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格蕾丝兄弟男校,体验电影般校园生活

puppy

嘿,你有没有偷偷幻想过,自己的高中生活能像电影里演的那样,充满了热血、传统和仪式感?在格蕾丝兄弟男校,这真的不是梦!这里没有一成不变的沉闷日常,取而代之的是穿着帅气制服参加的各种学院活动,是和兄弟们一起在橄榄球场上挥洒汗水,为了学院荣誉而战的热闹场面。我们在这里收获的,不只是漂亮的成绩单,更是那种可以“两肋插刀”的真挚友谊。它不只是一所学校,更像一个大家庭,一个让你在学习之余,能找到真正热爱、释放天性、并且飞速成长的地方。想知道这种神仙般的校园生活到底是什么体验吗?快来听听我的故事吧!

写在前面:给准备入读男校的你
这种电影感的校园生活,听起来超棒,但也别忘了它的一体两面。这里的集体荣誉感爆棚,但也意味着个人主义有时需要让位。传统和规矩很多,对刚来的留学生来说可能需要点时间适应。还有,这里的竞争不只在考场上,球场、辩论台、音乐厅……到处都是“战场”。做好心理准备,别只想着来“躺平”,要主动去拥抱挑战,不然你可能会觉得格格不入。

在格蕾丝兄弟男校,体验电影般校园生活

嘿,兄弟!还记得刚来澳洲那会儿吗?我拖着两个巨大的行李箱,站在格蕾丝兄弟男校(Grace Brothers Grammar School)那栋爬满常春藤的古老红砖教学楼前,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完蛋了,我一个亚洲书呆子,来这全是白人壮汉的男校,未来几年怕不是要在图书馆里孤独终老了。

那时候的我,对高中生活的想象,还停留在刷题、备考、拿高分、进名校的循环里。我爸妈花了大价钱送我出来,我总觉得不能辜负他们,唯一的报答方式就是一张漂亮的成绩单。至于那些电影里演的,穿着西装制服在草坪上谈天说地,在橄榄球赛上为自己的学院声嘶力竭,在篝火晚会上和兄弟们勾肩搭背……我觉得那都是骗人的,离我的生活太遥远了。

直到我入学后的第一个周六。那天是学校橄榄球赛季的第一场主场比赛,对战我们的百年死敌——圣三一学院。整个学校都疯了。学长们脸上涂着代表我们学院的蓝白两色油彩,领着我们这些新生,一遍又一遍地练习着战吼(War Cry)。那场面,说真的,我当时有点被吓到,但更多的是一种说不出的兴奋。当我们的First XV(一队)队员入场时,几千名学生一起跺着脚,吼声震天,我感觉脚下的看台都在颤抖。那一刻,我忘了什么GPA,忘了什么雅思,我只是一个格蕾丝兄弟的学生,我身体里的血,好像真的热了起来。

那一瞬间我突然明白,留学,绝不只是一张通往世界名校的门票。它更是一段让你重新发现自己、塑造自己的旅程。而在格蕾丝兄弟这样的学校,这段旅程注定会像一部情节跌宕起伏的青春电影。

你的“霍格沃茨学院”,一个真正的家

哈利波特迷肯定都懂,霍格沃茨最迷人的地方就是四个学院。我们学校也一样,这个系统叫“House System”(学院制)。它可不是简单地分个宿舍楼,而是你从入学到毕业的“部落”和“家族”。

格蕾丝兄弟有8个学院,每个学院都用一位创校元老或者历史名人的名字命名,比如我所在的“安德鲁学院”(St. Andrew's House)。每个学院大概有150个学生,从七年级的小豆丁到十二年级即将毕业的学长,全都混在一起。这对我们留学生来说,简直是天降福音。你再也不是茫茫人海中一个孤独的亚洲面孔,而是一个有归属感的“安德鲁人”。

开学第一天,我的学院长(Head of House),一位超有范儿的英国文学老师,就告诉我们:“学术成绩固然重要,但学院的荣誉高于一切。”这句话可不是说着玩的。一年到头,学校有无数的院际比赛(Inter-house Competition)。游泳嘉年华,我们会在泳池边比谁的嗓门大;田径运动会,就算跑最后一名,只要你拼尽全力冲过终点线,全学院的兄弟都会为你欢呼;还有辩论赛、国际象棋、戏剧节、音乐会……几乎所有活动都和学院积分挂钩。

记得有一次院际戏剧节,我们学院抽到的主题是莎士比亚的《麦克白》。我们这群五大三粗的男生,哪懂什么戏剧啊。但为了学院荣誉,硬着头皮上。我被分配去搞舞台灯光,一个高大的橄榄球队员被逼着反串麦克白夫人,画上浓妆的样子能把人笑死。我们排练了整整一个月,天天吵架,天天磨合。最后演出那天,当我们谢幕时,台下我们学院的兄弟们起立鼓掌,吼着“Andrew's! Andrew's!”,那一刻,真的会热泪盈眶。最终我们拿了第三名,但那份一起拼搏过的记忆,比任何奖杯都珍贵。

这种学院制,把一个拥有近2000名学生的大型学校,巧妙地分割成了8个紧密的小社区。根据澳大利亚私立学校协会(Independent Schools Australia)的数据,超过85%的顶级私立男校都采用类似的学院制,因为它能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尤其对占学生总数约10-15%的国际学生来说,这是最快融入集体的方式。

橄榄球场,不只是运动,是信仰

如果说学院是我们的家,那橄榄球场就是我们的战场。在澳洲,尤其是在悉尼的GPS(Great Public Schools)联盟里,周六的橄榄球赛是一项超过120年历史的神圣传统。格蕾丝兄弟作为联盟成员,对橄榄球的狂热简直到了信仰的程度。

我刚来的时候,连橄榄球是圆是扁都分不清。体育课上,看着那些壮硕的澳洲同学互相冲撞、扑倒,我心里直打鼓。但学校的规定是,每个学生必须在夏季和冬季各参加一项团体运动。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加入了橄榄球的F队(是的,水平最低的那一档)。

我们的教练是一位数学老师,他从不因为我们是F队就敷衍了事。他教我们如何抱人(Tackle),如何传球,更重要的是,他反复强调:“在球场上,你永远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你的兄弟。你可以被撞倒一千次,但只要你的兄弟在你身边,你就必须第一千零一次地站起来。”

慢慢地,我从一个场上“散步”的旁观者,变成了一个敢于冲撞、敢于扑抢的参与者。我开始理解,为什么平时温文尔雅的同学,一穿上球衣就变得像野兽一样;为什么一场普通的校际比赛,能吸引来成百上千的学生、家长甚至白发苍苍的老校友前来观战。那不仅仅是一场比赛,那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学校提供超过25种不同的体育项目,从水球、篮球到击剑、帆船,应有尽有。据学校体育部门的年度报告,学生体育参与率常年保持在98%以上。这种强制性的体育参与,磨练的不仅仅是身体,更是意志。那种在泥泞中和队友一起拼杀,为了每一次得分而欢呼,为了每一次失误而互相鼓劲的经历,教会我的东西,比任何一堂数学课都多。它让我明白什么是团队,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永不放弃。

舞台与讲台,发现另一个自己

你可能会想,男校嘛,是不是都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体育生”?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格蕾丝兄弟的座右铭是“A Sound Mind in a Sound Body”(健全的心灵寓于健全的身体)。体育只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同样精彩的课外活动。

学校的社团名录长得像一本字典,有超过60个俱乐部和社团供你选择。从机器人小组、模拟联合国,到烹饪社、电影鉴赏社,总有一个地方能让你找到同好。我加入的是辩论社(Debating Club)。

你知道吗,澳洲中学的辩论文化非常浓厚。我们参加的是CAS(Combined Associated Schools)辩论赛,这是悉尼几大私校联盟间的顶级赛事。每周五晚上,我们会穿上正装,坐着校车去客场或在主场迎接对手。那种感觉,就像电影里的精英对决。我的搭档是一个物理天才,平时沉默寡言,一站上辩论台就口若悬河,逻辑严密得让人窒息。

为了准备一场辩论,我们要查阅大量资料,团队协作写稿,反复进行模拟辩论。这个过程极大地锻炼了我的思辨能力、公开演讲能力和英语水平。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学会了如何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如何尊重对手,如何在压力下保持清晰的头脑。去年,我们的辩论队拿到了联盟亚军,这个成绩甚至比橄榄球队夺冠更让我们骄傲。

除了辩论,学校的艺术氛围也相当浓厚。我们有一个能容纳800人的专业级剧院,每年都会上演三部大型话剧或音乐剧。学校的交响乐团甚至有机会在悉尼歌剧院进行年度汇演。这些机会,对于一个普通高中生来说,简直是奢侈。在这里,学校鼓励你尝试一切,发现自己的潜能。根据最新的学校年报,超过70%的学生至少参加了一项非体育类的长期课外活动。学校相信,一个未来的领导者,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和优异的成绩,更要有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人文素养。

两肋插刀的兄弟情,一辈子的财富

说了这么多,其实格蕾丝兄弟最宝贵的,不是古老的建筑,不是顶级的设施,而是人。是在这里遇到的老师,和结交的兄弟。

这里的老师,很多都是各自领域的牛人。他们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像是你人生的导师。我的历史老师,就是一个活生生的“行走的维基百科”,他能把枯燥的欧洲史讲得像一部好莱坞大片。他会在课后拉着我去喝咖啡,聊我的学业困惑,聊我对未来的迷茫,甚至聊我最近在追的美剧。他让我感觉,我不是一个需要被管教的学生,而是一个被尊重的、平等的个体。

而在这里收获的友谊,更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男校的环境很纯粹,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我们一起上课,一起训练,一起在宿舍熬夜赶due,一起因为输了比赛而垂头丧气,也一起因为赢得荣誉而疯狂庆祝。这种“战友情”,是刻在骨子里的。

我到现在还记得,有一次我数学遇到难题,怎么也想不明白,急得快哭了。我们学院的一个学长,也是学校的数学竞赛队队长,看到后二话不说,拉着我在公共休息室的白板上,给我讲了整整两个小时,直到我彻底搞懂为止。他第二天自己还有一场重要的考试。

这种友谊,超越了国籍和文化。他们会好奇地问我关于中国的一切,会拉着我一起过圣诞节,也会在我春节想家的时候,笨拙地用谷歌翻译给我发一句“新年快乐”。他们让我知道,即使远在异国他乡,我也不是一个人。

学校强大的校友网络(Old Boys' Union)更是我们未来的宝贵资源。这个网络遍布全球各行各业,拥有超过25,000名成员。无论你将来去哪个国家,读哪个大学,从事哪个行业,都很容易找到你的“格蕾丝兄弟”。这是一种无形的、但却无比强大的人脉。很多学长都会定期返校,为我们提供职业规划的指导和实习机会。去年,一位在顶级投行工作的校友就通过内推,帮助我们学院的一个毕业生拿到了宝贵的暑期实习offer。

所以,如果你问我,在格蕾丝兄弟男校上学是什么体验?

我想说,别再只盯着那些大学排名和ATAR(澳洲高考)分数了。那些东西固然重要,但它们定义不了你的整个青春。来这里,别怕,大胆一点。去报名你从未接触过的运动,哪怕出糗也没关系;去竞选一个你觉得不可能胜任的学生干部职位,失败了也是宝贵的经历;去和那个看起来很酷但不好接近的本地同学主动打个招呼,也许他会成为你一辈子的朋友。

别只是做一个安静的、只知道学习的“好学生”,那太浪费了。跳出你的舒适区,去拥抱这里的每一种可能,去感受那种心跳加速的兴奋,去体验那种为了集体荣誉而战的热血。因为很多年后,当你回首这段留学生涯,让你嘴角上扬的,可能不是那张优异的成绩单,而是在那个洒满阳光的午后,你和一群兄弟在橄榄球场上,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奋不顾身的样子。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42018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