喜欢艺术,但又担心找不到工作?那可以考虑“艺术管理”,学习如何运营一个画廊或博物馆。或者学习“用户体验设计(UX/UI Design)”,把你的审美用在APP和网站的设计上,这可是个高薪的IT岗位。你喜欢文学,可以去学“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用技术手段去分析文本,这也是一个新兴且有前景的方向。
第二招:主修保底,辅修/兴趣发展爱好。 选择一个就业前景好的“主菜”专业,比如商业分析或统计学。然后,利用英国大学丰富的选修课资源,去选修你喜欢的电影研究、社会学课程。或者多参加社团活动,在戏剧社里挥洒你的热爱。这样既保证了你毕业后有路可走,也没有完全扼杀你的兴趣。
第三招:研究课程设置,而不是只看专业名称。 两个学校都开设了“市场营销”专业,但课程内容可能天差地别。A学校可能侧重于品牌故事、消费者行为等传统理论。B学校可能包含了Python数据分析、SQL数据库、社交媒体营销等大量硬核技能课程。你说,哪个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更有竞争力?所以,申请之前,一定要去官网仔仔细细研究课程大纲(Course Modules),看看你到底能学到什么实实在在的技能。
最后想说,留学是一场昂贵的投资,我们都希望它能有最好的回报。在做出选择前,多问问自己,多查查资料,多找学长学姐聊聊。你今天花在“选择”上的每一分钟,都是在为你未来的道路扫清障碍。
别怕现实,也别丢了梦想。真正的成熟,是在看清现实之后,依然能找到一条通往梦想的最优路径。希望这篇文章,能成为你在这条路上的一盏小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