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业上岸自查清单 |
|---|
| 这学期,你有没有主动约过一次学校Career Centre的顾问? |
| 你的LinkedIn好友列表里,有多少是目标行业的HR或资深员工? |
| 你的简历和求职信,有没有请本地的Kiwi朋友或职业顾问帮忙看过? |
| 你参加过几次线下的行业分享会或者招聘会?哪怕只是去蹭吃蹭喝? |
| 除了打工赚钱,你有过任何与专业相关的本地实习或志愿者经历吗? |
嘿,我是 lxs.net 的小编,专门和你聊聊纽村留学那些事儿。
还记得去年毕业季,我认识的一个学妹,叫 Linda。她是奥大商科的 Master,成绩单拿出来闪闪发光,GPA 8.5/9.0,各种奖学金拿到手软。我们都觉得,她毕业进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简直是板上钉钉的事。Linda 自己也是这么想的,直到她海投了超过100份简历,收到的面试邀请,是零。
与此同时,她同班的另一个同学 Kevin,平时成绩中等,勉强算个 B+ 学生,却在毕业前就拿到了 Deloitte 的 Graduate Offer。Linda 跑来问我,为什么?我看着她那份除了GPA和课程列表外一片空白的简历,心里五味杂陈。Kevin 的简历上,写着在一家本地小公司做过三个月的无薪实习,参加过学校的“商业案例挑战赛”,还是学生社团的财务助理。
这个故事,是不是有点扎心?但它每天都在纽村的留学生圈子里真实上演。我们总以为留学是一场学术马拉松,只要跑得够快,分数够高,终点线就在前方。但现实是,这更像一场“铁人三项”,学术只是其中一项。真正的“上岸”高手,从落地奥克兰、惠灵顿、基督城的第一天,就开始为另外两项——实践和人脉——做准备了。
这篇文章,不灌鸡汤,不画大饼。我们就来扒一扒,那些毕业就找到工作的“天选之子”,到底偷偷做了些什么。你手里的剧本,完全可以自己改写。
第一章:你学校的“隐藏福利”,90%的人只用了图书馆
我们每年花掉几十万人民币的学费,到底买了什么?仅仅是几间教室和几位教授的授课时间吗?当然不是!你真正的金矿,是学校那些常常被忽略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服务中心”(Career Development and Employability Services)。这可不是什么只在官网上存在的花瓶部门。
我敢打赌,很多同学直到毕业,都没点开过学校官网这个部门的页面。这简直是把一张中了奖的彩票扔进了垃圾桶。
拿奥克兰大学(UoA)的 CDES 来说,他们提供的服务简直是保姆级的。你可以免费预约一对一的职业顾问,把你的简历和求职信(Cover Letter)翻来覆去地改。记住,一定要找他们改!Kiwi HR 看简历的逻辑和我们国内完全不同,他们更看重“Action Verbs”(行动动词)和“Quantifiable Achievements”(可量化的成就)。你自己写的“负责项目协调”,在顾问手里可能就变成了“Successfully coordinated a 5-person team project, resulting in a 15% increase in efficiency”。哪个更有冲击力,一目了然。
根据新西兰大学委员会(Universities New Zealand)发布的最新数据,超过85%的新西兰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六个月内找到了全职工作。但这个数据里,国际学生的比例会稍低一些。差距在哪?很大一部分就在于是否有效利用了本地资源。CDES 的顾问们最清楚本地雇主想要什么样的人。
再比如,AUT 的学生有 AUT Edge Award,维多利亚大学有 Wellington Plus Programme。这些项目都不是强制的,但完成它们需要你去做志愿者、参加领导力工作坊、参与社团活动。这些经历会被学校官方认证,直接写在你的成绩单附录上。这玩意儿在雇主眼里,比你多修一门选修课的 A+ 有价值得多。它证明了你的软技能: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和社区参与感——这些都是 Kiwi 企业文化里极其看重的品质。
一个真实的案例:我有个朋友在坎特伯雷大学(UC)读工程,成绩平平。但他参加了学校的 PACE (Practical and Community Engagement) 实习项目,被分配到基督城一家本地工程咨询公司实习了100个小时。虽然是课程的一部分,但他在实习期间表现非常积极,主动帮工程师们整理图纸、做数据分析。实习结束后,部门主管直接跟他说:“我们明年有个毕业生岗位,你来申请吧,我给你做推荐人。”
所以,从今天起,别再只知道泡图书馆了。去你学校官网搜一下“Careers”或“Employability”,看看他们下周有什么活动。是CV写作讲座?还是邀请了Fonterra(恒天然)的经理来做分享?报名!去听!就算害羞不敢提问,去现场感受一下氛围,听听别人问什么,都是血赚。
第二章:第一份本地实习,比你的毕业证更值钱
我们来聊聊实习。在纽村找工作,有一个残酷的潜规则:“No local experience, no job.”(没有本地经验,就没有工作。)这几乎是所有留学生都会撞上的一堵墙。雇主不是不相信你的能力,而是不确定你是否了解新西兰的工作文化,能不能和本地同事顺畅沟通。
而一份本地实习,就是你打破这堵墙最有力的锤子。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找?
别只盯着 Seek 和 Trade Me Jobs。这些大型招聘网站上的实习岗位,竞争非常激烈,一个职位可能有几百个申请者,你的简历很可能在第一轮就被AI筛掉了。
你要把目光投向更精准的渠道。如果你是学IT或计算机的,那你必须知道 Summer of Tech 这个神仙平台。它专门连接新西兰的科技公司和学生,每年提供数百个带薪暑期实习岗位。根据他们2023年的报告,超过70%的实习生在项目结束后获得了全职工作的Offer。这转化率,简直高得离谱!申请通常在每年的3、4月份开放,千万别等到10月份才想起来。
对于商科、文科的同学,可以关注 GradNewZealand 和 NxtStep。这些网站专注于毕业生和实习生岗位,信息非常集中。更重要的是,很多大公司,比如四大、银行、大型零售商,都会通过这些平台发布他们的“Summer Intern Programme”。这些项目是他们招聘毕业生(Graduate)的主要渠道。能进去实习,基本上等于一只脚已经踏进了公司大门。
还有一个很多人不知道的秘密武器:主动出击。新西兰97%的企业是中小型企业(SMEs),员工少于20人。这些公司往往没有固定的实习生招聘计划,也不会在招聘网站上大张旗鼓地宣传。但这不代表他们不需要人手。
你可以这样做:
列出你所在城市、你感兴趣的领域的10-20家中小公司。
去他们的官网,找到一个具体的人,最好是部门经理或创始人,而不是一个冷冰冰的“info@”邮箱。
写一封非常诚恳的邮件,或者在LinkedIn上发一条消息。说明你是谁,为什么对他们公司感兴趣,你能为他们做什么(哪怕是整理文件、管理社交媒体这种小事),并附上你的简历。表明你愿意从无薪实习(unpaid internship)或者志愿者(volunteer)开始。
这招叫“Informational Interview Request”或者“Cold Emailing”。成功率可能不高,但只要有一家公司回复你,你就赢了。我认识一个学市场营销的学姐,就是通过这种方式,给奥克兰一家本地的美妆初创公司免费做了三个月的社交媒体运营。毕业后,这家公司因为拿到了新投资,第一个就想到了她,直接给了她一个全职的 Marketing Coordinator 职位。
记住,你的第一份实习,目的不是赚钱,而是为了获得三样东西:宝贵的本地经验、可以写在简历上的项目、以及一个愿意为你做推荐(Reference)的本地老板。在纽村,Reference Check(背景调查)是招聘流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一个靠谱的本地推荐人,比你满分的GPA有说服力一百倍。
第三章:让你的人脉圈,从“饭搭子”升级为“职场引路人”
“Networking”这个词,很多中国学生听了就头大。我们文化里不习惯主动跟陌生人套近乎,觉得很尴尬,目的性太强。但在西方职场文化里,这再正常不过了。
我们换个说法,别叫它“搞人脉”,叫它“建立真诚的连接”。你不是去求人给你一份工作,你是去向行业里的前辈请教、学习,了解这个行业真实的样子。
那么,去哪里“连接”呢?
首先,还是学校。学校的Career Fair(招聘会)是绝佳的机会。别傻傻地只去投简历。去之前,研究一下参展公司列表,选定几家你的目标公司。想好一两个有深度的问题,比如“我注意到贵公司最近在推行XX项目,请问这个项目对毕业生的技能要求有什么特别之处吗?”而不是“你们招不招人?”。这会让你在众多学生中脱颖而出。去和HR聊几句,加个LinkedIn,你的目的就达到了。
其次,用好 LinkedIn。这绝对是你在纽村找工作的头号神器。你的 LinkedIn Profile 就是你的线上简历,一定要用心填写,用上所有相关的关键词。然后,开始主动出击。你可以搜索你目标公司的员工,尤其是和你同校毕业的校友(Alumni)。
找到校友后,发一个连接邀请,附上一段简短的个人信息:
“Hi [Name], I'm a current Master of Data Science student at the University of Auckland, and I saw that you also graduated from here. I'm really interested in the work you're doing at Xero. Would you be open to a quick 15-minute coffee chat (virtual or in-person) sometime in the next few weeks? I'd love to hear more about your career journey.”
(嗨 [名字],我是奥克兰大学数据科学专业在读硕士,我看到您也是从这里毕业的。我对您目前在Xero所做的工作非常感兴趣。不知道未来几周您是否方便有15分钟的时间,我们可以线上或线下喝杯咖啡聊聊?我很想听听您的职业发展故事。)
这样的邀请,礼貌、具体、不卑不亢,被接受的概率很高。根据全球招聘数据,超过80%的职位是通过人脉网络填充的,根本没有公开发布。这意味着,你不知道的机会,都在别人的交谈中。一场15分钟的咖啡聊天,可能会让你了解到一些内部的招聘信息,或者在未来某个职位空缺时,对方第一个想到你。
一个真实的例子:一个在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读公共政策硕士的朋友,经常参加政府部门举办的各种公开讲座和研讨会。有一次,他在活动上认识了一位在MBIE(商业、创新和就业部)工作的分析师。他后续通过LinkedIn和邮件,就一些政策报告向这位前辈请教了两次。半年后,MBIE的一个毕业生项目开放申请,这位前辈主动把内部招聘链接发给了他,并告诉他简历可以侧重哪些方面的经历。最终,他成功拿到了Offer。
这就是有效人脉的力量。它不是让你去巴结谁,而是通过真诚的交流,让别人认识你、记住你、信任你。当你需要帮助时,他们会更愿意伸出援手。
除了线上,Meetup 和 Eventbrite 这两个App也请你现在就下载。在上面搜索你专业相关的关键词,比如“Wellington Agile Meetup”、“Auckland Marketing Breakfast”,你会发现无数免费或收费很低的线下行业活动。去参加,带上你的微笑和好奇心,去认识新朋友。你的下一份工作机会,可能就藏在某次活动的一杯免费咖啡里。
好了,干货就聊到这里。
留学纽村,绝对不只是为了在毕业典礼上戴上那顶方帽子。它是一场全方位的自我升级。GPA是你的入场券,它证明了你的学习能力,但它不是终点线的通行证。
真正决定你 能否顺利“上岸”的,是你在这几年里,除了上课和赶due,还做了些什么。是你主动推开Career Centre大门的那份勇气,是你投出第一份实习简历的那份尝试,也是你在行业活动上,略带紧张地做出第一次自我介绍的那个瞬间。
别再做那个图书馆里最努力的“隐形人”了。从明天起,从这周起,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去参加一个workshop,或者在LinkedIn上联系一位校友,或者只是把自己的简历再改一版。
毕业那天,你会感谢从入学第一天就开始“布局”的自己。因为你亲手写的剧本,结局一定不会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