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来新西兰留学,我怕你不想回家

puppy

嘿,准备来新西兰留学的你,我得先给你提个醒:这篇文章真不是开玩笑,我是怕你来了就不想走了。在这里,留学生活远不止图书馆和PPT,而是推开窗就能看见“指环王”里的雪山湖泊,周末去海边冲浪、在森林徒步才是正经事。你会慢慢习惯这里“好山好水好无聊”的慢节奏,发现原来不用“卷”也能活得闪闪发光。这篇文章就想跟你聊聊,那些让我们“乐不思蜀”的真实瞬间和不一样的成长体验,从学习方式到生活态度,全方位给你剧透。所以慎点哦,万一你的心被勾过来,赖着不想回家,我可不负责!

一份来自新西兰的“友情劝退”信

嘿,同学,展信佳。

在点开这篇文章之前,请务必做好心理准备。这可能不是一篇你想象中的“留学安利”,更像是一份来自学长/学姐的“非正式劝退信”。

我不是在质疑你的学术能力,也不是在担心你的适应性。我只是单纯地害怕,一旦你踏上这片被称为“长白云之乡”的土地,你那颗原本计划着“学成归国、光宗耀祖”的心,会彻底被“策反”。

我怕你来了,就不想回家了。所以,请谨慎阅读,后果自负哦!

还记得我刚到奥克兰的第一个学期末,final周的压力大到感觉脑子里的知识都快从耳朵里溢出来了。某个周五的下午,考完最后一门,我几乎是逃命似的冲出了教学楼。室友Jack,一个土生土长的Kiwi(新西兰人),看我一副被掏空的样子,二话不说,把他的冲浪板塞我手里,开车就把我拖到了Piha海滩。

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看见黑沙滩,太平洋的风带着咸湿的味道,浪花卷起的声音盖过了一切。Jack没多说什么,只是指着远方的夕阳说:“Dude, forget the grades. The ocean is here, the sun is here. You are here. That's what matters.”

就在那一刻,我抱着冲浪板,站在冰凉的海水里,看着太阳一点点沉入海平面,心里某个紧绷了二十多年的弦,突然就松了。我意识到,留学新西兰,真正要学的,可能根本不在教室里。那一瞬间,一个危险的念头冒了出来:“要不……就这么待下去吧?”

所以,这篇文章就是想跟你聊聊,那些让我们这些留学生“乐不思蜀”的真实瞬间。如果你只是想安安静静读个书、拿个文凭,那新西兰可能有点“超纲”了。但如果你准备好迎接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那么,欢迎来到这个“回不去”的世界。

你的校园,是国家公园的“附赠品”

在国内,我们习惯了用“985”、“211”来定义一所大学的价值。但在新西兰,大学的“含金量”还有另一个奇特的衡量标准:离最近的国家公园或绝美步道有多远。

说真的,在这里待久了,你会觉得教室和图书馆只是“附加服务”,真正的主菜是推开窗就能看到的一切。新西兰的国土面积虽然不大,却奢侈地拥有13个国家公园,总面积超过3万平方公里,占了全国土地的11%还多。这意味着,无论你在哪个城市留学,基本上都处于“世界级风景区”的一小时生活圈内。

在坎特伯雷大学读书的同学,周末的日常不是去KTV或逛商场,而是约上三五好友,开车去亚瑟隘口国家公园(Arthur's Pass National Park)徒步。我认识一个读土木工程的学长Leo,他的电脑桌面不是明星,也不是跑车,而是一张他在库克山(Aoraki/Mount Cook)脚下拍的星空照。他说,每次被复杂的工程计算搞得头昏脑胀时,只要看看那张照片,想起那晚的寂静和银河,就觉得一切都值了。

在南边的奥塔哥大学,那里的学生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学校所在的但尼丁,本身就是一座充满维多利亚风情的绝美小城。而从但尼丁出发,驱车几小时,就能抵达全球闻名的“冒险之都”皇后镇。我的朋友Sarah在奥塔哥读市场营销,她的朋友圈简直就是一部新西兰旅游宣传片。这周在瓦纳卡湖(Lake Wanak)边思考人生,下周就去米尔福德峡湾(Milford Sound)坐船看海豚和瀑布。她开玩笑说:“交的学费,一半是知识,一半是风景门票,感觉赚翻了。”

这种生活方式带来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你不再把“放假”和“宅在家里”划等号。你会开始研究天气预报,会为了买一双专业的登山鞋而吃半个月的三明治,会为了看一次完美的日出而凌晨四点起床。你讨论的话题,也从“哪个导师给分高”变成了“Abel Tasman那条步道的海景是不是最美的”。

这种与自然的亲近,让你重新定义“娱乐”和“放松”。当你的身体在山野间挥洒汗水时,精神上的疲惫和焦虑也被一并带走了。你获得的不仅是几张可以发朋友圈炫耀的照片,更是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力量。这是一种会上瘾的感觉,一旦体验过,就很难再回到那个只能从屏幕里看风景的世界了。

这里的学习方式,有点“懒”得可爱

聊完了“玩”,我们再来说说正经事——学习。但新西兰的学习方式,可能会颠覆你的认知。它看起来有点“懒”,甚至有点“不务正业”,但恰恰是这种方式,让你学得更透彻,也更快乐。

如果你习惯了老师在讲台上一讲到底,学生在下面疯狂记笔记的模式,那你刚来时可能会非常不适应。这里的课堂,讨论和提问才是常态。教授们更像是一个引导者,他们喜欢听到“Why?”和“What if?”,而不是整齐划一的“Yes, teacher”。他们会直呼你的名字,也鼓励你直呼他们的名字。这种平等、轻松的氛围,让你敢于表达自己哪怕不成熟的想法。

我记得我上的第一节商科课,教授布置的第一个作业就让我傻眼了。题目是:“为一家本地的蜂蜜品牌设计一个进入中国市场的社交媒体推广方案。”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参考书目。我们小组花了两周时间,真的跑去采访了那个品牌的创始人,逛遍了奥克兰的超市,还和国内的朋友开了好几次视频会议。最后交上去的,是一份厚厚的、包含了市场调研、用户画像、内容策略和预算规划的完整方案。

虽然过程很“折腾”,但那种把知识用在真实世界里的成就感,是刷再多题也换不来的。新西兰的教育体系,即新西兰学历认证框架(NZQF),非常注重实践和应用。他们相信,真正的学习发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当然,这种教育模式的含金量也是实打实的。在2025年的QS世界大学排名中,新西兰的八所公立大学有五所都位列全球前300名,其中奥克兰大学更是排到了第68位。这里的学历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很高的认可度。

这里的“懒”,还体现在对“死记硬背”的鄙视。考试季当然也紧张,但很少有那种需要你背下整本书的科目。大部分考试都是开卷(Open Book),或者以写论文、做项目的形式进行。老师想考察的不是你记住了多少,而是你理解了多少,以及你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去分析和创造。

这种学习方式,一开始可能会让你觉得“学得不扎实”,但慢慢地,你会发现自己的思维方式在改变。你不再是一个被动接收信息的容器,而是一个主动探索知识的猎人。你学会了如何查找资料,如何团队协作,如何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软技能,远比记住几个公式或定义重要得多,也是让你在未来职场中真正闪闪发光的东西。

爱上“好山好水好无聊”的慢生活

“新西兰?好山好水好无聊吧?” 这可能是你来之前听到最多的评价。我想说,这个评价,对,也不对。

如果你对“热闹”的定义是24小时不打烊的商场、灯红酒绿的夜生活和随叫随到的外卖,那新西兰确实“无聊”得可以。这里的商店下午五六点就准时关门,周末的市中心可能比国内小县城还安静,晚上除了酒吧和少数餐厅,街上基本就没什么人了。

但在这里生活久了,你会发现这种“无聊”背后,藏着一种让人上瘾的松弛感。这是一种对“内卷”的集体免疫。在这里,没有人会因为你准时下班而给你白眼,你的老板甚至会催你“快去享受阳光”。工作和生活之间有一条清晰的界限,周末就是属于你自己的时间,用来陪伴家人、整理花园、出海钓鱼,或者,就是单纯地在海边发呆。

这种文化体现在方方面面。新西兰的法定最低时薪在全球都处于较高水平,截至2024年4月,已经达到了23.15纽币(约合人民币100元)。作为留学生,你每周可以合法工作20小时。这意味着,一份在咖啡馆或超市的兼职工作,不仅能完全覆盖你的生活开销,甚至还能让你攒下一点旅行基金。你不需要为了生计而拼命打好几份工,从而有更多的精力去体验生活。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更美好生活指数”,新西兰在工作与生活平衡这项指标上一直名列前茅,远高于许多发达国家。Kiwis普遍认为,努力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反过来。

我身边的很多朋友,包括我自己,都被这种“慢”彻底改变了。以前在国内,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每天都在追赶一个看不见的目标。来到这里,你发现时间好像变多了。你会开始享受做饭的过程,而不是随便点个外卖;你会愿意花一个下午的时间,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看书,而不是不停地刷手机;你会在周末约上朋友去逛农夫市场(Farmers' Market),买最新鲜的蔬果和手工艺品,和摊主聊聊天气。

这种“无聊”,其实是把时间还给了生活本身。当你不再被外界的喧嚣和焦虑裹挟,你才能真正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明白什么才是你真正想要的生活。这种“好山好水好无聊”的日子,一旦过上了,真的,很难戒掉。

那个你没想到的自己,在这里破土而出

留学最神奇的地方在于,它会把你逼成一个你从未想象过的自己。而在新西兰这个“万事靠自己”的地方,这种成长会来得尤其迅猛。

来这里之前,你可能是一个连灯泡都不会换的“生活小白”。但在这里,你会迅速解锁各种新技能。因为人工费奇高,你会学着自己修下水道、装家具、给墙补漆。你会对着YouTube视频,从一个连西红柿炒蛋都做不好的厨房新手,变成一个能烤出完美Pavlova(新西兰国宝级甜点)的烘焙达人。当你的朋友们羡慕地吃着你做的红烧肉时,那种自豪感是任何成就都无法比拟的。

除了生活技能,更重要的是心智上的独立。你得自己处理租房合同,自己和银行、电话公司打交道,自己规划每一次出行和旅行的预算。每一次成功解决问题,都是在为你内心的“独立大厦”添砖加瓦。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自己打电话给保险公司,用磕磕巴巴的英语争论理赔问题的场景。挂掉电话后,手心全是汗,但心里却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感。

新西兰还是一个文化大熔炉。尤其在奥克兰这样的城市,其多元化程度超乎想象。根据2018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奥克兰有近40%的居民出生在海外。走在街上,你能听到各种语言,看到各种肤色的人。你的同学可能来自巴西、德国、印度、日本……

在和他们的交往中,你的世界被无限拓宽了。你会发现,原来世界上有那么多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你会学会尊重差异,学会用更包容的心态去看待世界。这种跨文化交流能力,是在一个单一文化环境中永远无法获得的宝贵财富。

渐渐地,你不再是那个需要父母庇护的孩子。你变成了一个能够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并且拥有开阔视野的成年人。这种从内而外的蜕变,比一纸文凭要珍贵得多。你会感谢这片土地,它用一种温和而坚定的方式,逼着你成为了一个更好、更强大的自己。

所以,看到这里,你还敢来吗?

如果你还是铁了心要来,那我只能再给你几个不负责任的“忠告”:

来的时候,行李箱里少装点名牌衣服和高跟鞋,多给冲锋衣和登山鞋留点位置,因为它们的使用频率会高到让你惊讶。

赶紧去学两道拿手菜,不然在这边的好几个瞬间,你会无比想念家乡的味道,而唯一能拯救你的,只有你自己。

提前给爸妈做好心理建设,告诉他们你以后的视频通话背景,可能经常是雪山、湖泊、牧场,而不是图书馆。让他们习惯你那个被太阳晒得黑黑的、但笑得无比灿烂的脸。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请保管好你的心。因为来新西兰留学,最大的风险不是挂科,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你的心会被这里的蓝天、白云、慢节奏和简单的快乐彻底俘获。

到那个时候,回家,或许就成了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选项了。

别说我没提醒过你哦!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44339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