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圈最卷的金融专业,到底多能赚

puppy

嗨,你是不是也发现,留学圈里人均一个金融梦,卷到飞起?大家都在说学金融能“上岸”赚大钱,但这个“大钱”到底是多少,水有多深,你真的清楚吗?这篇文章不跟你画大饼,直接上干货!咱们就来聊聊,投行IBD第一年20万美元的起薪是不是标配?量化岗位的奖金是不是真的拿到手软?从华尔街到陆家嘴,不同赛道、不同地区的真实薪资和职业天花板到底差多少?我们会用学长学姐的真实数据,把金融这条最卷的搞钱路给你扒得明明白白,帮你看看这到底是不是你的菜。

小编真心话,读前请查收

这篇文章会扒开光鲜的数字,让你看到金融圈真实的“性价比”。你会看到年薪20万美金背后每周100小时的工作,也会看到量化“印钞机”背后万里挑一的智商门槛。咱们不灌鸡汤,只上数据和实话。希望你看完后,不是焦虑,而是能更清楚地思考:这条路,到底值不值得你拼上全部?

“我哥们儿,去年纽大毕业,进了大摩,第一年包都快20万刀了!”

在学校旁边的咖啡馆,每次不经意间听到留学生们的聊天,十次有八次都离不开“金融”这个关键词。空气里弥漫着咖啡香和一种混合着羡慕、焦虑和向往的复杂情绪。似乎每个商学院的学生,甚至学着CS、数学的同学,心里都揣着一个金融梦。那个梦,具体来说,就是华尔街、投行、PE,以及一个闪闪发光的数字——高薪。

大家都说金融“上岸”,仿佛进了这个圈子,人生就能稳稳当当、一劳永逸。但这个“岸”到底是什么样的?传说中“毕业即年薪百万”是真的吗?为了写这篇文章,我跟好几位已经“上岸”的学长学姐聊了通宵,翻了最新的薪酬报告,就是想把这层最诱人的窗户纸给你捅破,让你看看里面最真实的样子。

今天,咱们不画饼,不搞玄学,就来一场真金白银的“薪资解剖”,看看留学圈最卷的这条路,到底能“赚”出个什么名堂。

投行IBD,真的是“毕业即巅峰”吗?

先说大家最常听到的IBD(Investment Banking Division),也就是投资银行部。这基本是每个金融留学生简历的终极目标。那传说中第一年20万美元的起薪,是标配还是个例?

咱们直接拆解一下纽约华尔街一个初级分析师(Analyst)的薪酬包(Compensation Package):

1. 基础工资 (Base Salary): 这是你每个月能稳定拿到的部分。前几年华尔街为了抢人,各大行都经历了一轮涨薪潮。到了2023-2024年,像高盛(Goldman Sachs)、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这种顶级投行(Bulge Bracket)给第一年分析师的Base,普遍涨到了11万美元。第二年会涨到12.5万,第三年13.5万。这个数字是基本透明的。

2. 奖金 (Bonus): 这才是重头戏,也是拉开差距的地方。奖金跟你个人、团队以及公司整体的业绩挂钩。在市场好的年份(比如2021年),第一年分析师的奖金可以拿到Base的80%-100%,甚至更高。这意味着,11万美金的Base,加上10万美金的Bonus,总数妥妥超过20万。

听起来是不是很香?但现实总有“但是”。

咱们来听听真实案例。我的朋友Leo,UChicago毕业后进了纽约一家顶级投行。他说:“第一年确实拿了差不多20万,税都交得我心疼。但你知道代价是什么吗?我电脑的平均关机时间是凌晨3点,周末能有一天不看邮件就是恩赐。我曾经为了一个PPT,连续工作了36个小时,中间只趴在桌上睡了一小时。有次下班打车回家,司机问我‘下班啦?’,我说‘不是,我只是回来换件衣服’。”

这就是20万美金的B面:每周工作80-100小时是常态,身体和精神都处在极限状态。而且,2022-2023年因为市场冷清,交易和IPO项目大减,很多投行的奖金都打了对折,甚至有的团队直接“zero bonus”。所以,这个“巅峰”的收入,并不稳定,而且是以“拿命换钱”为前提的。

量化(Quant)岗:低调的“印钞机”?

如果说IBD是大家熟知的“明牌”富豪,那量化就是金融圈里那个深藏不露的“扫地僧”。Quant,全称Quantitative Analyst,他们用复杂的数学模型和代码在市场上自动交易,寻找盈利机会。

这个圈子比IBD要神秘得多,也“暴力”得多。

他们的薪资结构也完全不同。IBD是“高Base + 高Bonus”,而顶级量化基金(比如Jane Street, Citadel, Two Sigma)给应届生的Offer,简直可以用“丧心病狂”来形容。

一个刚毕业的博士或者硕士,能拿到什么样的包裹呢?

- 基础工资 (Base Salary): 起步就是15万-25万美元,直接秒杀IBD。

- 签约奖金 (Sign-on Bonus): 为了让你接下Offer,直接先给你5万-10万美元。

- 保底奖金 (Guaranteed Bonus): 很多公司还会承诺你第一年甚至前两年的最低奖金,通常在10万-20万美元。

这么算下来,一个量化研究员(Quant Researcher)或开发(Quant Developer)在第一年,总收入可以轻松达到40万-50万美元。这还只是起步。

我认识一位CMU计算机硕士毕业的学姐,去了纽约一家知名的量化对冲基金。她跟我说,她们公司流传一个笑话:“年薪低于一百万美元的,都属于公司里的‘贫困人口’。” 这虽然是玩笑,但也反映了这个行业的恐怖“钱”景。奖金完全看你策略的盈利能力(P&L),一个成功的策略,可能让你一年的奖金达到七位数甚至八位数美金。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已经准备转专业去学CS和数学了?先别急。

这台“印钞机”的入场券,比任何金融岗位的门槛都高。它几乎不看你的金融背景,只看你的“硬核”实力。他们的目标画像是:全球顶尖大学(MIT, Stanford, CMU, 剑桥等)的数学、物理、统计、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博士或硕士,还得是拿过国际奥赛金牌、编程竞赛冠军的那种天才。面试过程极其变态,全是高难度的概率题、脑筋急转弯和算法题,能通过的都是人中龙凤。

简单说,IBD卷的是你的毅力、体力和背景,而Quant卷的是你的智商天花板。

华尔街 vs. 陆家嘴 vs. 香港中环:钱都一样“香”吗?

“搞钱”这件事,也得看地方。同一个岗位,在纽约、香港和上海,到手的钱和生活体验可是天差地别。

纽约华尔街:全球标杆,挣得多花得也多

薪资是全球最高的,这个毋庸置疑。但别忘了,纽约的税(联邦税+州税+市税)高得吓人,20万美金的年薪,到手可能就剩下12、13万。再加上曼哈顿离谱的房租(一个月4000-5000刀租个小单间是常事),生活成本极高。所以,高薪背后也是高压和高消费。

香港中环:避税天堂,性价比之选?

香港的薪资总额比纽约稍低。比如,投行分析师第一年的Base大约在75-85万港币(约9.6-10.9万美元)左右,加上奖金,总包在130-160万港币。数字上看起来不如纽约,但香港最大的优势是税率低!个人所得税封顶只有15%。算下来,同样是第一年分析师,在香港的税后收入,可能并不会比在纽约的同学少多少。

不过,香港的工作强度也是出了名的“卷中卷”,甚至有超越纽约的趋势。而且,中环的鸽子笼租金也是世界顶级,生活幸福感同样需要打个问号。

上海陆家嘴/北京金融街:本土新贵,故事多变

回国进“三中一华”(中金、中信、中信建投、华泰)或者外资券商的国内分部,是很多留学生的选择。前几年,国内券商为了吸引留学生,开出的薪酬包非常可观,应届生拿到总包60万-100万人民币的并不少见。

但近两年,国内金融行业经历了“降薪潮”,尤其是券商。之前网上流传的“中金月薪八万”事件,也引发了全行业的薪酬调整。现在,对于应届生来说,第一年能拿到总包40万-60万人民币已经算很不错的了。虽然和华尔街的绝对值没法比,但考虑到国内的生活成本和发展机会,对很多人来说依然有吸引力。

一位从哥大毕业后选择回国进中金的学长告诉我:“选国内,看重的不是第一年的薪水,而是未来的可能性。这里的项目机会、人脉积累,和国内经济绑定的深度,是华尔街给不了的。当然,也得适应这里的‘酒桌文化’和复杂的人情世故。”

天花板在哪?从Analyst到MD,从打工人到合伙人

金融工作的迷人之处,除了高起点,还有那个看起来没有上限的天花板。

在投行,职业路径非常清晰:

- 分析师 (Analyst): 2-3年,总薪酬 15-30万美元。

- 经理 (Associate): 3-4年,总薪酬 30-50万美元。通常是MBA或者升上来的Analyst。

- 副总裁 (VP): 3-4年,总薪酬 50-80万美元。开始带小团队,承担更多责任。

- 董事总经理 (Managing Director, MD): 这是大多数投行人的终极目标。MD没有固定的薪水上限,他们的收入主要来自为公司带来的业务(拉来的deal)。一个成功的MD,年入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美元都是可能的。

但是,这条路就像金字塔,越往上越窄。大部分人会在Analyst做完2-3年后“逃离”投行,跳槽去更有“生活”的地方。最常见的出路是去买方(Buy-side),比如私募股权基金(PE)、风险投资(VC)或者对冲基金(Hedge Fund)。

买方的工作,尤其是PE,薪资可能比投行更高,而且有一样东西叫“Carried Interest”(简称Carry)。你可以简单理解为项目分红。如果基金投资的项目成功退出,你可以分到一部分利润。这部分钱,才是真正能让你实现阶层跨越的。一个基金周期下来,分到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Carry,在PE圈并不罕见。

当然,能走到这一步的,都是幸存者中的幸存者。金融这条路,每一步都是筛选和淘汰。

所以,当你再听到有人说学金融能赚大钱时,你可以想得更深一层。

你看到20万美金的年薪,要想到那可能是用365个不眠夜换来的。你羡慕量化大神们数钱数到手软,要看到背后是全球最顶尖的大脑在激烈厮杀。你纠结于去华尔街还是陆家嘴,要明白这不仅是薪水高低的选择,更是两种不同职业路径和生活方式的权衡。

钱很重要,它能给你带来安全感和选择的自由。但它不应该是你唯一的衡量标准。在决定是否要挤上金融这条拥挤的赛道前,先问问自己:为了那个闪亮的数字,你愿意付出什么?你真正热爱的是什么?

找到那个让你觉得“值得”的答案,比任何一份薪酬报告都重要。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6213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