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编碎碎念:排名食用指南 |
|---|
| 家人们,看排名前先冷静一下!QS排名每年都有新算法,名次波动很正常。把它当成一个选校的“参考消息”,而不是“最终判决书”。你的专业排名、导师匹配度、城市生活成本、未来就业机会……这些都比综合排名上下的几个名次重要得多!千万别因为梦校降了几名就心态崩了,也别因为一个学校排名猛冲就盲目跟风。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
QS最新排名发布!你的梦校是升是降?
“出了吗?出了吗?”
凌晨一点,我的留学申请群里突然炸开了锅。一张像素模糊的截图被甩了出来,上面赫然是几个大学的名字和上下浮动的箭头。紧接着,各种链接、惊叹号和哭泣的表情包开始刷屏。是的,让无数准留学生魂牵梦绕、心跳加速的——QS世界大学排名,又双叒叕发布了!
我仿佛能看到屏幕那头,一个叫小A的同学,正紧张地搓着手,在长长的榜单上一个一个地找着她的梦校。去年排在第25位,今年呢?会不会掉出前30?她已经为这个学校准备了整整两年,刷出了满意的雅思和GRE,文书改了不下二十遍。如果排名掉了,之前的一切努力会不会显得有点可笑?她身边的同学,有的因为梦校排名大涨而开香槟庆祝,有的则因为“滑铁卢”而唉声叹气,甚至开始怀疑人生,考虑是不是要推倒重来,重新选校。
这一幕,是不是像极了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每年的六月,QS榜单的发布,都像是一场席卷全球留学生圈的“腥风血雨”。它不仅仅是一串数字,更牵动着我们的申请策略、父母的期待,甚至是未来的职业路径。那么,今年的战况究竟如何?你的梦校是给了你一个惊喜,还是一个“惊吓”?别急,小编这就带你一起,把这次的榜单翻个底朝天!
铁打的王座与惊人的“黑马”:全球TOP 10大洗牌
今年的榜单,开头就是一个大写的“刺激”!咱们先来看看金字塔尖上的神仙们战况如何。
“宇宙神校”麻省理工学院(MIT)再次向世界证明:你大爷还是你大爷。它已经连续第13年稳坐全球第一的宝座,简直是焊在了王座上。想想看,13年,从我们上小学到大学毕业,MIT就没从那个位置上下来过。这稳定性,不得不服。对于那些手握MIT offer的学神们,小编只想说:请收下我的膝盖!
然而,王座之下,风云突变!最大的惊喜,或者说“黑马”,当属英国的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它像坐了火箭一样,从去年的第6名一跃冲上第2名,直接超越了牛津、剑桥和哈佛,成为了全球第二、全英第一!整个朋友圈都刷屏了:“IC,你是我的神!”
为什么IC能这么猛?QS官方给出的解释是,它在“可持续性”这个新增的评分项上表现极其出色,拿下了近乎满分的成绩,同时在研究影响力和就业成果方面也持续走强。简单来说,IC不仅科研搞得好,还特别有社会责任感,培养出的学生也特别受老板们欢迎。去年还在纠结UCL和IC的同学,今年是不是感觉IC的offer更香了?
几家欢喜几家愁。IC的崛起,也意味着传统豪强的座次发生了变动。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依旧坚挺,保持在第3名。但它的老对手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就有点“小忧伤”了,从去年的第2名滑落到了第5名。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则稳定发挥,位列第4。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则和剑桥并列第5。
另一个让人意外的是,常年稳居前十的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这次竟然被挤出了前十,掉到了第15名。这可是自2015年以来,Caltech首次跌出Top 10。这让不少“理工宅”们心头一紧。不过话说回来,Caltech这种小而精的精英院校,排名波动一下也正常,它的学术硬核程度丝毫没有减弱。
总结一下今年的全球Top 10战况:
1. 麻省理工学院 (MIT) - 美国
2. 帝国理工学院 (IC) - 英国
3. 牛津大学 - 英国
4. 哈佛大学 - 美国
5. 剑桥大学 - 英国
5. 斯坦福大学 - 美国
7.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ETH Zurich) - 瑞士
8. 新加坡国立大学 (NUS) - 新加坡
9. 伦敦大学学院 (UCL) - 英国
10.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UCB) - 美国
看看这个名单,英国大学在前十中占据了四席(IC, Oxford, Cambridge, UCL),表现异常抢眼。而美国虽然依旧强大,但部分学校的轻微下滑也值得关注。这是否预示着全球高等教育的格局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澳洲大学“杀疯了”!集体组团冲进世界前列
如果说今年的榜单要评选一个“最大赢家”,那绝对非澳洲莫属!澳洲大学的表现简直可以用“赢麻了”来形容。去年,澳洲就有3所大学冲进了世界前20,已经让大家惊叹不已。而今年,它们不仅稳住了,还更进了一步!
墨尔本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从去年的第14名上升到第13名,继续领跑澳洲。悉尼大学(The University of Sydney)也从第19名微升至第18名。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同样保持在第19名。三所澳洲顶尖高校,稳稳地占据了世界Top 20的三个席位,这在历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
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这三所学校的排名已经超过了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22)、耶鲁大学(#23),以及中国的清华大学(#20)。手里拿着墨大、悉尼或UNSW offer的同学,今年回国跟亲戚朋友介绍时,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的学校,世界排名前二十哦!”
为什么澳洲大学能集体爆发?这和QS排名指标的调整有很大关系。新的评分体系中,加入了“可持续性”、“就业成果”和“国际研究网络”这三个指标。澳洲大学在这几项上,普遍得分很高。澳洲本身就是一个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大学在这方面的研究自然走在前沿。同时,澳洲大学与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学术机构合作紧密,国际化程度非常高。
更重要的是,澳洲政府和大学近年来为了吸引国际学生,投入了大量资源来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体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也越来越受到全球雇主的认可。比如,悉尼大学和墨尔本大学在“雇主声誉”这一项上,常年位居世界前列。
除了“澳洲三巨头”,其他澳洲八大名校的表现也相当亮眼。澳洲国立大学(ANU)排在第34位,莫纳什大学(Monash University)排在第37位,昆士兰大学(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排在第40位。六所大学进入世界前50,这让澳洲成为了仅次于英美的第三大教育强国。
对于正在考虑留学目的地的同学来说,澳洲的吸引力无疑又增加了几分。优美的自然环境、相对友好的移民政策,再加上现在世界一流的大学排名,谁能不心动呢?
英美老牌名校的“爱恨情仇”
看完了澳洲的“逆袭”,我们再把目光转回传统的留学霸主——英国和美国。这两家的名校,今年上演了一场精彩的“座次争夺战”。
先说英国。前面提到了帝国理工的“封神”和剑桥的“小退步”。伦敦地区简直是内卷的中心。UCL(伦敦大学学院)也表现出色,从去年的第9名保持住了位置,依然是世界前十的守门员。这让“伦敦G5”的招牌更加闪亮了。申请英国,尤其是伦敦学校的同学们,竞争压力恐怕又要加大了。
爱丁堡大学(University of Edinburgh)也从去年的22名上升到了27名,虽然名次有所下降,但依然是苏格兰的绝对王者。曼彻斯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从32名小幅上升到34名。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则从45名上升到了50名。总体来看,英国顶尖大学的地位依旧稳固,但内部的竞争和排名变化也相当激烈。
再来看看美国。虽然MIT和哈佛依然是神一般的存在,但不少美国名校今年都经历了一些“小波动”。
除了前面提到的Caltech跌出前十,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也从第10名掉到了第12名。虽然只是微小的变化,但对于追求完美的“女神校”来说,也足够引起讨论了。
常春藤盟校内部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从12名上升到了11名,离前十仅一步之遥。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从13名上升到了16名。但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则从23名一口气掉到了34名,降幅相当明显。这背后可能与学校的一些内部争议和数据提报方式有关,但对于申请者来说,确实需要多加留意。
整体来看,美国大学的优势依然在于其强大的科研实力和巨大的资金投入。但在国际化、师生比等一些指标上,相较于英国、澳洲的一些学校,可能略有不足。这也提醒我们,美国大学虽好,但在选校时也不能只盯着“藤校”光环,需要更全面地评估。
一个真实的案例:我的一个学弟去年一心只想去哥大,觉得它地处纽约,又是藤校,排名也高。今年看到排名下降,他开始焦虑了。我告诉他,哥大的学术声誉和校友网络并没有因为排名下降而消失。他应该更关注哥大的新闻学院是不是依然顶尖,那里的教授是不是他想跟的,纽约的实习机会是不是他需要的。想明白这些后,他才释然了。
亚洲力量持续崛起,我们的“主场优势”
对于我们中国留学生来说,亚洲大学的表现同样至关重要。好消息是,亚洲顶尖学府的实力依然在线,甚至越来越强。
新加坡国立大学(NUS)继续扮演着“亚洲之光”的角色,稳居全球第8,连续多年进入世界前十。对于想体验中西合璧的教育、享受安全便捷的生活,又不想离家太远的同学,NUS绝对是顶级的选择。
我们中国的大学也表现不俗。北京大学从去年的第17名上升到了第14名,是中国大陆排名最高的学府。清华大学则从第25名重返前二十,位列第20名。复旦大学(#44)、上海交通大学(#45)、浙江大学(#46)也都进入了世界前50。这说明,国内顶尖大学的国际影响力和学术水平,正在获得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对于一些先在国内读本科,再出国读研的同学来说,一个高排名的本科院校背景,无疑会是申请时的一大助力。
香港地区的大学也保持了很高的水准。香港大学(HKU)排名第26位,是香港地区当之无愧的领头羊。香港中文大学(CUHK)位列第47名,香港科技大学(HKUST)位列第60名。对于喜欢快节奏都市生活和国际化氛围的同学,香港依然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留学目的地。
这些亚洲顶尖大学的崛起,给了我们更多的选择。我们不再需要把目光仅仅局限在欧美。在家门口,同样有世界一流的教育资源等着我们。
排名看完了,所以…我到底该怎么办?
好了,洋洋洒洒地分析了这么多,我知道你现在心里可能更乱了。手里的选校名单,是不是感觉又要“大换血”了?别慌,深呼吸,听小编给你说几句大白话。
第一,别把排名当成“圣经”。一个学校从第20名掉到第30名,它的教学楼还在,它的王牌教授还在,它的图书馆藏书一本也没少。学校的本质没有变。排名的算法每年都在微调,就像一场游戏规则不停变化的游戏,一时的上下浮动真的说明不了太多问题。你需要看的,是它近五年的一个整体趋势,而不是为了一年的波动就全盘否定或盲目追捧。
第二,请立刻、马上,去查你的“专业排名”!综合排名看的是学校的整体实力,就像一个全能选手,但你不是要去学它的全部。你要学的,只是其中一个专业。一个学校综合排名50开外,但它的计算机科学或者商科专业可能是全球前10,这才是对你最有价值的信息。QS、U.S. News都有专门的分专业排名,那才是你选校的“核心参考”。
第三,问问你自己,你到底想要什么。你是一个学术咖,梦想着和诺奖得主一起做研究,那你就去查这个学校的教授阵容和科研产出。你是一个社交达人,希望积累广阔的人脉,那你就去研究它的校友网络和地理位置。你希望毕业后能留下来工作,那就去了解这个国家、这个城市的就业政策和产业环境。把这些对你最重要的因素列出来,你会发现,学校的综合排名,可能只排在清单的中间位置。
排名,只是帮你圈定一个范围的工具,它帮你从全球几千所大学里,筛选出几十个值得考虑的选项。但最终的决定,必须由你自己来做。你的未来,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数字能定义的。去选那个让你看到课程设置时会两眼放光的学校,去选那个让你读了学生故事后会心潮澎湃的学校,去选那个让你觉得“嗯,这里就是我未来几年想待的地方”的学校。
选一个你真正热爱的,能让你发光的地方,比什么都重要。
加油,未来的大牛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