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在前面:给刚考完的你 |
|---|
| 这篇文章有点长,但请相信我,它不是一份冷冰冰的留学指南。这是一个“过来人”的故事,里面有我踩过的坑,也有我看到的风景。如果你对未来感到一丝迷茫,对“内卷”感到疲惫,或者只是单纯好奇地球另一端的生活,希望我的分享能给你一个不一样的视角。先深呼吸,放松下来,我们聊聊。 |
嘿,你好呀!我是LXS网站的小编,也是一个曾经和你一样,在高考的独木桥上挣扎过的普通人。
我还清楚地记得查分那个夏天的午后,蝉鸣声吵得人心烦意乱,空调的冷风吹在身上,手心却全是汗。我妈坐在旁边,比我还紧张,嘴里念叨着“没关系,考多少都行”,但紧握的拳头出卖了她。那个瞬间,我觉得自己的人生仿佛被一个三位数的分数彻底定义了。接下来的填志愿,更是像一场精密的计算,多一分浪费,少一分可惜,专业的“钱景”似乎比“前景”更重要。
那段时间,我每天都在刷各种升学论坛,看着“985废物”、“小镇做题家”这些词,一种巨大的无力感包裹着我。难道我们寒窗苦读十二年,就是为了从一个“卷”的战场,奔赴下一个吗?
几年后的今天,我正坐在奥克兰一家海边的咖啡馆里写下这些文字。窗外是帆船点点的怀特玛塔港,海鸥大摇大摆地在路边散步,空气里有咸咸的海风和咖啡的香气。我刚刚结束一门关于海洋生态的研讨课,课上我们和教授为了一个珊瑚白化的问题争得面红耳赤。下周末,我和朋友约好了去北岛的雪山滑雪。回头看,那个曾为分数焦虑到失眠的自己,好像是上辈子的事了。
我想告诉你的是,高考很重要,但它真的不是终点。如果你不想再挤上那座拥挤的桥,想换个地方大口呼吸,那不妨听听我的故事。这不只是一篇留学攻略,更是一份来自南半球的邀请,来看看我是如何在这里,找到另一种人生的可能吧。
换个赛道,原来学习可以不那么“卷”
刚来新西兰的时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不习惯”。
在国内,我们习惯了上百人的大课堂,老师在讲台滔滔不绝,我们在下面奋笔疾书。提问?不存在的,要么是不好意思,要么是觉得会打断老师的节奏。但在新西兰,一切都反过来了。
我读的是奥克兰大学,虽然它也是世界排名前100的名校(根据2024年QS世界大学排名,奥克兰大学位列第68位),但学习氛围却出奇地“松弛”。这里当然也有大课(Lecture),但真正决定你成绩的,是每周十几个人一起上的小班辅导课(Tutorial)。第一次上Tutorial,我整个人都傻了。教授抛出一个问题,大家就七嘴八舌地开始讨论,从美国大选聊到毛利文化,每个人都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哪怕听起来很“奇葩”。
我一个朋友小A,性格内向,刚开始特别不适应。在国内,她一直是那种默默刷题的学霸。有一次,在一门市场营销课上,教授让大家分组做一个关于本地品牌的推广方案。小A的组员有本地的Kiwi(新西兰人),有印度小哥,还有一个德国女生。她第一次体验到什么叫“头脑风暴”,大家背景不同,想法天马行空。她从一开始的插不上话,到后来鼓起勇气提出自己的想法,再到最后作为小组代表上台做Presentation,整个人的自信心肉眼可见地提升了。
期末没有了“一考定终身”的巨大压力,成绩是平时每一次作业、每一次小组项目、每一次课堂发言的累积。教授更看重的是你的思考过程,而不是标准答案。我记得我的媒体学教授,一个和蔼的白人老头,他给我们布置的期末作业是拍一部五分钟的纪录片。他说:“我不在乎你的设备有多专业,拍摄技巧有多牛,我只想看到你眼睛里的世界。”
这种教育模式,核心是把你当成一个独立的思考者,而不是一个知识的接收器。根据新西兰教育部门的数据,这里的大学普遍保持着较低的师生比,像坎特伯雷大学,师生比大约在1:17,这意味着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更多的关注。你随时可以敲开教授办公室的门,和他喝着咖啡聊你的论文,甚至聊你的人生困惑。他们是你的老师,更像是你的朋友和引路人。
在这里,我慢慢戒掉了“标准答案”的瘾,开始享受学习本身带来的乐趣。我不再害怕犯错,因为每一次提问、每一次讨论,都是一次探索。这种感觉,就像一直在黑暗的隧道里埋头狂奔,突然有一天冲出了洞口,发现外面是一片广阔的蓝天。
学习不只在教室,也在雪山和大海
如果说新西兰的教育让我学会了如何思考,那这里的生活则教会了我如何去“感受”。
来之前,我对新西兰的印象只有“牛羊比人多”和《指环王》。来了之后才发现,这句话简直是对它最大的褒奖。这是一个被大自然宠坏了的国家,国土面积和广西差不多,却浓缩了雪山、冰川、湖泊、森林、火山、海滩等几乎所有你能想象到的地貌。
最重要的是,这一切都近在咫尺。在奥克兰,下课后花半小时车程,就能到西区的黑沙滩Piha看一场壮美的日落。在基督城,冬天周末开两个小时车,就能到Poros Hills雪场体验滑雪的快乐。在但尼丁,你甚至可以穿着短裤去上课,下午就去海边和海狮一起发呆。
我有个朋友叫Leo,在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读设计。他告诉我,他的很多设计灵感都来自新西兰的自然风光。他会花整个周末去走一条步道(新西兰有九大“著名步道”,是徒步爱好者的天堂),用相机记录下蕨类植物的脉络、冰川湖水的颜色。他说:“在国内,我们总想着去远方寻找诗意。在这里,诗意就在你的日常里。”
这种“日常”也体现在新西兰人深入骨髓的“Work-Life Balance”观念里。下午五点一到,办公室基本就人去楼空了,周末更是雷打不动的家庭和户外活动时间。商店、咖啡馆很多在下午四五点就关门了,这在习惯了24小时便利店和繁华夜生活的我们看来,简直不可思议。但慢慢地,你会被这种慢节奏同化。
你开始发现,生活不只是赶DDL和实习,你还有时间去培养一个爱好,去学冲浪、学潜水、学开帆船。你开始享受自己动手做一顿饭,而不是匆匆点个外卖。根据最新的《世界幸福报告》(2024年),新西兰的幸福指数高居全球第11位。而在美世(Mercer)发布的2023年全球城市生活质量排名中,奥克兰更是位列世界第三。这些数据背后,是一种对生活本身的尊重。
在这里,我最大的改变是,不再用“忙碌”来定义自己的价值。我学会了停下来,去看一场日落,去听一阵风声,去感受每一次呼吸。这种内心的平静和丰盈,是再高的绩点、再好的Offer也换不来的。
条条大路通罗马,这里的“罗马”不止一个
我知道,很多同学和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是:“我高考成绩不理想,还有机会去新西兰读好大学吗?”
答案是:当然有!而且路不止一条。
新西兰的教育体系非常灵活和人性化,它为国际学生提供了多种升学路径,最常见的两种是预科(Foundation)和文凭课程(Diploma)。
预科,顾名思义,就是大学前的预备课程,通常为期8个月到1年。它不仅能帮助你提升语言能力,更能让你提前适应新西兰大学的教学模式,学习一些基础的专业知识。对于那些高考成绩没有达到一本线,或者想冲击顶尖大学的同学来说,预科是一个绝佳的跳板。比如,奥克兰大学、奥塔哥大学等八所公立大学都有自己的预科课程。很多教育机构的数据显示,只要你认真学习,预科的升学率非常高,通常超过85%的学生都能顺利进入自己心仪的本科专业。
我的同学Sarah就是通过预科进入奥克兰大学读商科的。她高考发挥失常,分数只够国内的二本。刚开始她很沮丧,觉得人生灰暗。但在读预科的一年里,她不仅英语突飞猛进,还通过各种小组项目,提前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她告诉我,预科那一年是她成长最快的一年,让她从一个被动学习的“做题家”,变成了一个主动探索的“学习者”。
另一种路径是文凭课程。这更适合那些动手能力强、职业规划明确的同学。新西兰的理工学院(Te Pūkenga)提供大量的文凭课程,比如西厨、设计、护理、IT等。这些课程非常实用,注重实践。读完1-2年的大专文凭后,你可以选择直接就业,因为这些都是本地的紧缺专业;也可以选择将学分转入大学,继续读1-2年拿到本科学位。这叫“曲线救国”,省时又省钱,而且最终拿到的学位和直接读本科的没有任何区别。
这里的关键在于,新西兰的教育体系不把任何人“一棍子打死”。它相信每个人的成长节奏不同,并提供了多种通道让你去往想去的地方。它不问你的过去,只看你的现在和未来。这种包容性,对于刚刚经历过高考独木桥的我们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治愈。
毕业不等于失业,这里的机会长什么样?
聊完了学习和生活,我们来谈谈最现实的问题:毕业后怎么办?
“毕业即失业”的焦虑,在国内可以说是弥漫在每个大学生心头。但在新西兰,情况要乐观得多。
首先,新西兰政府非常欢迎有技能的国际毕业生留下来。根据新西兰移民局的最新政策,完成学士学位或以上学历的国际学生,毕业后可以申请长达三年的“毕业后开放工作签证”(Post-study Work Visa)。三年时间,足够你在这里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积累宝贵的海外工作经验。这在主流留学国家中,可以说是相当慷慨的政策了。
其次,新西兰的就业市场虽然不大,但“坑”多“萝卜”也少。很多行业都处于技能短缺的状态。新西兰移民局有一个“绿色清单”(Green List),上面列出了上百个紧缺职业,涵盖了IT、工程、建筑、健康、教育等多个领域。如果你读的是这些相关专业,毕业后找工作甚至移民,都会有很大的优势。
我身边学IT的朋友,基本毕业前就被公司“预定”了。学土木工程的同学,在基督城这个震后重建的城市,工作机会更是遍地都是。即使是文科生,只要你语言能力过硬,沟通能力强,在市场、销售、旅游等行业也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里的工作文化也和国内很不一样。没有那么多“996”和“007”,更强调效率和生活平衡。同事之间关系简单,等级观念不强,你可以直呼老板的名字,随时提出自己的想法。公司非常注重员工的个人发展,会提供各种培训机会。在这里工作,你会感觉自己是一个被尊重的“人”,而不只是一颗“螺丝钉”。
当然,我不是说在这里找工作就轻而易举。你也需要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实习,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但至少,这里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和宽松的环境,让你的努力更有可能被看见,被回报。
写到这里,已经啰嗦了很多。其实我想说的,远不止这些。
我想告诉你,在新西兰的星空下,我第一次意识到宇宙的浩瀚和自己的渺小;在徒步的泥泞中,我第一次体会到坚持的意义;在和不同国家朋友的交流中,我第一次发现,原来世界有那么多不同的活法。
我不再执着于成为别人口中“优秀”的人,而是开始问自己:我喜欢什么?我想要成为谁?我慢慢明白,找到自己,比考上任何一所名校都更重要。
如果你也厌倦了跑道上摩肩接踵的感觉,不妨停下来想一想。人生不是一场百米冲刺,而是一场旷日持久的马拉松。有时候,换个方向,你会看到完全不同的风景。
这并不是劝你一定要来新西兰。只是想告诉你,你的人生,除了那条看似唯一的路,还有无数种可能。去探索,去体验,去犯错,去找到真正让你心跳加速的事情。
如果你真的对这里动心了,那就大胆地去了解一下吧。看看新西兰八大名校的官网,研究一下你感兴趣的专业,或者给我们LXS网站的顾问发一封邮件。行动起来,是打败所有焦虑最好的方法。
高考已经翻篇,你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我在新西兰,这个春天刚刚来临的地方,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