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森林里读艺术高中是种什么神仙体验

puppy

嘿,你有没有想过,高中生活除了埋头刷题,还能是什么样?想象一下,每天叫醒你的不是闹钟,而是穿过树林的阳光和鸟鸣;灵感枯竭时,推开窗就能看到小鹿在散步。在这里,艺术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室,我们会在湖边写生、在林间排练戏剧,和一群来自世界各地、同样热爱创作的小伙伴,把生活过成诗。这不只是一所学校,更像一个被自然和艺术包裹的乌托邦。如果你也好奇这种远离尘嚣、沉浸式搞创作的神仙日子是怎样的,想知道我们如何在这里找到自己、收获独一无二的成长,那这篇文章你可千万别错过啦!

“森林艺术高中”快速自测,你适合吗?
☐ 你是不是觉得,比起在密密麻麻的公式里找唯一解,你更喜欢在空白的画布或舞台上创造无限可能?
☐ 当别人在刷短视频放松时,你是不是会不自觉地拿起吉他、画笔,或者打开一个文档写点什么?
☐ 你渴望找到一群能和你聊一整晚电影、音乐、剧本,而不是只聊分数的“怪咖”朋友吗?
☐ 你不害怕独处,甚至有点享受?能忍受没有外卖和奶茶,但不能忍受没有灵感和自由?
如果以上你有超过两项打了勾,那恭喜你,这篇“神仙体验”报告,就是为你量身定做的。

嘿,我是 lxs.net 的小编,一个曾经也在无数个深夜里挣扎于作品集和文化课之间的艺术生。我还记得第一次跟爸妈提出想去国外读艺术高中时,他们的表情有多复杂。一位亲戚更是半开玩笑地说:“花那么多钱,跑去深山老林里画画?能有啥出息?”

这句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像根小刺扎在我心里。是啊,放弃一条看起来平坦安稳的路,去追逐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艺术家梦”,在很多人眼里,这简直是疯了。尤其对于我们留学生来说,每一步都承载着家人的期望和不菲的投资。但今天,我想用我的亲身经历告诉你,那段在森林里“不务正业”的日子,恰恰是我人生中最有“出息”的决定。

每天被鸟叫和阳光叫醒,而不是被闹钟

你想象过这样的早晨吗?

天还没完全亮,窗外的森林笼罩着一层薄雾。几缕调皮的阳光穿过百年老树的枝叶,在你的木质书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远处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偶尔还能听到小鹿踩在落叶上的沙沙声。你伸个懒腰,不是急着去赶早自习,而是抱着画板去湖边,捕捉一天中光线最美的时刻。

这听起来像电影里的场景,但它就是我们在美国密歇根州 Interlochen Arts Academy 的日常。这所学校坐落在一个占地1200英亩(约等于485个足球场那么大!)的森林里,被两个清澈的湖泊环抱着。第一次坐车驶入校园时,我真的以为导航导错了地方,这明明就是个国家公园!

在这里,自然不只是背景板,它是我们最大的灵感源泉,也是我们最奢侈的教室。视觉艺术系的同学,课题可能就是“用森林里的天然材料做一个装置艺术”。我有个学摄影的朋友,为了拍一张完美的星空图,可以在零下十几度的雪地里趴一整晚。创意写作系的同学,会坐在湖边的小木屋里,把风声、水声写进诗里。还有学戏剧的,他们的“解放天性”课,可能就是在林间空地上进行的,对着树木和天空呐喊、释放。

这种体验是任何城市里的学校都无法给予的。当你的生活完全被自然包裹,你的感官会被无限放大。你会开始留意不同季节里树叶的颜色变化,会分辨出不同鸟儿的叫声,会感受到风从湖面吹来时带着的湿润水汽。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最终都会内化成你创作的养分。灵感枯竭?不存在的。你只需要推开门,走进森林里散个步就行。

我们的课表:一半是理性,一半是热爱

“那你们是不是不用学数学、物理了?” 每次跟国内朋友聊起我的高中生活,这总是第一个被问到的问题。

当然不是啦!我们同样要修读美国高中的标准学术课程,要为SAT和大学申请做准备。但这里的学习氛围和方式,真的完全不一样。

拿 Interlochen 来说,它的学生与教师比例低到惊人的6:1。这意味着什么?一个班上可能就七八个学生,围着老师坐成一圈,上课就像开圆桌讨论会。你永远不用担心自己的问题“太傻”而不敢问,因为老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到每一个人。我们的历史老师,会带着我们去复刻古代的工具来理解一段历史;文学老师,则会让我们把莎士比亚的戏剧改编成一个现代短片。

而我们一天的时间,通常会被清晰地分割成两半。上午,我们是穿着校服、在教室里认真听讲的高中生,学习代数、美国历史、生物学。到了下午,我们就会变身成艺术家。整个校园的画风突变:走廊里回荡着古典乐的练习声,舞蹈室里学生们在挥洒汗水,剧场里在紧张地进行着彩排,每个画室都飘着油彩和松节油的味道。

这种“半学半艺”的模式,听起来很分裂,但体验下来却异常和谐。上午的学术学习锻炼我们的逻辑思维和知识广度,下午的艺术训练则释放我们的感性和创造力。两者非但不冲突,反而相得益彰。比如,我在物理课上学到的光学原理,转身就在下午的摄影课里用上了。这种知识被真正“活用”的感觉,是在传统学校里很难体会到的。

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让我们学会了时间管理和自我驱动。因为你热爱下午的艺术课,所以上午的文化课会学得格外高效。没人会逼你,但为了给你心爱的创作挤出更多时间,你会主动把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根据学校官方公布的数据,Interlochen 2023届的毕业生,总共获得了超过2900万美元的大学奖学金。他们不仅进入了像茱莉亚学院(The Juilliard School)、罗德岛设计学院(RISD)这样的顶尖艺术院校,也有很多进入了哈佛、耶鲁等综合性大学。这足以证明,艺术和学术从来都不是单选题。

找到“同类”,是比拿offer更重要的事

对于我们留学生来说,出国读书最怕的是什么?是孤独,是融不进圈子。

在一个普通的美国高中,一个热爱画画、喜欢写诗的亚洲小孩,可能会被贴上“安静”“内向”甚至“古怪”的标签。但在森林艺术高中,我们这些“怪咖”终于找到了组织!

想象一下,你的室友是个能把巴赫弹得出神入化的钢琴家,你的午餐饭搭子是个正在写一部科幻小说的未来作家,跟你一起上数学课的那个金发姑娘,其实是个芭蕾舞跳得超棒的舞者。在这里,艺术是我们共同的语言,创作是我们交流的方式。

我至今都记得一个场景。期末有一个电影系的同学要拍一个短片作业,需要一个有点诡异的配乐。他在食堂里随口提了一句,结果,一个学作曲的同学当晚就帮他写好了主旋律,一个学小提琴的和一个学大提琴的第二天就帮他把配乐录了出来。整个过程自然得就像“晚上一起去吃个饭”一样简单。这种为了纯粹的创作而互相支持、彼此成就的氛围,真的太珍贵了。

这种社群的力量,也体现在国际化的构成上。像加州的 Idyllwild Arts Academy,坐落在圣哈辛托山脉里,同样风景如画。它大约有300名学生,却来自全球超过30个国家。走在校园里,你能听到英语、中文、西班牙语、韩语……各种语言交织在一起。我们分享彼此国家的零食,聊不同文化里的神话故事,把各自的文化元素融入到共同的创作中。

在这里,你不会因为你的口音而被嘲笑,也不会因为你的文化背景而感到隔阂。因为大家评判一个人的标准很简单:你的作品够不够酷?你的想法有没有趣?这种纯粹的环境,让我们学会了尊重差异,也找到了文化认同感。我们不再是“那个中国来的留学生”,我们就是我们自己——一个热爱电影的导演,一个有想法的画家,一个有故事的写作者。

这里不培养艺术家,只帮你成为你自己

当然,神仙日子也会有“渡劫”的时候。

森林里的生活,意味着你要忍受与世隔绝。最近的城镇开车也要半小时,这意味着你基本告别了逛街、K歌和奶茶自由。有时候遇上暴雪封山,整个世界仿佛只剩下我们这个小小的乌托邦。对于习惯了都市生活的我们来说,这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创作本身也是一条充满荆棘的路。你会经历画了一整天却拿不出一张满意作品的挫败,会因为一个音阶弹不好而把自己关在琴房里崩溃大哭,也会在看到身边同学飞速进步时,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这里的竞争不像传统学校那样体现在分数上,而是一种更内在、更折磨人的自我较劲。

但恰恰是这些时刻,才让我们真正成长。没有了父母的时刻叮咛,我们学会了独立生活,自己洗衣服、安排作息、管理情绪。当创作遇到瓶颈时,老师会像朋友一样,带你去林子里走走,跟你聊聊他年轻时遇到的困惑。他们本身就是功成名就的职业艺术家,他们的指导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过来人的经验分享。他们会告诉你:“感到痛苦是正常的,这说明你在思考,你在进步。”

几年下来,你收获的绝不只是一张漂亮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和一本惊艳的作品集。你学会了如何与孤独相处,如何在焦虑中找到突破口,如何把抽象的灵感转化为具象的作品。你变得更坚韧,也更了解自己。你明白了,艺术创作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取悦谁,也不是为了赢得什么,而是自我发现和自我表达的过程。

这所森林里的学校,它没有想把我们塑造成某个“标准”的艺术家。它只是提供了一片最肥沃的土壤,给了我们最充足的阳光和水分,然后,任由我们长成自己喜欢的、独一无二的模样。

所以,如果你也厌倦了千篇一律的跑道,如果你心里也有一团小小的火焰,渴望被看见、被点燃,别害怕,勇敢地选择那条少有人走的路吧。

去申请之前,问问自己:你真的准备好迎接这份夹杂着甜蜜和痛苦的挑战了吗?你的作品集不一定要技术完美,但一定要能讲出你的故事,展现你的思考。在文书里,别光说你有多爱艺术,说说你为什么非它不可。

也许这条路一开始会不被理解,会充满未知。但相信我,当你在一个被星空和森林环抱的夜晚,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完成一个属于你们自己的作品时,你会觉得,之前的一切纠结和付出,都太值了。因为你得到的,远不止是教育,而是一种真正意义上、闪闪发光的人生。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56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