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BU,半只脚踏入波士顿精英圈?

puppy

来波士顿读书,谁还没做过点“精英梦”呢?特别是进了BU,感觉离哈佛MIT的大神们那么近,华尔街的实习仿佛也触手可及。但说真的,“精英圈”的门票光靠一张学生卡可刷不开。这篇文章就想跟你聊聊,怎么把BU的地理优势和庞大的校友资源,真正变成你自己的“人脉存折”。咱们不画大饼,只聊干货:从选课、社交到实习,到底哪几步走对了,才能真正把这“半只脚”给站稳了,让你在波士顿的未来更有底气。

破除“精英圈”迷思,先调整好心态
别总想着“我能从你这得到什么”
很多人加微信、递名片,目的性太强,恨不得下一秒就拿到内推。这种心态会写在脸上,没人喜欢被当成工具人。
要主动思考“我能为你提供什么价值”
哪怕只是在小组项目中多做一点、在活动中帮忙搬下桌子,或者分享一篇你觉得对方会感兴趣的文章。价值交换是人脉的底层逻辑,先从提供微小的价值开始。
“精英圈”不是一个圈,而是一张网
别把目标只锁定在几个“大佬”身上。你身边的同学、助教、刚毕业的学长学姐,都是这张网上的重要节点。把身边的关系处好了,网络自然会越织越大。

读BU,半只脚踏入波士顿精英圈?

去年秋天,我认识的一个读Questrom商学院的学弟,叫Leo,刚来波士顿没多久,浑身都是使不完的劲儿。他通过一个学生组织,搞到了一张在剑桥创新中心(Cambridge Innovation Center)举办的Tech Mixer入场券。那天晚上,他特意穿上了新买的衬衫,感觉自己马上就要和未来的商业巨头们谈笑风生了。

结果呢?他到那儿发现,全场都是穿着连帽衫、聊着他听不懂的技术术语的MIT博士,和穿着精致、讨论着“case”的哈佛商学院学生。他揣着BU学生证,在人群里转悠了半天,感觉自己像个误入片场的路人甲。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跟一个看起来很厉害的人搭话,对方礼貌地问了句“你在哪个学校”,听到“BU”之后,点点头,说了句“Oh, nice”,然后就转身加入了另一个圈子的讨论。

Leo回来后特别丧,他微信上问我:“姐,我是不是特傻?以为来了波士顿,就能轻松认识这些人。感觉我们和他们之间,隔着一道看不见的墙。”

Leo的经历,估计是很多BU学生都曾有过的瞬间。我们身处波士顿这个大神云集的城市,和哈佛、MIT就隔着一条查尔斯河,感觉精英圈的“金边”就在眼前,伸手就能够到。但现实很快会告诉你,“地理上的邻居”和“圈子里的自己人”,完全是两码事。所以,今天咱们不画大饼,就来聊点掏心窝子的大白话:怎么把BU这张牌打好,把地理优势和庞大的校友资源,真正变成你自己的“人脉存折”,让你那“半只脚”站得更稳一点。

别自卑,先搞懂BU的真正优势在哪

我们得先破除一个迷思:总拿自己跟哈佛MIT比,这是最没必要的内耗。这几所学校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完全不同。哈佛MIT更多是培养“思想家”和“科学家”,而BU则更像一个培养“实干家”的梦工厂。

BU的体量巨大,这是它的第一个王牌。根据学校2023年的官方数据,BU在全球有超过40万的校友。这是什么概念?你打开LinkedIn,随便搜一个波士顿的知名公司,无论是金融、咨询、生物科技还是媒体,你几乎都能找到BU的校友。这个庞大的网络,意味着无论你想进入哪个行业,都很可能找到一个“自己人”带你入门。不像有些小而精的文理学院,校友圈子虽紧密,但覆盖的行业和地区可能就没那么广了。

再来看BU的务实风格。举个例子,BU的传播学院(COM)是全美顶尖的,很多教授本身就是行业里的大佬,他们今天还在给你上课,明天可能就去指导一个商业广告片了。我认识一个读广告方向的同学,她的教授是波士顿一家知名广告公司的前创意总监。期末作业不是写论文,而是直接给一个真实的本地品牌做营销方案。最后,她们小组的方案被教授推荐给了品牌方,虽然没被完全采纳,但她因此获得了一个宝贵的实习机会。这种“上手就能用”的实践教育,是很多公司特别看重的。

Questrom商学院也是一样。它的课程设计非常注重实战。比如那个著名的“Core Project”,大一新生就要组队为一个真实的公司解决商业问题。这个过程简直就是现实世界职场的微缩版,从团队协作、时间管理到向客户做presentation,一整套流程下来,比你看十本教科书都有用。一个在高盛工作的BU学长就曾说:“面试的时候,当别人还在说自己理论学得多好时,BU的学生已经可以说出来‘我曾经为一个500强公司解决了xxx问题’,这个分量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别再因为邻居是“哈佛MIT”而妄自菲薄。BU的优势在于它的广度、实用性和庞大的职业网络。你的目标不是成为一个理论家,而是成为一个能解决问题的专业人士。想通了这一点,你才能找到自己的发力点。

把课堂变成你的第一个社交场

很多同学觉得,上课就是为了拿个好GPA,社交得等课后。这个想法太浪费了。在BU,你的课堂就是你建立专业声誉和人脉的第一站。

好好利用你身边的教授。BU的师生比是11:1,这个比例在大型私立大学里算相当不错了。这意味着你有足够的机会和教授进行深入交流。别只在期末要分的时候才想起发邮件,多去Office Hour。去之前,做好功课,不光是问课程问题,可以聊聊教授的研究方向,问问他对行业的看法。我一个学计算机的朋友,就是因为经常去跟一个研究人工智能的教授聊天,教授觉得他是个有想法又好学的孩子,后来就把他推荐到了自己在外面参与的一个startup项目里实习。记住,教授不仅是老师,他们更是你进入某个专业领域的“引路人”和“背书人”。

还有就是小组作业(group project),这简直是留学生又爱又恨的东西。但你得把它看成一次“职场预演”。你在小组里的表现,直接决定了你的“职场口碑”。你是不是一个靠谱的队友?是积极贡献,还是坐等carry?你身边的这些同学,几年后可能就是你在行业里的同事、合作伙伴甚至老板。去年,一个在四大(PwC)工作的学姐分享说,她当时能拿到实习offer,内推她的就是她大学时一个小组项目的同学。因为当时她们合作得很愉快,那个同学觉得她做事认真负责,后来有机会就第一时间想到了她。

更进一步,你可以主动去“跨界”。BU是波士顿大学联盟(Boston Consortium)的成员,这意味着你可以申请去修读其他学校的课程,比如波士顿学院(BC)、塔夫茨大学(Tufts University)。想象一下,你去BC的课堂上,不仅能体验不同的学术氛围,还能认识一群新的、不同背景的同学。这种跨校的连接,能极大地拓宽你的视野和人脉圈。虽然申请过程需要花点心思,但这是一次性价比极高的“社交投资”。

走出校园,在波士顿这张大地图上“刷脸”

如果你的人脉圈仅限于BU校园,那你就浪费了波士顿这座城市。真正的机会,往往藏在校园之外。

学生社团是第一步,但要有策略地选择。别光看哪个社团热闹就去哪个。如果你的目标是金融,那就去参加BU Finance & Investment Club。根据他们的官网信息,这个社团经常会邀请到高盛、摩根大通等公司的校友回来开讲座、做分享。这种活动,就是你近距离接触行业人士、建立“弱联系(weak ties)”的绝佳机会。活动结束后,别急着走,鼓起勇气去跟演讲嘉宾聊几句,要个LinkedIn。后续跟进,可以发一封感谢信,提一下你从他的分享中学到了什么。这样一来一回,一个潜在的人脉就建立了。

光靠校内活动还不够,你要把眼光放到整个波士顿。波士顿是美国东岸的创新中心之一,尤其是在生物科技和金融科技领域。你可以多关注一些平台,比如Eventbrite和Meetup,上面有大量的行业活动、讲座和社交聚会,很多都是免费的。特别是肯德尔广场(Kendall Square),被称为“地球上最创新的-平方英里”,那里聚集了无数的生物科技公司和初创企业,经常有各种开放日的活动。你去参加这些活动,目的不是立刻找到一份工作,而是去感受行业脉搏,听听大家都在聊什么,认识一些在行业里工作的人。

这里教你一个“咖啡社交”的万能公式。在LinkedIn上找到你感兴趣的公司里工作的BU校友,给他/她发一封简短真诚的私信。模板可以参考这样:“Hi [校友名字], 我是BU [你的专业] 的一名在读学生。我看到您在[公司名]担任[职位],对您在[某个领域]的经历非常感兴趣。我最近在探索[相关]职业方向,不知道您是否方便在未来几周,占用您15分钟时间,一起喝杯咖啡或进行一个简短的线上交流?非常希望能听听您的建议。Go Terriers!”

这个方法的成功率比你想象的要高。大部分校友都愿意帮助自己的学弟学妹。根据LinkedIn 2022年的一项调查,超过70%的专业人士表示愿意帮助那些主动联系他们寻求职业建议的人。关键在于,你的请求要具体、谦虚,并且尊重对方的时间。一次15分钟的咖啡,可能会让你对一个行业有全新的认识,甚至获得一个意想不到的内推机会。

实习,是从“旁观者”到“圈内人”的终极考验

前面所有的铺垫,最终都要落到实习上。一份有分量的实习,是你把理论知识和人脉资源变现的最佳方式,也是你真正“入圈”的投名状。

BU的地理位置在找实习上优势巨大。你可以在学期中就在波士顿市中心的公司实习,而不用等到暑假。这意味着你可以进行长达数月甚至一年的实习,这比短短两个月的暑期实习能让你更深入地了解一家公司,建立更牢固的同事关系。波士顿的金融区、海港区的科技公司、肯德尔广场的生物科技公司,都离BU非常近。

BU的职业发展中心(Center for Career Development, CCD)是你必须用好的资源。他们有自己的招聘平台Handshake,上面有大量专门针对BU学生的工作和实习机会。数据显示,BU的2022届毕业生中,有90%的人在毕业后6个月内找到了工作或进入研究生院深造,这其中CCD的帮助功不可没。他们还提供修改简历、模拟面试等服务。这些服务都是你学费里包含了的,不用白不用。

不要好高骛远,第一份实习不一定要去大名鼎鼎的大公司。波士顿有很多非营利组织(NGO)和初创公司,它们可能无法提供高薪,但能给你非常宝贵的实践机会和更大的责任。我认识一个学公共关系的学姐,她的第一份实习是在波士顿一家很小的环保NGO,工作内容就是管理社交媒体和写新闻稿。因为机构小,她几乎什么都得干,但也因此迅速成长。这段经历让她在后来申请大公司的实习时,有了实实在在的作品和数据可以展示,最终成功拿到了爱德曼公关的offer。

记住,实习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给简历镀金。更重要的是,你要通过实习,证明你的价值,建立你的职业信誉。你在实习期间的表现,你的老板、你的同事都看在眼里。他们就是你未来职业生涯中最有力的推荐人。当你出色地完成一项任务,当你在团队中展现出合作精神,你就不是一个“来打杂的学生”了,而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准专业人士”。这时候,所谓的“圈子”大门,才算真正为你打开了一条缝。

所谓的“精英圈”,其实没那么神秘。它不是一个靠身份标签就能进入的俱乐部,而是一个由信任和价值连接起来的网络。你在BU的这几年,最重要的任务,不是削尖了脑袋去认识“牛人”,而是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你的专业知识、你的执行能力、你的沟通技巧、你的靠谱程度……这些才是你真正的社交货币。当有一天,别人提起你时,会说“哦,那个谁,做事特别靠谱”,或者“上次那个项目,多亏了她”,那你就成功了。波士顿这座城市,BU这个平台,给了你足够多的资源和机会去打磨自己。别再站在河边羡慕对岸的风景了,卷起袖子,从下一堂课、下一个项目、下一次活动开始,踏踏实实地建好你自己的桥吧。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