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生存实录:改变世界是门必修课

puppy

嘿,刚来到斯坦福,你是不是也一边被“改变世界”的宏大叙事包裹,一边又在成堆的due和数不清的“大神”中间感到迷茫和焦虑?别怕,你不是一个人。在这儿,“改变世界”不仅仅是句口号,更像一门让人压力山大的必修课。这篇文章不是一份光鲜的留学宣传册,而是一份真实的生存实录。它会带你看看,一个普通学生是如何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与冒名顶替综合征“搏斗”,最终找到自己的节奏,把这门看似遥不可及的必修课,修出了独一无二的风格。这里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一份超走心的经验分享,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和勇气。

斯坦福“改变世界”必修课 - 生存小贴士
心态调整:承认焦虑,你不是一个人。研究表明,超过70%的斯坦福学生都经历过冒名顶替综合征(Imposter Syndrome)。这不是你的错,而是这里的“标准配置”。
行动指南:从小事做起,别总想着颠覆世界。在Palo Alto的流浪者收容所做一小时志愿者,比空想一个价值十亿美金的App更能让你找到真实的价值感。
资源利用:别死扛。约教授的Office Hour,他们见过无数和你一样迷茫的学生。去CAPS(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中心)聊聊,那里是帮你卸下盔甲的安全区。
重新定义:“改变世界”不等于创业或拿诺奖。守护好自己的内心世界,给身边失落的朋友一个拥抱,用你的专业知识解决一个微不足道的小问题,这些都是伟大的改变。

斯坦福生存实录:改变世界是门必修课

开学第二周的周二,下午三点,阳光正好。我坐在Green Library东侧的草坪上,假装在读CS106A的讲义,其实脑子里一团乱麻。就在一小时前,校长在新生欢迎会上慷慨陈词,他说:“你们来到这里,不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而是为了学习如何改变世界。”

台下掌声雷动,我却手心冒汗。我旁边的白人小哥,高中就开发了一款App卖了5万美金;我前面的印度裔女生,17岁就跟着教授在Nature上发了篇文章。而我,一个普普通通的留学生,最大的成就是托福考了个还不错的成绩,以及……很会做番茄炒蛋。改变世界?我连下周的三个due能不能搞定都不知道。

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像个误入派对的局外人,穿着不合身的礼服,尴尬地站在角落。我敢打赌,每一个刚踏上这片被加州阳光眷顾的土地的留学生,都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瞬间。斯坦福这三个字,就像一个巨大的光环,既让你兴奋,也让你窒息。而“改变世界”,就是这个光环最核心的亮度,也是压在我们心头最沉重的一门必修课。

第一课:欢迎来到“独角兽”的摇篮,也是压力的熔炉

斯坦福的空气里,似乎总是飘着两种味道:桉树的清香和金钱的味道。从学校正门Palm Drive一路开进来,你会路过著名的沙山路(Sand Hill Road),这里是全球顶级风险投资公司的聚集地。据统计,仅这条路上管理的资金就超过万亿美元。而他们的钱,大部分都投给了斯坦福的学生和校友们。

你每天上课、吃饭、睡觉的地方,就是一部行走的创业神话。Google的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是在这里的一个宿舍里写下改变世界的代码的;惠普的车库,现在是加州的历史地标,离校园只有几步之遥;Instagram, Netflix, DoorDash, Snapchat……这些App的创始人,可能就是你某个师兄的师兄。

斯坦福官方数据显示,由其校友创立的公司每年能产生近3万亿美元的收入,如果把这些公司组成一个国家,其经济体量能排进世界前十。2023年,学校的捐赠基金高达363亿美元,这笔巨款确保了这里拥有全世界最顶尖的实验室、教授和资源。一切都在告诉你:在这里,平庸是可耻的,你必须做点什么“大的”(big thing)。

这种氛围渗透在每一个角落。宿舍楼下的公共休息室,半夜十二点还有人在白板上画着商业模式图;食堂里排队打饭,前后左右的人聊的都是机器学习模型或者A轮融资。大家打招呼的方式,也从“今天过得怎么样?”变成了“最近在做什么酷项目?”(What cool stuff are you working on?)。

在这种环境下,压力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常态。你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高压锅,周围每个人都在沸腾,而你如果不冒点泡,就感觉自己快要被煮熟了。

第二课:直面心魔——冒名顶替综合征(Imposter Syndrome)

于是,一个巨大的怪兽出现了,它的名字叫“冒名顶替综合征”。简单来说,就是你总觉得自己是个“骗子”,配不上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随时可能被别人拆穿。

我的朋友小Z,国内顶尖高中的佼佼者,以近乎满分的成绩来到斯坦福读电子工程。开学第一节课,教授提了个关于傅里叶变换的问题,他还没反应过来,身边已经有好几只手举了起来,给出的答案比教科书还漂亮。下课后,他无意中听到那几个同学聊天,一个说自己12岁开始玩机器人竞赛,另一个说他暑假在英伟达实习,参与了最新芯片的设计。

小Z那天晚上回到宿舍,第一次对我说了句:“我是不是不该来这里?他们好像天生就懂这些,而我像个傻子。”

这不是小Z一个人的感受。斯坦福校报《The Stanford Daily》曾多次报道过这个现象。一项针对高成就学生的普遍研究发现,高达70%的人在职业生涯的某个阶段会经历冒名顶替综合征。在斯坦福这个“大神”密度极高的地方,这个比例只会更高。你觉得自己是个“普娃”,只是因为你身边围绕着一群伪装成普通人的“天才”。

这种感觉最折磨人的地方在于,它会让你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你觉得自己不行 -> 不敢提问,不敢参加小组讨论,怕暴露自己的“无知” -> 错过了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 成绩不理想,更加验证了“自己不行”的猜想 -> 于是更加自闭和焦虑。

我曾经因为怕自己的口音不标准,整整一个学期在研讨课上没发过言。每次想举手,心里就会有个声音说:“别说了,你的想法肯定很幼稚,别人会笑话你的。”结果,期末评价上,教授给我的评语是“一个安静但有潜力的学生”,我当时真想哭,我不是安静,我是害怕。

第三课:拆解宏大叙事——“改变世界”的一千种方式

在被due和自我怀疑折磨了整整一个学年后,我开始慢慢想明白一件事:也许,是时候重新定义这门叫“改变世界”的必修课了。

我们总被那些宏大的故事所绑架:创办一家公司,IPO敲钟,登上福布斯封面。但这些只是“改变世界”这个光谱上最耀眼、也最极端的一端。绝大多数的改变,是微小、安静且持续发生的。

斯坦福最酷的地方,并不仅仅是它培养了多少亿万富翁,而是它提供了一个多元化的平台,让你能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改变”。

比如,在d.school(哈索·普拉特纳设计学院),有一个著名的课程叫《Design for Extreme Affordability》(为极度可负担性而设计)。学生们组队,不是为了设计下一个社交软件,而是去解决尼泊尔偏远地区婴儿的取暖问题,或是非洲农民的灌溉问题。他们最终设计出的Embrace婴儿保温睡袋,成本不到传统保温箱的1%,已经拯救了全球超过30万名早产儿。这个项目的创始人之一Jane Chen,她没有成为下一个扎克伯格,但谁能说她没有改变世界?

再比如,我认识一个读东亚研究的博士师姐,她没有去华尔街,也没有去硅谷。她花了五年时间,研究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即将消失的少数民族语言。她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录音都上传到网上,建立了一个公开的数据库。她的工作可能永远不会登上新闻头条,但对于那个民族和整个人类学的研究来说,她保留了一份即将熄灭的文明火种。这也是改变世界。

还有我身边的一个朋友,他是计算机系的,但他最大的热情是用代码做音乐。他没有去Google或者Meta,而是自己做了一个开源项目,帮助残障人士通过简单的身体动作来创作电子音乐。用的人不多,也没赚到什么钱,但他每次给我看那些用户发来的感谢视频时,眼睛里闪着的光,比任何CEO都亮。

我慢慢意识到,“改变世界”这门课,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统一的评分标准。它不是让你成为别人,而是让你找到自己最想解决的那个问题,无论大小。它可以是拯救早产儿,也可以是让楼下的流浪汉在冬天能喝上一杯热汤;它可以是写出改变人类交互方式的代码,也可以是写一首诗,抚慰一个失眠的灵魂。

第四课:你的生存工具箱——具体可以做什么?

光有心态转变还不够,你需要一些实际的工具来帮你在这场修行中活下来。

1. 把Office Hour当成免费的“私教课”
千万别把教授当成只会打分的机器。他们的Office Hour是你最宝贵的资源。一开始我也很怵,觉得自己的问题太“蠢”,会浪费诺奖级别教授的时间。后来鼓起勇气去了一次,才发现教授比我想象中NICE得多。他不仅解答了我的疑问,还跟我聊起了他年轻时在学术上遇到的困惑。那次聊天后,我不仅搞懂了那个知识点,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大神”也是从普通人一步步走过来的。这比任何励志演讲都管用。

2. CAPS不是“疯人院”,是你的“能量补给站”
斯坦福的CAPS(Counseling and Psychological Services)是专门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的地方。很多留学生觉得去看心理医生是件很丢人的事,是“有病”的表现。快把这个老旧观念扔掉!在斯坦福,定期去CAPS聊一聊,就像去健身房一样正常。那里的咨询师见过太多被压力和焦虑困扰的“天之骄子”,他们非常懂得如何引导你。预约是完全保密的,而且对学生免费或收费极低。在你感觉快撑不下去的时候,这里是最好的安全网。

3. 找到你的“非功利性”社群
别只参加那些对你写简历有帮助的社团,比如咨询社、AI社。去参加一些纯粹因为好玩而存在的社团吧。斯坦福有各种奇奇怪怪的俱乐部:摇摆舞社、乐高社、松饼爱好者协会……在这些地方,你不需要伪装成一个精英,你只需要做你自己。我加入了学校的徒步社,每个周末和一群来自不同专业的人一起去爬山。在山顶上,没人关心你的GPA是多少,大家只关心带的零食够不够分。这种纯粹的快乐,是治愈“斯坦福病”的良药。

4. 学会“策略性放弃”,拥抱“B-时刻”
在国内,我们被教育要追求完美,门门功课都要争第一。但在斯坦福,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这里的课程难度和作业量是巨大的。你必须学会取舍。找到你最核心、最感兴趣的一两门课,投入80%的精力做到A;剩下的课程,拿到B或B-,确保pass,就足够了。这不叫失败,这叫“能量的有效分配”。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拥抱生活中的“B-时刻”,你会发现整个人都松弛下来了。

写在最后,

如果你现在正坐在宿舍里,被“改变世界”这四个字压得喘不过气,我想对你说:放轻松点,兄弟/姐妹。

也许,你来斯坦福要修的第一门课,不是计算机,不是经济学,而是“如何与自己和解”。改变世界的第一步,是先接纳那个不完美的、会焦虑、会迷茫、看到大神会害怕的自己。

别急着去想怎么颠覆一个行业,先想想今晚怎么给自己做一顿好吃的番茄炒蛋。别总盯着沙山路的VC们,多看看身边草坪上晒太阳的松鼠。去Coupa Cafe点一杯拿铁,或者沿着Rodin雕塑花园散散步,就这么待一会儿,什么都别想。

记住,你被录取,不是因为你未来能成为谁,而是因为你现在是谁。你的存在,本身就是独一无二的。而这趟斯坦福之旅,最重要的不是你最终改变了多大的世界,而是在这个过程中,你如何塑造和守护好了你自己的那个小世界。

这门必修课,及格线就是——学着放过自己。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640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