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新西兰留学,解锁了另一种青春

puppy

嘿,你是不是也曾以为,留学就是换个地方继续“卷”?来新西兰之前,我也以为我的剧本是赶due、泡图书馆。但在这里,我的人生好像被按下了慢放键,解锁了全新的B面。我的青春,不再只有绩点和实习,还有周末开着二手车去雪山脚下徒步,在南半球的星空下发呆,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聊着不着边际的梦想。我发现,原来生活可以这么松弛又开阔,成长也不仅仅意味着在学业上拼命。如果你也对这种“一半学习,一半生活”的留学体验感到好奇,想看看怎么在陌生国度找到一个更闪光、更自由的自己,那我的故事,也许能给你一点小小的启发。

来新西兰前,我的留学心态 VS 来新西兰后
心态清单 Before: 必须拿全A、必须进大厂实习、必须在毕业前规划好未来5年、必须参加所有“有用”的社交。
心态清单 After: 也许可以试试B+的快乐、也许咖啡店打工比实习更能看见生活、也许未来藏在下一次周末的徒步里、也许真正的朋友是在星空下聊废话的人。

我在新西兰留学,解锁了另一种青春

嘿,我是LXS.NET的小编,今天想跟你聊聊我的新西兰故事。

还记得来奥克兰的第一个学期,期中周,我几乎是焊死在了图书馆里。那晚,为了赶一个第二天就要交的社会学报告,我对着屏幕敲了快八个小时,眼睛干得像撒哈拉沙漠。窗外突然下起了暴雨,雨点噼里啪啦地打在玻璃上,我抬头看了一眼,整栋楼灯火通明,好像每个人都在为了绩点燃烧自己。

那一瞬间,我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我飞了一万多公里,难道就是为了换一个地方,继续过这种被deadline追着跑、被绩点绑架的生活吗?那种熟悉的焦虑感,和我出国前在北京准备雅思时一模一样。我有点恍惚,甚至开始怀疑留学的意义。

就在我准备低头继续“卷”的时候,旁边一个金发碧眼的本地同学,叫Alex,突然合上电脑,伸了个大大的懒腰,对我说:“Hey, the rain looks amazing. I'm going for a walk to clear my head. See you tomorrow!” 他说完就真的背起包,轻松地走进了雨里。我看着他的背影,愣住了。对他来说,这场雨不是烦人的噪音,而是一个放松的契机。而我,满脑子都是“报告还没写完”。

那一刻,我好像被什么东西狠狠敲了一下。我意识到,我和他之间差的不是语言,不是文化,而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根本态度。我带着一身的“必须”和“应该”来到这里,却忘了看看周围的风景。也许,留学最重要的,不是把过去的自己原封不动地搬过来,而是在一个全新的环境里,有机会打碎重塑,找到一个更自洽、更松弛的活法。这个故事,就是从那一晚开始的。

学习不是“拼命”,而是“开窍”

在国内,我们的学习模式常常是“老师讲,我们记,考试考”。高分,几乎是衡量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我曾经也是这个体系里的优等生,以为只要把这套方法搬到新西兰,就能继续所向披靡。结果,第一学期的成绩单就给了我一记响亮的耳光。

我选了一门市场营销课,期末作业是为一个本地的初创环保品牌做营销方案。我熬了好几个通宵,做的PPT精致无比,数据分析模型套用得天花乱坠,自认为无懈可击。结果,分数只拿了个B。而我们组那个平时看起来“吊儿郎当”,总在讨论周末去哪冲浪的本地同学Liam,他的方案拿了A+。

我实在不服气,鼓起勇气去问教授。教授没有直接说我的方案哪里不好,而是问我:“你真的去了解过这个品牌的目标用户吗?你有没有去他们经常出没的有机市场和海滩,和他们聊过天?你的方案很‘正确’,但它没有灵魂,感觉是在一个没有窗户的房间里凭空想象出来的。”

我一下子就明白了。Liam的方案里,没有复杂的模型,但他真的去那个品牌的用户社群里待了一周,和几十个人聊过天,甚至还跟着他们参加了一次海滩清洁活动。他的洞察,都来自于这些活生生的人。在这里,学习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你把脚踩在泥土里。它不只考验你的智商,更考验你的好奇心、同理心和行动力。

新西兰的教育体系就是这样,特别强调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和实践应用。根据“教育新西兰”(Education New Zealand)的官方数据,新西兰在“未来技能教育”方面全球领先,其教育系统常年在“经济学人智库”的全球未来教育指数(Worldwide Educating for the Future Index)中名列前茅。这里的课堂,很少有老师一言堂地讲满两小时,更多的是小组讨论(Group Discussion)、案例分析(Case Study)和课堂辩论(Debate)。期末的考核方式也五花八门,一个学分的构成可能是30%的论文、20%的课堂展示、20%的小组项目,再加上30%的期末考试。这种设置逼着你必须全程参与,而不是考前抱佛脚。

我慢慢学会了放下对“标准答案”的执念。在课堂上,我不再害怕提问,哪怕问题听起来很傻。我开始享受和不同背景的同学一起头脑风暴,他们的视角总能给我带来惊喜。我发现,当学习不再是为了一个冷冰冰的分数,而是为了解决一个真实的问题时,那种驱动力和成就感是完全不同的。我的绩点或许没有达到曾经执着的“全A”,但我知道,我的大脑被真正地激活了,我“开窍”了。

生活不止“苟且”,还有二手车和星空

如果说学术上是“开窍”,那生活上就是彻底的“放飞”。来新西兰,你很快会发现,这里最大的“奢侈品”,就是自然。而想要拥抱这份奢侈,一辆车几乎是必需品。

我花了3500纽币(大约人民币1万6)从一个即将毕业的学长手里买下了一辆2008年的丰田Auris。车身有点小刮痕,内饰也旧旧的,但我拿到车钥匙的那一刻,感觉自己拥有了全世界。它不再是一个冰冷的交通工具,而是我探索这个国家的“魔毯”。

我的周末剧本从此被彻底改写。不再是宅在公寓刷剧、点外卖,而是和朋友们一拍即合,说走就走。我们开车三小时去科罗曼德半岛的教堂湾,在退潮时分穿过巨大的石拱门;我们去汤加里罗国家公园,在“末日火山”的徒步道上走得两腿发软,但看到翡翠色的火山湖时,觉得一切都值了;我们甚至在学期结束后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南岛环游,在蒂卡普湖(Lake Tekapo)边,躺在车顶上看银河。那里是全球最大的暗夜保护区之一(Aoraki Mackenzie International Dark Sky Reserve),肉眼可见的星辰像打翻的钻石,多到让人失语。在那样的星空下,你会觉得个人那点关于绩点、实习的烦恼,渺小到不值一提。

这种生活方式在新西兰是常态。这里的“Kiwi”(新西兰人自称)们,对户外活动有着近乎狂热的爱。根据新西兰体育局(Sport New Zealand)2022年的调查,超过70%的成年新西兰人每周至少参加一次体育或娱乐活动,其中步行和徒步是最受欢迎的项目。新西兰全国有超过950个木屋(Hut)散落在各大国家公园的步道上,由环保部(DOC)维护,为徒步者提供庇护。你只需要花几十纽币预订一个床位,就能在山野里住上一晚。

这种“一半学习,一半撒野”的生活,让我整个人都松弛下来。我不再用“有没有用”来衡量一件事。开车去海边发呆一整个下午,有没有用?没有。但很快乐。花一个周末去爬山,浑身酸痛,有没有用?没有。但很值得。我开始理解,生活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通往某个目标的手段。成长也不仅仅是履历上又增加了一行实习经历,更是你的双脚丈量了多少土地,你的眼睛看过了多少风景,你的内心变得有多么开阔和自由。

朋友不靠“饭局”,靠篝火和真心话

出国前,我妈千叮咛万嘱咐,要我多和“优秀”的人交朋友,多混“圈子”,拓展“人脉”。我曾经也以为,留学社交就是参加各种高大上的酒会,和西装革履的人交换名片。

来了之后才发现,在这里,最真挚的友谊,往往诞生于最朴素的场景里。

我的朋友们,来自世界各地。德国来的Lukas,严谨又幽默,能把任何复杂的哲学问题讲得像个段子;巴西来的Isabella,热情奔放,随时随地都能跳起桑巴;日本来的Yuki,安静内敛,却做得一手好吃的关东煮。我们是在学校的徒步俱乐部认识的。

我们的社交活动,不是在高级餐厅的饭局,而是在某个朋友家的后院,开一场Potluck Party(百乐餐)。每个人带一个自己国家的特色菜,Lukas带了德国香肠和土豆沙拉,Isabella烤了巴西芝士面包,Yuki煮了关东煮,我则贡献了一大盘番茄炒蛋和可乐鸡翅。我们盘腿坐在草地上,用蹩脚的英语夹杂着各种语言的单词,聊着天南地北。聊各国的文化差异,聊未来的梦想,聊最近遇到的烦心事,甚至聊哪个国家的零食最好吃。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们在一个允许生火的海滩露营。我们围着篝火,没有信号,没有手机,只有噼啪作响的火焰和满天繁星。Lukas突然很认真地问我们:“如果钱不是问题,你们最想做什么?” Isabella说她想回巴西开一个流浪动物救助站;Yuki说她想开一家小小的书店咖啡馆;我说我想当一个旅行作家。那一刻,没有人评判你的梦想是否“现实”,是否“有前途”。我们分享的是最真实、最不设防的自己。

新西兰是一个移民国家,文化多元性是刻在骨子里的。根据新西兰统计局(Stats NZ)的数据,超过四分之一(约27.4%)的新西兰常住人口出生在海外。在奥克兰,这个比例更是高达近40%。走在校园里,你能听到各种各样的语言。这种环境天然地鼓励你打开自己,去接触和理解不同。你会发现,原来世界上有那么多不同的活法,成功也不是只有一条路。这种跨文化交流带给你的冲击和滋养,是任何一本书都无法给予的。

成长不是“履历”,是敢于“不务正业”

在国内时,我的大学生活被一份清晰的“成功路线图”规划着:大一刷绩点,大二考证,大三进大厂实习,大四拿offer。每一步都不能错。

在新西兰,我却干了很多“不务正业”的事。为了赚点生活费,也为了更好地融入本地生活,我找了一份在咖啡店打工的兼职。根据新西兰移民局的规定,国际学生在上课期间每周最多可以工作20小时,假期则可以全职工作。

我工作的咖啡店老板是一位叫Sarah的女士,她教我如何打奶泡,如何做一杯完美的Flat White(新西兰的国民咖啡)。我的工作内容就是点单、做咖啡、和客人聊天。一开始我很紧张,怕自己口语不好,怕做错事。但客人们都非常友好,他们会耐心地听我说完,会对我这个努力学习的中国留学生报以微笑。我在这里认识了住在附近社区的各种各样的人:每天早上都要一杯双份浓缩的律师,下午来写小说的自由作家,周末带着孩子来吃甜甜圈的夫妇……

这份工作,没有写进我后来求职的简历里,但它教会我的东西,比任何一份实习都多。我学会了如何与完全不同背景的人轻松地交流,学会了在忙碌中保持冷静和微笑,也真正感受到了Kiwi那种友善、随和的社区文化。我的英语口语,也是在这里突飞猛进的。

我还利用假期,去了一个叫Tiritiri Matangi的鸟类保护区小岛做了两周志愿者。工作很简单,就是维护步道,记录鸟类数量。每天和各种珍奇的鸟儿打交道,听着它们清脆的叫声,感觉整个灵魂都被洗涤了。新西兰是全球最注重环保的国家之一,有近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是受保护的自然保护区。志愿服务(Volunteering)在这里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文化,根据新西兰志愿服务组织(Volunteering New Zealand)的报告,超过50%的新西兰人每年都会参与某种形式的志愿工作。

这些“不务正业”的经历,让我跳出了那个只关注个人成就的狭窄视野。我开始关心社区,关心环境,关心那些比个人得失更宏大的东西。我发现,一个人的价值,不只体现在他赚了多少钱,在多大的公司工作,更体现在他是否对这个世界怀有善意和好奇,是否愿意为自己热爱的东西付出时间和精力。

所以,如果你也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国度,别急着把自己的日程表填满。

去买一辆又破又便宜的二手车吧,它会带你去任何你想去的地方,给你最纯粹的自由。

别总想着去“拓展人脉”,去参加一次徒步,或是在青年旅社的厨房里,和一个陌生人聊聊他家乡的故事,你会收获更真诚的友谊。

放下你那份完美的“五年计划”,去海边坐一个下午,或者干脆找个地方躺下看看南半球的星星。很多时候,人生的答案,不在于拼命向前冲,而在于你懂得在什么时候,给自己按一下暂停键。

留学不是一场竞赛,它更像是一场探险。最重要的不是你最终抵达了哪个“成功”的彼岸,而是你在这条路上,看到了多少不一样的风景,最终,成为了一个怎样闪闪发光的自己。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