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悉尼歌剧院后台,这趟微留学值了!

puppy

这次微留学,我终于有机会掀开这层神秘面纱,钻进了歌剧院的“心脏”——普通游客止步的后台!那种感觉真的太震撼了,完全颠覆了以往的想象。我们亲眼看到了舞台下方那些巨大又精密的升降机关,走进了挂满华丽戏服的服装间,甚至还能感受到演员们上场前的紧张氛围。那一刻才真正明白,原来每一场完美演出的背后,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与热爱。这趟体验让我觉得,留学不只是上课赶due,更是要这样亲身去触摸一座城市的文化脉搏。如果你也想让自己的留学生活多一点这样的独家记忆,快来看看我的经历吧!

后台探秘行前小贴士
提前预定!后台导览团(Backstage Tour)名额超少,尤其是中文团,一定要去官网提前至少一两周预定,现场买票基本没戏。
穿舒服的鞋!整个行程差不多要走2个多小时,会爬很多楼梯,很多地方还很狭窄,高跟鞋什么的就放弃吧,运动鞋是最佳选择。
相机政策要问清。大部分后台区域因为版权和安全问题是禁止拍照的,导游会告诉你哪里可以拍。千万别偷拍,尊重艺术家和工作人员的劳动成果。
早点到!导览的集合点在Stage Door(舞台入口),不在游客正门,稍微有点难找。早点到还能在外面拍拍照,喝杯咖啡,感受一下清晨的环形码头。

探秘悉尼歌剧院后台,这趟微留学值了!

嘿,小伙伴们!我是你们在 www.lxs.net 的老朋友,小编一枚。

还记得上学期期末,我把自己埋在图书馆里,对着窗外发呆。窗外的悉尼歌剧院,在阳光下闪着白色的光,像个精致的明信片。当时我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来悉尼快一年了,除了在它面前拍过无数张游客照,我真的了解它吗?它对我来说,好像只是一个存在于手机相册和朋友圈里的地标,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那种感觉,相信很多留学生都有过。我们每天穿梭在校园和公寓之间,忙着上课、赶due、打工,渐渐地,我们所在的城市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背景板。我们生活在这里,却又好像和它隔着一层看不见的玻璃。那一刻我突然觉得,不行,我不能让我的留学生活只剩下论文和PPT。我要去触摸这座城市的脉搏,去看看那些游客看不到的风景。

于是,我做了一个超酷的决定:报名参加悉尼歌剧院的后台深度导览团(Backstage Tour)。这次微留学式的体验,彻底颠覆了我对这座白色建筑的认知。它不再是那个只可远观的艺术品,而是一个有温度、有心跳、充满故事的生命体。今天,我就带大家一起,钻进歌剧院的“心脏”,看看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不止是游客照,我们要做城市的探索者

说实话,刚来悉尼的时候,我和大家一样,对歌剧院充满了游客式的好奇。我知道它长得像贝壳,也知道它是世界文化遗产。我们手机里可能都存着一张和它的合影,角度可能还是精心找过的,显得脸小腿长。但这些,真的够吗?

悉尼歌剧院每年要接待超过1090万名游客,但真正走进后台、了解它如何运作的人,连总数的1%都不到。我们留学生,拥有比游客更长的时间和更便利的条件,为什么不去做那独特的1%呢?

留学生活不该是一场漫长的“走马观花”。它应该是一次沉浸式的探索。就像我们做学术研究一样,不能只看表面结论,更要深挖背后的逻辑和数据。了解一座城市也是如此。它的灵魂,往往隐藏在那些“Staff Only”(员工专属)的门后。

这次后台之旅,就是我送给自己的一次“文化微留学”。它没有学分,不计入GPA,但它教给我的,是任何一门课都无法替代的,关于艺术、关于匠心、关于一座城市如何运转的生动一课。

穿过那扇门,进入平行时空

导览是在清晨7点开始的,天刚蒙蒙亮,环形码头还很安静。我们的集合地点不是游客熙攘的正门,而是一个非常不起眼的“Stage Door”(舞台入口)。光是找到这个门,就让我有种“接头暗号”的特工感。

导游是一个风趣的澳洲大叔,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我们每人发了一个耳机,这样即使在嘈杂的后台也能听清他的讲解。然后,他刷开了一扇厚重的门。门内和门外,完全是两个世界。

门外是游客和海鸥,门内是昏暗的灯光、复杂的管道、和行色匆匆的工作人员。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奇特的味道,混合着木头、油漆和尘埃,我把它称之为“梦想的味道”。

我们都知道,歌剧院的“贝壳”屋顶是由超过105万块瑞典瓷砖拼接而成的,这个冷知识很多人都听过。但你知道吗?这座建筑的最终花费是1.02亿澳元,是最初预算700万的14倍多。它的建设过程充满了争议和波折,原设计师约恩·乌松(Jørn Utzon)甚至在项目完工前就离开了澳大利亚,再也未能亲眼见到自己的杰作。这些故事,当你亲身站在这座建筑的内部,听着导游娓娓道来时,感觉完全不一样。那些冰冷的数据和历史,一下子变得有血有肉。

舞台之下,是座巨大的精密工厂

我们首先进入的是琼·萨瑟兰剧院(Joan Sutherland Theatre)的后台。这里是澳大利亚歌剧团和芭蕾舞团的主场。当导游带着我们站到舞台正下方时,我真的被震撼到说不出话来。

这里根本不像我想象中的后台,更像一个巨大的、布满精密机械的工业基地。头顶上是舞台的地板,四周是各种巨大的升降机和转台(revolves)。导游告诉我们,我们脚下的这片区域有足足七层楼深!为了实现舞台上那些魔术般的场景切换,比如上一秒还是富丽堂皇的宫殿,下一秒就变成阴森的森林,全靠这些“大家伙”。

他指着一个巨大的圆形转盘说:“这是舞台的主转台,它可以360度旋转,并且可以整体抬升或下降。一场大型歌剧,比如《图兰朵》,可能有几十个场景。没有这些机关,换景就需要十几分钟,观众早就坐不住了。”

我抬头看着那些盘根错节的钢缆、滑轮和配重块,感觉自己像是掉进了《盗梦空间》的场景里。原来,我们在观众席上看到的每一个流畅的转场,背后都是由计算机精确控制、无数工作人员协同操作的结果。一场三个小时的演出,后台可能有超过100名技术人员在同时工作,他们是真正的“幕后英雄”,是魔法的创造者。

我们还看到了一个巨大的储物区,存放着为不同剧目准备的布景。有的布景高达十几米,像一堵墙一样立在那里。导游笑着说,歌剧院就像一个巨大的乐高玩具,每天晚上演出结束后,工作人员就要把当晚的“积木”拆掉,再把第二天的“积木”搭起来,日复一日。

服装间,藏着几代人的故事和梦想

如果说舞台机械是歌剧院的“骨骼”,那服装间和道具间就是它的“血肉”。穿过一条条迷宫般的走廊,我们来到了服装部门。

推开门的一瞬间,所有人都“哇”了出来。这里简直是每个女孩的梦想衣橱!一排排的衣架上挂满了各式各样华丽的戏服,从中世纪的贵族长袍,到19世纪的淑女连衣裙,再到充满奇幻色彩的精灵战衣,琳琅满目。

一位正在缝补戏服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澳大利亚歌剧团的服装库存超过25万件!很多衣服都是纯手工制作,上面的一颗珠子、一朵蕾丝,都凝聚着设计师和工匠的心血。她拿起一件维多利亚时期的裙子给我们看,裙摆上绣着极其复杂的金色花纹。“这件衣服,光是刺绣部分,就需要一个熟练的绣工花费超过300个小时才能完成。”

我轻轻地触摸着那些精致的面料,能感受到时间的沉淀。这些衣服不仅是演出的工具,更是一件件艺术品。它们见证了一场场经典的演出,也承载了一代代演员的汗水和梦想。有的衣服甚至比我的年龄还大,经过多次修补,依然在舞台上闪耀着光芒。

旁边的道具间同样精彩。从可以以假乱真的烤鸡、面包,到闪闪发光的国王权杖和宝剑,再到古老的电话机和打字机,这里就像一个时空杂货铺。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物件,却是构建舞台真实感的关键。它们让演员能够更好地进入角色,也让观众能够更深地沉浸在故事里。

感受心跳:在指挥家视角看世界

整个导览最让我激动的环节,是我们可以站在舞台上,从演员的视角看向观众席。

虽然当时观众席空无一人,只有几盏工作灯亮着,但那种感觉依然非常奇妙。近3000个红色的座位,像一片安静的海洋,在黑暗中等待着被点燃。你可以想象,当这里座无虚席,灯光亮起,音乐响起时,那种能量场该有多么强大。

我们甚至有机会走进乐池(orchestra pit)。这里是交响乐队的“战场”,空间比想象中要狭小得多。导游让我们站在指挥家的位置上,闭上眼睛感受一下。那一刻,我仿佛能听到小提琴的悠扬、大提琴的沉稳、铜管乐的辉煌,它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我这里。我才真正理解,指挥家不仅是在打拍子,他是在调动和融合每一种声音,用音乐来讲述故事。

我们还悄悄路过了演员的化妆间和“绿色房间”(Green Room)。绿色房间是演员们在演出前休息和交流的地方。墙上贴满了过去演出的海报和明星签名照。虽然我们去的时候很早,没有演员在,但你依然能感受到那种混合着紧张和兴奋的特殊气场。这里是风暴来临前的宁静,是梦想起飞前的跑道。

每年,悉尼歌剧院要上演超过1800场演出。这意味着,几乎每个夜晚,这些后台空间都在高速运转,这些房间里都充满了艺术家们的激情与专注。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是这座城市的“上班族”,只是他们的工作,是为世界创造美和感动。

留学,不只是一张文凭,更是一场发现之旅

两个多小时的后台之旅很快就结束了。当我们重新从那个不起眼的“Stage Door”走出来,刺眼的阳光让我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环形码头已经热闹起来,游客们依然在歌剧院前摆着各种姿势拍照。看着他们,我心里有了一种小小的“优越感”。我知道,在我眼里,这座建筑已经完全不同了。

它不再只是一个冷冰冰的地标,而是一个由成千上万个齿轮、无数人的心血和梦想共同驱动的巨大生命体。每一次完美的谢幕,背后都有着我们看不见的汗水和努力。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地意识到,留学生活真的不能只停留在“生存”层面。我们努力学习,是为了拿到一张漂亮的文凭,找到一份好工作,这没错。但我们漂洋过海来到这里,付出了那么多时间和金钱,如果只是把这里当成一个大型自习室,那真的太可惜了。

这座城市里有太多值得我们去探索的“后台”了。它们可能是一家隐藏在小巷里的百年书店,一个只在周末开放的农夫市集,一场在社区公园举办的露天音乐会,或是一个愿意和你分享故事的咖啡店老板。

所以,当你下次感觉被论文和考试压得喘不过气的时候,不妨合上电脑,走出去。去找找属于你自己的“歌剧院后台”。它可以是任何能让你暂时忘记due、真正感受到这座城市心跳的地方。

去博物馆当一次志愿者,去报名一个本地的冲浪课程,去参加一次city council组织的社区徒步,或者干脆就跳上一趟随机的火车,看看它会把你带到哪个没听过名字的小镇。别怕花时间,别怕花钱,这些经历给你带来的价值,是任何成绩单都无法衡量的。它们会塑造你看待世界的方式,会成为你留学记忆里最闪亮的部分。

别只是住在这里,试着和这座城市谈一场恋爱吧。你会发现,它回馈给你的,绝对超乎你的想象。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9680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