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大商科硕士劝退?学姐的真实就读体验

puppy

Hey学弟学妹们!是不是正纠结多大商科硕士,一边向往它的光环,一边又被网上各种“劝退”帖搞得心慌慌?作为过来人,我想跟你聊聊大实话。这篇文章不吹不黑,会带你看看真实的课堂压力有多大,小组作业有多“卷”,以及作为国际生,找Co-op和毕业后留下来工作的真实难度。但同时,我也会分享怎么利用学校资源、高效networking的干货,以及当初我踩过的坑。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劝退,而是想帮你拨开迷雾,看清光环之下的真实挑战与机遇,让你想明白这笔时间和金钱的投资到底值不值,以及如果决定来了,要怎么准备才能最大化你的收获。

多大商科硕士速览:挑战与心态调整
核心挑战 应对心态/行动指南
学业压力山大,课程节奏飞快,数学和编程要求高。 从“被动听课”转为“主动学习”。把教授的Office Hour当成免费私教,别怕问,你交的学费里包含了这项服务。
小组作业“内卷”严重,文化背景差异大,容易遇到“神坑”队友。 把它看作未来职场的真实预演。练习设定明确分工、定期同步进度,这是比成绩更宝贵的项目管理经验。
国际生找Co-op和全职工作,面临身份、语言和人脉的三重壁垒。 Networking不是临阵磨枪,而是长期关系建立。从入学第一天就开始,把每一次Coffee Chat都当成了解行业的机会,而非面试。
高昂的学费和生活成本,与毕业后不确定的回报形成巨大反差。 明确你来这里的核心目标。是为了一纸文凭,还是为了能力提升和职业转型?把多大当成一个资源库和杠杆,主动去撬动你想要的东西。

Hey,未来的学弟学妹们!

还记得我刚拿到多大Rotman商学院硕士offer的那天,我激动地截了个图,把朋友圈背景都换了。那感觉,就像是拿到了一张通往华尔街、Bay Street的金色门票。但仅仅三个月后,在一个多伦多初冬的深夜,我正坐在图书馆2楼,一边啃着晦涩的金融衍生品模型,一边看着隔壁组的印度小哥和白人小姐姐为一个case的细节争得面红耳赤。窗外是璀璨的CN Tower,但我心里想的却是:这几十万的学费,到底值不值?我真的能在这里找到一份好工作吗?

相信我,这个念头,几乎每一个在这里读商科硕士的留学生都曾有过。你在网上看到的那些“劝退帖”和“上岸经验帖”,就像两个极端,一个把你吓得瑟瑟发抖,一个又让你觉得前途一片光明。今天,作为已经从这个“修罗场”里摸爬滚打出来的学姐,我想跟你聊点掏心窝子的大实话,不吹不黑,带你看看这光环之下的真实模样。

课堂压力:不是“水硕”,是“水泥”做的硕

先来说说学习吧,毕竟这是我们的“本职工作”。国内总有人说北美硕士水,一年就能毕业。我只能说,他们一定没来过多大的商科项目。这里的“水”可能是指时间短,但内容的密度和强度,绝对是“水泥”级别的。

我读的是金融相关的项目,开学第一周,课程表发下来我就傻眼了。周一到周五排得满满当当,课程内容包括随机过程、金融计量、机器学习在金融中的应用……每一门课都像一座大山。教授们默认你已经具备了扎实的数学、统计和编程基础。课堂上,一个复杂的公式推导,教授可能花10分钟就一晃而过,剩下的需要你花10个小时去消化。

一个很真实的场景:我们有一门叫《Fixed Income Securities》的课,教授是前高盛的MD(董事总经理)。他讲课基本不看PPT,全程在白板上推导公式,语速快得像机关枪。一节课下来,笔记记了十几页,但感觉脑子像被格式化了一样。课后,我和几个中国同学组队复习,对着录音一遍遍地听,互相讲解,经常在图书馆待到闭馆。那种感觉就是,你不是在学习,你是在求生。

这里的数据不会骗人。以Rotman的王牌项目Master of Management Analytics (MMA) 为例,整个项目只有11个月,但塞进了包括数据科学、人工智能、商业策略等超过15门核心课程。这意味着平均每三周左右就要结束一门课,然后马上迎来Final Exam或者Final Project。这种强度下,根本没有喘息的机会。你以为的留学生活是阳光、草地、咖啡馆,但现实是DDL(截止日期)、Reading(阅读材料)和Code(代码)。

所以,如果你本科是纯文科背景,数学和编程基础比较薄弱,请务必、务必在来之前就开始补课。可以去Coursera或者edX上找一些Python for Data Science、Statistics 101之类的基础课学起来。否则,开学后的第一个月,你可能就会体验到什么叫“从入门到放弃”。

小组作业:欢迎来到“国际职场”预科班

如果说课程压力是体能上的考验,那小组作业(Group Project)就是精神上的历练。在多大商学院,几乎90%的课程都有小组作业,而且分数占比极高,通常在30%到50%之间。

这听起来很棒,对吧?团队合作嘛。但现实远比想象的复杂。

你的队友会来自世界各地:有逻辑严谨、做事一板一眼的德国小哥;有口才极佳、擅长展示的北美本地人;有编程能力超神、但不爱说话的印度大神;当然,也可能会有习惯最后一分钟才出现、对DDL毫无概念的“自由”队友。

我亲身经历过一个最抓狂的小组项目。我们组5个人,分别来自中国、印度、加拿大、尼日利亚和巴西。第一次开会,光是确定一个大家都有空的时间就花了一天。项目进行中,文化冲突更是明显。我们习惯于先分工,各自完成,最后汇总。而北美同学则倾向于频繁开会,所有事情都放在一起讨论,效率极低。最要命的是,一位队友在我们做最终展示(Final Presentation)前一天晚上,才把他负责的那部分内容发过来,而且做得一塌糊涂。我们剩下的四个人,通宵帮他修改,第二天顶着黑眼圈上台。

这就是“内卷”的真实写照。你的成绩不仅取决于你有多努力,还取决于你的队友是什么样的人,以及你处理冲突和领导团队的能力。很多人在这里第一次体会到什么是跨文化沟通的障碍,什么是项目管理的血泪史。

但这真的是坏事吗?现在回过头看,我觉得这恰恰是商学院最有价值的一课。它逼着你走出舒适区,学会如何与不同背景的人高效协作,如何设定明确的预期和底线,如何在冲突中找到解决方案。这些软技能,是在任何教科书上都学不到的,却是未来进入北美职场最重要的通行证。

给你的建议是:组队时尽量主动,寻找那些你欣赏的、做事靠谱的同学。在项目一开始,就用书面形式(比如Google Docs)定下明确的分工、时间表和沟通规则。别怕当那个“坏人”,丑话说在前面,远比事后补救要好。

找工作:名校光环不是万能钥匙

好了,说到最核心的问题了:找工作。很多人花上百万来读这个硕士,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在北美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多大的名气,尤其是Rotman商学院在加拿大的地位,确实是一块响当当的敲门砖。

学校的就业报告数据也非常亮眼。比如,Rotman的金融风险管理硕士(MFRM)项目,2022届毕业生6个月内的就业率高达96%。管理分析硕士(MMA)2023届的毕业生6个月内就业率也达到了95%,平均年薪超过8.5万加币。这些数字看起来让人热血沸腾。

但请冷静!这些光鲜数据的背后,有几个你必须知道的现实:

第一,这是“平均数”的魔法。这些毕业生里,有本地学生,有已经有加拿大工作经验的学生,也有个人能力超强的“大神”。作为一名没有任何本地经验的国际生,你面临的挑战要大得多。

第二,求职季开始得远比你想象的要早。很多大公司,尤其是顶尖的投行和咨询公司,秋季学期一开始(9月、10月)就开始招聘第二年夏天的实习生了。那时候你可能还在适应课程、倒时差,但求职的战鼓已经敲响。一旦错过这个窗口,机会就会少很多。

第三,Networking(人脉拓展)是这里的游戏规则。在北美,超过70%的工作岗位是通过内推获得的,而不是海投简历。这意味着你需要花大量时间去参加学校的招聘会、公司的宣讲会,在LinkedIn上联系校友,跟他们进行“Coffee Chat”(咖啡约谈)。

我刚来的时候对此完全没有概念。我以为只要我GPA高,简历漂亮,工作就会自动找上门。我花了大量时间刷题、改简历,海投了上百份申请,结果大部分都石沉大海。那种挫败感真的很难形容。

后来我才明白,Coffee Chat的精髓不是去要一个工作,而是去真诚地了解这个行业、这家公司和这个人的职业路径。我约的第一位校友是在RBC(加拿大皇家银行)工作的。我紧张得前一天晚上都没睡好,准备了一堆问题。见面时,我没有一上来就问“你们招不招人”,而是问他:“您当时是怎么从这个项目过渡到您现在这个岗位的?您觉得工作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整个聊天过程非常愉快。结束时,他主动说:“我看到我们部门最近在招实习生,你可以把简历发给我,我帮你递进去。”

那一刻我才顿悟。你需要把每一次Networking都看作是建立人与人之间连接的机会。这个过程很漫长,很耗费精力,但这是国际生想在本地立足必须走的路。

学校的Career Centre(职业发展中心)会提供非常多的帮助,比如修改简历、模拟面试、组织招聘活动。但他们是你的辅助,不是你的保姆。你必须主动去预约,主动去参加活动,主动去建立你的人脉网络。从你踏上多伦多土地的第一天起,你就要把自己当作一个“求职者”,而不仅仅是一个学生。

那么,这笔投资到底值不值?

聊了这么多挑战,是不是感觉有点被“劝退”了?别急,这只是故事的一面。

多大商科硕士项目带给你的,远不止是知识。它给你的是一个高强度的压力测试,把你扔进一个全球精英的熔炉里,强迫你快速成长。在这里的一年,你学到的时间管理能力、抗压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让你终身受益。

它为你提供了一个无与伦比的平台和网络。Rotman的校友网络遍布全球各大金融机构和知名公司。只要你敢于开口,你就能接触到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行业大牛。我通过校友网络,不仅找到了实习,还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和未来的职业导师。

最重要的是,它会重塑你的思维方式。你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而是一个主动寻找资源、解决问题的“Problem Solver”。你会发现,你所面临的每一个挑战,无论是搞定一个复杂的金融模型,还是说服一个固执的队友,亦或是打动一个面试官,本质上都是在解决问题。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这笔投资值不值?

这取决于你的目标和你的准备。如果你只是想轻松拿个文凭,镀个金回国,那这里可能会让你非常失望,因为过程太痛苦了。但如果你把它看作一个职业生涯的加速器,一个让你脱胎换骨的训练营,并且你愿意为此付出120%的努力,那么,它的价值将远远超出那笔学费。

别再问“多大商科硕士好不好”这种问题了。它就在那里,有它的光环,也有它的阴影。真正的问题应该是问你自己:我准备好了吗?我准备好迎接 sleepless nights(不眠之夜)了吗?我准备好被拒绝100次还敢发出第101封邮件了吗?我准备好跳出舒适区,去和一个语言文化完全不同的人成为战友了吗?

如果你心里的答案是“Yes”,那么,欢迎来到多伦多。这场冒险,绝对会是你人生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6891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