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毒舌锐评英国大学,看完我沉默了

puppy

还在纠结选校,天天刷排名和官网看得眼花缭乱?快来看看这个AI的吐槽大会吧!它可不管什么官方滤镜,直接化身“留学嘴替”,把G5到红砖大学的“黑历史”和真实槽点扒了个底朝天。从爱丁堡的风到底有多野,到UCL是不是真的“University of Chinese Londoners”,再到KCL永恒的身份认同危机,每个梗都精准又扎心。这篇锐评绝对比冷冰冰的排名有趣多了,保证你看完不是笑出声就是默默点头,然后忍不住分享给你的留学搭子!

小编温馨提示
以下内容来自AI的“无情吐槽”,纯属娱乐,旨在为大家提供一个择校新视角。学校好不好,最终还是看个人体验和感受。请各位看官备好瓜子,理性吃瓜,切勿对号入座,玻璃心慎入哦!

AI毒舌锐评英国大学,看完我沉默了

上周半夜三点,我还在跟一个叫小雅的学妹聊天。她顶着两个硕大的黑眼圈,给我发来一长串语音,声音里全是疲惫和迷茫。

“姐,我真的要崩溃了。QS、THE、U.S. News...我把这些排名翻来覆去看了几十遍,每个学校的官网都快能背下来了。宣传片里,学生们不是在绿草坪上笑,就是在高科技实验室里做研究,看起来都那么完美。可我越看越焦虑,感觉自己像在开盲盒,生怕一脚踩进坑里。”

我太懂这种感觉了。留学选校,就像一场信息战。我们拼命搜集情报,却发现自己被淹没在官方辞藻和冰冷数据的海洋里,根本看不清真相。宣传册上的滤镜开得比网红P图还狠,而我们真正想知道的——“这学校课业压力到底变态到什么程度?”“我的专业中国人多到可以开同乡会吗?”“这城市真的天天妖风下雨吗?”——这些问题,官网永远不会告诉你。

就在我不知道怎么安慰小雅时,我突发奇想,把她的选校list喂给了最近很火的一个AI模型,让它用“留学生嘴替”的模式来评价一下。结果,不到一分钟,AI就吐出了一篇堪称“留学圈吐槽大会”的锐评。它可不管什么学校声誉、官方滤镜,直接把每所大学的“黑历史”和真实槽点扒了个底朝天。

看完之后,我一边笑出猪叫,一边默默点头。这不比看排名香多了?今天,我就把这份AI的毒舌锐评分享给大家,希望能给迷茫的你一点“非官方”的择校参考。

G5内卷修罗场:精英的光环,学秃的真相

咱们先从金字塔尖的G5开始。这五所学校,在留学生心中约等于“爬藤”,是梦想,是光环,也是内卷的终极战场。

牛津 & 剑桥:精致的“古典监狱”

AI锐评:“欢迎来到霍格沃茨现实版,只不过你没有魔杖,只有写不完的essay和一群智商碾压你的同学。在这里,传统不仅写在校规里,还刻在每一块砖上。穿学士袍吃饭、参加只有拉丁语的晚宴,听起来很酷?等你每周被due追着跑,还要花时间研究怎么打领结时,你就会怀念穿帽衫、啃汉堡的自由。”

这吐槽简直精准。牛剑的学院制和导师制(Tutorial/Supervision)是其金字招牌,但也意味着你再也别想划水摸鱼。每周一次和行业大佬级别教授的一对一或一对二“学术审问”,逼得你不得不把图书馆当家。剑桥大学学生报《Varsity》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76%的学生认为繁重的学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所谓的光环,背后是实打实的压力。

而且,别以为进了牛剑就是人生巅峰。那种强烈的“Imposter Syndrome”(冒名顶替综合症)会时刻缠绕着你。身边不是某个欧洲小国的王子,就是18岁就发表了SCI论文的天才。在这种环境里,保持平常心,本身就是一门玄学。

帝国理工学院(IC):男默女泪的“帝国修道院”

AI锐评:“全称‘帝国理工直男学院’。如果你对科学、工程和数学爱得深沉,甚至愿意为此牺牲社交和发际线,那IC就是你的天堂。这里的男女比例,尤其在工程学院,感人到让你怀疑人生。校园里最浪漫的事,可能就是和你的项目小组在图书馆一起看日出。”

数据说话,虽然近年来IC一直在努力平衡性别比例,但2022/23学年的官方数据显示,学生总体男女比依然在6:4左右,某些王牌工科专业更是“阳盛阴衰”的重灾区。江湖人称“Imperial College for Men”,真不是空穴来风。

除了社交圈“物种单一”,IC的课业压力也是G5里出了名的“卷王之王”。项目、实验、报告……一波接一波,强度大到让学生没时间思考伦敦有多繁华。很多ICer自嘲,自己的活动范围基本就在南肯辛顿那一小块,离繁华很近,但与我无关。所以,报考IC前,请务必掂量一下自己的肝和头发是否够用。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一“条街大学”里的金融精英梦

AI锐评:“别被‘伦敦’和‘经济’这两个高大上的词骗了。LSE的校园小到你打个喷嚏,隔壁教学楼的同学都能听到。这里是未来的投行精英、咨询大佬和政界名流的预科班,空气中都飘着金钱和野心的味道。图书馆是永久的战场,找个座位比申请LSE还难。”

LSE坐落在伦敦市中心,寸土寸金,校园规模确实非常“紧凑”。学生们常开玩笑说:“我们学校没有campus,只有campus one street。”但就在这条街上,聚集了全世界最聪明、也最有野心的头脑。这里的国际生比例高得惊人,超过70%的学生来自英国以外,构成了一个极度多元但也极度竞争的环境。

那个著名的莱昂内尔·罗宾斯图书馆,拥有约2000个座位,却要服务超过12000名学生。这意味着在考试季,清晨6点去排队占座都是常规操作。在LSE,你不仅要和同学卷成绩,还要卷实习、卷社交、卷未来的一切。如果你不是天生的“奋斗B”,可能会感到窒息。

伦敦大学学院(UCL):宇宙中心“中国城大学”

AI锐评:“又名University of Chinese Londoners。在这里,你完全不用担心自己的英语口语,因为走在校园里,随时能听到熟悉的普通话、粤语、四川话……UCL用实力证明了什么是真正的‘海纳百川’——它能容纳超多的学生,以至于你可能一学期都见不到你的导师。哦对了,它还有另一个名字:University of Construction London,因为校园里永远有某个地方在施工。”

这个梗流传已久,但数据是不会说谎的。根据UCL 2022/23年的官方数据,中国大陆学生人数高达16,562人,占了国际生的一半以上。在某些商科和传媒硕士专业,一个班90%都是中国人早已不是新闻。这对于想快速融入环境的同学来说是好事,但对于想体验纯正英伦文化、猛练英语的同学,可能就需要自己多创造机会了。

“大”是UCL的另一个标签。学生总数超过5万,是名副其实的巨无霸大学。好处是资源多、社团多、选择多;坏处则是大班课体验感差,行政效率有时跟不上,学生服务容易被稀释。至于“工地大学”的称号,随着UCL East新校区的不断扩张,这个梗在未来几年内恐怕是过不去了。

伦敦“王炸”组合:相爱相杀的好邻居

伦敦国王学院(KCL):永远活在UCL阴影下的“万年老二”?

AI锐评:“KCL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从建校之初就和隔壁UCL互看不顺眼,这场长达近两个世纪的‘伦敦德比’至今仍在继续。KCL学生毕生三大任务:学习、生活、以及在任何场合下证明自己比UCL强。可惜,排名上总差那么一点点,导致KCL陷入了永恒的身份认同危机。”

KCL和UCL的恩怨情仇,是伦敦留学圈最津津乐道的八卦。UCL成立于1826年,是伦敦第一所不分宗教、种族、阶级招收学生的大学。而KCL则在1829年由英国国王乔治四世建立,带有浓厚的圣公会背景,从出身就和“离经叛道”的UCL不对付。它们的吉祥物甚至还互相“绑架”过对方。

除了外部竞争,KCL内部也挺“分裂”。它的校区散落在泰晤士河两岸,从充满历史感的Strand校区,到现代化的Guy's校区,风格迥异,通勤不便。这也导致了不同学院的学生之间缺乏一种强烈的整体归属感。再加上时不时被学生吐槽的行政系统(比如出分慢、邮件回复慢),KCL真有点“小王子”的烦恼。

北境之王与红砖骄傲:实力与槽点齐飞

爱丁堡大学:风中凌乱的“哈利波特”学院

AI锐评:“欢迎来到一座风比成绩还疯的城市。在爱丁堡,发型是什么?不存在的。伞是什么?一次性消耗品。这里的学生,上辈子大概都是折翼的天使,每天都在和妖风、陡坡作斗争。但没关系,当你看到古老的城堡和J.K.罗琳写出哈利波特的咖啡馆时,你会觉得一切……可能还是不值得。”

爱丁堡的风,真的不是开玩笑。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爱丁堡是英国最著名的“风城”之一,年平均风速可达每小时15公里以上。走在North Bridge上,感觉随时能被吹进大西洋。这对于爱美的留学生来说,绝对是毁灭性的打击。

除了天气,近年来爱丁堡的住宿危机也愈演愈烈。由于学生数量激增和当地租赁市场紧张,每年都有大量学生找不到合适的住所,学校甚至一度建议找不到房子的学生休学。2023年,爱丁堡大学的学生还组织了“租金罢工”以抗议高昂的住宿费用和糟糕的条件。所以,拿到爱丁堡的offer,别光顾着高兴,赶紧抢宿舍!

曼彻斯特大学:在雨中蹦迪的“最大村落”

AI锐评:“有人说曼彻斯特是英国第二大城市,但它的天气让你感觉像住在一个巨大的、潮湿的村庄里。一年365天,可能有200天在下雨。但这并不妨碍曼城成为全英最嗨的‘派对之城’。这里的学生数量多到你走在牛津路上,感觉像在参加一场永不落幕的音乐节。”

曼彻斯特的雨是刻在DNA里的。年平均降雨天数超过150天,出门不带伞约等于“自杀”。但神奇的是,阴郁的天气完全没有影响这座城市的热情。曼大是英国学生人数最多的大学之一,超过4万名学生给这座城市注入了无穷的活力。丰富的夜生活、传奇的音乐场景、还有两支世界顶级的足球队,让你的课余生活绝不无聊。

不过,学生太多也带来了问题。庞大的规模使得教学和管理很难做到精细化。你可能会觉得和学校、和同学之间都有一种疏离感。此外,作为一座大城市,曼城的某些区域安全问题也需要留学生多加注意。

华威大学:位于“沃里克郡考文垂市郊区”的学术孤岛

AI锐评:“一个名字里充满了欺骗性的大学。它不在华威(Warwick),而在考文垂(Coventry)的郊区。校园就像一个与世隔绝的‘学术公社’,被大片农田和高速公路包围。想去真正的城市?先坐半小时公交车吧。华威学生最大的娱乐活动,可能就是去Tesco购物。”

“华威在哪儿?”这是一个能让所有华威学生会心一笑(或苦笑)的问题。这个地理位置的梗,是华威永远的痛。校园虽然设施齐全,应有尽有,但这种“圈地自萌”的模式,也被学生戏称为“The Warwick Bubble”(华威泡泡)。待久了,确实会有一种与社会脱节的感觉。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华威的学习氛围异常浓厚。其商学院(WBS)更是神一样的存在,毕业生在伦敦金融城的受欢迎程度堪比G5。所以,如果你是一个能耐得住寂寞、专心搞事业的学霸,华威这种“村里”的环境,反而是个绝佳的修炼之地。

看完AI的这波“无情开团”,你是不是觉得这些高高在上的名校,瞬间变得有血有肉、亲切可爱(或者更劝退)了?

其实,没有一所大学是完美的。排名高的,可能有你想不到的压力和内卷;环境美的,可能有你受不了的天气和孤单。官网上的宣传照,就像是精心修饰过的“卖家秀”,而AI的吐槽和学长学姐的真实分享,才是你需要参考的“买家秀”。

别再只盯着排名了,那串数字不能定义你的留学生活。多问问自己,你想要的是什么?是繁华都市的喧嚣,还是宁静小镇的专注?是多元文化的碰撞,还是纯正英伦的体验?你忍受不了阴雨连绵,还是受不了与世隔绝?

把这些吐槽当成一面镜子,照见自己的真实需求。你的留学之路,终究是你自己的路。找到那个即使有槽点,你也愿意去爱、去适应的地方,那才是真正属于你的“梦校”。

好了,快把这篇文章转给你那个还在为选校头秃的留学搭子,一起笑一笑,然后继续前行吧!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