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UNSW,才知道什么叫学以致用

puppy

嘿,你是不是也曾对着满是理论的PPT发愁,感觉学的东西和未来工作隔着十万八千里?我刚来UNSW时也一样迷茫。但很快我就发现,这里的学习完全是另一回事儿!印象最深的就是,前脚刚学完一个商业模型,后脚小组作业就让我们给一个真实的初创公司做市场分析。那种绞尽脑汁把知识变成可行方案,最后看到成果的瞬间,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学以致用”。这篇文章想跟你聊聊,在UNSW,我是如何从一个只会啃书本的“理论派”,一步步被各种实践项目“捶打”成一个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干家”的。

小编悄悄话
这篇文章有点长,但绝对是我用心“熬”出来的干货。如果你也曾怀疑过大学到底在学啥,或者正准备来UNSW,希望能给你一点过来人的启发。别光看不练,UNSW的机会得靠自己去抢,去折腾,去把知识“玩”出花样来!

留学UNSW,才知道什么叫学以致用

嘿,我是 www.lxs.net 的小编,一个在UNSW摸爬滚打了几年的“老学长”。

还记得我刚来悉尼,第一次上那门叫FINS1613的金融课。教授在台上激情澎湃地讲着WACC(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屏幕上全是密密麻麻的公式和希腊字母。我坐在下面,脑子里一片空白,只有一个念头在疯狂盘旋:“这玩意儿到底有啥用?我以后是去银行数钱,还是去菜市场算账,需要这么复杂吗?”

当时的感觉,就像手里拿着一本武功秘籍,招式都背下来了,却连个木桩子都没推过。我跟很多留学生一样,在国内习惯了老师讲、我们听,考试前猛背PPT,考完试忘光光的模式。知识是知识,我是我,我们之间隔着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

这种迷茫,在我接到第一个小组作业的邮件时,被彻底击碎了。

邮件很简单,主题是“MKTG2002: Real-world Case Study”。作业要求我们小组给一家悉尼本地的燕麦奶初创公司“Oat Goodness”(我编的名字,但情况绝对真实)做一份完整的市场进入策略。期限,三周。当时我们才刚刚学完“4P营销理论”和“SWOT分析模型”不到一个星期。

那一刻,我才惊觉,UNSW根本不给你留下那条“鸿沟”。它直接把你,连同你脑子里那些滚烫的、还没消化完的理论,一把推下了实践的“深水区”。你要么拼命扑腾,学会游泳,要么就只能等着挂科。也就是从那个项目开始,我才真正开始理解,什么叫“学以致用”。

理论还没捂热,就被扔进了“真实商战”

UNSW的课程设计,简直就是“丧心病狂”的实践派。你永远别想舒舒服服地只听课、记笔记。每个学期,你的日程表都会被各种各样的Project、Presentation、Case Study塞满。而且,这些都不是让你分析一下苹果或谷歌这种写在教科书里的“上古”案例。

它们绝大多数,都是活生生的、正在呼吸的真实商业问题。

就拿我那个燕麦奶项目来说。我们小组五个人,来自三个不同的国家,第一次开会就吵得不可开交。有人说应该主打咖啡馆渠道,有人说应该先进攻Woolworths这种大型超市。我们争论的依据是什么?就是前两天刚学的渠道理论。可理论只给了你选项,没告诉你哪个是对的。

怎么办?我们只能硬着头皮,用最笨的方法去验证。我们真的跑去学校附近的咖啡馆,一杯一杯地买咖啡,跟老板套近乎,问他们用什么牌子的牛奶,有没有考虑过植物奶。我们还蹲在超市的乳制品货架前,像个商业间谍一样,偷偷记录每个牌子燕麦奶的价格、包装和摆放位置,观察消费者会拿哪一瓶。

那些天,我们做的Excel表格比脸还长,里面全是自己一手一脚跑出来的数据。当我们把这些数据套进SWOT分析模型里时,那些原本抽象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一下子变得有血有肉。我们发现,这家初创公司的优势是本地生产、口感新鲜,但劣势是品牌知名度为零,根本没钱跟国际大牌打广告战。机会在于悉尼年轻人对健康和环保的追求,但威胁是已经有太多成熟品牌占领了市场。

最后,我们给出的方案是:避开大超市的正面战场,专注于与独立咖啡馆和本地有机食品店合作,通过社群营销和环保故事,打造一个小而美的品牌形象。当我们把这份几十页的报告交给公司创始人时,他眼睛都亮了。他说:“你们做的比我们自己想的还细。”

那一刻的成就感,比任何一次考试拿到HD(High Distinction)都要强烈。因为我知道,我学的那些理论,不再是躺在PPT里的死文字,它们变成了可以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的工具。这不只是个例。UNSW商学院超过80%的课程都包含了这种与行业紧密结合的实践项目。工程学院的学生,更是从大一开始就要参与“挑战项目”(The ChallENG Program),直接上手解决像清洁水源、可持续能源这样的全球性难题。

这里不“教”你创业,这里让你“成为”创业者

如果说课程里的项目是“小打小闹”,那UNSW的创业生态,就是把你直接扔进一个真实的“创业孵化器”。UNSW有个别称,叫“澳大利亚的CEO工厂”。这个称号可不是白来的。根据专业研究机构Startup Muster的数据,澳大利亚近1/4的科技初创公司创始人都来自UNSW。

这个数字背后,是一个叫做UNSW Founders的强大支持系统。它不是一个部门,更像一个巨大的“资源中心”,为所有有想法的学生提供从0到1的全方位支持。

我身边就有个同学,叫Leo,学IT的。他觉得每次小组作业协调时间都特别麻烦,就萌生了开发一个智能日程匹配App的想法。换在别的学校,这可能就是个课程作业,做完就完了。但在UNSW,他把这个想法带到了MCIC(Michael Crouch Innovation Centre)。

MCIC是什么地方?它就像一个全年无休的“创客空间”,里面有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VR设备,你想到的工具基本都有。更重要的是,那里有一群导师,他们可能是退休的企业高管,也可能是成功的创业者。Leo在那里获得了免费的技术指导,用了几周时间,就把App的第一个原型(Prototype)做了出来。

但这只是第一步。UNSW Founders还有个王牌项目,叫“Peter Farrell Cup”(PFC)创业大赛。这个比赛已经有超过20年的历史,奖金高达数万澳元。Leo的团队报名参加了。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他们获得了免费的商业培训,学习如何写商业计划书、如何做财务预测、如何进行市场验证。每周,他们都要向由真实投资人组成的评审团进行路演(Pitch),接受最犀利、最不留情面的拷问。

“你的用户画像是谁?”“你的盈利模式是什么?”“凭什么你能打败市面上的同类产品?”这些问题,比任何一门课的期末考试都更考验人。Leo说,那段时间他感觉自己像被扒了一层皮,但也正是这种高强度的“捶打”,让他的想法从一个模糊的概念,变成了一个逻辑清晰、数据支撑的商业方案。

最终,他们虽然没拿到冠军,但获得了前十名的好成绩,还吸引到了一位天使投资人的注意。如今,他的App已经上线,有了第一批种子用户。他说:“在UNSW,创业不是一个遥远的梦,它就是你学习的一部分。学校给你提供了沙盘、教练和第一批观众,你只需要大胆上场去演练。”

据UNSW Founders的官方数据,该项目至今已支持了超过1000个创业团队,孵化的公司总估值超过30亿澳元。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像Leo一样,把课堂知识转化为真实产品和服务的鲜活故事。

实习不是“选修”,而是“必修”的毕业大戏

在UNSW,有一种学习方式,叫做WIL(Work Integrated Learning),也就是“工作整合学习”。简单来说,就是把实习和行业项目,直接变成你课程的一部分,计入学分。这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选项,在很多专业,它是你毕业前必须完成的“硬指标”。

这跟我们自己假期找个公司盖个章的实习,完全是两码事。WIL项目是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的产物。UNSW的合作伙伴列表,几乎涵盖了所有你想去的“梦中情司”,比如四大(PwC, Deloitte, EY, KPMG)、顶级投行(Macquarie, UBS)、科技巨头(Google, Microsoft, Atlassian)等等。

这意味着,你不是以一个“廉价劳动力”的身份去打杂,而是以一个“准员工”的身份,去参与一个真实的项目。我的一个学会计的朋友,就通过WIL项目,进入了德勤的审计部门。她参与的,是一个真实上市公司的季度财报审计项目。她的任务是负责核对其中一部分的应收账款。

她说,第一天走进德勤在市中心的办公室,看到每个人都西装革履、步履匆匆,她紧张得手心冒汗。当她第一次打开公司的内部审计软件,看到那些在教科书里学过的会计准则,变成了一行行需要她亲自验证和处理的数据时,她才明白理论和现实的差距有多大。

在学校做案例,数据都是干净、完整的。但在真实的公司里,她要处理的是各种不规范的票据、延迟的付款记录和需要反复沟通确认的模糊信息。她的带教经理告诉她:“在学校,你追求的是100%的正确答案。在职场,你首先要学会的是在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做出最合理的专业判断,并清晰地记录下你的判断依据。”

三个月的实习,她不仅把会计知识用了个遍,还学会了如何写专业的商务邮件、如何在团队会议中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管理紧张的项目时间线。这些“软技能”,是任何课堂都教不了的。

正是因为这种深度的产教结合,UNSW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才如此抢手。在最新的QS全球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排名中,UNSW位列全球前30,全澳第一。而每年由《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AFR)评选的“Top100 Future Leaders Awards”(百大未来领袖奖),UNSW的学生入选人数常年霸榜,远远超过其他大学。这个奖项的评选标准,就是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业成绩、领导力潜能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WIL项目无疑是学生们积累这些宝贵经验的最佳平台。

你的“队友”,可能就是未来的行业大佬

在UNSW学习,还有一个巨大的隐形福利,就是你身边的同学。这里聚集了来自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顶尖人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你永远不知道,那个在你小组作业里跟你一起熬夜画PPT的哥们,可能在来留学前就已经有过成功的创业经历;那个在课堂上默默无闻的女生,可能课余时间正在运营一个粉丝数十万的YouTube频道。

这种多元化的环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学习资源。它强迫你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去学习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思维方式的人协作。在小组作业中,争吵和冲突是家常便饭,但最终学会如何求同存异、达成共识,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锻炼。

除了同学,各种学生社团和课外活动,更是将“学以致用”发挥到了极致。比如,UNSW的投资社团(FINSOC)会定期举办“股票分析大赛”,邀请真正的基金经理来做评委。你做的分析报告不再是为了应付老师,而是要经得起管理着数亿资金的专业人士的拷问。计算机社团(CSESoc)会联合谷歌、Atlassian等公司举办长达24小时的编程马拉松(Hackathon),让你和团队在极短的时间内,从零开始开发一个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软件产品。

我参加过一次市场营销社团(Makers)举办的案例分析比赛,赞助商是欧莱雅。我们的任务是为他们的一款新产品制定社交媒体推广方案。获胜的队伍不仅有奖金,方案还有机会被欧莱雅的市场部采纳。这种经历,写在简历上,比任何“精通市场营销理论”的描述都更有分量。

在这些活动中,你不仅能实践课堂所学,还能建立起自己最初的职业人脉网络。那些评委、赞助商、客座讲师,都可能成为你未来职业道路上的贵人。

所以,如果你问我,在UNSW留学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它不是那张毕业证书,也不是成绩单上的HD。而是那种,当你面对一个陌生的、复杂的、棘手的问题时,内心深处涌现出的底气。那种“没关系,虽然我没见过这个问题,但我知道该从哪里着手,我知道该如何分析,我知道如何找到资源,我知道如何与人合作去解决它”的自信。

这种自信,来自于无数次被项目“折磨”的深夜,来自于每一次硬着头皮做Presentation的瞬间,来自于被创业导师怼得哑口无言后的反思,来自于在真实职场中犯错后得到的宝贵教训。

如果你正准备来UNSW,或者已经在这里,别再把自己当成一个只需要吸收知识的“海绵”了。把自己当成一个“工匠”,一个“创造者”。别怕犯错,别怕麻烦。去报名那个你觉得遥不可及的比赛,去申请那个让你心惊胆战的实习,去主动跟那些比你牛逼太多的人交朋友。

把你的大学生涯,当成一场大型的、沉浸式的、允许你无限次“重来”的真实世界模拟游戏。尽情地去折腾、去尝试、去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你手上、心里、简历上闪闪发光的勋章。

相信我,几年后,当你走出校园,你会感谢现在这个勇敢的、不给自己设限的自己。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9753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