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新西兰读博前,先想清楚这几点 |
|---|
| 心态调整:这里不是逃避“内卷”的天堂,科研的苦在哪儿都一样。但这里确实能让你在“卷”和“躺”之间,找到一个舒服的中间态。 |
| 导师关系:发邮件前先做好功课,读读他的论文。这里的导师更看重你的研究思路和潜力,而不是你的出身和背景。把他们当成合作伙伴,平等沟通。 |
| 财务规划:国际生和本地生同等学费是巨大优势(每年约7000-9000纽币),但生活成本不低。奥克兰的生活费每年至少需要20000纽币。奖学金是关键,下手要早! |
| 生活方式:如果你热爱户外、喜欢安静,能忍受“好山好水好无聊”,那新西兰就是为你量身定做的。如果你离不开热闹的都市夜生活,可能需要三思。 |
在新西兰读博,是种什么体验?
去年这个时候,朋友小A还在为读博的事儿纠结。她手里握着几个offer,一个是香港的,一个是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她给我打电话,声音里全是焦虑:“去香港吧,离家近,节奏快,感觉能做出点东西。但一想到那种喘不过气的‘卷’,我又怕了。去新西兰?感觉好山好水好寂寞,跟养老似的,我怕自己废了。”
我当时跟她说:“你想象一下,周五下午,你的导师不是问你实验数据,而是问你‘周末去哪儿徒步’,这是一种什么感觉?”
电话那头沉默了半晌。后来,她去了奥克兰。
前几天,她在朋友圈发了一张照片,背景是壮丽的雪山,她穿着冲锋衣,笑得一脸灿烂。配文是:“今天的课题是,在南阿尔卑斯山研究冰川消融对本地植物群落的影响——开玩笑的,就是出来玩儿!”
小A的故事,可能是很多想来新西兰读博的同学内心的缩影。我们都听过关于这里的传说:风景如画、节奏慢、导师nice、没有996。但这些是真的吗?读博的苦,会不会因为换了个地方就消失了?今天,作为在lxs.net混迹多年的小编,我想跟你掏心窝子聊聊,在新西兰读博,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你的导师,更像是你的“合伙人”
咱们先聊聊博士生最关心的话题:导师。
在国内或者一些其他国家,我们习惯了导师的“权威”角色。但在新西兰,这种关系更偏向于“合作”。你的导师(Supervisor)和副导师(Co-supervisor)会组成一个指导小组,他们的职责是引导你、给你资源、跟你一起解决问题,而不是给你下达命令。
刚来的时候,你可能会有点不适应。我认识一个学计算机的朋友Leo,第一次跟导师开会,准备了厚厚一沓PPT,结果导师全程都在问他:“你觉得这个方向有趣吗?”“你对未来三年的规划有什么想法?”“需不需要我帮你联系行业里的一些专家聊聊?” 会议结束时,导师还热情地邀请他去喝杯Flat White(新西兰特色咖啡)。Leo当时整个人都懵了,感觉自己不是来汇报工作的,而是来参加头脑风暴的。
这种平等的氛围,体现在日常的方方面面。你可以随时敲开导师办公室的门,或者发邮件约个时间,他们会非常乐意跟你讨论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想法。根据新西兰大学联盟(Universities New Zealand)发布的《博士生指导最佳实践准则》,所有大学都明确要求导师与学生之间必须有定期的、有记录的正式会议,通常是每两周或每月一次,确保沟通顺畅。这从制度上就保证了你不会“被放养”。
当然,这不代表你可以摸鱼。导师们对学术的要求非常严格,他们希望看到的是你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会给你足够的自由度去探索,但也希望你在探索的过程中,能主动寻求帮助和反馈。一个真实的数据是,新西兰八所公立大学的博士完成率普遍较高,坎特伯雷大学在2022年的报告中指出,其博士生在规定时间内(3-4年)的完成率超过了75%,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种积极、支持性的导学关系。
Work-Life Balance?在这里不只是句口号
“Work-Life Balance”(工作与生活平衡)这个词,在很多地方已经快被说烂了。但在新西兰,它真实地存在于每个人的DNA里。
这里的科研环境,很少有“熬夜才是努力”的文化。大部分实验室和办公室,下午五点以后就渐渐空了。周末更是属于自己的时间。我认识一位在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读海洋生物学的学姐,她的日常就是:周一到周五,上午泡在实验室里分析数据,下午去海边采集样本,顺便还能冲个浪。周末,她会约上三五好友,开车去附近的森林公园徒步或者露营。
她说:“科研的压力肯定是有的,但每当我看到壮阔的海岸线和无尽的星空,就觉得那些想不通的难题,好像也没那么可怕了。”
新西兰的地理环境为这种平衡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国土面积虽然不大,但拥有13个国家公园,总面积超过3万平方公里。无论你在奥克兰、惠灵顿,还是在基督城、但尼丁,基本上开车一两个小时,就能从城市瞬间切换到雪山、冰川、湖泊、雨林或海滩模式。这种“出门即度假”的体验,是缓解科研焦虑的最好良药。
而且,这种平衡是有数据支撑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更美好生活指数”中,新西兰在工作与生活平衡这项指标上常年名列前茅。数据显示,新西兰全职员工中,每周工作超过50小时的比例远低于OECD的平均水平。这种社会大环境,也深深影响着学术圈。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热爱自然、享受生活,同时又能管住自己、按时完成科研任务的人,新西兰的环境会让你如鱼得水。
别误会,读博的苦和孤独,一样都不会少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新西兰读博简直是天堂?先别急着打包行李。我要给你泼一盆冷水:读博的本质是苦的,这种苦,换到地球任何一个角落,都不会改变。
一个人面对海量文献的无助感,实验一次次失败的挫败感,课题迟迟没有进展的焦虑感,还有身边朋友都已工作生子、自己还在象牙塔里挣扎的孤独感……这些都是博士生的“标配”。
新西兰的“好山好水”,在某些时候,可能会加剧这种孤独。这里的城市不大,娱乐活动相对较少,晚上七八点以后,街上就变得非常安静。对于习惯了国内热闹夜生活的同学来说,一开始可能会非常不适应。
一位在奥塔哥大学读博的朋友曾开玩笑说:“在这里,最大的娱乐活动就是去超市。跟羊说话的时间比跟人说话的时间还多。”
根据《自然》杂志一项针对全球博士生的调查,超过三分之一的博士生曾因博士期间的焦虑或抑郁而寻求帮助。新西兰的大学非常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每所学校都设有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Student Health and Counselling Services)。但工具是工具,最终能帮我们走出来的,还是自己强大的内心和有效的社交。
所以,来之前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学会独处,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主动去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多跟同专业的同学交流,建立自己的支持网络。读博这条路,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战斗。
关于钱和奖学金,这些“窍门”你得知道
聊完了精神层面,我们来谈谈最实际的问题:钱。
新西兰读博最大的一个优势,就是国际博士生和本地博士生支付相同的学费。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根据Education New Zealand的官方数据,2023年,博士学费大约在每年7,352至9,188纽币之间,折合人民币也就3-4万。相比于英美澳动辄几十万人民币的学费,简直是“白菜价”。
即便如此,加上生活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所以,申请奖学金至关重要。这里的奖学金主要分两种:
一种是政府层面的,比如之前非常有名的“新西兰国际博士研究奖学金(NZIDRS)”,不过这个项目近年来有所调整,现在更多的是通过各个大学自己来发放。大家可以关注“Manaaki New Zealand Scholarships”,虽然主要面向特定发展中国家,但也可以看看自己是否符合条件。
另一种,也是更主流的,是各个大学自己设立的博士奖学金。比如“奥克兰大学博士奖学金”、“坎特伯雷大学博士奖学金”等等。这类奖学金通常会包含全部学费,并提供每年约3万纽币(税前)的生活津贴。这个数额足以覆盖你在新西兰的基本生活开销。
申请奖学金最大的窍门是什么?答案是:提前联系导师!
在新西兰,奖学金的评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研究课题的质量和导师的支持。在你提交正式申请之前,花几个月时间,仔细研究你心仪导师的论文,针对他的研究方向,写一份高质量的研究计划(Research Proposal),然后带着这份计划去跟他“套磁”。如果导师对你的想法感兴趣,并愿意支持你,那你申请到奖学金的概率会大大增加。很多大学的奖学金甚至是导师直接从自己的科研经费里给你发的。
毕业后,路在何方?
博士生涯的终点,是新的起点。毕业后是回国还是留在当地?新西兰提供了相对宽松的政策。
根据新西兰移民局的最新政策,博士毕业生可以申请长达三年的毕业后开放工作签证(Post-study Work Visa)。这三年时间,你可以在新西兰从事任何领域的工作,不受专业限制,这为博士毕业生积累本地工作经验、寻找长期工作机会提供了充足的时间。
新西兰的就业市场虽然不如美国或中国那么大,但在一些特定领域,对高精尖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比如:
农业科技与食品科学:作为农业大国,像恒天然(Fonterra)这样的乳业巨头,以及各种农业研究机构,都需要大量的科研人才。
信息技术与软件工程:奥克兰和惠灵顿的IT产业发展迅速,尤其是在游戏开发(想想维塔工作室Weta Workshop)、SaaS服务等领域,博士毕业生非常受欢迎。
环境科学与可再生能源:新西兰政府对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高度重视,相关领域的博士毕业生在政府机构、研究所以及环保咨询公司都有很好的就业前景。
生物技术与健康科学:随着人口老龄化,健康产业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当然,留在学术界做博后或者申请教职也是一条路。虽然新西兰的大学数量不多,竞争激烈,但由于人员流动性相对较低,一旦拿到永久职位,工作会非常稳定。
总而言之,新西兰的博士经历,是一段让你沉下心来做学问,同时也能抬头看看风景的旅程。它不一定适合所有人,特别是那些追求极致效率和都市繁华的“卷王”。
但如果你觉得,人生的价值不只在于发了多少篇顶刊,还在于爬过几座山、看过几片海;如果你相信,好的科研成果源于平和的心态和持续的热情,而不是无休止的内耗和焦虑。
那么,这片中土世界,或许真的就是你寻觅已久的读博圣地。
别把读博想成一场苦行,它也可以是你人生中最美好、最自由的探索之旅。关键是,想清楚你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