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校策展offer到手,申请规划全复盘

puppy

还在为策展申请头秃的小伙伴快来看!刚拿到梦校offer的我,超想把这份热乎乎的全程复盘分享给你。从最开始的迷茫,到DIY规划好整个时间线,再到背景提升找准方向,这里面有我踩过的所有坑,也有最实在的干货。特别是跨专业的同学,我会详细讲作品集如何扬长避短、突出个人思考,文书怎样写才能打动招生官,而不是空话连篇。还有,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实习经历,到底怎么才能变成申请中的加分项?这篇复盘全都给你扒干净了,希望能帮你少走弯路,顺利上岸!

策展申请避坑指南
思维转换:策展不是只懂艺术就行,它是沟通、研究和项目管理的结合体。跨专业背景不是劣势,而是你独特的叙事视角。
作品集核心:作品集是思维的容器,不是作品的堆砌。招生官想看的是你的策展思路和研究能力,而不是你画得多好或PS用得多溜。
文书灵魂:不要写空洞的“我热爱艺术”,讲一个只属于你的故事。把你对某个社会议题的思考,和你选择的学校、导师的研究方向串联起来。
实习价值:实习经历重在反思,不在title。你在画廊前台接电话的三个月,也能挖掘出比在美术馆走马观花两个星期更深刻的洞见。

嘿,大家好!我是LXS网站的小编,也是你们刚刚上岸的策展专业学姐。就在上周,我邮箱里躺着的那封来自伦敦艺术大学(UAL)的Offer,终于让我持续了大半年的焦虑画上了一个句号。点开邮件的那一刻,我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竟然是:太好了,我终于可以把这一路的鸡飞狗跳和心得体会,原封不动地倒给你们了!

还记得去年夏天,我站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ower Station of Art)草间弥生展的巨大波点南瓜前,周围人头攒动,大家都在兴奋地拍照打卡。可我却完全笑不出来,心里只有一个声音在盘旋:“这么厉害的展览,到底是怎么策划出来的?而我,一个新闻系的学生,真的有可能做到吗?”那种感觉,就像隔着一层厚厚的玻璃看橱窗里的蛋糕,又馋又无力。

我相信,很多跨专业想申请策展的小伙伴,都和我一样,有过这种深深的自我怀疑。我们既没有美术功底,也没有系统学过艺术史,手里攥着的只有一腔热情和模糊的梦想。别怕,今天这篇超过2000字的超长复盘,就是为你准备的。我会把我的申请时间线、作品集准备、文书写作和实习经历,掰开揉碎了讲给你听,希望能成为你跨过那层玻璃的垫脚石。

第一步:别瞎忙!DIY你的专属申请时间线

申请季最怕的就是没有规划,像个无头苍蝇一样,今天看看A校要求,明天刷刷B校案例,结果时间过去了,自己什么都没准备。我的建议是,先用Excel拉个表,把所有事情都框进去,你会发现,一切都清晰了。

我的时间线(以申请英国院校为例,美国院校截止日期更早,需要相应提前):

▶ 4月 - 6月(大三下学期):调研与定位
这个阶段的核心任务是:搞清楚你想去哪,以及人家想要什么样的学生。我当时几乎翻遍了英国所有开设策展相关专业的学校网站,重点关注了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Goldsmiths)、皇家艺术学院(RCA)和UAL这几所。我建了一个Excel表格,列出了每个项目的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申请要求(特别是作品集和文书的具体要求)、学费、截止日期等。别小看这个步骤,它能帮你过滤掉很多不适合你的项目。

举个例子,我发现Goldsmiths的MA Curating项目非常强调理论和批判性思维,他们的课程里有很多关于后殖民、女性主义等理论的探讨。而RCA的Curating Contemporary Art则更侧重实践和行业链接,经常和伦敦的各大机构合作。通过对比,我明确了自己更喜欢实践导向的项目,就把重心放在了RCA和UAL上。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2022/23学年的数据,艺术与设计专业的国际研究生申请人数持续增长,竞争一年比一年激烈。早点定位,就能早点针对性准备。

▶ 7月 - 8月(暑假):背景提升黄金期
这两个月,别光想着玩!这是你提升软背景、积累素材的最佳时机。我当时做了两件事:

1. 找一份高质量的实习。(后面会详细讲怎么让实习发光发热)我当时去了一家本土的小画廊实习,虽然不大,但能接触到从布展、导览到艺术家沟通的全过程。

2. 疯狂输入。我列了一个书单,读了很多策展理论、艺术史和批评理论的书。比如奥奎·恩维佐(Okwui Enwezor)的策展理念,或是尼古拉斯·伯瑞奥德(Nicolas Bourriaud)的《关系美学》。同时,我每周至少看两个线上或线下的展览,并且强迫自己写下观展笔记,不是简单的“好看”,而是分析展览的叙事线、空间设计、作品选择逻辑等。这些思考,后来都成了我作品集和文书的宝贵素材。

▶ 9月 - 11月(大四开学季):核心材料攻坚
这是最痛苦也是最重要的阶段。主要任务就是搞定作品集和文书。我的建议是,把90%的精力都投入到这里。千万不要拖到最后!一个好的策展方案,从概念到落地,需要反复推敲打磨。我自己的第一个策展方案就推翻了三次。这个阶段,最好能找到在读的学长学姐或者专业老师帮你看看,他们的建议往往一针见血。

▶ 12月 - 次年1月:收尾、提交与面试准备
递交申请前,一定要找英语好的朋友或专业机构帮你检查所有材料的语法和拼写错误!很多学校,比如RCA,第一轮申请在12月初就截止了,所以千万别卡着ddl。提交后也别闲着,可以开始准备可能到来的面试了。可以提前模拟一下,比如“你为什么选择我们学校?”“你最欣赏的策展人是谁?”“你的策展方案有什么挑战?”等等。

跨专业命门:作品集如何扬长避短?

好了,到了大家最头疼的部分了。一个新闻系学生,拿什么去做作品集?手绘、建模、摄影?我通通不会。如果你也和我一样,请记住一句话:对于策展申请,作品集的核心是展现你的“策展思维”,而不是你的“艺术技巧”。

招生官想看的,是你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用“展览”这一形式作为解决方案的整个思考过程。所以,跨专业的我们,完全可以把自己的专业背景变成优势。

我的作品集结构:2个策展方案 + 1篇学术写作

▶ 策展方案一:结合本专业背景,打出差异化
我利用我的新闻学背景,策划了一个名为《算法的回声:我们是被推荐还是被定义?》的线上展览。这个主题,既是我熟悉的领域,也紧扣当下社会热点。我没有展示任何自己创作的艺术品,而是:

1. 清晰阐述策展理念(Curatorial Statement):我从新闻学中的“信息茧房”理论出发,探讨社交媒体算法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和身份认同。这里就用上了我的专业知识。

2. 虚拟艺术家与作品选择:我研究并挑选了5位真实存在的、作品与这个主题相关的当代艺术家。比如,我选择了艺术家Trevor Paglen的作品,他用摄影和装置艺术揭示了数据监控和人工智能的黑暗面。我为每一件作品都写了详细的阐释,说明它为什么能服务于我的展览主题。

3. 展览设计与观众互动:我用SketchUp(自学了一周,很简单)画了一个虚拟展厅的草图,并设计了互动环节。比如,观众可以在展览网站上输入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生成一个属于自己的“信息画像”艺术品。这就把一个单向的观看,变成了双向的参与和反思。

这个方案,成功地将我的新闻学背景转化为了独特的策展视角,让招生官看到了我跨学科的研究和思考能力。

▶ 策展方案二:展现对艺术史和行业的研究
为了证明我不是只会“跨界”,第二个方案我选择了一个更“艺术”的主题,策划了一个关于“艺术家在社会运动中的角色”的实体展览。这个方案的重点在于:

1. 扎实的研究:我研究了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艺术与社会运动结合的案例,从激浪派(Fluxus)到当代的一些行动主义艺术。我还在方案里引用了相关艺术史学者的研究,比如克莱尔·毕晓普(Claire Bishop)关于社会性艺术的论述。

2. 可行性分析:我为这个展览做了一个初步的预算、场地选择(比如选择一个社区空间而不是传统美术馆)、以及潜在的公共教育活动计划(如艺术家讲座、工作坊等)。这向招生官表明,我不仅有想法,还具备将想法落地的项目管理意识。根据美国博物馆联盟(AAM)的数据,超过75%的博物馆认为公共教育是其核心使命之一,所以在方案中体现这一点会很加分。

▶ 学术写作(Writing Sample):
我直接提交了一篇大学时的课程论文,是我关于“社交媒体中的视觉文化”的分析。虽然不是纯艺术评论,但它展现了我的学术写作能力、逻辑思辨能力和文献研究能力。如果你有更相关的艺术评论或展览评论,当然更好。没有的话,就选择一篇你最能体现自己分析能力的文章。

灵魂拷问:文书怎样才能不“空”?

如果说作品集是你的硬实力,那文书(Personal Statement)就是你的灵魂。招生官每天要看无数份“我从小就热爱艺术”的文书,早就审美疲劳了。你的PS必须讲一个独一无二的、只属于你的故事。

我的文书逻辑线:一个故事 + 一个思考 + 一个连接

1. 一个故事(The Hook):我没有上来就说我要申请策展。我的开头,写的是我作为新闻系学生,在报道一个关于城市边缘群体的专题时,发现语言和文字在表达他们的困境时显得苍白无力。而当我看到一位摄影师用一组强有力的纪实摄影作品,瞬间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共鸣时,我第一次意识到“视觉叙事”的力量。这个故事,真实、具体,而且自然地引出了我转向策展的动机——我希望用一种更立体、更有感知力的方式去讲述故事,引发对话。

2. 一个思考(The Core):接着,我没有泛泛而谈,而是深入阐述了我对“策展”的理解。我结合了我在作品集中策划的《算法的回声》展览,提出我认为“当代策展人的角色,不仅是艺术的呈现者,更是社会议题的转译者和公共对话的发起者”。我引用了金史密斯学院一位教授的研究方向,说明我的思考与学院的学术氛围高度契合。这就不是空话了,而是有理有据的学术探讨。

3. 一个连接(The Bridge):文书的最后,我明确回答了“Why this program?”。我具体提到了UAL的某个课程模块,比如“Curatorial Practices and Methodologies”,并说明这个课程将如何帮助我把我之前的媒体实践经验,系统地转化为策展的专业能力。我还提到了我想合作的一位导师的名字,以及他的研究如何启发了我未来的研究计划。这表明你做了充足的功课,你是真的想来学习,而不是把这所学校当备胎。

记住,好的文书,是把你过去的经历、现在的思考和未来的规划,用一根强有力的逻辑线串起来,最终指向你申请的这个项目,告诉他们:我就是你们要找的那个人。

实习“黑话”:怎么把“打杂”说成“项目经验”?

很多同学的实习,听起来就是“打杂”。比如在画廊,“我每天就是接待访客、整理资料、发发邮件”。如果你在简历或文书里也这么写,那这段经历基本就废了。你需要学会用“项目成果”的语言来包装它。

这里推荐一个万能公式:STAR法则(Situation, Task, Action, Result)。

我的真实案例:我在一家小画廊实习,其中一项工作是管理画廊的社交媒体账号。

▶ 普通写法:“负责画廊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的日常运营。”(无聊,看不出任何价值)

▶ STAR法则写法:
* Situation(情境):我实习期间,画廊正在筹备一位青年艺术家的个展,但线上宣传效果不佳,关注度很低。
* Task(任务):我的任务是在一个月内,提升画廊社交媒体上关于此次展览的互动量和曝光度。
* Action(行动):我没有简单地复制粘贴新闻稿。我做了三件事:1. 为艺术家拍摄了一系列短视频,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2. 在社交媒体上发起了一个#我的日常艺术瞬间#的话题挑战,鼓励粉丝分享生活中的美,并与展览主题关联。3. 我联系了几个本地的艺术类博主,邀请他们来探展并进行合作推广。
* Result(结果):通过这一系列操作,画廊的微博话题阅读量在一个月内增长了300%,微信推文的平均阅读量提升了50%,展览周末的访客量相比之前增加了约20%。

你看,同样一件事,换个说法,就从一个“小编”变成了有策略、有执行、有结果的“线上推广项目负责人”。即使你只是在前台接待,你也可以说你通过与访客的交流,收集了观众的反馈,并整理成报告,为画廊未来的展览方向提供了数据支持。关键在于,你要主动思考,你的工作为这个机构创造了什么价值,哪怕这个价值很微小。

申请季是一场漫长而孤独的马拉松,中间你会无数次怀疑自己,甚至想要放弃。当我在深夜里为了一个策展方案的细节抓耳挠腮时,也会问自己,这一切值得吗?

但现在回看,整个申请过程,其实就是你为自己策划的第一场展览。你就是策展人,你的本科经历、实习、思考、甚至失败,都是你的展品。你要做的,就是找到一条最能代表你的主线,把这些“展品”有机地串联起来,呈现给招生官这个“观众”。

这场展览没有标准答案,你的跨专业背景,你的独特视角,恰恰是它最动人的地方。别怕,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加油,未来的策展人!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