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法学内卷真相:毕业即高薪?

puppy

嘿,你是不是也觉得来香港读法律,就等于手握金饭碗,毕业就是中环精英?先别急着上头!香港法学的“内卷”可能比你想的还要激烈。从JD/LLB的绩点大战,到录取率卡掉一半人的PCLL,再到挤破头都难求的TC(实习律师合同),每一步都像在闯关。这篇文章不灌鸡汤,只想带你看看光环背后的真实路径图:高薪神话究竟属于多少人?没能进入顶尖律所的毕业生又去了哪里?看完你就会更清楚,这条路到底适不适合你,以及该如何准备才能杀出重围。

香港法学路上的几个“真相”检查点
1. “高薪”是相对的:国际顶级律所(俗称“红圈所”/“美所”)的实习律师(Trainee Solicitor)月薪可达5万港币以上,但这类职位凤毛麟角。大部分本地中小型律所的实习薪资可能在2万至3万港币之间,与金融、科技等行业相比,并非绝对的“高薪”。
2. PCLL是最大瓶颈:法学学位(LLB/JD)不等于律师执照。你必须读完法律专业证书课程(PCLL),但每年全港的PCLL名额仅约700个,而毕业生远超此数。这意味着近一半的法学毕业生在第一关就会被刷下来。
3. 绩点(GPA)是硬通货:想进PCLL?你的成绩单说了算。通常来说,没有达到二级甲等荣誉(Second Class Honours, Division I)或同等成绩,申请三大法学院(港大、中大、城大)的PCLL希望渺茫。这场绩点大战从你入学第一天就开始了。
4. 实习合同(TC)要提前抢:顶级律所的培训合同(Training Contract)竞争异常激烈,很多同学从大二甚至大一就开始申请各种实习(Vacation Scheme)。它不仅看成绩,更看重你的综合素质、商业头脑和人际网络。毕业再找?好机会可能已经没了。

香港法学内卷真相:毕业即高薪?

你还记得第一次参加香港法学院的招生说明会吗?

我记得我的那一次。阳光透过港大百年校园的窗户,洒在一位西装革履的校友身上。他刚从一家“Magic Circle”(魔圈所,英国顶级律所的代称)晋升为合伙人,谈笑风生地描绘着在中环顶层办公室,一边喝着咖啡,一边处理着上亿美金的并购案,窗外是维多利亚港的无敌海景。台下的我们,一群对未来充满幻想的留学生,眼睛里都闪着光。那一刻,仿佛拿到法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就等于预定了中环精英的入场券。

几年后,当我真的身处这个圈子,才发现那束光环背后,是一条异常拥挤、充满荆棘的独木桥。我身边一个朋友,暂且叫他Leo,JD(Juris Doctor)毕业时成绩非常优秀,属于年级前15%。他手握几家国际大所的面试,自信满满。然而,一轮轮的技术面、合伙人面下来,他收到的却是接二连三的拒信。其中一家给他的反馈是:“Leo,你很优秀,但我们今年这个部门只招一个人,而另一位候选人有我们更需要的资本市场项目经验。”

Leo的经历不是个例。每年,都有无数像他一样优秀的毕业生,在这条路上被“挤”了下去。所以,今天我不打算给你灌鸡汤,只想和你聊聊香港法学这条路光鲜背后的真实“内卷”地图。看完之后,你再来判断,这金饭碗,到底好不好端。

第一关:绩点大逃杀,你的GPA够“硬”吗?

香港的律师养成之路,第一步是完成一个法学学位,要么是本科的LLB,要么是研究生阶段的JD。无论哪个,从你踏入法学院的第一天起,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就打响了——绩点(GPA)之战。

为什么GPA这么重要?因为它直接决定了你有没有资格进入下一关:PCLL(Postgraduate Certificate in Laws)。PCLL是成为香港事务律师(Solicitor)或大律师(Barrister)的强制性专业培训课程,全港只有三所大学提供: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

问题来了,每年LLB和JD的毕业生有多少?根据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UGC)的数据,每年三大法学院加上其他海外回流的学生,有资格申请PCLL的人数轻松超过1200人。而PCLL的总名额呢?常年稳定在700个左右。港大2023-24学年的PCLL招生名额是300个,中大和城大加起来约400个。这意味着,每年有将近一半的法学毕业生,连成为律师的门槛都摸不到。

僧多粥少,学校用什么标准来筛选?答案简单粗暴:GPA。不成文的规定是,你至少需要达到“二级甲等荣誉”(Second Class Honours, Division I)或同等的成绩。换算成GPA,通常意味着要在3.3/4.3以上。如果你想进最好的港大PCLL,那竞争就更激烈了,GPA没个3.5以上,心里都虚。

“为了刷绩点,我大学三年没睡过一个好觉。”我的同学Sarah曾这样跟我吐槽。她读的是LLB,为了保住自己的“二甲”成绩,每个学期都像在打仗。法学院的阅读量是出了名的恐怖,一个case(案例)动辄几十上百页,一个学期要读几百个case是家常便饭。考试也不是背背书就行,而是要求你把复杂的法律原则应用到全新的案例中,逻辑稍有不慎就满盘皆输。更要命的是,很多课程采用“拉Curve”的评分方式,你的分数不取决于你答得多好,而取决于你在整个班级里的排名。这意味着,你的同学,既是战友,也是赤裸裸的竞争对手。

这种压力下,图书馆通宵是常态,掉头发是标配。你以为的大学生活是社团、派对和旅行,但对很多法学生来说,就是判例、论文和GPA。这第一关,淘汰的就是那些学术上不够“卷”的人。

第二关:PCLL独木桥,一半人的终点站

好,假设你拼尽全力,GPA达标了,成功拿到了PCLL的录取通知书。恭喜你,你已经战胜了将近一半的对手。但别高兴得太早,这只是通往中环路上的一个收费站,真正的硬仗还在后面。

PCLL的一年,被无数人称为“法律民工训练营”。它不像LLB或JD那样注重理论,而是高强度的实务技能训练。你会学习如何起草合同、如何进行商业谈判、如何处理诉讼程序、如何做律师账目……课程排得满满当当,每周都有小考,每个月都有大考,压力比法学院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PCLL这一年,你除了要应付学业,更重要的一件事是:找工作,也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说的——找一份培训合同(Training Contract,简称TC)。

PCLL本身并不是终点,它只是一个过渡。如果你想成为事务律师(Solicitor),毕业后必须在一家律所完成为期两年的TC。如果你想成为大律师(Barrister),则需要跟随一位“师傅”完成一年的实习(Pupillage)。找不到TC或Pupillage,你的PCLL证书就只是一张昂贵的纸,无法让你执业。

这里的竞争,比申请PCLL本身更加残酷和现实。

第三关:“抢TC”才是真正的饥饿游戏

“毕业即高薪”的神话,主要来源于那些顶级国际律所。我们来看看这些律所的薪酬有多诱人。

根据2023-2024年的市场数据,顶级的美国律所(俗称“美所”,如Kirkland & Ellis, Latham & Watkins)给实习律师的月薪可以达到55,000港币以上。英国的魔圈所(如Clifford Chance, Linklaters)和银圈所(Silver Circle)也差不多,月薪在50,000港币左右。两年实习期满,顺利留任成为新晋律师(Newly Qualified, NQ)后,年薪可以轻松突破150万港币。

看到这个数字,你是不是心动了?先别急。我们再看看这些“金饭碗”有多少。

一家顶级的国际所在香港每年招收的实习律师,通常只有10-20个名额,有的甚至是个位数。全香港所有顶级、次顶级的国际所加起来,每年的TC名额可能也就300-400个。而每年PCLL的毕业生有将近700人,更不用说还有大量在英国、澳洲读完法律回香港找工作的毕业生。

这意味着什么?即使你进了PCLL,也只有一半左右的人有机会进入这些高薪的国际所。而实际上,这个比例更低,因为这些律所的招聘早在你读PCLL前一两年就开始了。

他们通过“冬季/夏季实习”(Vacation Scheme)来提前锁定候选人。一个为期4周的实习,就是一场超长的面试。你不仅要完成分配的工作,还要在各种社交场合表现得体,让合伙人们记住你。我有一个朋友参加某美所的实习,期间被要求分析一份全英文的、长达200页的融资文件,并在两天内做出演示。这不仅考验你的法律知识,更考验你的抗压能力、商业触觉和时间管理能力。

这些律所看重的,早已不只是GPA。你的简历上需要有:

  • 顶尖的院校背景和优异的成绩:这是基本门槛。
  • 流利的英语和普通话:香港作为连接内地和世界的桥梁,两文三语是必须的。
  • 相关的实习经历:最好有在其他知名律所或跨国公司法务部的实习。
  • 商业头脑:你要懂得客户的生意,而不只是法律条文。
  • 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没有人想和一个难以沟通的天才一起工作。

简单来说,他们要找的是最顶尖、最全面、最“好用”的人。这场竞争,从你进入法学院的第一天,甚至更早就开始了。你参加的每一次社团活动、每一次辩论赛、每一次暑期实习,都是在为你的简历添砖加瓦。

神话之外:大多数法学毕业生的真实去向

说了这么多残酷的现实,你可能会问,那剩下的那些人呢?没能进入顶级国际所的毕业生,他们都去哪里了?这才是大多数香港法学毕业生更真实的写照。

1. 本地大中型律所: 这是很大一部分毕业生的选择。像Deacons(的近律师行)、Johnson Stokes & Master (JSM)等都是香港顶尖的本地所。他们的薪资虽然不如国际所,但也相当可观,实习律师月薪大约在3万-4万港币,工作压力和强度同样不小,但本土文化更浓,对粤语的要求也更高。

2. 中小型本地律所(Local Firms): 这是吸纳最多法学毕业生的群体。香港有成百上千家中小规模的律所,他们可能专注于某个特定领域,如家庭法、人身伤害、刑事诉讼等。在这些律所,实习律师的起薪可能只有2万港币出头,与传说中的“高薪”相去甚远。但好处是,你能更早地接触到案件的方方面面,成长得更快,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也可能更好。

3. 公司法务(In-house Counsel): 厌倦了律所的“Billable Hours”(计费工时)文化?去公司做法务是另一个热门选择。尤其是在香港这个金融中心,各大银行、投行、保险公司、跨国企业都有庞大的法务和合规团队。比如汇丰、高盛、摩根大通,或者腾讯、阿里巴巴这样的科技巨头。起薪可能不如顶级律所,但胜在稳定,福利好,而且能更深入地了解一个行业。近几年,合规(Compliance)领域人才需求极大,很多法学毕业生都转向了这个方向。

4. 政府部门: 如果你有服务社会的情怀,可以考虑加入香港政府的律政司(Department of Justice)、法律援助署等部门。成为政府律师(Government Counsel),薪资待遇和福利都遵循公务员体系,非常稳定,且社会地位高。不过,门槛同样不低,对中英文能力要求极高,而且通常需要已经有一定执业经验。

5. “曲线救国”:律师助理(Paralegal): 还有一部分没能立即找到TC的PCLL毕业生,会选择先做律师助理。这是一条“曲线救国”的路线,一边在律所工作积累经验,一边继续寻找TC机会。薪资通常在1.8万-2.5万港币之间,工作内容和律师相似,但不能独立提供法律意见。这是一个无奈的选择,但也确实为一些人打开了最后的机会之窗。

你看,香港法学毕业生的出路是多元的,远不止中环精英这一条路。但你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毕业即高薪”的神话,只属于金字塔尖上那一小撮人。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只是一份专业性强、社会地位尚可、收入中等偏上的普通工作。

写在最后:这条路,到底适不适合你?

说了这么多“劝退”的真相,不是为了让你放弃,而是希望你在满怀憧憬地踏上这条路之前,能想清楚几个问题。

你对法律真的有热情吗?还是你只是爱上了“律师”这个光环和它所代表的社会地位与财富?如果只是后者,那么这条路上无尽的阅读、枯燥的分析和巨大的压力,很快会耗尽你的所有激情。

你是一个能承受高压和挫折的人吗?从GPA大战到TC争夺,你会面临无数次的比较和失败。你的心态,能不能支撑你走过这些独木桥?

你的规划足够早吗?香港的法律行业是一个极度看重规划和背景的领域。如果你等到毕业才开始思考未来,最好的机会早就与你无缘。从现在起,就要有意识地去社交、去实习、去提升自己法律之外的软技能。

中环的夜景确实很美,但撑起这片璀璨的,是无数个不眠不休的夜晚。这条路不是一条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而是一场需要精心准备、全力以赴的攀登。在你决定出发前,不妨问问自己:你准备好了吗?你想要的,究竟是山顶的风景,还是攀登本身?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6750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