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内地生超六成,留学圈内卷到香港了?

puppy

还在纠结去不去香港留学的小伙伴们,注意啦!最近有个数据简直让人破防:港大授课型硕士的内地生比例,竟然已经超过了六成!是不是感觉跑了大半天,结果留学圈的尽头还是“自己人”在卷?当初以为能体验国际化环境,结果发现身边全是学霸老乡,从GPA到实习一个比一个拼,简直是把内地的战场搬到了香港。到底是什么让香港成了留学新宠?这种“反向留学”的体验究竟如何,学习和求职压力真的那么大吗?这篇文章就带你深入看看数据背后的真相,听听在读学长学姐的真实感受,帮你弄明白这场“内卷”到底值不值得加入。

阅读前,先看三点
1. “内卷”真相:香港硕士项目,尤其是商科、计算机等热门专业,内地生比例确实高,部分项目甚至超过80%。这不是“感觉”,是事实。竞争激烈,从学术到求职,压力堪比内地考研考公。
2. 为何扎堆: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叠加。英美留学政策收紧、香港高校全球排名高、一年制硕士性价比高,还有极具诱惑力的IANG留港工作签证。香港成了一个“进可留港、退可回内地”的优选项。
3. 值不值得:这完全取决于你的目标。想体验纯正的“国际化”课堂?可能要失望。但如果想拿一个高含金量的学位、一个进军大湾区的跳板,那这里可能是最好的“高压训练营”。想清楚自己要什么,再决定要不要跳进这个“卷王”池。

港大内地生超六成,留学圈内卷到香港了?

九月的香港,空气里还带着夏末的湿热。新生小A拖着行李箱,第一次踏进香港大学的校园,心情激动得像是刚中了彩票。她申的是港大最热门的商学院硕士项目,一路过关斩将,从几千份申请里脱颖而出,感觉自己就是天选之子。

开学第一周的迎新会上,她走进坐满了几百人的大讲堂,准备好用自己蹩脚但练了很久的英语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打招呼。结果,左边座位的男生用一口标准的东北普通话问她:“哎,同学,你哪个中介办的?” 右边座位的女生转过头,亲切地用吴侬软语说:“我们好像在一个新生微信群里?”

小A环顾四周,耳朵里充斥着各种熟悉的方言,偶尔夹杂着几个金发碧眼的国际生,他们脸上的表情和自己一样,有点茫然,又有点惊喜。那一刻,小A脑子里嗡的一声,闪过一个念头:我花了三十多万,跨越上千公里,难道就是为了参加一个“全国优秀大学生香港分会”?说好的国际化视野呢?怎么感觉像是从一个985卷到了另一个985?

小A的经历,绝不是个例。这几年,留学圈里刮起了一阵强劲的“南下”风,目的地直指香港。曾经我们以为,留学是为了逃离内卷,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可现在,越来越多的数据和真实体验告诉我们:内卷,可能只是换了个地方,甚至变本加厉了。

数据不会撒谎:你的同学,十个里有七八个是“老乡”

我们先别凭感觉,直接上数据。这种“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场面,到底有多普遍?

香港大学教务处每年都会公布学生的数据统计。根据近两年的数据,港大授课型硕士(Taught Postgraduate)项目里,内地生的比例已经稳定地超过了60%,并且在某些热门学院,这个数字高得惊人。比如港大的工程学院和理学院,内地生占比常年维持在70%以上。而最受内地生青睐的商学院,像金融、会计、市场营销这类专业,一个班100个人,能有80个内地背景的学生,一点都不夸张。

去年在港大读MSc in Business Analytics的学姐Sarah就跟我们吐槽:“我们项目总共70多个人,只有3个香港本地同学,5个国际生,剩下的全是内地来的。上课教授提问,下面一片安静,但只要一说分组,大家立马掏出手机建微信群,效率高得吓人。感觉就像把清北复交的学霸打包搬到了港大课堂。”

这不只是港大的情况。放眼整个香港,“港八大”(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岭南大学、香港教育大学)都呈现出相似的趋势。根据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UGC)公布的数据,2022/23学年,在港就读的非本地学生中,来自中国内地的学生总数达到了近4万人,占了所有非本地学生的绝对大头。尤其是在授课型硕士这个层级,内地生更是主力军中的主力军。

一位在香港科技大学(HKUST)读信息技术硕士的学长Leo说:“我们CS(计算机科学)项目,感觉就是华人的天下。印度小哥都成了稀有物种。大家背景都太像了,本科不是985就是强211,手里都捏着几个大厂的实习,简历拿出来一个比一个亮眼。还没开学,大家就在群里讨论刷题、找工、投简历了,那种熟悉的焦虑感,瞬间就回来了。”

所以,如果你期待的是一个像美剧里演的那样,课堂上有来自五大洲七大洋的同学,大家一起讨论着天南海北的话题,那在香港的热门硕士项目里,你可能要调整一下预期了。

为什么是香港?留学尽头成“南下”

问题来了,为什么大家像约好了似的,一股脑地涌向香港?难道真的是钱多得没地方花,就为了换个地方继续卷吗?其实背后有好几个非常现实的原因。

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推手,就是“确定性”。过去几年,国际环境风云变幻。想去美国?签证政策时紧时松,像开盲盒一样,让人心里没底。想去英国澳洲?学费和生活费一路飙升,汇率波动也让人肉疼。相比之下,香港就成了一个无比“稳妥”的选择。地理位置近,回家就是一张高铁票的事;文化同根同源,不存在巨大的文化冲击,饮食也习惯;社会环境安全稳定。对于很多家庭来说,把孩子送到香港,就像是放到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保险箱”里。

第二个,是香港给出的“大礼包”——IANG签证(Immigration Arrangements for Non-local Graduates)。这绝对是香港留学的王牌优势。简单来说,只要你在香港获得了学士或以上学位,毕业后就可以无条件申请IANG签证,在香港逗留24个月。这两年里,你可以自由找工作,换工作,甚至创业,没有任何限制。对比一下,英国的毕业生签证(Graduate Route)虽然也是两年,但续签难度大;美国的OPT不仅时间短,还要抽H1B工签这个大乐透。而香港的IANG,只要你能在香港找到工作并连续待满7年,就有机会申请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这个政策,对于那些有计划在海外发展,或者想把香港作为职业生涯起点的同学来说,诱惑力太大了。

第三个,是实实在在的“性价比”。香港硕士大多是一年制,时间成本低。我们来算一笔账。以最热门的金融硕士为例,香港大学(HKU)的Master of Finance项目2024年的学费是468,000港币(约合43万人民币)。听起来不便宜,但我们看看英国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它的MSc Finance and Private Equity项目学费是44,784英镑(约合41万人民币),学费相近。但考虑到香港一年就能毕业,而英国大部分项目需要一年半甚至两年,加上伦敦逆天的生活成本,香港在总花费上还是有优势的。更重要的是,你早一年毕业,就早一年进入职场,这“一年”的时间价值,无法用金钱衡量。

最后一个原因,当然是香港高校自身的硬实力。别看香港地方不大,大学的水平可一点不含糊。在2024年的QS世界大学排名中,港大排26位,港中大排47位,港科大排60位。五所大学都进入了世界前100。这样的排名,无论你是想留港发展,还是回内地求职,简历上的这一笔都非常有分量。能用相对低的成本,获得一个世界顶尖名校的学位,这笔投资,怎么看都划算。

卷在香港:一场从GPA到实习的“军备竞赛”

好了,现在我们知道了为什么这么多人来香港。那么,当一群背景相似、目标一致的学霸聚集在一起,会发生什么?答案很简单:卷,往死里卷。

学术上的卷,是第一道开胃菜。在香港,大部分课程采用“拉Curve”的评分方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相对评分。你的成绩不是取决于你考了多少分,而是取决于你在所有人里的排名。这意味着,你的同学就是你最直接的竞争对手。你考90分,可能只是个B+,因为有大神考了98、99。

在港大读公共管理硕士的学妹Linda深有体会:“我本科也是个不错的211,绩点很高,以为自己挺厉害的。来了之后第一次期中考就傻眼了。我提前三周开始复习,每天泡图书馆到闭馆,感觉已经掌握了所有知识点。结果成绩出来,一个B。去看排名,前面全是内地同学,好几个本科是清北的。那种无力感,真的让人窒息。在这里,努力只是标配,你得拼天赋。”

除了考试,小组作业(Group Project)更是卷出了新高度。一个项目通常3-5人一组,你的组员可能是一个在麦肯锡实习过的大神,一个代码能力堪比专业程序员的学霸,还有一个PPT做得像艺术品的设计高手。每个人都想拿高分,每个人都对作品质量有极高的要求。为了一个数据、一页PPT、一句话的表述,大家可以开会讨论到凌晨三四点。这种强度,让很多刚来的同学直呼“顶不住”。

如果说学术内卷还只是热身,那求职内卷,就是一场真刀真枪的“战争”。

由于硕士只有一年,时间被压缩到了极致。这里的节奏是:9月开学,熟悉环境;10月,各大公司的秋招就全面开始了;11-12月,进入面试高峰期;第二年春天,找不到工作的开始焦虑,准备春招;5-6月,学业和求职压力达到顶点。整个过程,环环相扣,不给你一丝喘息的机会。

在求职的战场上,你的竞争对手,就是你身边那些“无所不能”的同学。在港中大读金融的Kevin说:“开学第一天,我就发现我被‘降维打击’了。我以为我本科有两段券商的实习已经很不错了。结果我室友,本科就在中金实习,还手握CFA二级证书。我们宿舍四个人,除了我,其他三个都在开学前就开始准备香港投行的面试了。他们讨论的都是估值模型、市场分析,我连很多术语都听不懂。”

这种压力,会逼着你不断地往前跑。你不敢有丝毫懈怠。别人在刷案例,你就不敢去看电影;别人在networking(建立人脉),你就不敢去睡懒觉。微信群里每天分享的都是各种招聘信息、内推机会、面试经验。朋友圈里,今天这个同学拿了腾讯的offer,明天那个同学进了高盛。这种同辈压力(Peer Pressure),比任何DDL(截止日期)都更让人焦虑。

甚至,连生活都开始“卷”。为了在求职时有更好的形象,大家开始卷健身、卷穿搭。为了在面试时说一口流利的粤语,很多人报了粤语班。这场“军备竞赛”,已经渗透到了留学生活的方方面面。

体验“反向留学”,我们到底得到了什么?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花了这么多钱和精力,来到一个满是同胞的环境里,进行一场如此残酷的内卷,这还算是“留学”吗?我们最初想要的“国际化体验”去哪儿了?

这是一个好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你对“留学”的定义,是必须在一个充满文化冲突和语言障碍的环境里,逼自己融入一个全新的社会,那么香港的硕士体验,可能会让你失望。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恰恰是香港留学的独特之处。它提供了一种介于“本土”和“海外”之间的“第三种可能”。

首先,你接触到的教育体系是实实在在国际化的。全英文授课,来自全球顶尖大学的教授,强调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的教学模式,以及世界一流的图书馆和数据库资源。这些都是内地大学无法完全比拟的。你是在用最熟悉、最高效的沟通方式(普通话),去学习和吸收最前沿的国际知识体系。这种“无痛”的切换,让你能把所有精力都集中在学习本身,而不是耗费在语言和文化适应上。

其次,你身处的城市是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走出校园,香港这座城市的魅力才会真正展现。这里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英语和粤语无缝切换,中环的摩天大楼和深水埗的市井小巷并存。你可以周末去听一场国际级的音乐会,也可以去参加巴塞尔艺术展;你可以接触到全球最顶尖的金融机构,也可以看到最鲜活的本土文化。这种浸入式的体验,是你在任何一个内地城市都感受不到的。

最重要的,是你身边的这群“卷王”同学。他们虽然给你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同时也是你最宝贵的资源。这些人未来都会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在这一年里,你们一起熬夜赶due,一起修改简历,一起分享面试信息,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这张高质量的校友网络,在你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可能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帮助。

所以,香港留学,可能不是一场浪漫的文化苦旅,它更像是一个目标明确、高强度、高回报的“职业训练营”。你失去了一些对“诗和远方”的想象,但得到了一个含金量极高的学历、一个通往更广阔平台的跳板、以及一群同样优秀的同行者。

所以,这场“内卷游戏”,你还玩吗?

说了这么多,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留学圈内卷到香港,这场游戏到底值不值得加入?

其实,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因为它取决于你到底想要什么。

在你递交申请之前,先别急着去刷中介和论坛,问问自己三个问题:

第一,你来香港的首要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学历镀金,回内地进大厂、考公考编?还是想利用IANG签证在香港或大湾区找一份工作?亦或是,你只是想体验一下留学生活,对未来的职业没有明确规划?你的目标,决定了你对“内卷”的态度。如果你是目标导向型,那这种环境反而能激励你,帮你快速达成目标。

第二,你准备好了吗?这种准备,不只是语言和学术上的,更是心理上的。你有没有强大的抗压能力,去面对身边无处不在的竞争?你能不能在铺天盖地的信息和机会面前,保持清醒,找到自己的节奏,而不是盲目跟风?香港这一年,会非常辛苦,心理上的挑战可能比学业上的更大。

第三,你愿意主动走出舒适区吗?虽然身边都是内地同学,但香港依然提供了足够多的国际化资源。你愿不愿意主动去结交本地和国际朋友?愿不愿意去参加学校里五花八门的社团活动?愿不愿意学几句粤语,去探索这个城市的角角落落?留学的广度,最终是由你自己决定的。

说到底,香港留学就像一个自助餐,食材都给你摆好了,世界顶级的学术资源、国际化的城市平台、极具优势的就业政策、还有一群牛逼的同学。但你能吃多少,能吸收多少,全看你自己。你可以选择只在“内地菜”那个区域打转,也可以勇敢地去尝试每一个你没见过的菜品。

所以,别再问香港值不值得了。问问你自己,你准备好来这场高压锅里,把自己炖成一锅更香的汤了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欢迎来到香港,欢迎来到这个让你一边骂着“卷”,一边飞速成长的神奇地方。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6230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