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行李别乱装,这份救命清单快收好

puppy

嘿,准备出发的小伙伴!是不是已经开始对着行李箱头疼了?先等等!千万别傻乎乎地背一堆厚被子和螺蛳粉出门,也别忘了那些不起眼但关键的救命小物件。这篇清单可不是随便抄的,全是学长学姐们用“血泪教训”换来的干货。它会告诉你哪些东西在国外又贵又难买,必须从国内带;哪些是纯属占地方的“智商税”,来了就能买;还有哪些意想不到的神器,能让你落地瞬间就从容不迫。别等到了国外才手忙脚乱地花冤枉钱,快来看看这份清单,让你打包行李时心里有底,轻松开启留学新生活!

打包行李终极原则
「救命的」带上:那些在国外买起来又贵、又麻烦、又不合心意的东西。比如:特殊药品、眼镜、证件照。
「占地儿的」放下:那些笨重且在国外能轻松买到、价格也合理的东西。比如:被子、枕头、锅碗瓢盆。
「有风险的」别碰:可能违反海关规定的东西,特别是食品和药品,查清楚再决定。罚款可不是闹着玩的!

嘿,准留学生们!我是你们在lxs.net的老朋友,专门帮大家避坑的学长。

还记得我刚到英国那天吗?伦敦希思罗机场,午夜,细雨蒙蒙。我拖着两个30公斤的巨大行李箱,感觉自己搬了个家。箱子里塞满了老妈爱心牌的厚棉被、抽成真空的枕头,甚至还有一把沉甸甸的大铁锅。我心想,这下生活用品齐活了,完美!

结果呢?到了宿舍,我才发现最关键的东西——转换插头——被我忘在了国内的桌子上。手机只剩1%的电,连给家里报平安都做不到。看着一屋子中国带过来的电器,和一个完全不匹配的英标插座,我真是欲哭无泪。第二天一大早,我顶着时差跑遍了周围的小商店,花15英镑(差不多130多人民币!)买了一个最最基础的转换头,而在国内,这玩意儿也就十几块钱。

那一刻我才明白,留学打包,带什么和不带什么,真是一门玄学。它考验的不是你有多爱家,而是你对即将开始的新生活有多了解。所以,别像我当年那么傻了。这份清单,是我和身边无数朋友用真金白银和“血泪教训”总结出来的,赶紧收藏,让你赢在起跑线上!

这些“救命稻草”,国内带!国外又贵又难买!

咱们先说最重要的,就是那些你以为不重要,但到了国外会让你追悔莫及的东西。这些玩意儿要么贵得离谱,要么根本买不到合心意的。

1. 你的“第二双眼睛”:眼镜和隐形眼镜

这个必须放第一位!如果你是近视党,请务必在国内配好至少两副眼镜(一副主力,一副备用),并带足半年到一年的隐形眼镜。为什么?因为在很多国家,配眼镜是天价!

举个例子,在美国,配眼镜的流程是:先预约眼科医生(Optometrist)做视力检查(Eye Exam),这个检查费用在没有保险的情况下,通常是100到250美元。然后你拿着验光单(Prescription)去眼镜店配镜,一副最最普通的镜框加镜片,又是200到500美元起步。一套下来,花个三四千人民币是家常便饭。而在国内,同样流程可能几百块就搞定了。

我有个同学在美国不小心坐碎了眼镜,因为没有提前买保险,硬是花了快400刀重新配了一副,心疼得好几天没吃好饭。所以,多带一副备用眼镜,再带上国内的验光单(以防万一),能帮你省下一大笔钱和无数麻烦。

2. 关键时刻的“定心丸”:常用药品

虽然国外的药店(比如英国的Boots,美国的CVS)很方便,但很多我们习惯的国内药品是买不到的。比如治拉肚子的黄连素、清热解毒的牛黄解毒片、或者某些特定的消炎药。而且,刚到国外,面对全英文的药品说明书,你可能根本分不清哪个是治头疼哪个是治胃疼的。

建议带上一个“小药箱”,包括:感冒药、退烧药、肠胃药、过敏药、创可贴、消炎软膏等。如果你有需要长期服用的处方药,一定要带足量,并附上医生的处方翻译件,以备海关检查。

特别注意:千万要查清楚留学目的国的药品入境规定!比如,美国海关对含有伪麻黄碱(Pseudoephedrine)的药物(如国内的“新康泰克”)和含有吗啡、可待因的复方甘草片等都严格管制。澳洲和新西兰的生物安全法更是出了名的严格。根据澳大利亚边防局(ABF)的规定,携带药品入境需要确保你有英文的医生信函或处方。如果不确定,最好的方法就是上该国海关的官网查询,别因为一盒药被请进“小黑屋”。

3. “东亚特色”个护美妆:你的肤质它最懂

不是说国外买不到护肤品,而是很难买到适合我们亚洲人肤质和使用习惯的特定产品。比如,日韩系那些清爽不油腻的防晒霜、控油的化妆水、功能性超强的面膜、双眼皮贴、修眉刀片等等。

在欧美,你可能很难找到一贴就能补水的片状面膜,他们更流行涂抹式面膜。我一个朋友是油痘肌,在英国找了很久都找不到合适的清爽型乳液,最后还是等家人从国内寄过来。虽然现在一些大城市有亚洲超市或者丝芙兰能买到部分亚洲品牌,但价格通常比国内贵30%-50%,而且型号不全。

所以,把你离不开的那些护肤品、化妆品和美妆工具带上至少三个月的量,足够你平稳过渡,慢慢发掘本地的好用替代品了。

4. 电子产品“全家桶”:转换插头和插线板是灵魂

这个不用多说了吧?想想我当年的惨痛经历。你必须带的电子产品清单:

  • 全球通用转换插头(至少两个):一个放家里,一个随身带。
  • 高质量的插线板(带USB口):这绝对是神器!国外的插线板不仅贵,而且设计可能不符合你的使用习惯。我查了一下,一个带USB口的Anker插线板在美国亚马逊上要25-35美元,而在国内,一个质量过硬的公牛插线板可能只要50-80人民币。有了它,你的电脑、手机、台灯、充电宝可以同时充电,瞬间解决插座不够的窘境。
  • 手机钢化膜和手机壳:在国外,给手机贴个膜可能要花15-20刀,一个普通的手机壳也要20刀以上。而在国内淘宝,十几块钱包邮,你可以买一打,一天换一个颜色。多带几个,以防万一。
  • 数据线和充电宝:这些小配件,多带一套备用总没错。

5. 那些不起眼的生活“神器”

有些东西虽小,但在关键时刻能大大提升你的生活质量。

  • 一把好用的中式菜刀:如果你打算自己做饭,你会发现国外的厨刀(Chef's Knife)用起来跟我们的片刀完全不是一个感觉。切姜末、拍蒜,还是我们自己的菜刀顺手。记得一定要放进托运行李里!
  • 一副降噪耳机:无论是应付飞机上的轰鸣,还是在图书馆隔绝噪音,或是在合租公寓里屏蔽室友的吵闹,降噪耳机都是能拯救你学习和睡眠质量的yyds。
  • 几十张证件照(不同尺寸):一寸、两寸、白底、蓝底都备上。在国外办学生卡、电话卡、各种会员卡时经常需要。在外面照相亭拍一次快照,可能就要花掉10-15美元/英镑,又贵又不一定好看。
  • 小巧的折叠衣架和带夹子的晾衣架:宿舍的衣柜空间通常很小,折叠衣架不占地方。带夹子的晾衣架用来晾袜子内衣,谁用谁知道有多方便。

这些“智商税”行李,求你别带!来了就能买!

说完了必带的,我们再来盘点一下那些纯属占地方、又重又没必要的“智商税”行李。每年都有无数新生傻乎乎地背这些东西出国。

1. 全套床上用品:被子、枕头、床垫

我知道,妈妈总觉得国外的棉花没有家里的暖。但请相信我,一床真空压缩的棉被,在行李箱里就是个“重量炸弹”,至少占掉你5-8公斤的额度。而且国外的床尺寸和国内不一样(比如英国有Single, Small Double, Double,美国有Twin, Full, Queen),你带来的被套床单很可能不匹配。

在国外买床上用品非常方便。去英国可以逛IKEA、Argos、Primark,去美国有Walmart、Target、Bed Bath & Beyond。一套全新的被子+枕头组合,在宜家可能也就20-40镑/美元,完全可以接受。落地第一天去采购,晚上就能睡上舒适的新床了。

2. 各种厨房锅具和餐具

除非你有什么祖传的宝贝锅,否则真的没必要带。一个普通的平底锅或汤锅,在超市里十几刀就能买到。很多学生宿舍会提供基础的锅具,或者毕业的学长学姐会半卖半送,二手群里更是遍地都是。你辛辛苦苦背个大铁锅,结果发现厨房里已经有了,那才叫尴尬。

同样,碗、盘子、杯子、筷子这些,在宜家或者亚洲超市都能买到,价格不贵,没必要从国内背这些易碎品。

3. 大部分食品和调料:螺蛳粉、火锅底料、老干妈

十年前,想在国外吃顿火锅底料可能得求爷爷告奶奶。但现在,时代变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只要你所在的城市不是太村,基本上都有亚洲超市(比如美国的H Mart、加拿大的大统华T&T、英国的各种中超)。你在国内能想到的热门零食和调料,螺蛳粉、火锅底料、各种酱料、辣条……那里应有尽有。

价格是会贵一些,比如一包“好欢螺”在国内卖13、4块,在美国H Mart可能卖到4-6刀。但考虑到行李额度和闯关风险,这点差价完全值得。特别是含有肉类、蛋类、奶制品成分的食品(比如很多火锅底料的牛油、肉松面包),是很多国家严禁入境的。根据澳大利亚农业、水和环境部的数据,未申报违禁食品入境的罚款可能高达2664澳元!为了几包火锅底料被罚款上万人民币,你说亏不亏?

你可以带一点点有家乡特色的、不含违禁成分的干货调料(比如十三香、干辣椒面)应急,但千万别整箱整箱地搬运。

4. 过多的衣物和书籍

别把整个衣柜都搬来。国外的快时尚品牌(如ZARA, H&M, Primark)价格亲民,打折季更是白菜价。来了之后根据当地气候和穿衣风格再买,比你凭想象带一堆不合适的衣服要明智得多。尤其是厚重的羽绒服和冬靴,除非你去的是常年冰天雪地的地区,否则在当地买更合算也更专业。

至于中文书和专业教材,又重又占地方。大部分教材都可以在学校图书馆借到,或者购买电子版。想看中文小说,Kindle或者各种读书App是更好的选择。

5. 和电压不匹配的电器

这是一个物理常识,但每年都有人犯错。中国的电压是220V,而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是110V。你从国内带一个220V的电饭煲、吹风机、卷发棒过去,就算插上转换头,也只会因为电压不够而无法正常工作,或者直接烧坏。虽然可以买笨重的变压器,但实在太麻烦了。这些小家电在当地的亚马逊或者超市都能买到,价格不贵,比如一个基础款的电饭煲也就30-40美元。

好了,说了这么多,其实打包行李没有一个绝对完美的标准答案,它更像是一次对未来生活的预演和规划。

别再把行李箱当成一个简单的储物空间,把它看作你的“新手装备包”。里面装的,应该是能帮你最快速度、最低成本适应新环境的“神器”,而不是那些会给你增加负担和麻烦的“累赘”。

带上那副能让你看清世界的备用眼镜,带上那盒能让你在深夜胃痛时感到安心的胃药,也带上那个能让你在宿舍同时给所有设备充电的插线板。把沉重的被子和铁锅留在家里,腾出空间和重量,去装下对未来的期待和探索新世界的好奇心。

记住,留学生活的第一课,从学会“取舍”开始。祝你打包顺利,落地从容!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40126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