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的崩溃,从失去边界感开始

puppy

嘿,正在留学的朋友,你是不是也常常感觉特别心累?明明什么都没做错,却总在深夜emo,感觉自己快被压垮了。其实,很多时候这种“崩溃”的起点,恰恰是我们弄丢了“边界感”。不好意思拒绝别人的请求,硬着头皮参加不想去的社交,把别人的情绪当成自己的责任……这种“老好人”式的消耗,正在悄悄掏空我们的能量。这篇文章想和你聊聊,作为留学生,我们为什么容易失去边界,以及如何重新找回那条保护自己的线,学会温柔而坚定地说“不”,把宝贵的精力还给自己,不再内耗。

你的“边界感”还好吗?快来测一测!
1. 当朋友提出让你为难的请求时,你是否很难开口说“不”?
2. 你是否经常参加自己并不想去的聚会或活动,只为了“合群”?
3. 小组作业里,你是不是总默默承担了大部分工作,因为不想和组员起冲突?
4. 当别人向你倾诉负面情绪时,你会不会感觉自己也跟着陷进去了,一整天都开心不起来?
5. 你是否会因为花时间独处、休息而感到内疚,觉得应该用这些时间去做“更有意义”的事?
(如果以上问题你有三条或以上回答了“是”,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

嘿,我是 lxs.net 的小编,想先给你讲个故事。

故事的主角叫 Leo,一个在伦敦读硕士的男生。上周三晚上十一点,他一个人坐在图书馆冰冷的角落里,对着屏幕上只写了个开头的论文,突然就控制不住地哭了出来。不是因为论文难写,而是因为一种无法言说的疲惫感,像潮水一样把他淹没了。

就在一小时前,他的室友发消息问他,能不能帮忙去机场接一下凌晨抵达的亲戚,因为室友第二天有早八的课。Leo 自己的论文明天就要 due,但他犹豫了三秒,还是回了个“好啊,没问题”。

下午,小组作业的组员发来一份他负责的部分,质量差到几乎要重写。Leo 叹了口气,默默打开文档,逐字逐句地修改,他不想在群里点名批评谁,怕“伤了和气”。

午饭时,一个刚认识不久的朋友打电话来,倾诉了半个多小时和男朋友吵架的烦心事。Leo 安慰着对方,挂掉电话后,那股坏情绪却好像转移到了自己身上,一下午都闷闷不乐。

你看,Leo 没做错任何事。他是个热心、负责、有同理心的好朋友、好组员。可为什么,他感觉自己像个被戳了无数个洞的气球,能量一点点漏光,直到深夜在图书馆彻底崩溃?

其实,Leo 的崩溃,以及可能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的疲惫,很多时候都源于一个我们常常忽略的东西——“边界感”。我们以为的“乐于助人”“追求和谐”,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无底线的自我消耗。今天,就想和你好好聊聊,作为留学生,我们为什么这么容易丢掉边界,以及,怎么才能把它一点点找回来。

为什么我们留学生,特别容易弄丢“边界感”?

身在异国他乡,我们似乎特别容易变成“老好人”。明明心里已经有一万个“不可以”,话到嘴边却变成了“好的呀”。这种身不由己,背后其实藏着很多留学生共通的心理困境。

我们内心深处,有一种“客人心态”。

想象一下,你去别人家做客,是不是会格外小心翼翼?不敢大声说话,不敢随便碰东西,主人给什么就吃什么。留学生活,有点像一场漫长的“做客”。我们是这个国家的“客人”,潜意识里会害怕给“主人”添麻烦,害怕因为文化差异而被排斥。这种心态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得很低。

比如,教授说某个 reading 是 “optional”(可选的),很多本地学生可能就真的不看了,但我们却常常把它当成 “mandatory”(必须的),熬夜也要读完,生怕给教授留下不努力的印象。这种心态,让我们在面对不合理的要求时,第一反应不是拒绝,而是“我应该更努力地去适应”。

我们都怕,怕得要死的“孤独感”。

孤独,是刻在每个留学生 DNA 里的词。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HEPI)在 2022 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高达 45% 的国际学生表示自己经常或总是感到孤独,这个比例远高于本地学生的 36%。这种对孤独的恐惧,成了我们社交的软肋。

为了不被孤立,我们强迫自己参加每一个 party,即使震耳欲聋的音乐让你头疼;我们加入每一个社团,即使活动安排已经让你分身乏术;我们对每一个新认识的朋友都笑脸相迎,有求必应。我们用“来者不拒”的方式,试图换取归属感。可结果往往是,你身处人群,却感觉比一个人时更孤独,因为那个真实的、需要安静和独处的自己,被你藏起来了。

我们背负着沉重的“学业和社交双重KPI”。

出国留学,不仅是一场知识的修行,更是一场生存的考验。学业上,我们要面对全英的课业、截然不同的评价体系,压力山大。根据美国 NAFSA(国际教育工作者协会)的数据,超过 60% 的国际学生认为学业压力是他们主要的精神健康挑战之一。

这种压力在小组作业中被无限放大。你可能遇到过这样的“神仙”组员:要么失联,要么划水,要么交上来的东西让你血压飙升。这时候,边界感模糊的你,为了团队的最终成绩,为了避免当面冲突的尴尬,往往选择自己扛下所有。你安慰自己“能者多劳”,却没意识到,你正在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为别人的不负责任买单。

我们被“文化差异”的迷雾困住了。

很多东亚文化都属于“高语境文化”,沟通上习惯委婉、含蓄,讲究“看破不说破”。而很多西方国家则是“低语境文化”,沟通直接、明确。这就导致了大量的“鸡同鸭讲”。

一个真实的案例:我的朋友 Sarah,刚到美国时,她的导师对她说:“If you have time, you might want to look into this researcher's work.”(如果你有时间,可以看看这个研究者的成果。)Sarah 听了,以为这是导师布置的硬性任务,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泡在图书馆研究,还写了一份阅读报告。后来她才知道,导师的意思真的就只是一个纯粹的、毫无压力的建议。我们习惯了去揣摩“话外之音”,却在直接的文化环境里,给自己加上了无数不存在的枷锁。

“没有边界”的你,正在付出怎样的代价?

你可能会觉得,当个“老好人”也没什么不好,顶多就是累一点。但这种持续的自我消耗,像温水煮青蛙,正在悄悄侵蚀你的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甚至是你留学的初衷。

代价一:情绪被掏空,陷入“微笑型抑郁”。

你成了朋友们的“情绪垃圾桶”。谁失恋了,谁和家人吵架了,第一个就想到找你倾诉。你共情能力强,总是能给出温暖的安慰。但你有没有发现,每次“开导”完别人,你自己反而像是被抽干了电的电池?别人的负能量,都转移到了你的身上。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共情疲劳”(Compassion Fatigue)。

长此以往,你的情绪系统会严重超载。澳大利亚的一项针对国际学生的调查显示,有近 40% 的受访者表现出中度至重度的抑郁或焦虑症状。你表面上看起来很正常,能社交,能学习,但内心早已千疮百孔。深夜emo,就是你情绪账户透支的警报。

代价二:时间和精力被无情“偷走”。

留学生的时间有多宝贵,根本不用我多说。每一天都像在和 due date 赛跑。但是,没有边界感,就等于把你的时间管理权交到了别人手上。

你答应帮同学改简历,花掉了你本该预习课程的两小时;你答应陪室友逛街,错过了图书馆刚还回来的一本重要参考书;你答应参加一个无关紧要的线上会议,挤占了你难得的健身时间。每一次看似微不足道的“好的”,都在偷走你真正想做的事情的时间。你感觉自己每天忙得团团转,但回头一看,真正属于自己的、为自己目标奋斗的时间,却少得可怜。

代价三:换来的不是感激,而是“理所当然”。

一个很扎心的事实是:你越是无底线地付出,别人就越容易把你的好当成理所当然。心理学上有个“登门槛效应”,指的是一个人如果接受了别人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别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今天你帮他带了份饭,明天他就可能让你帮他取几公里外的快递,后天甚至会让你帮他写作业。当你某天终于鼓起勇气拒绝时,对方不但不会体谅,反而可能会觉得你“变了”,觉得你“不够朋友”。你用无限的妥协换来的关系,往往脆弱得不堪一击。

代价四:你渐渐忘了,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这是最可怕的代价。当你的日程表被别人的需求填满,当你的情绪被别人的喜怒哀乐左右,当你的决定总是为了迎合别人的期待……你会慢慢失去和自己内心的连接。你忘了自己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你来留学的初心是什么。

你可能会在某个瞬间突然惊醒:我为什么要在这里?我做的这一切,真的是我想要的吗?这种自我认知的迷失,比任何学业上的失败都更让人恐慌。因为你失去的,是定义你之所以是你的核心。

如何温柔又坚定地,把“边界”画回来?

看到这里,你可能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但别怕,建立边界感不是让你变成一个冷漠自私的人,而是学会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从而能以更健康、更持续的状态去关心他人。这需要练习,但绝对值得。

第一步:拿出小本本,识别你的“情绪警报”。

你得先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里。从今天开始,试着做一个“情绪日记”。当你感到不舒服、委屈、烦躁或疲惫时,停下来,花一分钟记录一下:发生了什么事?是谁的什么请求或行为让你产生了这种感觉?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你最终是怎么做的?

比如:“下午 Mark 让我帮他 check 论文的语法,我自己的报告还没写完,当时感觉很烦躁,但还是答应了。”通过这种方式,你会慢慢看清自己的“边界红线”在哪里,哪些事情会让你消耗巨大。

第二步:从“微拒绝”开始,积累勇气值。

让你一下子拒绝室友的借宿请求可能太难了,那就从最小的事情开始练习。这就像健身,先从最轻的哑铃举起。这些“微拒绝”的风险很低,但能帮你建立“我可以说不”的信心。

比如:
- 同学问:“这周末的派对你去吗?” 你可以试着说:“谢谢邀请呀,不过我周末打算宅家看电影放松一下。”
- 朋友在微信上发来一个很长的语音。你可以回复:“我现在不太方便听语音,可以打字告诉我吗?”
- 超市收银员问你要不要办会员卡。你可以简单地说:“No, thanks.”

每一次小小的拒绝,都是在告诉自己:我的需求是重要的,我有权利拒绝。

第三步:掌握万能公式:“温柔的拒绝 + 有限的帮助”。

拒绝不等于绝情。一个成熟的边界设定,既能保护自己,又不至于破坏关系。试试这个公式:“我不能(你的底线),但我可以(你愿意提供的帮助)。”

举几个例子:
- 朋友想让你帮忙搬家,但你需要一整天复习。你可以说:“对不起,我周六一整天都要复习,没办法去帮你搬(拒绝)。但是,我可以周五晚上花半小时帮你打包一些零碎的东西(有限的帮助)。”
- 组员把他的部分甩给你,让你“帮忙看看”。你可以说:“我现在没法帮你重写整个部分,因为我自己的内容也需要时间打磨(拒绝)。但我可以帮你看看你的大纲,提一些结构上的建议(有限的帮助)。”

这个方法的好处在于,你明确表达了自己的限制,但同时也展现了你的善意和合作态度。

第四步:多用“我”开头,少用“你”开头。

沟通方式很重要。当你需要设定边界时,试着用“我”句式(I-Statement)来表达你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用“你”句式去指责对方。这样能大大降低对方的抵触情绪。

对比一下:
- “你”句式(指责性):“你怎么总是在我快睡觉的时候才来找我聊心事?”
- “我”句式(表达性):“我晚上需要一些安静的时间来放松和准备睡觉,这样第二天才能有精神。我们能不能约在白天或者傍晚聊?”

看到了吗?后者没有攻击性,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和你的需求,对方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第五步:允许自己“被讨厌”,坦然接受不适感。

当你开始设定边界时,几乎不可避免地会感到内疚、焦虑,害怕对方会生气,害怕失去这段关系。请你一定要告诉自己:这种不舒服的感觉,是正常的,是暂时的。这是你走出舒适区的必经之路。

你无法控制别人的反应。如果有人因为你设立了健康的边界而离开你,那么这段关系本身可能就是一种消耗。真正的朋友,会尊重你的界限。记住,你的首要责任是照顾好自己,而不是管理别人的情绪。

你的精力,是你留学路上最宝贵的货币。别再让它被无意义的人和事随意透支了。

保护你的边界,不是要你筑起高墙,与世隔绝。恰恰相反,它是在为你内心的小花园建起一道温柔的篱笆。有了这道篱笆,你才能安心地在里面种上你喜欢的花,才能有余力去邀请你真正珍视的人进来,分享阳光和芬芳。

所以,下一次,当你想说“不”的时候,试着深吸一口气,温柔而坚定地,把它说出口。你会发现,世界没有因此崩塌,而你的内心,却为自己腾出了一片可以自由呼吸的天空。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8622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