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王牌!STEM专业到底牛在哪?

puppy

尤其对咱们留学生来说,这事儿不仅关乎兴趣,更直接影响毕业后的饭碗和身份问题。你肯定听身边人无数次提起过STEM吧?都说它是版本答案、留学生王牌,但它到底牛在哪?当然不只是好找工作、薪水香,它还藏着一个给留学生的“隐藏大礼包”——超长的OPT延期政策,这可是实打实能帮你留下来工作的“续命”神器!学的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硬核技能,让你未来发展更有底气。想知道哪些神仙专业属于STEM,它到底适不适合你?这篇文章给你扒得明明白白!

小编划重点
这篇文章有点长,但全是干货!咱们不聊虚的,只说对留学生最实在的东西。如果你正纠结选专业,或者对毕业后的去留感到迷茫,花几分钟看完,保证你对STEM专业的理解能上一个新台阶。记住,选专业是大事,信息差可能直接决定你未来几年的路好不好走!

留学生王牌!STEM专业到底牛在哪?

刚开学那会儿,我和我的室友小希,俩人经常在宿舍深夜卧谈。我们都是怀揣着“美国梦”来的,但画风却截然不同。

我读的是传媒,每天赶due,读各种理论,写paper写到头秃,一心想着毕业后能进个大厂做品牌。小希呢,是CS(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我们聊天时,她嘴里蹦出来的都是我听不懂的词:Python、算法、机器学习… 她每天也是忙得脚不沾地,但忙的是一行行敲代码、做项目。

转折点发生在大三的招聘季。我海投了上百份简历,收到的面试寥寥无几,好不容易拿到一个面试,HR姐姐还特别委婉地问我:“你没有美国身份,我们需要为你申请工作签证,你知道这个过程有多复杂吗?”那一刻,我心凉了半截。

反观小希,她还没毕业,手里已经握着三个大厂的实习offer了,其中一个还是我们都梦想进入的谷歌。我羡慕地问她:“你们CS专业找工作也太容易了吧?”

小希摇摇头,说了句让我醍醐灌顶的话:“专业确实有优势,但对我们留学生来说,最大的优势不是薪水,而是我的专业属于STEM。我有3年时间找工作、抽H-1B工签,而你只有1年。这多出来的2年,才是我们留下来最大的底气。”

从那天起,我才真正开始研究这个被传得神乎其神的“STEM”。它到底是个啥?为什么能成为留学生的王牌?今天,咱就把它扒个底朝天。

王牌福利一:超长待机!OPT延期这个“隐藏大礼包”

先来解释一下小希说的那个“续命神器”——OPT延期。

所有留学生毕业后,都可以申请一个叫做OPT(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的东西,说白了就是美国政府给你一个合法的实习许可,让你能在美国找工作,积累经验。常规的OPT时长是12个月,也就是1年。

问题来了,如果你想长期留在美国工作,就必须抽中H-1B工作签证。这个H-1B,家人们,那叫一个卷生卷死!根据美国移民局(USCIS)公布的数据,2024财年(也就是2023年申请的),有超过78万份注册申请,争夺仅仅8.5万个名额。中签率低到令人发指,只有14.6%左右。一年只有一次抽签机会,如果你在12个月的OPT有效期内没抽中,就得打包回家了,非常残酷。

这时候,STEM专业的“隐藏大礼包”就闪亮登场了!

如果你的专业被认定为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那么恭喜你,在12个月的常规OPT用完之后,你还可以申请一个长达24个月的延期!

12 + 24 = 36个月!整整三年!

你敢信吗?这意味着你比非STEM专业的同学,多了足足两年时间。这两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你至少有3次抽H-1B的机会,而别人只有1次。这中签的概率一下就从“听天由命”变成了“可以争取”。我身边就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学姐Sarah是统计学硕士,毕业后进了一家数据分析公司。她第一年抽H-1B没中,当时特别焦虑。但因为专业是STEM,她顺利申请了延期,第二年、第三年接着抽,终于在第三年,也就是OPT快用完的时候抽中了!她后来感慨说:“如果没有那24个月的延期,我第一年失败后就只能回国了,根本等不到逆风翻盘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这三年时间也给了你一个巨大的缓冲期。你不用在毕业后火急火燎地随便找个工作将就,你有更充足的时间去寻找自己心仪的、愿意为你Sponsor H-1B的好雇主。这对刚出校门的毕业生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

王牌福利二:薪水香 & 饭碗稳,这是真的!

聊完了身份这个最核心的问题,我们再来谈谈“钱途”,毕竟留学花了大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谁都想毕业后能有个好收入。

STEM专业在薪资待遇上,确实有肉眼可见的优势。这背后是简单的市场供需关系: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但顶尖的STEM人才供给相对有限,企业为了抢人,自然愿意开出高薪。

美国劳工统计局(BLS)的数据就是最好的证明。他们预测在2022年到2032年之间,STEM领域的就业岗位增长速度将是非STEM领域的两倍以上。其中像数据科学家、软件开发工程师、信息安全分析师这些热门岗位的增长率,预计都将超过25%,属于“火箭式”增长。

薪水方面,根据全美大学与雇主协会(NACE)发布的《2023年冬季薪资调查报告》,2023届本科毕业生中,起薪最高的专业几乎被STEM包揽。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平均起薪高达86,315美元,工程类专业紧随其后,平均起薪超过75,000美元。相比之下,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平均起薪大约在5万到6万美元之间。这个差距在一开始就非常明显。

我之前在硅谷的一个朋友,Alex,他是学电子工程(Electrical Engineering)硕士毕业的。毕业后顺利进入了英伟达(NVIDIA)做芯片设计工程师。他第一年的总包(薪水+股票+奖金)就接近20万美元。他说他们组里几乎全是STEM背景的,来自世界各地,大家凭技术说话,公司也非常愿意为他们这些硬核人才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和身份支持。

当然,这并不是说非STEM就赚不到钱,而是STEM专业为你提供了一个更高的起点和更稳定的职业预期。在经济周期波动的时候,企业可能会削减市场、人事等岗位,但核心的技术研发岗位往往是最稳固的,因为这是公司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王牌福利三:硬核技能,让你走到哪里都不怕

除了身份和薪水,STEM还给了你一样更宝贵的东西——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硬核技能。

STEM教育的核心是什么?是逻辑思维、是数据分析能力、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你学习的不是某种特定文化下的知识,而是全世界通用的科学语言和工程方法。比如,你写的代码,在美国能运行,在中国、在欧洲也一样能运行;你建立的数学模型,可以用来分析华尔街的金融数据,也可以用来分析国内电商的用户行为。

这种技能的普适性,给了留学生极大的选择自由和底气。即使你最后没能留在美国,带着这一身本领回国,也绝对是“香饽饽”。

国内的互联网大厂、高新科技企业、金融机构,对于有海外STEM背景的人才求贤若渴。我的一个学长,在美国读的金融工程硕士,毕业后在芝加哥一家量化对冲基金工作了两年,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后来因为家庭原因决定回国,很快就被上海一家顶级的私募机构挖走,职位和薪水都非常可观。

他说:“STEM背景最大的好处就是,你的价值是可以通过作品和项目量化的。我面试的时候,直接把我之前做过的交易策略模型拿出来讲,对方的技术官一听就懂,马上就拍板了。这种‘技术对话’,跨越了文化的隔阂,非常直接高效。”

所以,学习STEM,你投资的不仅仅是一纸文凭,更是一套可以伴随你整个职业生涯、不受地域限制的“硬通货”。

哪些神仙专业算STEM?我该怎么选?

说了这么多STEM的好处,你肯定想知道,到底哪些专业才算STEM呢?这个名单其实比你想象的要长得多!

美国国土安全部(DHS)有一个官方的“STEM指定学位课程列表”,学校也是根据这个列表来确定你的专业是否属于STEM。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看你感兴趣的学校项目官网上有没有明确标注“STEM-Designated”,或者查询这个专业的CIP Code(Classification of Instructional Programs Code)是否在官方列表里。

我在这里给大家列举一些常见和一些你可能意想不到的STEM专业类别:

1. 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类 (T-Technology): 这是STEM里的绝对主力。包括大家熟知的计算机科学(CS)、数据科学/数据分析(Data Science/Analytics)、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s)、人工智能(AI)、网络安全(Cybersecurity)等。这些专业就业面广,薪资高,是很多留学生的首选。

2. 工程类 (E-Engineering): 传统的工科强项,也是人才市场的硬通货。比如电子工程(EE)、机械工程(ME)、土木工程(Civil Engineering)、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 Engineering)、化学工程(Chemical Engineering)等。这些专业培养的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师,应用性极强。

3. 数学与统计类 (M-Mathematics): 这是所有科学的基础,也是当前大数据时代最核心的技能。包括应用数学(Applied Mathematics)、统计学(Statistics)、精算学(Actuarial Science)等。毕业生多去往金融、保险、科技等行业做量化分析、数据建模等高薪工作。

4. 自然科学类 (S-Science): 传统的理科专业,比如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地质学等。这些专业可能更偏向科研,如果想进入工业界,往往需要读到博士学位,但其STEM属性是毋庸置疑的。

5. 惊喜“跨界”类: 这是最值得关注的部分!很多商科、社科甚至艺术设计类的专业,通过增加量化分析、技术应用的课程,也成功申请成为了STEM专业。这给很多背景更多元的同学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 商科里的STEM:金融工程(Financial Engineering)、商业数据分析(Business Analytics)、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市场营销分析(Marketing Analytics)、甚至一些量化金融方向的MBA项目。
  • 社科里的STEM:计算语言学(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s)、地理信息科学(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等。
  • 建筑与设计里的STEM:建筑科学(Architectural Science)、数字媒体(Digital Media)等。

比如,我的朋友就在南加州大学读了市场营销分析硕士,这个项目因为涉及大量的用户数据分析和建模,所以是STEM项目。她毕业后,凭借着自己对市场的理解和过硬的数据分析能力,成功进入了亚马逊做市场增长分析师,同样享受到了3年的OPT。

冷静一下!STEM是你的“菜”吗?

说了这么多,感觉STEM简直是完美选择。但打住!我必须给你泼一盆冷水:STEM虽好,但绝不是适合所有人的万能解药。

在决定投身STEM大军之前,你必须诚实地问自己几个问题。

第一,你对数字和逻辑真的不反感吗?

STEM专业的学习过程是相当“硬核”的。大量的数学、物理、编程课程是家常便饭,作业常常是写几百行代码、做一个复杂的模型、或者在实验室里泡上一整天。如果你一看到公式就头疼,一面对代码就犯困,那这条路走起来会非常痛苦,甚至可能无法顺利毕业。

我认识一个学弟,当初看CS火,硬着头皮转了过去。结果每学期都被算法、数据结构这些课程折磨得死去活来,GPA一路走低,自信心也备受打击。最后他实在撑不下去,还是转回了自己更擅长的设计专业。他说:“虽然失去了STEM的光环,但我找回了学习的乐趣和热情,这比什么都重要。”

第二,你愿意持续不断地学习吗?

科技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今天你学的编程语言,可能三五年后就被新的技术替代了。选择STEM,就意味着你选择了一条“终身学习”的道路。你需要不断地跟进最新的技术动态,学习新的工具和框架,才能保持自己的竞争力。如果你只想毕业后找个安稳的工作“躺平”,那STEM可能不是最好的选择。

第三,你的兴趣和天赋到底在哪里?

千万不要因为别人都说STEM好,就盲目跟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支撑你走过漫长学习生涯的最大动力。如果你对历史、文学、艺术有极大的热情,并且在这方面有天赋,那么在一个你热爱的非STEM领域做到顶尖,你的成就和“钱途”绝不会比一个普通的STEM从业者差。

比如,学传媒的同学,如果能结合现在的数据分析工具去做传播效果评估;学教育的同学,如果能利用AI技术去开发个性化教学软件。这种“非STEM背景 + STEM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在未来的职场上同样会非常抢手。

所以,说了这么多,我不是在劝你一定要选STEM,也不是在劝你放弃STEM。我只是想把利弊都摊开在你面前,让你能做出一个更清醒、更适合自己的选择。

别光听学长学姐、中介老师怎么说,也别被网上的各种“版本答案”带偏了节奏。花点时间,去看看你想申请的那个专业的课程设置,看看那些课程你是不是真的感兴趣;去LinkedIn上找找那个专业毕业的校友,看看他们现在都在做什么样的工作,那是不是你向往的生活。

选择STEM,可以是一条通往理想的捷径,但前提是,那条路上的风景,得是你真心喜欢的。

毕竟,留学这几年,以及未来的几十年,是你自己的人生。找到真正让你发光发热的领域,然后全力以赴,这比任何“王牌专业”的光环都更重要。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6745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