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复读生!多所名校关闭重考大门

puppy

嘿,在国外读书的你,还记得当年挤高考独木桥的紧张日子吗?现在国内的“内卷”又升级了!最近,华中科大、武大等多所名校纷纷宣布,开始对复读生关上大门,不再招收或限制招收复读考生。这意味着高考越来越像“一锤子买卖”,考砸了想再来一次的机会正变得越来越渺茫。这背后到底是为了保证教育公平,还是另有隐情?这项变革又会对未来的学弟学妹们产生多大的影响?看完你可能会有点感慨,当年我们至少还有退路,而现在的他们,选择或许真的不多了。

文章核心速览
嘿,朋友们!国内高考圈又出大事了。华中科大、武大等一票985名校开始对复读生说“不”,这意味着高考这条路,以后可能真的没有回头箭了。这篇文章会带你深扒一下这背后的原因、对未来考生的影响,以及我们作为过来人,能从中看到些什么。看完你可能会庆幸,我们当年至少还有一条叫“复读”的退路。

哈喽,各位在lxs.net奋斗的兄弟姐妹们!

上周五深夜,我正泡在图书馆里,为一篇该死的2000词论文挠头。手机屏幕突然亮了,是我国内正在读高三的表弟发来的消息,就短短几个字:“姐,我心态崩了。”

我心里一咯噔,以为他模拟考又没考好。结果他发来一个链接,标题赫然写着《华中科技大学2024年招生章程:仅招收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他最想去的学校,就这么明确地把“复读生”三个字拒之门外了。

他语音里的声音都带着哭腔:“姐,我现在压力好大,感觉高考就是一次性的,考砸了就全完了,连重来一次的机会都没有了。”

挂了电话,我看着窗外陌生的城市夜景,突然有点恍惚。我们这群在海外求学的人,虽然也天天喊着due、quiz、presentation压力大,但回想起当年挤高考独木桥的日子,是不是也曾有过一个念头——“大不了,明年再来”?这个想法就像一张安全网,给了我们失败的勇气。可现在,这张网,正在被悄悄地抽走。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国内这场正在悄然发生的教育变革,看看它到底意味着什么。

风暴来了:名校们关上了哪扇门?

这件事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个例。就像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越来越多的顶尖学府加入了这个行列。

打头阵的就是华中地区的几所王牌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在今年的招生章程里,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部分专业(类)仅招收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紧接着,隔壁的武汉大学虽然没有一刀切,但也规定了其“强基计划”只面向应届生。你可能觉得“强基计划”只是小部分,但这个信号已经非常强烈了。

这股风很快就吹遍了全国。我们来盘点一下,根据最新的公开信息:

  • 北京师范大学: “强基计划”明确要求是应届毕业生。
  • 四川大学: 同样是“强基计划”,对复读生关上了大门。
  • 中南大学、重庆大学等: 都在部分特殊招生计划中,强调了“应届生”身份。

甚至一些省份也开始在省级层面出手。比如贵州省,早就规定了“往届生报考,录取分数要比应届生高10分”。云南、四川等地也出台过类似的地方性限制政策。这已经不是单个学校的行为了,而是一种趋势,一种自上而下的变革。

你可能会问,复读生群体到底有多大,值得这么大动干戈?数据可能会让你吓一跳。虽然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精确官方统计,但根据各大教育机构和媒体的估算,每年的高考大军中,复读生的比例大概在15%-20%之间。2023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是1291万,算下来复读生可能有近200万甚至更多。这是一个比很多欧洲国家总人口还要庞大的群体。他们中的很多人,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差生”,反而有很多是考上了211甚至985,但因为不满意学校或专业,选择“回炉重造”的高分考生。

现在,这些名校的举动,等于直接对这数百万怀揣着“再拼一年,冲刺清北”梦想的考生说:Sorry,这条路可能走不通了。

这到底是为什么?一场关于“公平”的博弈

每当有大变革,大家最关心的就是“为什么”。学校官方给出的解释通常很“官方”,比如“为了维护教育公平”、“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等等。但我们拨开云雾看本质,这背后其实是一场复杂的博弈。

最核心的关键词,就是“教育公平”。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一个来自普通县城高中的应届生小明,拼尽全力考了650分,这分数本来稳上一个不错的985了。但同时,有一个已经在某211大学读了一年的复读生小强,他利用大学更自由的时间和更成熟的心智,也回来考试,考了655分。在“分数至上”的规则下,小强就把小明的名额给“挤”掉了。这对小明公平吗?

这就是很多政策制定者考虑的问题。复读生,特别是高分复读生,他们多了一年的备考时间,知识储备和应试技巧都比应届生更有优势。这种“降维打击”让很多应届生感到压力山大。清华大学的一位教授就曾公开表示,一些“高考工厂”通过招揽高分复读生来刷榜,不仅抢占了优质教育资源,也加剧了整个社会的分数焦虑,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说到“高考工厂”,就不得不提两个如雷贯耳的名字:河北的衡水中学和安徽的毛坦厂中学。这些学校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复读生,其中不乏已经考上名校的学生。2017年,《中国青年报》就曾报道过,衡水中学的复读生中,有超过100人高考分数过了600分,他们回炉的目标只有一个——清华、北大。这种模式虽然创造了升学神话,但也让教育变得越来越像一场“军备竞赛”,学生们不再是为了求知,而是在无尽的刷题和考试中内卷。

限制复读生,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给这种愈演愈烈的“内卷”降降温。国家近几年一直在推行“双减”政策,目的就是减轻学生负担,让他们从题海中解脱出来。而限制复读,可以看作是“双减”在高中阶段的延伸。它传递出一个信号:人生不是只有高考一条路,一次考试的成败也不应该定义你的一生。与其耗费一年青春去刷那几分,不如去看看更广阔的世界。

当然,也有反对的声音。他们认为,复读是给了那些因为偶然失误(比如生病、紧张)而没考好的学生一次纠错的机会,是底层孩子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一刀切地禁止,是不是也剥夺了他们追求梦想的权利?这场关于“公平”的讨论,可能永远没有标准答案。

退路被堵死,未来的学弟学妹们怎么办?

无论背后的原因多么复杂,结果是实实在在的:高考,正变得越来越像一场“一锤子买卖”。这条曾经的退路被渐渐堵上,对未来的考生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首先,是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当你明确知道自己只有一次机会时,每一次模拟考、每一次失误,都会被无限放大。那种“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紧绷感,会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他们整整三年。我们当年高考前也会失眠,也会焦虑,但心底里总有个声音说“没事,大不了再来一年”。现在的孩子们,可能连这点自我安慰的余地都没有了。

其次,选择的容错率大大降低。填报志愿会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键。以前,专业不理想?学校不满意?没关系,退学复读。现在,一旦选错,可能就意味着要在这个自己不喜欢的领域里待上四年,甚至更久。这要求学生们在17、18岁的年纪,就要对自己的未来有更清晰的规划和认知,但这对于一个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年轻人来说,何其困难。

还记得那个被称为“高考钉子户”的广西考生唐尚珺吗?他从2009年开始,连续参加了15次高考,从一个只能上专科的分数,一路考到能上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程度,只为了圆自己的“清华梦”。他的故事非常极端,但也反映了那个时代里,复读所承载的“逆天改命”的希望。在新的规则下,唐尚珺式的故事,或许将再也不会上演。一个时代,就此落幕。

那么,当这条路越来越窄,学生们会去向何方?

一部分学生可能会“退而求其次”,接受自己第一次的高考结果,即便不那么完美。另一部分家庭条件允许的学生,则可能会把目光投向海外。当国内的竞争白热化到没有回头路时,出国留学就从一个“加分项”变成了另一个重要的“Plan B”。这或许会让我们这些留学生网站的用户群体,在未来几年里,看到更多更年轻的面孔。

写在最后:我们这代人,或许是幸运的

聊了这么多,心情有点复杂。一方面,为国内的学弟学妹们捏一把汗,他们要面对的是一个规则更严苛、压力更巨大的赛场。另一方面,也为我们自己感到一丝庆幸。

我们这代留学生,很多人也是从高考的千军万马中杀出来的。我们经历过它的残酷,也享受过它(相对)公平的一面。最重要的是,我们成长在一个“选择”还算比较多的年代。考得不好,有复读这条退路;国内卷不动了,有出国这条出路。

现在,当其中一条重要的退路正在关闭时,我们更应该告诉未来的学弟学妹们什么?

我想,如果是我那个心态崩了的表弟,我会告诉他三句话:

第一,拼尽全力,不留遗憾。既然规则变了,那就把每一次考试都当成最后一次来对待,把你能做的都做到极致。

第二,接受不完美。人生不是轨道,而是旷野。一次考试决定不了你的一生。条条大路通罗马,就算没能去到最想去的那个“罗马”,沿途的风景也同样精彩。

第三,把世界看大一点。高考只是一个起点,不是终点。在你埋头刷题的时候,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不同的评价体系、不同的生活方式。就像我们,选择了留学,看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这本身就是一种成长。

看着他们,再想想我们自己。是不是突然觉得,能有机会在异国他乡的图书馆里,为下一个due通宵奋斗,虽然辛苦,但本身就是一种奢侈的幸福?因为我们至少拥有选择的自由。

为国内的考生们加个油吧。也为正在奋斗的我们自己,加个油。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