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定留学第一周,看这篇就够了

puppy

刚下飞机,拖着大箱子面对陌生的街道,是不是有点兴奋又有点懵?别担心,我们都经历过!这篇攻略就是你的“第一周生存指南”,手把手带你搞定那些最头疼的事:从落地后如何办好电话卡、银行卡,到怎么坐公交不迷路,再到如何在新学期Orientation上快速交到朋友。我们还会分享一些超市购物和选课的小窍门,帮你避开留学生常踩的坑。第一周的忙乱和孤独感都是暂时的,有了这份攻略,你会发现融入新生活其实很简单,快点开看看吧!

留学第一周 To-Do & Mindset 清单
必办事项:
☐ 办理本地手机SIM卡/eSIM
☐ 开设本地银行账户
☐ 办理学生交通卡
☐ 参加学校Orientation
☐ 熟悉校园和周边超市
心态调整:
☐ 别怕!开口问路、问问题,没人会笑话你。
☐ 孤独是正常的。主动一点,哪怕只是一个微笑。
☐ 允许自己犯错和“犯傻”,比如坐过站、买错东西。
☐ 别把自己逼太紧,倒时差和适应环境都需要时间。
☐ 每天给家人报个平安,让他们放心,也给自己打气。

还记得三年前我第一次飞到洛杉矶,拖着两个28寸的大箱子,在LAX机场门口站了足足十分钟。手机里国内的卡早就没了信号,看着导航App上那个灰色的小点,心里一阵发慌。周围是完全陌生的语言和面孔,兴奋感瞬间被一种巨大的、不知所措的茫然感淹没。那一刻,我多希望有人能递给我一份“新生指南”,告诉我接下来该干嘛。

嘿,别怕,现在这份指南来了。这篇文章就是写给三年前的自己,也是写给每一个刚落地、有点兴奋又有点懵的你。搞定留学第一周,看这篇就够了。

落地第一件事:让你的手机“活”过来

忘掉倒时差,忘掉整理行李。你落地后最最紧急的事,是让你手里的砖头变回智能手机。没有网络,你寸步难行。别指望所有地方都有免费Wi-Fi,尤其是在你需要用Google Maps找路的时候。

怎么选?
主要分两种:预付费(Prepaid)和后付费(Postpaid/Contract)。刚落地,我们百分百推荐预付费。因为它不需要查你的信用记录(你刚来也没有),办起来超快,即买即用,而且没有长期合同捆绑。

真实案例 & 数据:
在美国,很多留学生会选择T-Mobile或者AT&T的预付套餐,或者是一些虚拟运营商,比如Mint Mobile。Mint Mobile用的是T-Mobile的网络,但价格便宜很多。比如,你可以在网上花$15/月(一次性买12个月)买到每月15GB的流量,这对于日常查地图、刷社交媒体、看视频来说绰绰有余了。相比之下,直接去T-Mobile门店办一个类似的预付套餐可能要$40-$50/月。

在英国,Giffgaff、VOXI和Three是学生党的热门选择。Giffgaff没有实体店,全靠网上下单邮寄SIM卡,非常方便。它最受欢迎的“Golden Goodybag”套餐,大概£10就能买到20GB的流量,性价比超高。

在澳洲,Telstra信号最好但最贵,Optus和Vodafone是留学生用得最多的。很多超市(比如Coles, Woolworths)就能买到它们的预付卡,经常有半价活动。比如花$20就能买到一张原价$40,包含40GB流量的卡,够你用一个月了。

小贴士:
现在很多新手机都支持eSIM卡,更方便了。你可以在国内提前上网买好目的地的eSIM,落地一开机,扫个码就能激活网络,无缝衔接。像Airalo、Holafly这些App都提供这种服务。

钱包鼓起来:银行开户不求人

有了手机信号,下一步就是搞定钱。总不能一直揣着大把现金,既不安全也不方便。开一个本地银行账户,关联Apple Pay或Google Pay,你会感觉自己瞬间融入了现代社会。

需要什么材料?
这个是重点,准备齐全一次搞定。通常你需要:

1. 护照和签证页:证明你是谁,你能合法待在这。
2. 学校录取通知书/I-20/CoE:证明你的学生身份。
3. 地址证明(Proof of Address):这个最麻烦。刚来没有水电账单怎么办?别急,学校宿舍的合同、或者去学校的Student Service开一张证明信,上面有你的名字和本地住址,通常都可以。

选哪家银行?
每个国家都有几家大银行,建议选在校园里有分行或ATM的,这样存取款、办业务都方便。根据Finder在2023年的一项调查,超过60%的国际学生会选择提供免月费学生账户的银行。

  • 美国:Chase, Bank of America (BoA), Wells Fargo。他们都有专门的Student Account,24岁以下通常免月费。
  • 英国:HSBC, Lloyds, Barclays, NatWest。很多银行会为国际学生提供Basic Account,虽然功能简单点,但申请门槛低。
  • 加拿大:RBC, TD, Scotiabank, CIBC。这几家都有针对新移民和学生的优惠账户,开户还可能送现金奖励。
  • 澳大利亚:Commonwealth Bank (CBA), ANZ, NAB, Westpac。CBA是最大的,很多留学生第一张卡都是他家的,App也很好用。

开户经历分享:
我当时在BoA开户,预约后带齐了材料,整个过程大概半小时。客户经理非常耐心,还帮我设置了手机银行App。记住,拿到借记卡(Debit Card)后,不要立马就走,当场在ATM上修改一下初始密码,并且确认一下你的网上银行已经可以登录了。

告别路痴:公共交通全攻略

熟悉了新家的周边,你肯定想去城市里转转。打车太贵,自己开车暂时不现实,公共交通就是你的腿。

第一周,你最需要办的就是一张学生交通卡。这玩意儿能帮你省下不少钱。比如在伦敦,一张18+ Student Oyster photocard可以让你在购买月度或年度Travelcard时享受30%的折扣。在纽约,虽然没有专门的学生折扣卡给大学生,但购买周票(7-Day Unlimited)或月票(30-Day Unlimited)依然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必备App:
Google Maps是你的好朋友,但有时候本地的交通App更精准。比如在伦敦,Citymapper会告诉你哪节车厢离出口最近;在多伦多,Transit App能实时显示公交车的位置。花点时间下载一个,你会感谢我的。

一个真实的小“事故”:
我刚到伦敦时,第一次坐公交,不知道下车要按铃(stop a bus),眼睁睁看着我要下的站过去了... 还好下一站不远。记住,很多国家的公交车不是站站都停的,需要你主动示意司机。也别怕坐错方向,大不了就坐到终点站再坐回来,还能顺便观光呢!

破冰行动:Orientation交友秘籍

第一周最重要的大事,就是学校的Orientation(迎新周)。这可不只是听讲座、办手续,它是你认识新朋友的黄金时期!这时候,大家都是新人,都渴望交流,破冰成本最低。

别只找“自己人”:
我知道,看到说中文的面孔会很亲切,但千万别整个迎新周都只待在“中国学生圈”里。勇敢一点,去跟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聊聊。这不仅能锻炼你的口语,更能打开你的视野。根据U.S. News的数据,超过70%的国际学生认为,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朋友是留学期间最有价值的经历之一。

怎么开口?
很简单,从身边的小事开始。排队领学生卡的时候,可以问问旁边的人:“Hey, are you a freshman too? What’s your major?” (嗨,你也是新生吗?你是什么专业的?) 参加社团展(Club Fair)的时候,看到感兴趣的社团,主动去跟展台的人聊几句。我就是在迎新BBQ上,因为抢最后一块披萨,认识了我大学最好的朋友,一个来自巴西的小哥。

实用小技巧:
1. 准备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包含你的名字、来自哪里、专业是什么。 2. 问开放式问题,比如“What brought you here?”(你为什么来这里学习?)而不是“Are you excited?”(你兴奋吗?)。 3. 微笑!微笑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 4. 记下新朋友的名字,如果可以,加个Instagram或者WhatsApp。下次在校园里碰到,能叫出对方的名字,会让人感觉很亲切。

填饱肚子:超市购物避坑指南

天天吃外卖钱包可受不了,自己做饭才是长久之计。第一周逛超市,你可能会被五花八门的商品和标价搞得头晕。

认识超市等级:
每个国家都有不同定位的超市,搞清楚了能省钱。

  • 平价战斗机:美国的Walmart,英国的Aldi、Lidl,澳洲的Aldi。东西最便宜,但选择可能没那么多。
  • 中产好邻居:美国的Target、Kroger,英国的Tesco、Sainsbury's,澳洲的Coles、Woolworths。这是留学生最常去的,价格适中,品类齐全。
  • 精致生活家:美国的Whole Foods,英国的Waitrose & Partners。东西品质好,有机产品多,当然价格也最贵。

购物小窍门:
1. 认识“自有品牌”(Store Brand):每个超市都有自己的品牌,比如Tesco的Tesco a Value,Walmart的Great Value。它们通常和名牌产品放在一起,但价格便宜30%以上,质量其实没差。 2. 办张会员卡:大部分超市都有免费的会员卡,结账时刷一下能享受会员价或者积分。 3. 看清单价:价格标签上除了总价,通常会有一个很小的“unit price”(单位价格),比如每100克多少钱。买大包装不一定就划算,学会比较单价才是真省钱。 4. 别空着肚子去逛超市:不然你会什么都想买,最后买回一堆不需要的零食。

选课大学问:别让GPA输在起跑线

第一周通常也是选课(course selection)和调整课表(add/drop period)的最后期限。这直接关系到你未来一个学期的生活质量和GPA。

别信课程描述:
课程描述里写得天花乱坠的课,可能是一个超级严格、给分巨低的教授教的。选课前,一定要做足功课。

用好工具和资源:
1. Rate My Professors:这是个神奇的网站,学生可以匿名给教授打分、写评语。你可以看到教授的讲课风格、作业量、给分难度。一个“hot pepper”标志代表教授颜值高,但这可不是你选课的依据哈! 2. 问学长学姐:加入学校的各种新生群、中国学生会群,厚着脸皮去问问高年级的同学。他们的一句话,比你看十篇课程大纲都有用。 3. 平衡难度:别一个学期全选硬核的专业课,也别全选轻松的水课。合理的搭配是“一两门硬核专业课 + 一门中等难度的课 + 一门兴趣选修课”。我有个朋友,第一学期就选了三门以阅读和写作为主的历史哲学课,结果每周都在due due due的边缘崩溃。这绝对是血的教训。

第一周,你会忙得像个陀螺,办各种卡,认各种路,见各种人。你会感到兴奋、新奇,也可能会在某个瞬间,因为听不懂一个笑话,或者在超市找不到老干妈,而感到一丝孤独。

这都没关系,真的。这些混乱和手足无措,是每个留学生故事的序章。别怕麻烦别人,多问一句路,也许就能认识一个新朋友。别怕犯错,坐过站的公交,会带你看到意想不到的风景。给自己一点时间,去迷路,去探索,去感受。这个陌生又迷人的城市,正在慢慢地向你敞开怀抱。

你的留学冒险,才刚刚开始呢。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