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科大(广州)读研是种什么体验?

puppy

我们替你来探路啦!这里不光有未来感十足的崭新校园和堪比酒店的宿舍,更重要的是,港科大的硬核学术血统一脉相承,导师们都是领域里响当当的大牛。最酷的是它打破学院壁垒的Hub架构,让跨学科碰撞成了日常。而且,身处大湾区的“C位”,周围全是顶尖企业,实习和就业机会多到让你眼花。当然,刚开校的校园也少不了一些“成长的烦恼”。想知道科研压力到底大不大?国际学生融入得怎么样?食堂最好吃的窗口是哪个?学长学姐的真实体验、避坑指南和独家tips都在正文里等你!

港科大(广州)速览 & Vibe Check
定位:香港科技大学2.0版本,不是分校,是“平行世界”里的另一个自己。扎根大湾区C位,主打一个“交叉学科出奇迹”。
适合谁:不安于现状,想搞点新东西的探索者;不惧挑战,享受高强度学术氛围的“卷王”;看重未来就业,想提前卡位大湾区风口的战略家。
硬件配置:未来感MAX的“元宇宙”校园,堪比酒店的单人宿舍,覆盖全校的无人驾驶小车,硬件上绝对是顶配。
软件实力:港科大本部同款学术标准、学位证书、大牛导师。全英文教学环境,让你无缝对接国际学术圈。
挑战与机遇:校园很新,意味着配套设施还在“疯狂生长”中;学术压力巨大,做好为paper和project熬夜的准备。但这也是机遇,你将是新规则的共同创造者。

哈喽,各位lxs.net的小伙伴们,我是你们的老朋友,专注探路一百年的小编!

还记得去年申请季,后台有个叫Leo的同学给我发了封长长的私信。他手握好几个不错的offer,但最纠结的就是刚成立不久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简称港科大(广州)。他的问题特别实在:“小编,这学校到底靠不靠谱?会不会是本部的一个‘影子’,资源和认可度都差一截?我这算是勇敢的探路者,还是小白鼠?”

Leo的困惑,相信也是屏幕前很多同学心里的问号。一所顶尖名校开办的新校区,听起来光环满满,但“新”这个字也总是伴随着不确定性。所以,我们这次真的派人去探路了!通过和在读学长学姐们的深度卧谈,加上各种资料的搜集,今天就给大家端上一份热气腾腾、绝对真实的《港科大(广州)读研体验报告》。

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潜入这座未来校园,看看在这里读研,到底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校园初印象:这真的是学校,不是科幻片场?

先从“面子”说起,毕竟校园环境是未来一两年要天天面对的。如果你第一次走进港科大(广州)的校园,我保证你的第一反应会是“Wow”。

这里完全颠覆了你对大学校园的传统想象。整个校园由国际顶尖建筑事务所KPF操刀设计,以一个巨大的环形中央建筑为核心,像一个日晷,也像一个科幻电影里的星际基地。整个校园占地1.1平方公里,但建筑非常集中,功能区划分清晰,步行十分钟基本能从宿舍到达任何教学楼。

“刚来的时候,我真的被校园里的无人车惊到了。”一位读人工智能的学姐小A分享道,“在APP上叫一辆,几分钟就到宿舍楼下接你,把你送到实验室门口,全程自动驾驶。那一瞬间,你真的感觉自己活在未来。” 这种无人驾驶小巴和物流车,已经成了校园里的一道风景线,也是学生们日常代步的工具之一。

硬件上的“壕”气,体现在每一个细节里。图书馆不叫图书馆,叫“信息港”,里面有超大的LED曲面屏,还有可以随意组合的讨论空间和隔音效果一流的独立学习舱。实验室的设备,很多都是全新的顶配。有同学开玩笑说:“感觉做实验手都要抖,生怕把这些‘宝贝’给碰坏了。”

再来说说大家最关心的宿舍。港科大(广州)的研究生宿舍,直接把标准拉到了“天花板”级别。绝大部分是单人间,配备独立卫浴、中央空调、全套家具。空间虽然不大,但私密性直接拉满。这对于需要专注科研、偶尔需要个人空间的研究生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之前在欧洲交换,住的还是两人间。来到这里,看到自己的单人间时,幸福感瞬间爆棚。感觉学校真的把学生的需求放在了心上。”来自欧洲的交换生David这样告诉我们。

当然,这种未来感不仅仅是看起来酷。整个校园是基于5G网络打造的智慧校园,从校园卡到门禁,再到预约实验室,一部手机就能搞定。这种高效和便捷,让你能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学习和科研中去。

学术硬核:继承了本部的“卷王”基因

看完硬件,我们来聊聊最核心的“软件”——学术实力。很多人最大的担忧是,港科大(广州)的学术水平和师资力量,能否和声名显赫的清水湾本部相提并论?

答案是:完全可以,甚至在某些方面,它提供了不一样的优势。

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港科大(广州)和港科大本部是“港科大一体,双校互补”的关系。这意味着两校在学术标准、招生要求、学位授予上完全一致。你的毕业证上,印的也是香港科技大学的logo,含金量没有任何区别。

更重要的是师资。港科大(广州)的创校教员,几乎都是全球招聘而来。根据官方数据,首批教师中超过90%曾在世界一流大学(如MIT、斯坦福、牛津等)有执教或研究经验。很多都是各自领域的领军人物,比如讲席教授、IEEE Fellow等等。

“我的导师是计算媒体与艺术领域的国际大牛,之前在北美顶尖大学任教。”读MPhil的学长李同学说,“每周的组会,他会把我们的思路批得‘体无完肤’,但每次被批完,你都感觉被打通了任督二脉,知道下一步该往哪里使劲了。这种高强度的指导,成长速度是非常惊人的。”

这里的学术氛围,完美继承了港科大本部那种追求卓越的“卷王”基因。课程的难度和强度都很大,全英文的教材、文献和授课,逼着你快速进入学术状态。Project和Presentation是家常便饭,图书馆和讨论室的灯经常亮到深夜。如果你是抱着“水个硕士”的心态来的,那可能会非常痛苦。但如果你真的想在某个领域深耕,这里绝对是能让你快速成长的沃土。

“压力真的很大,我第一学期有好几次都因为一个bug或者一个模型跑不通而熬到凌晨四五点。”一位数据科学专业的同学坦言,“但你身边的人都这样,大家会互相鼓励,一起在白板上推演公式,或者在休息区喝杯咖啡聊聊思路。这种并肩作战的感觉,其实很燃。”

打破次元壁:当AI遇上艺术,会发生什么?

这可能是港科大(广州)最酷、最与众不同的一点——它的学术架构。

这里没有传统的“学院”或“学系”,取而代之的是四大“枢纽”(Hub):功能枢纽(Function Hub)、信息枢纽(Information Hub)、系统枢纽(Systems Hub)和社会枢纽(Society Hub)。

听起来有点抽象?用大白话讲就是,学校不再用传统的专业(比如物理、化学、计算机)来框定你,而是鼓励你从解决真实世界问题的角度出发,去融合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举个例子。一个关于“智慧城市交通优化”的研究项目,在传统大学里,可能主要是计算机和交通工程系的事。但在这里,它会是一个跨枢纽的项目:系统枢纽的同学负责设计传感器和物联网架构;信息枢纽的同学负责数据分析和算法建模;社会枢纽的同学研究政策法规和用户行为;功能枢纽的同学则可能从新材料的角度思考如何让交通设施更耐久。

这种架构,让跨学科碰撞成了日常。你的同学,可能上一秒还在跟你讨论机器学习模型,下一秒就开始跟你聊城市规划或者艺术设计。“我上学期选了一门《计算媒体与艺术》的课,班里有学计算机的,有学设计的,还有学社会学的。”一位同学分享说,“我们的期末项目是做一个互动装置艺术。我们组一个CS大神负责编程,我负责视觉设计,还有一个社会学的同学负责叙事构思。最后做出来的东西,是我们任何一个人单独都无法完成的。这个过程太有意思了!”

这种模式对研究生来说尤其宝贵。因为当今世界前沿的科研,几乎都是在交叉领域。港科大(广州)的这种设置,等于从制度上帮你打破了思维壁垒,让你在研究生阶段就能接触和学习到最前沿的交叉学科研究范式。这不仅能激发你的创新灵感,更能塑造一种多元化的思维模式,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大有裨益。

地理位置的“王炸”:站在大湾区的宇宙中心

对于读研来说,学校的地理位置,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实习和就业的机会。而港科大(广州)的位置,堪称“王炸”。

学校坐落在广州南沙区,这里是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几何中心。从南沙出发,一小时交通圈内,可以覆盖深圳、香港、澳门、珠海等大湾区核心城市。这意味着,你不仅能链接广州的资源,更能轻松触及整个大湾区的机会。

南沙本身,就被定位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正在举全市之力发展。近年来,一大批顶尖的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纷纷落户于此。比如,中国自动驾驶领域的“独角兽”小马智行(Pony.ai),其全球总部就在离学校不远的地方。还有云从科技、中科空天飞行科技产业化基地等等。据统计,仅2023年上半年,南沙就新签约了150多个重点产业项目,总投资额超过3500亿元。

“这边的机会真的多到眼花。”一位正在找实习的学长说,“学校的career center会定期推送周边的企业招聘信息,很多都是行业龙头。上周我们还有个活动,是直接去一家芯片设计公司参观,和他们的CTO面对面交流。这种零距离接触产业前沿的机会,真的很难得。”

学校也在积极地和这些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很多导师的项目,本身就是和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直接解决产业界的真实痛点。这意味着你的研究,很可能不是停留在纸面上,而是能真正落地产生价值的。对于想在毕业后进入工业界的同学来说,这无疑是积累项目经验、建立人脉网络的绝佳平台。

“我有个同学,他的导师和一家新能源公司有合作,他研一就开始参与项目,不仅有额外的项目补助,毕业后还很可能直接拿到special offer。”这种“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是其他地区的学校难以比拟的。

“成长的烦恼”:真实吐槽与避坑指南

好了,夸了这么多,我们也要来点实在的“吐槽”,聊聊新校园的“成长的烦恼”。毕竟,一个完美的乌托邦是不存在的。

1. 周边配套还在“养成中”。
这是几乎所有新校区都会面临的问题。虽然校园内部设施一流,但走出校门,你会发现周边的商业配套还在建设中。想找个地方和朋友聚餐、看电影,或者点一份丰富的外卖,选择确实不如市中心那么多。“刚来的时候,感觉学校像个美丽的孤岛。想去珠江新城逛个街,坐地铁加上换乘,单程就要一个多小时。”一位同学抱怨道。
避坑指南:心态要放平,把这里当成一个适合静心搞学术的地方。好消息是,连接市中心的地铁18号线已经开通,大大缩短了通勤时间。同时,可以多发掘一下校园内的“宝藏”,比如学校的咖啡厅、健身房,或者和同学一起组织些活动,比如徒步、打球,自己创造乐趣。

2. 国际学生融入问题。
这也是后台很多人关心的问题。作为一所国际化大学,国际学生的体验如何?目前,学校的学生还是以内地生源为主,虽然是全英文授课,但日常生活的语言环境依然是普通话。对于一些中文不太流利的国际同学来说,初期可能会感到一些文化和语言上的隔阂。
避坑指南:主动出击是关键!学校会组织非常多的文化交流活动和社团,一定要积极参加。比如Language Mix, International Food Festival等等。另外,在做课程项目时,主动和中国同学组队,这是最快、最自然地建立友谊和了解彼此文化的方式。中国同学普遍友好且乐于助人,只要你愿意迈出第一步,会发现融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3. 一切都是新的,规则也在摸索中。
新学校的好处是没那么多条条框框,坏处就是有些行政流程可能还在磨合。比如选课系统、设备报修、活动申请等,有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些小波折,需要你花更多的时间去沟通和等待。
避坑指南:多一点耐心和理解。同时,这也是一个机会。因为规则不固定,所以你的声音和建议更容易被听到和采纳。很多在读的同学都成了学校建设的“合伙人”,积极向校方反馈问题,参与到制度的完善中去。这种“共建”的体验,也是一种难得的经历。

4. 食堂窗口哪家强?
最后,回答那个终极问题:食堂哪个窗口最好吃?经过多方打探和亲身验证,目前口碑最好的是位于二楼的“烧腊窗口”,叉烧和烧鹅堪称一绝,常年排队。另外,一楼的“麻辣香锅”和“自选简餐”也是不错的选择,性价比高,口味稳定。当然,口味因人而异,最好的方法还是自己亲自去探索一番啦!

选择一所大学,尤其是一所全新的大学,就像一场投资。港科大(广州)不是一个安逸、舒适、四平八稳的选择。它更像一只潜力巨大的“初创股”,风险与机遇并存。

这里有不确定性,有待完善的细节,有巨大的学术压力。但同时,这里也有最前沿的交叉学科理念,最顶级的硬件设施,最接近产业脉搏的机会,以及成为“黄埔一期”、共同定义一所世界级大学历史的独特可能性。

所以,最后的问题留给你自己:你是想走一条别人已经铺好的平坦大道,还是愿意亲手去开辟一条通往未来的新路?

希望这篇探路报告,能帮你找到答案。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46325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