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在前面:关于“松弛感”的碎碎念 |
|---|
| 这篇文章不是什么高大上的成功学分享,也没有手把手的保姆级攻略。它更像是我留学这几年,写给自己的一份心情日记。如果你也常常在深夜里怀疑自己,被绩点和未来压得喘不过气,那么,希望我的这些絮叨,能像澳洲的阳光一样,给你带来一秒钟的温暖和喘息。我们不一定要成为最厉害的,但一定要成为最快乐的自己。 |
还记得大三那年,为了一个奖学金名额,我把自己活成了一部精密的学习机器。凌晨四点的图书馆,我见过;一天三杯黑咖啡,是我的标配;手机里塞满了各种规划APP,每一分钟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有一次,因为一个小组作业的pre,我和组员在咖啡馆熬了整整两天,离开的时候,我看到玻璃窗里自己的倒影,脸色蜡黄,眼神空洞,那一瞬间我突然问自己:我真的快乐吗?这真的是我想要的吗?这个问题,当时的我没有答案。
带着这份紧绷和迷茫,我坐上了飞往悉尼的飞机。我以为,这只是换个地方继续“卷”,没想到,这片南半球的土地,用它独特的方式,彻底重塑了我。
从绩点战士到“Pass就好”:我的学术躺平哲学
刚到澳洲的第一学期,我依然是那个“绩点战士”。每节课抢坐第一排,笔记做得比PPT还详细,下课追着tutor问问题,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知识点。但很快,我发现周围的氛围有点“不对劲”。
我的local同学,上课状态非常放松,时不时会和教授开个玩笑。小组讨论时,大家更关心的是“这个观点有意思”,而不是“这个观点能不能拿高分”。有一次期中考前,我约同学去图书馆通宵复习,他一脸震惊地看着我:“Why? Just aim for a pass, mate.(为啥啊?哥们,过了就行。)”
“Pass就好”,这四个字在当时的我听来,简直是“堕落”的同义词。但在澳洲的学术环境里,这其实是一种非常普遍和健康的心态。澳洲大学普遍采用的是等级评分制,50分就算通过(Pass)。只要你拿到了“P”,就意味着你已经掌握了这门课要求的基本知识,完全不影响你毕业,更不会有人因此给你贴上“差生”的标签。
我开始尝试着去理解这种哲学。我发现,当我不把所有精力都耗费在追求HD(High Distinction,最高等级)上时,我反而有了更多时间去真正“学习”。我可以去读那些并非“考点”但极具启发性的拓展阅读材料;我可以花一个下午,泡在学校的咖啡馆里,和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就一个社会议题聊得面红耳赤;我甚至有勇气去选一门我完全不擅长但特别感兴趣的艺术史课,不在乎成绩,只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这种转变,背后是整个教育理念的支撑。澳洲高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根据澳洲大学联盟(Universities Australia)2022年的报告,几乎所有澳洲大学都提供了免费、保密的心理咨询服务。学校的网站上,随处可见“Wellbeing”(福祉)的入口,他们会举办各种减压活动,比如狗狗治愈日、免费瑜伽课、正念冥想工作坊等等。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你:你的心理状态,和你的学术成绩一样重要。当我不再为那几分之差而焦虑时,我发现学习本身,竟然可以是一件如此快乐和纯粹的事情。
图书馆外的世界:阳光、BBQ和无所事事的权利
来澳洲之前,我的生活半径基本就是“宿舍-食堂-图书馆”三点一线。周末?不存在的,周末是用来“弯道超车”的。但在这里,生活被大大地拓宽了。
澳洲人对户外活动的热爱,是刻在骨子里的。澳大利亚统计局(ABS)的数据显示,超过75%的澳洲人居住在离海岸线50公里的范围内。这意味着,大海和沙滩是大多数人生活的一部分。我的同学们,下课后的第一件事,可能不是去图书馆,而是抱着冲浪板冲向海边。周末的公园里,永远充满了BBQ的香气和家人们的欢声笑语。
我第一次被拉去参加周末BBQ时,内心是抗拒的。我觉得这是在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但当我坐在草地上,啃着朋友烤得外焦里嫩的香肠,看着远处的海鸥追逐嬉戏,听着大家天南地北地闲聊,没有人问你的专业、你的绩点、你未来的职业规划,大家只是单纯地享受阳光、食物和陪伴。那一刻,我紧绷了二十多年的神经,好像“咯噔”一下,松开了。
我开始拥有“无所事事”的权利。我会在一个没课的下午,什么也不干,就坐在达令港的台阶上看来来往往的船只和行人。我也会在考完试后,奖励自己一张去蓝山的火车票,在森林里徒步一整天,感受纯粹的自然。我发现,这些看似“浪费”的时间,才是真正为我的精神世界充电的时刻。它们让我从对未来的无限焦虑中抽离出来,专注于感受当下的美好。
这种“慢生活”的态度,也体现在工作的方方面面。澳洲的劳动法严格保障了员工的休息权利,这里的商店很多下午五六点就关门了,周末更是如此。人们普遍认为,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反过来。这种社会共识,像一个巨大的保护罩,让你很难陷入到无休止的内卷和自我消耗中去。在这里,我学会了把生活还给生活。
“不成功”也没关系:在这里,我找到了价值的N种可能
在国内,我们似乎被一条无形的传送带推着走: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进大厂,当精英……成功的道路被定义得有些狭窄。任何偏离轨道的行为,都可能被视为“失败”。
而在澳洲,我看到了人生价值的无数种可能性。这里的社会评价体系更多元,也更包容。一个修水管的技工(Plumber),和一个写代码的程序员,在社会地位和收入上可能并没有天壤之别。事实上,根据澳洲税务局(ATO)的数据,许多技术工种(Trade jobs)的收入远高于办公室白领。2023年7月1日起,澳洲的法定最低时薪就达到了23.23澳元,这在全球都处于非常高的水平。这意味着,只要你愿意工作,就足以过上体面的生活,这给了人们选择自己热爱事业的底气。
我的一个朋友,在澳洲读的是顶尖商学院的金融硕士,毕业后所有人都以为他会进投行。结果,他跑去拜伦湾(Byron Bay)的一个农场,做起了有机农业。他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他种的番茄和养的鸡。我问他后不后悔,他说:“我每天都觉得很踏实。在金融世界里,我只是一个数字;在这里,我能感受到生命的真实。”
我还认识一个咖啡师,他能记住每一位熟客的名字和他们喜欢的咖啡口味,他的梦想就是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小小的社区咖啡馆。我也见过在周末市集上,认真售卖自己手工作品的艺术家,他们的眼神里,是对创作最纯粹的热爱,而非对市场的迎合。
这些鲜活的例子,一点点瓦解了我心中那套单一的成功标准。我开始明白,人生的价值,不是由你的头衔、收入或者社会地位来定义的。能找到一件让自己充满热情、并能从中获得安宁和满足感的事情,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成功。在这里,我被允许“不成功”,也被鼓励去探索属于我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价值坐标。
写给还在紧绷的你
从一个焦虑的“卷王”,到一个内心松弛的人,我花了很长时间。这条路没有捷径,但有些小小的念头,或许可以分享给你。
如果你觉得累了,就允许自己停下来歇一歇。真的没关系。少看一篇文献,少刷一道题,天不会塌下来。你的身心健康,比任何一个A+都重要。
试着去做一件“无用”的事。可以是在海边坐一个下午,可以是去逛一个你从未去过的街区,可以是在阳台上种一盆小小的薄荷。把注意力从“应该做什么”转移到“我想做什么”上。
勇敢地拒绝那些让你感到消耗的社交和比较。你的节奏只属于你,不需要和任何人对齐。当别人在讨论实习和绩点时,你完全可以戴上耳机,听一首自己喜欢的歌。
最后,请一定记住,你已经非常非常努力了。留学这条路,本身就是一场了不起的冒险。你漂洋过海,适应新的环境,用第二语言学习和生活,这本身就值得所有的掌声。所以,多给自己一些拥抱和肯定吧。
愿我们都能在澳洲的阳光下,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从容而坚定的松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