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尔大学读书,我差点没毕业

puppy

嘿,你是不是也觉得能考上首尔大学,就约等于人生赢家、韩剧主角?先打住!来之前我跟你想得一模一样,结果现实却差点让我退学。这里没有轻松的校园漫步,只有永远也读不完的文献、逼疯人的小组作业,和哪怕韩语6级也跟不上课的无力感。在无数个熬夜到崩溃的瞬间,我都怀疑自己是不是选错了。这篇文章不卖惨,只想把我在“天空之城”里摸爬滚打、差点毕不了业的真实血泪史和你分享,聊聊我是如何从崩溃边缘挣扎上岸的。如果你也在这里,或者正向往这里,希望我的故事能给你一些真实的勇气和提醒。

来“天空之城”前,你需要打破的三个滤镜
滤镜一:韩语6级 = 语言无障碍?
现实是,教授的方言口音、超快语速、夹杂着英语和汉字词的专业术语,会让你在课堂上体验“母语非母语”的痛,怀疑自己考了个假6级。
滤镜二:顶尖学府 = 岁月静好?
现实是,光环背后是“血汗泪”三件套。凌晨四点的图书馆是日常,每周几百页的全韩语/英语文献是标配,还有随时可能把你逼疯的小组发表(발표)和报告(리포트)。
滤镜三:留学生 = 享受优待?
现实是,你和卷到飞起的韩国同学用的是同一套评分标准。教授不会因为你是外国人就放你一马,迟到、缺勤、作业质量差,照样给你一个漂亮的“F”。

“同学,这份报告的逻辑有问题,论证也不充分,下周前重写一份交给我。”

我至今都记得那个下午,在社会学系李教授的研究室里,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他那盆快要枯萎的兰花上,而我的心比那盆兰花还要凉。那是我来首尔大学的第一个学期,手里拿着的是我熬了三个通宵、自认为完美的期中报告。教授那句云淡风轻的话,像一块巨石,直接把我砸进了冰窟窿。

我捏着那份被红色墨水批改得面目全非的报告,走出研究楼,首尔深秋的风刮在脸上,有点疼。我看着远处冠岳山顶的落日,第一次开始怀疑,我拼死拼活地来到这里,到底是为了什么?难道就是为了证明自己有多不行吗?

嘿,大家好,我是lxs.net的小编。在网上,你们可能看过无数关于首尔大学的vlog,里面是铺满落叶的浪漫校园、帅气漂亮的学长学姐、还有韩剧里才有的社团活动。来之前,我也以为我的留学生活会是那样。但今天,我想跟你聊点滤镜之外的,那个差点让我卷铺盖走人的,真实的首尔大学。

韩语6级证书,只是入门券,不是免死金牌

我的韩语是在国内从零基础扎扎实实学出来的,来韩国前,TOPIK 6级证书稳稳地拿在手里。当时天真地以为,这下总能在课堂上叱咤风云了吧?结果,第一节“韩国近现代史”的课,就给了我一记响亮的耳光。

那位来自釜山、口音浓重的教授,用1.5倍的语速,在短短90分钟内,把朝鲜王朝末年到日本殖民时期的历史事件、政治人物、社会思潮像连珠炮一样喷射出来。PPT上全是密密麻麻的汉字词和专业术语,什么“甲申政变”、“斥和派”、“实学思想”,我感觉自己像个文盲,只能拼命捕捉几个能听懂的词,然后把它们串联起来,胡乱地猜测教授在讲什么。

下课后,我看着身边韩国同学那记得满满当当的笔记本,再看看自己本子上那几个孤零零的单词,一种前所未有的无力感涌了上来。我可是6级啊!官方对6级的定义是“能够准确、流利地运用韩语,在专业领域的研究或业务执行上,虽未能达到母语者水平,但能够无困难地执行功能”。可现实是,我连“听懂”这个最基本的功能都执行得磕磕绊绊。

后来我才明白,TOPIK考的“通用韩语”和大学课堂上的“学术韩语”完全是两个物种。学术韩语要求你不仅要听懂,还要能立刻理解复杂的逻辑关系、批判性地思考教授的观点、并用严谨的学术语言参与讨论。根据韩国延世大学语言研究教育院的一项研究,外国留学生至少需要接触超过3000个学术核心词汇,才能基本适应大学课程。而这些,是TOPIK考试大纲里根本不会覆盖的。

那段时间,我成了录音笔的重度依赖者。每节课都录音,课后花三四个小时,一边听录音一边对照PPT和教材,逐字逐句地“破译”教授的讲课内容。那感觉,不叫“复习”,叫“考古”。

“发表”和“Team-ple”,留学生的两座大山

如果说语言是慢性折磨,那无休止的“发表”(발표,Presentation)和小组作业(팀플,Team Project,韩国学生常简称为Team-ple)就是急性虐杀。

韩国大学的课程评估,很少是一考定生死。平时成绩占的比重非常大,而出勤、课堂讨论、个人发表、小组作业,每一项都直接和你的最终学分(학점)挂钩。在首尔大学这种竞争激烈的地方,GPA(平均绩点)就是学生的命根子。根据韩国大学教育协议会2023年的数据,首尔大学本科生的毕业平均GPA高达3.6/4.3,这意味着你必须在每门课上都拼尽全力,才能不被甩在后面。

我记得最恐怖的一周,是期中考试前。我同时有三门课要交期中报告,两门课要做个人发表,还有一个“万恶之源”的小组项目要进行中期检查。那七天,我平均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超过三小时。凌晨四点的中央图书馆灯火通明,里面坐满了和我一样“修仙”的同学。空气里弥漫着咖啡因和绝望的味道。

个人发表还好,肝一肝总能过去。最可怕的是“Team-ple”。我遇到的第一个小组项目,主题是分析韩国的社会阶层固化问题。组里除了我,还有三个韩国同学。一开始大家还客客气气,建了KakaoTalk群,约定了分工。但很快,问题就来了。

一位组员从一开始就“装死”,分配给他的任务永远在“正在做”,但你永远也看不到结果。另一位组员倒是很积极,但想法天马行空,提出的方案完全不着边际。剩下我和另一位还算靠谱的组员,面面相觑。韩国社会讲究“和”,注重人际关系,他们不习惯当面撕破脸。于是,所有的沟通都变得极其委婉和低效。群里永远是“辛苦了”“没关系”“我们再想想办法”,但问题一个也没解决。

最后,交发表PPT的前一天晚上,那个“自由散漫”的组员发来他负责的部分,格式混乱、内容空洞,我气得差点把电脑砸了。没办法,为了不让整个小组的成绩被拖垮,我只能和另一位组员通宵,把所有东西推倒重来。第二天顶着黑眼圈去发表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半条命都没了。而那位“搭便车”的组员,却在发表结束后,笑眯眯地在群里发:“大家真的都辛苦了!”

这种经历在韩国大学里非常普遍,甚至催生了像“Team-ple 잔혹사”(小组作业残酷史)这样的网络流行语。对于留学生来说,除了要应对“猪队友”,还要克服文化差异和沟通障碍,难度更是指数级上升。

从崩溃到自救,我做了这几件事

第一个学期期末,我的成绩单惨不忍睹。好几门课都拿了C,GPA低到我不敢看。拿着成绩单的那一刻,我真的想过退学。我觉得自己可能真的不适合这里,我让家人失望了。

我在宿舍里蒙着被子哭了一下午。哭完之后,我给我妈打了个电话。电话那头,我妈没有责备我,只是静静地听我说完,然后说:“累了就歇歇,不想读了咱就回家。但如果你还想试试,就想想办法,别一个人扛着。”

挂了电话,我擦干眼泪,开始反思。我不能再这样下去了。逃避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我决定,要主动出击,改变现状。

第一件事,是“骚扰”教授和助教。

我以前总觉得去办公室找教授是件很可怕的事,怕自己问题太蠢,怕打扰到他们。但后来我发现,这完全是我的偏见。韩国的教授们其实非常欢迎学生在Office Hour(면담 시간)去找他们。我鼓起勇气,拿着我那份被批得体无完肤的报告,预约了李教授的时间。

在研究室里,我坦白了自己作为外国学生在语言和学术规范上的困难。李教授没有不耐烦,反而非常耐心地给我讲解了学术报告的结构应该是什么样的,如何寻找和引用文献,甚至帮我修改了几处关键的句子。那次谈话后,我茅塞顿开。原来很多我觉得天大的难题,在教授眼里,只是需要一些方法和指导就能解决的问题。从那以后,我每写一篇报告,都会提前和教授或助教沟通思路,交稿前也会请他们帮忙看看初稿。这不仅让我的作业质量大大提高,也让我和教授的关系拉近了不少。

第二件事,是把脸皮扔掉,主动求助。

我不再假装自己什么都懂。课堂上听不懂的地方,我会在下课后立刻追上教授,用我蹩脚的韩语,连说带比划地问清楚。小组作业时,我不再被动地接受任务,而是会主动提出我的优势(比如我搜集英文资料的能力比他们强),并在一开始就和组员明确沟通好每个人的责任和DDL。

我还报名了学校语言教育院(언어교육원)专门为留学生开设的学术写作辅导课。在那里,有专业的老师一对一地帮你修改论文,从语法、词汇到逻辑结构,全程免费。首尔大学国际协力本部(OIA)也经常举办各种帮助留学生适应校园生活的活动和讲座。我发现,学校其实提供了很多资源,只是以前的我,因为自卑和胆怯,从未想过去利用它们。

第三件事,是找到“战友”,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统。

我开始有意识地去认识和我上同一门课的中国留学生,我们建了一个学习群。课前,我们一起预习,把不懂的专业词汇提前查好;课后,我们交换笔记,讨论课堂内容。期末考试前,我们就在图书馆的研讨室里,一起整理复习资料,互相提问。当你知道有人和你并肩作战时,那种孤立无援的感觉会大大减轻。

我还加入了一个登山社团(산악 동아리)。每个周末,我和社团的朋友们一起去爬首尔周边的山。在山顶上,呼吸着新鲜空气,看着脚下的城市,所有学习上的烦恼似乎都变得渺小了。和韩国朋友们的交流,也让我的口语在不知不觉中变得越来越地道。我发现,走出那个“留学生小圈子”,去真正地接触和了解这个国家的人和社会,才是留学真正的意义之一。

写在最后

现在,我已经顺利地从首尔大学毕业了。回想起那段差点让我“阵亡”的岁月,心里五味杂陈。我不会告诉你“努力就一定成功”这种鸡汤,因为有时候,即使你拼尽了全力,结果也可能不尽如人意。

我想说的是,如果你也在“天空之城”里挣扎,或者正向往着这里,请一定记住,感到吃力、无助、甚至想要放弃,都是再正常不过的情绪。这不代表你不够优秀,只说明你正在走一条上坡路。

别把自己当成韩剧主角,也别被社交媒体上的“人生赢家”们绑架。允许自己犯错,允许自己哭泣,允许自己暂时地落后。最重要的是,在跌倒后,记得拉自己一把,或者向周围伸出手。

那张薄薄的毕业证书,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它能给我带来什么样的工作,而是它记录了我如何从崩溃的边缘,一步步挣扎着站起来,最终学会了如何在陌生的环境里,坚韧而清醒地活着。这段经历,比任何知识都宝贵。

真的,别怕。你正在经历的这一切,未来都会变成你酒过三巡后,可以笑着讲出来的、最牛的勋章。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