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发前的“焦虑”自查清单 |
|---|
| ☐ 害怕口音不“纯正”,不敢开口? |
| ☐ 担心说错话、做错事,被本地人笑话? |
| ☐ 纠结于自己的外貌、习惯和别人不一样? |
| ☐ 总觉得要做到“完美”,才能被接纳? |
| 如果中了2条以上,那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解药。 |
留学新西兰,我被这里的包容治愈了
大家好,我是 lxs.net 的小编。今天想跟你们聊点走心的话题。
还记得我刚到奥克兰的第三天,鼓起毕生勇气走进一家路边的咖啡馆。在国内,我早已是瑞幸的忠实用户,点单流程闭着眼都能操作。但站在这里,看着墙上密密麻麻的英文菜单,Flat White, Long Black, Macchiato……我的大脑瞬间宕机。身后排队的人越来越多,我能感觉到他们的目光,像探照灯一样打在我身上,烤得我脸颊发烫。
“Can I help you?” 留着络腮胡的店员小哥微笑着问。我张了张嘴,脑子里演练了八百遍的句子却卡在了喉咙里。最后,我几乎是用蚊子般的声音挤出几个词:“Latte... large... take away.” 声音小到我自己都快听不见了。
小哥歪着头,很努力地听,然后笑着重复:“A large latte to go? No worries!” 他的笑容特别灿烂,没有一丝不耐烦。付款的时候,我手忙脚乱地在一堆硬币里翻找,怎么也凑不齐那个数字。身后的人已经开始小声交谈,我急得快要哭出来,心里不停地骂自己怎么这么笨。
就在这时,小哥 leaned over the counter,轻声说:“Take your time, love. No rush.”
就是这句“Take your time”,像一股暖流,瞬间击碎了我紧绷的神经。我抬起头,看到他真诚的眼睛,身后的人也只是在安静地聊天,并没有人催促我。那一刻,我强撑了三天的“盔甲”好像裂开了一道缝。原来,犯错也没关系,慢一点也没关系,不完美,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相信很多准备出国或刚落地的朋友,都有过和我类似的经历。我们害怕自己的口音被嘲笑,害怕因为文化差异而出糗,害怕自己不够好,无法融入。我们把自己裹得像个刺猬,竖起全身的尖刺来掩盖内心的不安。但来到新西兰,这片被称作“长白云之乡”的土地,用它独有的温柔和松弛,一点点拔掉了我身上的刺,治愈了我的“不完美焦虑症”。
“She'll be right”:一种深入骨髓的松弛感
在新西兰待久了,你会频繁地听到一句话:“She'll be right.” 这句话几乎是 Kiwi(新西兰人)的口头禅。公交车晚点了?“She'll be right.” 小组作业的打印机坏了?“She'll be right.” 这句话直译过来是“她会没事的”,但真正的含义是“别担心,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是一种天塌下来也先喝杯茶的乐观和淡定。
这种松弛感,不是懒散,而是一种从容。我曾经参加过一次学校组织的户外徒步(Tramping),带队的是一位本地大叔。途中,我们一个同学不小心滑倒,把水壶摔坏了。在国内的思维定式里,这算是个小事故,大家可能会有点慌乱,或者埋怨几句。但那位大叔只是走过去,扶起同学,检查他有没有受伤,然后捡起瘪了的水壶,笑着说:“Well, that's a bit of a bugger. She'll be right.” 接着,他从自己的背包里拿出一个备用的递了过去。整个过程没有一丝焦虑或指责,仿佛这只是旅途中一个再正常不过的插曲。
这种态度,反映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新西兰在全球各类幸福和安全指数的榜单上,常年位居前列。比如根据“全球和平指数”(Global Peace Index)2023年的报告,新西兰高居全球第四安全稳定的国家。这种宏观上的安全感,最终会转化为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信任和轻松。大家普遍相信,问题总能解决,没必要过度焦虑。
对于我们这些在“内卷”环境中长大的留学生来说,这种“She'll be right”的文化简直是心灵解药。它告诉你,生活不必时刻紧绷,偶尔的失误和意外都是被允许的。你不需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也不必为小小的差错而过度自责。这种环境,让那根因为害怕犯错而时刻紧绷的弦,终于可以慢慢松下来。
课堂不是审判庭,而是观点的交流场
出国前,我最担心的就是上课。我的专业需要大量的课堂讨论(Tutorial),我害怕自己词不达意,语法错误百出,在本地同学流利的发言中像个小丑。
第一次上 Tutorial,我果然紧张到手心冒汗。老师(Tutor)抛出一个问题,旁边的本地同学立刻滔滔不绝地发表看法。轮到我时,我磕磕巴巴地说了几句,一个过去分词还用错了。我瞬间脸红,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但预想中的哄笑并没有发生。Tutor 耐心地听我说完,点点头说:“That's a very interesting point. Can you tell me more about why you think so?” 他完全忽略了我的语法错误,而是抓住了我观点的核心,并鼓励我继续深入。
那一刻我才明白,在这里的课堂上,你的观点和思考远比你的口音和语法重要。新西兰的教育体系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和独立人格。老师的角色更像是一个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他们欢迎不同的声音,甚至鼓励你去挑战权威。根据新西兰教育部的数据,2023年有超过86,000名国际学生在这里学习,这套教育体系早已习惯了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打交道。
为了保障国际学生的身心健康,新西兰甚至出台了专门的法规——《关于对高等教育和国际学习者的 pastoral care 的教育(实践规范)2021》。这个法规强制要求学校必须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包括心理健康、住宿、以及文化适应等。几乎每所大学都设有国际学生服务中心,从你落地接机到毕业找工作,全程都有人为你提供帮助。
我认识一个来自印度的同学,他的口音非常重,但他却是我们班上最敢发言的人。他从不担心别人听不懂,如果有人没听清,他会笑着再说一遍,甚至换种方式解释。久而久之,我发现,真正自信的人,是不怕暴露自己的“不完美”的。而新西兰的课堂,恰好给了我们这种“不怕”的底气。
多元化的日常,让“不一样”成为常态
包容,不只体现在校园里,更渗透在这片土地的日常生活中。
走在奥克兰的皇后大街上,你会听到英语、普通话、韩语、印地语……各种语言交织在一起。你的身边,会走过穿着纱丽的印度女士、戴着头巾的中东姑娘、毛利战舞团的表演者,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移民。在这里,“不一样”才是最正常的状态。
新西兰是一个移民国家,文化多元性是其核心特征之一。根据2018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有超过27%的新西兰居民出生在海外。而在最大的城市奥克兰,这个比例更是高达近40%,拥有超过200个不同的族裔。这意味着,你遇到的很多人,都和你一样,或者和你父母一样,曾经是这片土地的“新来者”。他们非常理解你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不适。
这种理解,体现在无数个微小的细节里。比如,新西兰有三种官方语言:英语、毛利语(Te Reo Māori)和新西兰手语。政府机构和公共场所的标示,常常会同时使用英语和毛利语。这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信号:我们尊重并承认少数族裔的文化和语言。在这样一个国家,你的文化背景会被看作是一种财富,而不是需要被同化的“异类”。
我还记得有一次在超市,看到一位亚裔老奶奶因为语言不通,和店员沟通了很久。店员不仅没有不耐烦,还拿出手机,用翻译软件一个词一个词地帮她解决问题。周围排队的人,也都安静地等待,甚至有人上前帮忙。那个画面让我非常感动。那种发自内心的尊重,不是写在宣传册上的口号,而是融入在每个普通人血液里的习惯。
当你发现周围的人都对差异习以为常时,你也会慢慢放下戒备。你不再会因为自己的肤色、饮食习惯或者庆祝的节日和别人不同而感到不安。因为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保留自己的身份认同,同时成为“新西兰人”这个大家庭的一员。
放下“偶像包袱”,拥抱真实的自己
新西兰的文化里,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叫做“高罂粟花综合症”(Tall Poppy Syndrome)。意思是,在一片罂粟花田里,长得最高的那一朵,最容易被砍掉。这听起来有点负面,但它在文化层面的体现是,Kiwi们普遍不欣赏过度的炫耀和自负,他们更看重谦逊、务实和团队合作。
这种文化氛围,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争当第一”的留学生来说,是一种奇特的解放。在这里,没有人会因为你拿了全A+而把你捧上天,同样,也没有人会因为你某次考试失利而对你另眼相看。大家更关心的是:你这个人是不是友善(Friendly),是不是靠谱(Reliable),是不是一个好队友(Good team player)。
我刚来的时候,总想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发言要字斟句酌,穿着要得体,甚至在社交媒体上发的照片都要精修。我背着沉重的“偶像包袱”,活得像个演员。
改变发生在我加入学校的徒步俱乐部之后。第一次活动,我穿着崭新的冲锋衣和登山鞋,结果发现俱乐部的老成员们,很多人穿的都是旧旧的衣服,鞋子上还沾着泥。徒步过程中,大家互相帮忙,分享食物,讲着不好笑的冷笑话。有人在泥地里摔了一跤,爬起来哈哈大笑,浑身是泥地拍了张照。没有人关心你穿什么牌子,用什么装备,大家只在乎一起看风景的快乐。
那一天,我好像突然开窍了。我意识到,真正让你融入一个群体的,不是你的“完美”形象,而是你愿意展示脆弱、愿意自嘲、愿意和大家一起“犯傻”的真实。新西兰人强大的社区意识和志愿服务精神也印证了这一点。根据新西兰统计局的数据,超过50%的国民会参与非正式的志愿工作,比如帮助邻居、照顾社区花园等。这种人与人之间朴素的联结,远比任何光鲜的履历都来得重要。
从那以后,我开始学着卸下防备。我会在朋友圈发自己素颜的搞怪照片,会和朋友们坦诚地聊自己的烦恼和糗事,也会在小组讨论中勇敢地说出那个可能不成熟的想法。我发现,当我不再执着于扮演一个“完美留学生”时,我反而交到了更多真心的朋友,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和自由。
写在最后,想对每一个正在或即将在异国他乡奋斗的你说:
如果你还在为自己的口音而不敢开口,请记住,你的口音是你独特身份的一部分,是你的故事,而不是你的瑕疵。它证明了你掌握了不止一种语言的勇气。
如果你因为害怕犯错而畏缩不前,请大胆地去尝试。去问那个你觉得“很蠢”的问题,去点那杯你叫不上名字的咖啡,去加入那个你零基础的兴趣小组。你会发现,99%的人都会报以善意和鼓励。
新西兰没有教会我如何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它教会我的是,如何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这片土地的阳光、草地和人们脸上真诚的笑容,有一种神奇的治愈力。它不会强迫你变成另一个人,它只是温柔地告诉你:嘿,做你自己,就很好。
希望我的故事,能给你带来一丝温暖和力量。在南半球的星空下,愿我们都能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松弛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