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爆款商科金融,是真香还是巨坑?

puppy

嗨,你是不是也正纠结要不要跟风冲进商科金融的大热门里?看着学长学姐们毕业就进投行、咨询,年薪百万,感觉简直是人生赢家的标准模板。但这条光鲜的路背后,超乎想象的内卷、高昂的学费、还有996都算“福报”的工作强度,你真的了解吗?这篇文章不灌鸡汤,只想跟你聊点大实话,咱们一起扒一扒商科金融的真实就业情况和学习体验,戳破那些美好的“滤镜”,帮你判断这究竟是通往理想的“真香”捷径,还是一个需要三思的“巨坑”,让你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本文食用指南
? 商科金融光环下的真实薪资?
? 天价学费到底值不值?
⏰ “996是福报”是真的吗?
? 除了投行咨询,还能干啥?
? 我到底适不适合学这个?

留学爆款商科金融,是真香还是巨坑?

上周三凌晨两点,我接到了Leo的视频电话。手机屏幕那头,他顶着一双熊猫眼,背景是纽约大学图书馆的自习区,周围零星还有几个在奋战的同学。Leo是我学弟,去年秋天兴高采烈地飞去纽约,读他梦寐以求的金融硕士。

“学姐,我快扛不住了。” 他声音里满是疲惫,“下周三个midterm,四个case要交,还有高盛的info session要去networking,简历改了十几遍了,感觉还是石沉大海。看着那些本科就在华尔街实习的大神,我真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是不是错了。”

挂了电话,我百感交集。Leo的故事,几乎是每一个冲进商科金融这个热门赛道的留学生的缩影。我们都曾被那些闪闪发光的Title、LinkedIn上毕业就进顶尖投行、年薪百万的学长学姐们所吸引,仿佛这是一条通往“人生巅峰”的快车道。但这条路背后的真实风景,远比朋友圈里的定位和光鲜的offer要复杂得多。

今天,我不想灌鸡汤,只想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跟你聊点大实话。咱们一起扒一扒商科金融的“滤镜”,看看它到底是“真香”的捷径,还是一个需要你三思而后行的“巨坑”。

“毕业即巅峰”的诱惑:薪酬与光环

咱们先说点开心的,聊聊商科金融最吸引人的地方——钱。这一点,它真的没在客气。

想象一下,你刚毕业,二十出头的年纪,第一份工作的年薪就可能摸到20万美元的门槛。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华尔街的日常。根据最新的行业数据,像高盛、摩根士丹利这些顶级投行给第一年分析师(Analyst)开出的薪酬,基础工资就在11万到12万美元,加上奖金,总包轻松达到17.5万至22.5万美元。如果你是在伦敦金融城,起薪加奖金也能超过10万英镑。

我有个朋友Sarah,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的金融硕士毕业后,顺利进入了伦敦一家美资投行。她的生活看起来就像一部都市剧:住在金丝雀码头的高级公寓,周末飞去巴黎喂鸽子,朋友圈里是各种米其林餐厅和高端酒会。这种物质回报带来的满足感和生活品质的飞跃,是实实在在的。

如果你读的是顶尖商学院的MBA,那更是“王炸”开局。哈佛商学院(HBS)2023届的毕业生,总薪酬中位数高达25万美元。这种“钞能力”意味着你可以更快地实现财务自由,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

除了钱,还有那层闪闪发光的光环。当你说你在麦肯锡做咨询,或者在黑石做私募,周围人投来的目光,那种“不明觉厉”的感觉,极大地满足了年轻人的成就感。更重要的是,这些平台能带给你无与伦比的成长速度和人脉网络。你接触的都是行业顶尖的大佬,处理的都是数亿甚至数十亿美元的交易。在这样的环境里锤炼两三年,你的视野、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发生质的飞跃。

滤镜背后:天价学费与“卷”到飞起

好了,香的部分说完了,现在我们来聊聊这碗饭的成本。首先就是一笔让你肉疼到无法呼吸的投资。

商科,尤其是顶尖商学院的学费,是真的贵。我们还拿Leo的纽约大学来说,一年的学费加生活费,轻轻松松超过10万美元。如果你读的是像哥伦比亚大学、MIT这种私立名校的商科硕士,两年下来花费2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超过140万)是家常便饭。这笔巨款,对大多数家庭来说都不是一个小数目。你得掂量掂量,这笔投资的回报周期和风险,自己能不能承受。

比金钱成本更磨人的是精神成本——那就是无处不在、令人窒息的“内卷”。

这种“卷”从你决定申请的那一刻就开始了。为了一个好看的GPA,你大学四年不能有丝毫松懈;为了刷出GMAT 750+,GRE 330+,你熬了无数个夜晚;为了简历上有拿得出手的实习,你大一大二就开始找各种机会,甚至不惜“倒贴钱”去做一份实习。

你以为拿到offer就上岸了?不,那只是“新手村”的结束。真正的“饥饿游戏”从你踏入校园的第一天就开始了。我认识一个在宾大沃顿商学院读MBA的朋友,他说他们的课程设计就是要把人逼到极限。开学第一周,各种Networking Event、Coffee Chat就排满了日程表,各大公司会像走马灯一样来开宣讲会。你不仅要完成繁重的课业,还要挤出时间去社交,去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

“你身边的人都太优秀了,” 他感叹道,“左边是前奥运选手,右边是创业公司的CEO。每个人都像打了鸡血,你稍微一放松,就会被甩在后面。”

求职季的竞争更是白热化。顶级投行的一个暑期实习生岗位,可能会收到上万份简历,录取率低于2%,比申请哈佛耶鲁还要难。你需要通过一轮又一轮的筛选,从线上测试到行为面试,再到技术面和高强度的Superday。每一个环节,都在考验你的智商、情商、抗压能力和对行业的热情。就像Leo一样,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都会经历无数次的自我怀疑和否定。

拿命换钱?聊聊真实的工作强度

就算你过五关斩六将,拿到了那份梦寐以求的offer,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大家常说的“996是福报”,在金融行业,尤其是投行部(IBD)的初级岗位,听起来甚至有点“轻松”。

每周工作80-100小时是常态。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每天早上9点到公司,工作到第二天凌晨2、3点,周六日还要继续加班。那个著名的“magic roundabout”(魔术转盘)段子,就是投行新人的真实写照:凌晨打车回家,让司机在楼下等,自己上楼洗个澡换身衣服,再坐同一辆车回公司继续干活。

还记得前面提到的朋友Sarah吗?她那张在伦敦网红餐厅的优雅照片,背后是她为了准备第二天的客户会议,已经连续工作了30个小时,那顿饭她吃得食不知味。那张在罗马斗兽场前的游客照,其实是她在项目间隙,只有不到48小时的假期里,坐红眼航班来回,只为喘口气。

这种工作强度对身心的摧残是巨大的。睡眠不足、饮食不规律、精神高度紧张,导致脱发、内分泌失调、情绪崩溃都是家常便饭。几年前,高盛一群第一年分析师的内部调查报告泄露,震惊了整个行业。报告显示,他们平均每周工作95小时,睡眠只有5小时,77%的人认为自己是“职场霸凌的受害者”。

当然,不是所有商科金融的工作都这么极端。比如资产管理、企业金融、金融科技(Fintech)等领域,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会好很多。但那些薪酬最高、光环最亮的地方,往往也是压力最大的地方。

你必须认真问问自己:这样的生活,真的是我想要的吗?我愿意用健康、个人时间和社交生活,去换取那份高薪和履历吗?

拨开迷雾:这碗饭,你到底能不能吃?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要劝退大家。商科金融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它能提供巨大的机遇和回报,但它对人的要求也极其苛刻。关键在于,你是否是适合吃这碗饭的人。

你可以试着问自己几个问题:

第一,你的兴趣点在哪?你是不是真的对商业世界充满好奇?当看到一笔大型并购案的新闻,你是会兴奋地去研究背后的交易结构和商业逻辑,还是只看到了新闻标题里的天文数字?如果你对金融市场、企业战略本身没有热情,只是为了钱和名声,那么每天十几个小时面对Excel和PPT的生活,会是一种巨大的煎熬。

第二,你的性格是什么样的?金融行业,尤其是前台岗位,非常看重人的沟通和社交能力。你享受跟人打交道吗?你能在高压环境下保持冷静和清晰的逻辑吗?你是否拥有“屡败屡战”的强大心脏?如果你是那种内向、喜欢独立研究、讨厌高强度竞争的人,也许后端的研究或者量化分析岗位更适合你。

第三,你的价值观是什么?你最看重的是什么?是快速的财富积累,是事业上的成就感,还是家人的陪伴、个人的健康和兴趣爱好?没有哪个答案是更高尚的。想清楚你人生的优先级,才能判断这份工作带来的回报,是否值得你付出的那些代价。

我见过两种截然不同的留学生。A同学,精力旺盛,是天生的社交达人,对商业世界极度痴迷,享受那种肾上腺素飙升的感觉。对他来说,投行的挑战和快节奏正中下怀,是“真香”无疑。而B同学,性格沉静,喜欢钻研技术,对编程和数据分析有浓厚的兴趣。他曾试图跟风去面咨询,但在case interview中痛苦不堪。后来他转去学了商业分析,毕业后在一家科技公司做数据科学家,工作有趣,待遇优厚,生活平衡,找到了真正适合自己的“真香”之路。

所以,你看,从来就没有最好的选择,只有最适合你的选择。

最后,想给你几个最实在的建议。

别只看网上的文章和光鲜的案例,去“聊”。找你的学长学姐,尤其是那些已经工作了两三年的。别只问他们怎么拿到offer的,多问问他们一天的工作是怎样的,最大的痛苦是什么,有没有后悔过。最好再找找那些从这个行业“逃离”的人,听听他们的故事,视角会更全面。

有机会的话,去“试”。一份实习远比你看一百篇文章来得真切。去大公司、也去小公司;去试试投行,也去试试企业内部的财务岗。亲身体验一下那种文化和工作节奏,你的身体会告诉你喜不喜欢。

最重要的一点,永远别让别人的模板,来定义你的成功。进投行咨询不是唯一的出路,年薪百万也不是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找到你真正热爱并擅长的事情,能让你每天早上愿意起床去奋斗的事情,那才是你人生最大的“真香”。

这条路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你的答案。祝你在迷雾中找到方向,走出那条真正属于你的康庄大道!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9183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