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中国海大,我们一起规划未来城市

puppy

嘿,你是否也曾想象过,未来的城市会是什么样子?在中国海大,我们不只在想,更在动手创造。我们关注的,是那些与蓝色海洋紧密相连的未来城市。在这里,你将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伙伴一起,探索如何用智慧科技和可持续理念,去打造更具韧性的海岸家园,让城市与海洋和谐共生。这不只是一门学科,更是一份对未来的共同约定。如果你也对这个话题充满热情,那就快来看看我们的故事吧,期待与你一起,在青岛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描绘我们共同的未来蓝图!

来海大前,你需要知道的几件事
? 为什么是“未来城市”?
这不只是盖楼修路。我们聊的是如何让城市像一个生命体,能呼吸、会思考,尤其是在大海边,如何与潮汐、风暴和谐相处。
? 你会学到什么?
不只是理论!你会接触到最酷的科技,比如用无人机监测海岸线,用大数据预测台风路径,还会学习“蓝碳”“韧性城市”这些正在改变世界的理念。
? 为什么是中国海大(OUC)?
因为我们在“现场”!青岛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海岸城市实验室”,而中国海大正是这个实验室的核心大脑。在这里,学习和实践无缝衔接。
? 这对你意味着什么?
你将拥有的不只是一纸文凭,而是一套解决未来问题的思维和技能。无论你来自哪个国家,气候变化、城市发展都是我们共同的挑战,你将成为那个能提供“蓝色方案”的人。

嘿,朋友!我是你在 lxs.net 的老朋友,今天想跟你聊一个有点酷的话题。

还记得去年夏天,我雅加达的朋友 Leo 给我打视频电话时的表情吗?他指着窗外,无奈地说:“看,又淹了。” 窗外,他家门口那条熟悉的街道已经变成了一条小河。他说,这在雅加达的雨季越来越常见。作为一座正在下沉的沿海都市,海平面上升和极端降雨对他们来说,不是新闻里的标题,而是每年都要上演的“水上威尼斯”生活剧。

挂了电话,我看着窗外青岛的海,突然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我们这一代人,真的只能被动接受这样的未来吗?我们谈论未来,谈论梦想,但如果我们的家园都变得如此脆弱,那梦想的根基又在哪里?这个问题,对于我们这些来自世界各地、很多都成长于海滨城市的留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它不是一个遥远的学术问题,而是关乎我们家人、朋友和我们自己未来的切身之痛。

也正是在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为什么我在中国海洋大学(OUC)的教授总说:“我们研究海洋,更是为了守护人类的家园。” 在这里,规划未来城市,尤其是一座能与海洋和谐共生的城市,不只是一门专业,更像是一场全球年轻人共同参与的行动。而这场行动的“大本营”,就在我们脚下的这座城市——青岛。

青岛:一座漂浮在海上的“未来城市实验室”

你第一次来青岛,可能会被它的“颜值”吸引。红瓦绿树,碧海蓝天,还有带着德国风情的百年建筑。但你住久了就会发现,这座城市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它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关于未来海岸城市发展的巨型实验室。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一场暴雨过后,有些城市变成了“海洋”,而青岛的路面却相对干爽?这背后藏着一个很酷的概念——“海绵城市”。青岛是中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一。这个想法很简单,就是让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能吸水、蓄水,需要时再把水“释放”出来利用。听起来很棒对吧?

这可不是说说而已。就拿离我们学校不远的李沧区来说,那里有一片占地超过300公顷的院士港。他们的地面铺设的不是普通的水泥,而是透水砖;绿地被设计成下沉式的,可以收集雨水;甚至还有专门的雨水花园和蓄水池。根据青岛市发布的数据,到2023年,全市已经建成了超过200平方公里的“海绵”区域。这意味着每年可以多利用数千万立方米的雨水资源,大大减轻了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也减少了内涝的风险。当你走在这样的街区,你脚下的每一块砖,身边每一片草地,都在悄悄地为城市的“韧性”做着贡献。

这还只是“实验室”的一角。你坐车往西走,会发现一个叫做“中德生态园”的地方。这里简直就是未来城市的一个微缩模型。园区里的建筑,超过95%都是节能建筑。其中最有名的是“被动房”技术体验中心,它几乎不需要主动的供暖和制冷,仅靠建筑自身的设计和材料,就能全年保持舒适的温度。数据显示,一栋“被动房”比普通建筑能节省超过90%的能源。园区还铺设了综合管廊,把电力、通信、燃气、供水等各种管线都收纳到地下隧道里,彻底告别了“马路拉链”和蜘蛛网一样的电线。这个占地11.6平方公里的园区,就像是把我们对未来城市的所有美好想象,都变成了现实。

为什么我要跟你说这些?因为在中国海大,这些案例不是写在书本里的遥远故事,而是你出门就能看到、摸到的真实环境。你的教授可能就是这些项目的顾问,你的学长学姐可能就在这些园区里实习。在这里,城市本身就是你最大的课堂,它每天都在向你展示着,人类如何用智慧和技术,与自然更好地相处。

中国海大:我们不只研究海洋,我们研究如何与海洋共生

聊完了城市,我们再把目光拉回到我们的学校——中国海洋大学(OUC)。很多人一听校名,可能会觉得我们就是研究海洋生物或者开船的。哈哈,这可就太小看我们了。OUC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把对海洋的理解,渗透到了城市规划、工程技术、环境保护等方方面面。

在国际上,OUC的海洋科学和地球科学常年稳居全球前列。根据最新的“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ShanghaiRanking's Global Ranking of Academic Subjects),OUC的“海洋科学”学科连续多年位列世界第一。这意味着,你在这里接触到的,是这个领域最前沿的知识和最顶尖的头脑。但这不仅仅是排名,更是一种能力。

比如,学校的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听起来很高深,但他们做的事情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利用卫星遥感和数值模型,可以精准预测台风路径和风暴潮的强度。这几年,你有没有发现天气预报越来越准了?背后就有这些科研人员的功劳。他们的数据模型,可以让一座沿海城市提前几十个小时做好防灾准备,疏散人员、加固堤坝,拯救无数生命和财产。去年,超强台风“杜苏芮”来袭时,国家海洋预报中心发布的精准预警,其背后就有海大科研力量的支持。

还有更酷的。OUC有一个由吴立新院士领衔的“透明海洋”大科学计划。这个计划的目标,是建立一个覆盖全球海洋的立体观测系统,简单说,就是给海洋做一次彻底的“CT扫描”,让我们能实时“看清”海洋内部的温度、盐度、流向等变化。这个计划已经布放了数千台深海观测设备,构建了全球最大的区域海洋观测网。这有什么用呢?用处太大了!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预测全球气候变化,指导远洋航行和渔业生产,甚至在发生海底地震时,能为海啸预警争取到宝贵的几分钟。当你在这里学习,你接触的不仅仅是课本知识,而是参与到这样宏大的、能改变人类认知边界的科学计划中。

这些“硬核”科技,最终都会落地到我们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工程学院的教授们正在研究新型的海岸防护技术,他们不再是简单地修建高高的水泥堤坝,而是模仿红树林的结构,设计出既能有效削减海浪能量,又能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的生态海堤。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团队,则在研究如何利用海洋微生物来净化被污染的近岸海水,让我们的海滩更干净,海水更清澈。在这里,你会发现,每一个学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回答着那个终极问题:我们如何建造一座能与海洋和谐共生的未来城市?

“智慧科技”与“蓝色固碳”:你将掌握的未来密码

那么,在海大学习规划未来城市,具体会接触到哪些“黑科技”和新理念呢?我给你举两个例子,它们就像你打开未来之门的两把钥匙。

第一把钥匙,叫做“智慧科技”。这可不是空洞的词。在青岛,一个覆盖全市的“城市大脑”正在高速运转。它汇集了交通、气象、医疗、治安等各个方面的数据。举个例子,在旅游旺季,栈桥、五四广场这些地方人山人海。“城市大脑”可以通过分析手机信令、交通摄像头数据,实时监测人流密度。一旦密度超过警戒线,系统就会自动向管理部门发出预警,并推送交通疏导方案,甚至可以调整周边道路的红绿灯时长,快速疏散车流和人流。这一切都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悄无声息地发生。

在海大,你会学到这些技术背后的原理。你会学习如何使用无人机搭载高光谱相机,快速勘测海岸线的侵蚀情况;你会学习如何处理和分析卫星传回的海量数据,评估一个区域的生态健康状况;你甚至会参与到开发预测模型中,通过人工智能算法,模拟在不同的城市规划方案下,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热岛效应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些技能,让你不再是一个纸上谈兵的规划师,而是一个能用数据说话、用技术解决问题的未来工程师。

第二把钥匙,是一个更迷人的概念,叫做“蓝碳”(Blue Carbon)。我们都知道森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是“绿碳”。而“蓝碳”指的是利用海洋生态系统来吸收和储存碳。红树林、海草床、盐沼这些近海的“草地”和“森林”,它们的固碳效率是陆地森林的几十倍!这是一个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超级武器。

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同时拥有这三大蓝碳生态系统的国家之一,而OUC正是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先锋。学校的科研团队正在全国沿海地区开展“蓝碳”资源的调查和评估。他们研究如何修复退化的海草床,如何科学种植红树林。最新的研究数据显示,中国近岸湿地生态系统每年的碳汇量(也就是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可以达到上千万吨,这是一个巨大的潜力。在课堂上,老师会告诉你,未来的城市规划,绝不只是在陆地上画格子。海岸线的设计,湿地的保护与修复,都将成为城市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一环。你设计的可能不只是一栋建筑,而是一片能“吃掉”二氧化碳的海岸生态公园。这不是很酷吗?

不只是听课:你的想法,在这里可以变成现实

说了这么多,你可能会觉得,这些听起来都很棒,但会不会离我很远?在海大最棒的一点就是,它提供了无数机会,让你把脑子里的想法变成现实。

学校每年都有各种级别的创新创业竞赛,比如“挑战杯”“互联网+”等等。在这里,只要你有好的想法,就可以组建团队,申请经费和实验室,还会有专业的老师来指导你。我认识的一个学长,他的团队就设计了一款小型波浪能发电装置,可以安装在近海的养殖渔排上,为渔民提供清洁电力。这个项目不仅在比赛中拿了全国金奖,现在已经有公司在和他们洽谈技术转化了。

学校还和很多企业、政府机构有紧密的合作。青岛市规划局、海洋局,还有像海尔、海信这样的大公司,都是我们的“邻居”和合作伙伴。这意味着你有很多机会去实习,亲身参与到真实的项目中。你可能参与到青岛地铁新线路的环境影响评估,也可能参与到一个智慧社区的物联网系统设计,甚至可能跟着科考船出海,去采集第一手的海洋数据。

我们国际学生在这里也从不是“外人”。学校有各种各样的文化交流活动和学生社团。你可以和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一起,从不同的文化视角来探讨城市问题。我参加过一个由中外学生组成的城市观察社团,我们每个月都会选一个主题,比如“老城区的活化”“海滨步道的公共空间设计”,然后一起去实地探访,拍摄纪录片,最后举办分享会。在这个过程中,你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跨文化的友谊和全新的看世界的方式。

在海大,学习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你会被一群和你一样,对未来充满好奇心和行动力的人包围。我们一起上课,一起泡图书馆,也一起在海边,为了一个项目争论到深夜。这种氛围,会推着你不断向前走。

所以,我的朋友,回到最初那个关于雅加达的问题。我们能为像Leo那样的朋友,为我们自己正在或将要面临挑战的家园,做些什么呢?

答案可能不是一个简单的词,而是一系列行动的开始。也许,可以先从了解一座城市的呼吸开始。下次你在海边散步时,别只顾着拍照。你可以试着想一想:脚下的防波堤是怎样设计的?远处的港口是如何做到让成千上万个集装箱高效运转的?这片沙滩,在一百年前是什么样子,一百年后又会变成什么样?

如果你开始思考这些问题,并且渴望找到答案,甚至亲手去创造答案,那么,来中国海大吧。在这里,在青岛这座美丽的城市,我们不只是在等待未来,我们正在一起,亲手规划和建造它。这不只关乎你的学业和职业,更关乎我们共同的、蓝色的未来。期待在海大的校园里,看到你的身影!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