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生都扎堆去哪儿了?

puppy

嘿,你是不是也感觉,身边一说留学的小伙伴,目的地不是英美就是澳加?大家好像都默认了这几个“标准答案”。但说真的,现在的留学圈风向早就悄悄变啦!这篇文章就用实打实的数据,带你看看中国留学生们到底都“扎堆”在哪儿,除了那些老牌热门,哪些宝藏国家和专业正在成为新宠。我们还会聊聊,“扎堆”到底是让你更有归属感,还是会限制你的圈子?如果你也想跳出信息茧房,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个地方,而不是盲目跟风,那这篇文章你可千万别错过!

小编悄悄话:留学选哪儿,跟风还是走心?
选校选国家这事儿,信息差真的太要命了!别人嘴里的“好”,不一定适合你。这篇文章没啥高深理论,就是想用数据和真实例子,帮你把视野拉开点,看看除了那几个“标准答案”外,世界到底有多大。别急着下结论,先跟我一起逛逛这个真实的留学圈地图吧!

嘿,我是你们在lxs.net的老朋友,小编小L。

上个月我表妹小A拿到了几个offer,家庭聚餐时,七大姑八大姨就开始轮番“拷问”了。三姑说:“去美国好呀,世界第一,回来就是金字招牌!”二舅立马反驳:“现在都去英国读一年硕,省时间,性价比高!”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把英美澳加轮了个遍,仿佛全世界的大学就开在这四个国家。小A尴尬地笑着,手里却攥着一张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的offer,和一张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的奖学金通知,一句话也插不上。

这个场景是不是特别熟悉?好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留学=英美澳加。但说真的,那都是老黄历啦!现在的留学圈,风向早就悄悄变了。今天,我就带你扒一扒数据,看看咱们中国留学生,到底都扎堆去哪儿了。

传统四大天王:依然是主场,但心态变了

先聊聊大家最熟悉的“四大天王”——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它们确实还是大多数留学生的首选,但里面的门道和前几年比,已经大不一样了。

美国:老大地位稳固,但“爱意”渐减

美国依然是接收中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没有之一。根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IIE)发布的最新《2023年开放门户报告》,在2022/23学年,中国内地留学生数量为289,526人,占了全美国际学生总数的27%。看,这个数字依然庞大到吓人,稳坐第一大生源国的宝座。

但你仔细看趋势,会发现点儿不一样的东西。这个数字已经是连续第三年下降了。十年前那种爆炸式增长,几乎人人言必称“常春藤”的时代,正在慢慢过去。身边有个学长Leo,当年削尖了脑袋要冲美国Top 30的金融,结果去年他弟弟选了香港科技大学的金融科技。用他的话说:“现在去美国,学费贵得离谱,毕业抽H1B跟抽奖一样,政策还时不时变一下,不确定性太高了。”他弟弟的想法代表了很多新一代留学生的心态:留学不仅是镀金,更是要考虑实际的投入产出比和未来的确定性。

英国:一年硕的魅力,谁顶得住啊?

如果说美国是让人“纠结的爱”,那英国就是妥妥的“热门快餐”。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的数据显示,2021/22学年,在英的中国留学生总数超过了15万人。这几年申请英国的人数简直是井喷式增长,UCAS的申请系统好几次都因为中国学生的热情而“堵车”。

为啥这么火?“一年制硕士”这个大招实在太香了。朋友公司的HR悄悄告诉我,他们收到简历,十个里有七个是英国一年硕。时间短、成本相对较低、学校排名高,这套组合拳精准地打在了追求“性价比”和“效率”的中国家庭心巴上。就像我的朋友Linda,在上海工作三年后,果断辞职去伦敦读了个传媒硕士。她说:“我没那么多时间脱产两三年,英国这一年,既拿了文凭,又体验了伦敦的生活,回来还不耽误我继续搞事业,完美!”

澳洲和加拿大:稳扎稳打的“移民友好”派

澳洲和加拿大,一直都是留学圈的“稳重派”。它们不像美国那么高冷,也不像英国那么“快节奏”,主打一个“生活安逸”和“未来可期”。澳洲的阳光、沙滩,加拿大的枫叶、雪山,都是它们独特的吸引力。根据澳洲教育和培训部的数据,中国学生一直是澳洲最大的国际学生群体。同样,加拿大移民、难民及公民部(IRCC)的数据也显示,中国是其第二大留学生来源国。

选择这两个国家的同学,很多都带着更长远的规划。学姐Sarah,在墨尔本大学读完会计,现在已经顺利通过技术移民留在了当地。她说:“当时选澳洲,就是看重这里的移民政策相对清晰,而且生活节奏慢一点,更适合我。”对于那些不执着于“北上广深”,而是向往一种更平衡的生活方式的同学来说,澳加的吸引力不言而喻。

留学新版图:这些“宝藏”目的地正在崛起

好了,说完老牌劲旅,我们来看看真正有趣的部分。现在,越来越多的同学开始把目光投向亚洲和欧洲的一些非英语国家。他们不再盲目追求“大国光环”,而是更看重专业优势、文化体验和个人兴趣。

亚洲:家门口的“内卷”与机遇

“亚洲留学”正在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新势力。特别是香港、澳门和新加坡,简直火到不行。

香港的“抢人”大战你肯定听说了。推出“高才通”计划后,申请香港高校的人数直接翻倍。根据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的数据,内地学生赴港读研的人数在过去几年持续增长。为什么?地理位置近,回家一张高铁票的事;文化同源,没有太大的融入障碍;教育质量高,港大、港科大、港中文都是世界前50的水平;再加上现在毕业后可以留港,未来的发展空间很大。

我朋友圈里一个去年去了港中文读数据科学的妹子,天天发在维多利亚港夜跑、在旺角吃鱼蛋的照片,同时还在深圳一家大厂实习。她说这种“双城生活”的感觉太棒了,既有国际化的视野,又能无缝衔接内地的资源和机会。

新加坡也是一样。NUS(新加坡国立大学)和NTU(南洋理工大学)常年霸榜亚洲前两名,其教育水平完全不输英美顶尖名校。而且新加坡是中英双语环境,社会治安好,被称为“最适合中国人体质的留学地”。特别是商科和计算机专业,毕业后无论是留坡工作还是回国,都极具竞争力。

除了港新,马来西亚、泰国也成了“黄金跳板”。很多同学会选择去马来西亚读一个英美澳名校的“分校”课程,学费只有本部的一半,但拿到的文凭一模一样,这笔账怎么算都划算。

欧洲大陆:免学费的诱惑与硬核的专业

提到欧洲,你是不是只想到浪漫的法国和严谨的德国?没错,它们就是欧洲留学的“新宠”。

德国的魅力在于它的“硬核”。根据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的报告,中国是德国最大的国际学生来源国,有超过4万名中国学生在德学习。为什么这么多人去?两个字:免学费!德国大部分公立大学对国际学生是免学费的,每年只需要交几百欧的注册费。这对于家庭预算有限但又想接受高质量教育的同学来说,简直是天堂。当然,德国的大学“宽进严出”,想顺利毕业需要下一番苦功。我一个在亚琛工业大学读机械的朋友,说他的头发就是在那几年掉光的,但毕业后手握几家德国顶级车企的offer,他觉得一切都值了。

法国、荷兰、瑞士、北欧四国……这些国家也各有各的“绝活”。法国的艺术设计、奢侈品管理全球闻名;荷兰的商科、物流、农业科学是王牌;瑞士的酒店管理和金融无人能敌;北欧国家则在环境科学、社会福利等领域独树一帜。越来越多的同学开始“按图索骥”,为了某个特定的专业,奔赴一个全新的国度。

“扎堆”这事儿,到底是好是坏?

聊了这么多数据,我们回到一个根本问题:中国留学生“扎堆”,是好事还是坏事?

其实,这事儿得两面看。

当你初到一个陌生的国家,语言不通,文化不同,能找到一个说中文的“组织”,吃到一顿地道的中餐,那种安全感和归属感是无可替代的。在学习上,大家可以组队复习,交流信息;在生活上,可以一起过年过节,互相有个照应。这种“扎堆”在留学初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缓冲和支持系统。

但“扎堆”的另一面,可能就是“画地为牢”。我见过很多同学,出国三四年,英语还是磕磕巴巴,交往的朋友清一色是中国人,每天的生活就是宿舍、教室、中餐馆三点一线。他们看似身在国外,其实只是换了个地方过中国式的生活。这样一来,留学的意义——体验多元文化、锻炼独立能力、拓展国际视野——就大打折扣了。

我的建议是,可以有自己的中文舒适圈,但一定要有意识地走出去。去参加学校的社团,去本地的咖啡馆打工,去和不同国家的同学做project,甚至去谈一场“蹩脚”的恋爱。别害怕犯错,也别害怕被拒绝。你跨出的每一步,都是在打破信息茧房,真正地拥抱这个世界。

所以,到底该去哪儿?

说了这么多,你可能会问:小编,你分析了一大圈,所以到底推荐我去哪儿?

哈哈,这正是我最想说的:别再问“哪里好”,多问问“什么适合我”。

在做决定之前,忘掉那些热门榜单和学长学姐的“统一口径”,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我的预算有多少?能支撑我去高消费国家读几年,还是需要考虑免学费或高性价比的选项?

我的职业规划是什么?是想尽快回国就业,还是想在国外积累几年工作经验,甚至考虑移民?

我的性格是什么样的?是喜欢热闹繁华的大都市,还是享受宁静安逸的小镇生活?

把这些问题想清楚了,你的留学地图才会真正清晰起来。

世界那么大,机会那么多,别让思维的惯性限制了你的想象力。英美澳加很好,但它们不是唯一的答案。那个最适合你的地方,可能就在你从未关注过的角落里,闪闪发光,等着你去发现。

去吧,去做你自己的攻略,画你自己的地图。这条路,终究是你一个人的冒险。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639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