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大学长揭秘:学术硬核,生活更精彩

puppy

是不是一提到纽大,就想到“肝”到天亮的图书馆和身边数不清的“卷王”?哈哈,别怕!作为亲身走过四年的学长,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纽大的学术确实硬核,但我们的生活远不止GPA。这篇文章里没有官方套话,全是我的独家干货:怎么选到既有趣又能提升背景的宝藏神仙课?如何平衡学业和实习,在大二、大三就找到心仪的offer?从百老汇的学生票到布鲁克林的周末集市,纽约这座不夜城又有哪些隐藏玩法?我会带你看看一个真实的纽大,不光有学术挑战,更有无限的精彩和可能等着你探索。

纽大学长给新生的悄悄话
时间管理是王道:Google Calendar 是你的救星,把ddl、社团活动、实习面试、和朋友约饭都放上去,你会感谢我的。
别怕“麻烦”别人:无论是教授的Office Hour,还是Wasserman的职业顾问,或是OGS的签证老师,这些资源你交了学费就该用!大胆去问!
健康第一位:别为了GPA牺牲睡眠和健康。学校有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Counseling and Wellness Services),身体不舒服就去学生健康中心,照顾好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走出去,别自闭:纽约太大了,诱惑太多,但也容易孤独。主动加入一个社团,约新认识的同学去探索一家餐厅,你的大学生活会因此大不同。

嘿,大家好!我是你们在www.lxs.net的老朋友,一个在NYU摸爬滚打了四年的学长。

还记得我大一的某个周二,凌晨两点,我正泡在Bobst图书馆七楼,对着一行Python代码抓耳挠腮,感觉整个世界就剩下我和屏幕上那个闪烁的光标。绝望之际,我习惯性地抬头扫了一圈,想看看还有多少“战友”在陪我一起“肝”。

坐在我对面的金发小姐姐,桌上同样摊着一本厚厚的教科书和一台MacBook。但吸引我注意力的,是她屏幕一角的分屏。在密密麻麻的学术论文旁边,她正在一个网站上,兴高采烈地抢一张周末去波士顿的巴士票。那一瞬间,我突然“顿悟”了。原来,在纽大,真正的“大神”不是那些只知道埋头苦读的人,而是那些能一边搞定学术,一边把生活玩得风生水起的高手。

我知道,很多人一提到NYU,脑海里就自动弹出“学术压力山大”、“遍地都是卷王”、“不是在图书馆,就是在去图书馆的路上”这些标签。哈哈,别被这些“传说”吓到。今天,学长不跟你讲官方套话,就想跟你聊聊,怎么在纽大这个“硬核”模式下,不仅学术能打,生活还能玩出花。这篇超长干货,希望能帮你打开一个更真实、更立体、也更有趣的纽大。

学术篇:别只盯着GPA,这些“神仙课”让你脱胎换骨

咱们开门见山,NYU的课业压力确实不小。尤其是在Stern商学院或者Tandon工程学院,一个不留神,GPA可能就让你心跳加速。但四年下来我发现,真正让你的简历在HR面前闪闪发光的,往往不是那个冷冰冰的4.0,而是一些看似“不务正业”却能体现你独特思考和能力的课程经历。

别总想着去卷那些核心专业课,适当地给自己开点“小灶”,你会发现新大陆。

我身边就有个最好的例子。一个在Gallatin学院的朋友,你可以把Gallatin理解为“个性化定制学院”。他给自己设定的专业方向是“智慧城市中的伦理道德”。听起来是不是特别虚?但他选的课横跨了文理学院的哲学、Tandon的计算机科学和Wagner公共服务学院的城市规划。大三时,他拿着自己写的关于“无人驾驶汽车在紧急情况下的道德算法”的论文,成功申请到了谷歌一个产品政策相关的实习。面试官说,他们见过太多CS背景的学生,但很少见到能把技术和人文关怀结合得这么好的人。你看,这就是“神仙课”的魅力。

你可能会说:“我又不是Gallatin的,怎么办?” 别急,NYU的跨学院选课自由度超乎你想象。尤其是Tisch艺术学院,简直是个宝藏库。我强烈推荐你去看看ITP(Interactive Telecommunications Program)开的课。这个项目被誉为“未来的发明家工厂”,很多课是对全校开放的。比如我上过一门叫“Physical Computing”的课,教你用Arduino板子和各种传感器创造互动装置。期末作业我做了一个“智能水杯”,能根据你喝水的频率闪烁不同颜色的灯来提醒你补水。这门课不仅好玩,还让我这个文科生对物联网有了最直观的认识,后来写进简历,也成了面试时一个有趣的话题点。

根据NYU官网的数据,学校有超过400个学术项目和超过4500门课程。在这个庞大的课程库里,你怎么淘到宝?

我的秘诀有三个:

第一,用好Albert(我们的选课系统)的搜索功能。别只按院系搜,试试用关键词,比如“storytelling”, “design”, “sustainability”。你会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跨学科课程,比如Steinhardt学院可能会有关于“食物摄影”的课,文理学院可能会有“科幻小说中的科学”这类脑洞大开的课。

第二,善用RateMyProfessors.com。这个网站简直是学生党的“大众点评”。但看评分时别只看难度(difficulty),关键是看评论。有的教授虽然给分严,但讲课逻辑清晰、充满激情,能学到真东西,那这门课就值了。有的教授虽然是“A神”(easy A),但上课只会念PPT,那可能就是浪费时间。

第三,关注那些能提升“软实力”的课程。比如公共演讲(Public Speaking)、逻辑思维(Logic)、基础写作(Writing the Essay)。这些课可能不会直接教你一个专业技能,但它们磨练的沟通、思考和表达能力,是你未来无论进入哪个行业都需要的底层能力。特别是对于我们留学生来说,一门高质量的写作或演讲课,带来的提升是肉眼可见的。

所以,别再把选课当成一个单纯为了凑学分、保GPA的任务。把它当作一个探索自己兴趣、构建独特知识体系的机会。一个学期选一两门让你真正兴奋的课,你的大学生活会因此变得更有意义。

职业篇:大二拿Offer?学长带你“抄近道”

聊完成绩,咱们来聊聊更现实的话题:找实习、找工作。在纽约这个全球金融、时尚、科技中心,机会遍地都是,但竞争也异常激烈。身边同学大一进咨询社团,大二进投行实习,大三已经手握好几个return offer,焦虑感是不是瞬间就来了?

别慌,学长告诉你,找工作这件事,努力和方法同样重要。NYU给我们提供的资源,是你想象不到的强大,关键看你会不会用。

咱们的“秘密武器”就是Wasserman Center for Career Development。我敢说,只要你充分利用Wasserman,你的求职之路至少能顺畅50%。根据学校最新的官方报告(Class of 2022),95.1%的本科毕业生在毕业六个月内找到了工作或进入研究生院深造。这个惊人数据的背后,Wasserman功不可没。

它能为你做什么?具体点说:

  • 简历修改:你可以预约1对1的咨询,让专业的Career Coach逐字逐句帮你改简历。我大二时第一次写的简历,自己感觉良好,结果被顾问批得体无完肤。但改完之后,投递的回复率直接翻了三倍。

  • 模拟面试:无论是行为面试(Behavioral Interview)还是技术面试(Technical Interview),你都可以预约模拟。顾问会扮演面试官,给你最真实的压力和最直接的反馈。对于我们这种非母语者来说,多练几次,面试时的紧张感会大大降低。

  • 招聘会和公司宣讲会:Wasserman每学期都会举办大型的招聘会,像高盛、摩根大通、谷歌、德勤这些大厂都是常客。这是你直接和HR、校友招聘官面对面交流的绝佳机会。我认识一个学会计的学妹,就是在招聘会上跟PwC的一个合伙人聊得特别投机,当场就被“内推”了。

  • Handshake平台:这是NYU官方的求职平台,上面发布的职位都是专门面向NYU学生的,竞争压力相对小很多。很多公司,尤其是那些和学校有长期合作关系的企业,会优先在这里招人。

除了Wasserman,NYU的校友网络是你另一个巨大的宝库。超过50万的校友遍布全球各行各业。怎么利用?LinkedIn是你的主战场。

你可以搜索在你的目标公司工作的NYU校友,然后鼓起勇气,发一封简短而真诚的私信。模板可以参考:“Hi [校友名字], 我是NYU的一名[你的专业]在读学生,对您在[公司名]的[职位]非常感兴趣。我看到您也是NYU毕业的,感到非常亲切!不知道您是否方便有15分钟的时间,和我简单做一个Coffee Chat,分享一下您的经验?非常感谢!”

别怕被拒绝,大部分校友都很乐意帮助学弟学妹。我自己的第一份实习,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联系上了一位在初创公司工作的学长,一次咖啡聊天后,他觉得我很有想法,就直接把我推荐给了他的老板。

对于我们留学生来说,还有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身份问题。CPT和OPT的申请流程复杂,政策也时有变化。这时候,你一定要记住一个地方:Office of Global Services (OGS)。他们会定期举办关于CPT/OPT的讲座(workshop),详细解释每一步的申请流程和注意事项。有任何疑问,直接预约他们的advisor,千万别自己瞎琢磨或者听信一些不靠谱的传言。

所以,在NYU找工作,不是一场单打独斗。你的身后站着Wasserman、庞大的校友网络和专业的OGS。从大一开始就有规划,积极利用这些资源,你会发现,大二、大三拿到心仪的offer,真的不是梦。

生活篇:纽约,才是你最棒的“选修课”

好了,聊完了严肃的学术和职业,咱们终于可以放松一下了。我可以拍着胸脯告诉你,选择NYU,你一半的学费是交给了纽约这座城市。如果你大学四年,只在曼哈顿下城这几个block打转,那真的亏大了。

纽约是一座巨大的、流动的、24小时不打烊的课堂。它教给你的,是书本上永远学不到的包容、视野和生活情趣。

艺术细胞,用学生折扣来培养

想看百老汇的演出,但被几百刀一张的票价劝退?别傻了,学生身份是你的黄金通行证。

几乎所有的剧目都有Student Rush tickets,开演前去剧院门口排队,凭学生ID就能用二三十美元买到当天的票。想看《Wicked》或者《Hamilton》这种超级热门的剧?去下载一个叫“TodayTix”的App,或者直接上官网参加电子抽奖(Lottery),中奖率其实不低,我好几个朋友都用40美元左右的价格看了一场。那种坐在前排,感受演员的呼吸和汗水的感觉,绝对值回票价。

博物馆更是我们的后花园。NYU的学生ID本身就是一张免费通行证,可以免费进入包括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Whitney Museum)、新美术馆(New Museum)在内的十几家顶级博物馆。至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虽然现在对游客收费了,但只要你是纽约州居民(没错,我们学生就算!),依然可以“Pay What You Wish”,哪怕给一美元也能进去逛一天。

喂饱你的胃,也喂饱你的灵魂

在纽约,你永远不用担心吃什么,只需要担心自己的选择困难症。别总吃学校旁边的快餐和食堂了,坐上地铁,去探索真正的美食地图吧。

想吃正宗的拉面?去东村(East Village),一风堂(Ippudo)、鸟人(Totto Ramen)随便进一家都不会踩雷。想吃韩国烤肉?坐一站地铁到K-Town,满街的霓虹灯和烤肉香气让你瞬间穿越到首尔。想念家乡的味道?找个周末,约上三五好友,坐7号线地铁到终点站法拉盛(Flushing),那里的早茶、火锅、小笼包,能瞬间治愈你所有的乡愁。

每个周末,我最爱的活动之一就是去逛集市。从4月到10月,每个周六在布鲁克林的威廉斯堡(Williamsburg)都会有Smorgasburg美食集市,上百个摊位,从拉面汉堡到烤生蚝,各种创意美食让你眼花缭乱。或者去联合广场(Union Square)的农夫市场,买一束鲜花,尝一尝本地农场新鲜出炉的苹果派,感受纽约客最地道的周末生活。

探索这座城市的无限可能

纽约的魅力在于,它永远有你没去过的角落和没体验过的新鲜事。

别再只去时代广场和帝国大厦了。试试坐上免费的斯塔滕岛轮渡(Staten Island Ferry),在海上欣赏自由女神像和曼哈顿天际线的壮丽日落。去布鲁克林的DUMBO区,在鹅卵石街道上找到那个能拍到曼哈顿大桥的经典机位。

天气好的时候,去中央公园的绵羊草原(Sheep Meadow)躺着晒太阳看书。或者去哈德逊河边,有很多地方提供免费的皮划艇(Kayaking)体验。夏天的时候,还可以坐船去总督岛(Governors Island),租一辆自行车环岛骑行,远离城市的喧嚣。

这座城市会不断给你惊喜。可能是在某个不起眼的街角,发现一家开了几十年的独立书店;可能是在地铁站里,听到一位不知名艺人震撼人心的演奏。你需要做的,就是保持好奇,大胆去探索。

写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告诉大家,NYU给你的,绝不仅仅是一张文凭。

它把全世界最优秀、最有趣、也最“野心勃勃”的一群年轻人聚集在一起,然后把你们扔进纽约这个巨大的人才熔炉里。在这里,你可以成为任何人。

你可以是那个在图书馆刻苦钻研,立志进入华尔街的金融精英;也可以是那个穿梭于SOHO区的画廊和布鲁克林的Live House,寻找灵感的艺术家;更可以,是这两者的结合体。

所以,别再被“卷”这个字束缚住。忘掉那个所谓的“完美纽大学生”模板吧,那玩意儿根本不存在。

你真正的任务,是利用好这里的一切资源,去找到属于你自己的节奏,写下独一无二的故事。

去申请那门听起来很酷但和专业无关的课,去跟那个在招聘会上让你印象深刻的校友喝杯咖啡,去坐上那趟不知道开往哪里的地铁。

你的大学四年,和纽约这座城市一样,拥有无限可能。现在,轮到你来探索了。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6148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