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中大读书,是什么神仙体验?

puppy

我们独特的书院制,会让你在香港迅速找到一个真正的“家”,收获一帮可以穿人字拖一起去“劈酒”的挚友。当然,每天挤校巴、尝遍各个食堂美食、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深夜“吹水”也是标配。这里有学术的自由,也有成长的烦恼。想知道这份夹杂着奋斗与惊喜的独特经历究竟是什么滋味吗?这儿有你想知道的一切。

给准CUHKer的小小剧透
地理位置:学校在山上,真的在山上!日常出行基本靠校巴,做好每天爬坡和等车的准备。不过,换来的是无敌山景和海景,绝对值回票价。
书院生活:CUHK的灵魂所在。它不是宿舍楼的名字,而是你的第二个家。每个书院都有自己的文化、食堂和活动,你会在这里找到归属感。
语言环境:课堂教学主要是英语,但生活里粤语是主流。别怕,大家都很友善,你的一句“唔该”(谢谢/劳驾)就能拉近距离。这也是个学粤语的绝佳机会!
学习压力:别被“神仙体验”骗了,这里的学术氛围非常浓厚。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通宵赶due是常态。但你也会遇到很多大神,一起进步的感觉超棒。

还记得那个赶论文的深夜吗?凌晨两点,我抱着电脑坐在书院的Pantry(公共休息室),空气里弥漫着出前一丁麻油味的“毒气”。对面坐着我的室友,一个土生土长的香港男孩,他一边帮我检查粤语pre的语法,一边吐槽着第二天早八的课有多“chur”(粤语,指任务繁重、压力大)。旁边沙发上,一个金发碧眼的德国交换生正用不太熟练的普通话,跟我们分享他今天在旺角吃到的“黑暗料理”。

那一瞬间,窗外的沙田夜景璀璨,Pantry里暖黄的灯光照在我们脸上,论文的焦虑好像被这碗泡面和天南地北的闲聊冲淡了。我突然意识到,留学生活的意义,或许不只是拿到一张漂亮的成绩单,更是在这些琐碎、温暖的瞬间里,找到一个可以让你卸下防备的“家”,和一群能陪你熬夜、陪你笑、陪你疯的朋友。而港中大(CUHK),最擅长的就是给你这样一个“家”。

独一无二的书院制:在香港,先给你一个家

来香港之前,很多人都会担心融不进新环境。毕竟,这是一个节奏快、文化独特的国际都市。但CUHK最神奇的地方,就是它的“书院制”(College System)。这绝对不是简单地分个宿舍楼而已,它更像是《哈利·波特》里的四大学院,每个书院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院徽,甚至院歌。

CUHK目前有九个书院:崇基、新亚、联合、逸夫、晨兴、善衡、敬文、伍宜孙和和声。每个书院都是一个独立的小社区。你有自己的书院院长、辅导老师,还有专属的食堂、健身房、活动室。每年,书院会提供超过1000个奖学金名额,总金额高达1.7亿港元,专门奖励给本院的学生。

我的朋友Leo,一个来自北京的男生,被分到了以人文精神著称的新亚书院。刚开学,他就被拉进了书院的“O-Camp”(迎新营)。几天下来,他和一群之前素不相识的“组仔组女”们玩遍了各种“破冰”游戏,晚上一起在宿舍“倾偈”(粤语,聊天),迅速熟悉起来。Leo说:“O-Camp结束那天,我们一群人唱着新亚院歌,突然就有了归属感。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孤零零的‘港漂’,而是‘新亚人’。”

这种归属感会贯穿你的整个大学生活。书院会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高桌晚宴(High Table Dinner),你需要穿上正装,和教授、校友们一起用餐,感受庄重的学术传统;还有各种兴趣小组、海外交流项目,甚至还有教你做饭、调酒的工坊。2023年,仅逸夫书院一年就举办了超过200场学生活动,从体育比赛到文化讲座,应有尽有。在这里,你永远不用担心会感到孤独,因为总有一群人和你“玩埋一齐”(粤语,玩在一起)。

“山城”日常:挤校巴、吃遍Canteen与无敌风景

CUHK有个别称,叫“山城大学”。因为它建在一座山上,占地137.3公顷,是全香港面积最大的大学校园。这意味着,你的日常就是“上山”和“下山”。而连接我们日常生活的生命线,就是那几条让人又爱又恨的校巴线路。

每天早上,你都能在校巴站看到一条壮观的长龙。尤其是去往“本部”(大学核心教学区)的1A和2号线,高峰期时,能挤上车就是一种胜利。大家开玩笑说,在CUHK的四年,炼就了一身“见缝插针”挤校巴的本领。但这也成了我们共同的记忆。在摇摇晃晃的车厢里,你可能会遇到好久不见的朋友,或者听到旁边同学在讨论你下节课要做的pre,充满了烟火气。

当然,在山上生活最大的乐趣之一,就是“Canteen Hopping”——吃遍各个食堂。每个书院和教学楼都有自己的食堂(Canteen,简称Can),各有各的招牌菜。医学院(Med Can)的“驰名中外”的炸鸡腿,外皮酥脆,肉质鲜嫩,是无数CUHKer的“续命神器”。新亚书院(NA Can)的牛肉饭和“黯然销魂饭”(叉烧煎蛋饭)是宵夜首选。崇基学院(CC Can)的早餐,尤其是那碗热腾騰的沙爹牛肉公仔面,能唤醒一整天的活力。一份两餸饭(两菜一饭)通常在30-40港币左右,在香港这个物价高昂的地方,绝对是性价比之王。

除了吃和行,在“山城”最治愈的,是这里无处不在的风景。从新亚书院的“天人合一”亭望出去,吐露港的海景和远处的山峦尽收眼底,是思考人生和拍照打卡的绝佳地点。沿着百万大道(一条长长的中央步道)散步,两旁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和各个学院的建筑,让人心境平和。在这里读书,你时常会有一种感觉:虽然学业繁忙,但一抬头就能看到山和海,所有的烦恼似乎都能被这片景色稀释掉。

学术氛围:自由与压力并存的成长

聊完了生活,我们再谈谈学习。CUHK的学术实力毋庸置疑。在2024年的QS世界大学排名中,它位列全球第47位,有多个学科进入世界前50。这里的学术氛围非常自由,你可以跨学院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我一个读商科的朋友,就跑去选了社会学系的“死亡与不朽”和哲学系的“人生哲学”,他说这些课让他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思考世界。

教授们都非常nice,而且学识渊博。他们鼓励批判性思维,而不是死记硬背。Office hour的时候,你随时可以敲开教授的门,和他深入探讨一个学术问题,或者聊聊你对未来的迷茫。我曾经因为一个研究项目毫无头绪,鼓起勇气给一位业界大牛教授发了邮件,没想到他很快就回复,并约我当面聊了近一个小时,给了我很多宝贵的建议。

当然,自由的背后是巨大的压力。这里的课程节奏很快,阅读量巨大,小组项目(group project)一个接一个。香港的同学都非常“搏”,图书馆和自习室里,通宵刷夜是家常便饭。你会被这种氛围带动,不自觉地变得更努力。我们经常调侃说:“Due date is the first productive force.”(截止日期是第一生产力)。

这种高强度的环境,虽然辛苦,但也让你成长飞速。你会学会如何高效地管理时间,如何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队友合作,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来自马来西亚的同学Sarah分享说:“刚来的时候,我被本地同学做pre的效率和逻辑惊呆了。第一个学期压力大到掉头发。但慢慢地,我学会了他们的思考方式,也变得更自信、更从容。这个过程,比学到多少知识点本身更重要。”

世界是个游乐场:与五湖四海的朋友“吹水”

CUHK是一个真正的国际化社区。这里有来自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走在校园里,你能听到普通话、粤语、英语以及各种你听不懂的语言交织在一起。你的舍友可能来自韩国,你的groupmate可能来自法国,你的老师可能是美国人。

这种多元文化环境带来的冲击和乐趣是无穷的。你会发现,原来印度同学真的能歌善舞,在宿舍楼道的party上carry全场;德国同学的严谨不仅体现在学术上,连玩桌游都一丝不苟;而和香港本地的朋友相处,你会学到很多地道的粤语,比如用“hea”(无所事事地放松)来形容一个悠闲的下午,用“屈机”(屈机,形容某人或事物非常厉害)来赞美一个大神。

深夜“吹水”(粤语,天马行空地闲聊)是留学生涯的标配。我们聊彼此的家乡,聊未来的梦想,也聊对这个世界的困惑。我曾和一位来自哈萨克斯坦的朋友聊起“一带一路”,听他讲述家乡的变化;也曾和台湾同学在宿舍煮着火锅,辩论“甜豆浆还是咸豆浆更好喝”。这些交流,打破了你原有的认知框架,让你明白世界原来如此广阔和多元。CUHK拥有超过280个全球合作伙伴,每三个本科生中就有一个有机会到海外交流。在这里,世界真的就像一个巨大的游乐场,等着你去探索。

好了,说了这么多,你可能觉得CUHK的生活听起来很梦幻。它的确有神仙的一面,但它也充满了挑战和挣扎。这里有爬不完的坡,赶不完的due,也有文化冲击带来的迷茫和孤独的时刻。

所以,如果你问我在港中大读书到底是什么体验?

我想说,它不会给你一份完美无缺的留学指南。它给你的,是一个无比宽广的舞台,和一个可以让你安心犯错、大胆尝试的“家”。

别怕自己粤语不好,大胆去和本地同学搭话,他们会很热情地教你。别整天宅在宿舍,多去参加书院的活动,总有一个能戳中你的点。也别只盯着GPA,抽个周末,约上三五好友,去西贡看海,去大澳感受渔村风情,香港的美远不止维多利亚港。

最终,这份夹杂着奋斗与惊喜的独特经历,会塑造成一个更好的你。而那些陪你挤校巴、吃宵夜、深夜吹水的人,将成为你一辈子最珍贵的朋友。这,或许就是CUHK最“神仙”的地方吧。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