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别说明 |
|---|
嗨,朋友们。在开始之前,我想先说几句心里话。这篇文章记录的是我在2022年之前在乌克兰留学的美好与“硬核”并存的岁月。那时的基辅、哈尔科夫、利沃夫,是我青春记忆里最鲜活的城市。鉴于目前乌克兰正经历着艰难的时期,这篇文章并非一份当下的留学指南,而更像是一封写给过去的情书,一份对那片美丽土地和善良人民的怀念与祝福。希望通过我的文字,能让你看到一个和平时期下,真实、立体、充满魅力的乌克兰。我们都真诚地期盼和平早日降临,让那些美丽的街角重归宁静。 |
留学乌克兰,体验东欧的硬核与浪漫
我永远忘不了在基辅的第一个冬天。
那是一个零下28度的清晨,天还没亮透,灰蒙蒙的。我裹着此生最厚的羽绒服,站在光秃秃的树下等一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来的18路无轨电车。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手机早就冻到自动关机,呼出的每一口气迅速结成白霜,粘在围巾上。那一刻,我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我为什么要来这个鬼地方?” 看着身边穿着单薄呢子大衣、表情坚毅的乌克兰大妈,我感觉自己像个来自热带的脆弱宝宝。
很多年后,当我跟朋友们聊起留学生活,这个画面总是第一个跳出来。它不美好,甚至有点狼狈,但却是我乌克兰留学故事最真实的开场白。如果你对留学的想象只有咖啡馆、图书馆和诗与远方,那乌克兰可能会给你来一次“现实的毒打”。但也正是这种“毒打”,才让我体验到了一种独一無二的、冰与火交织的成长。
欢迎来到“硬核”模式:生存技能自动满点
乌克兰的生活,首先教会我的是“凑合”与“坚韧”。这里的日常,充满了浓浓的后苏式风情,一种不加修饰的粗粝感。
就拿住宿来说吧。我住的是学校分配的宿舍,一栋典型的赫鲁晓夫楼,外表斑驳,楼道里总弥漫着一股煮罗宋汤和旧木头混合的味道。暖气是集体供应的,每年10月底统一送暖,来暖气那天,整个宿舍楼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悦。但你也别指望它能有多给力,冬天室内温度能有18度就算“豪华”了。热水也不是24小时供应,经常会在深夜洗澡时突然变成冰水,让你瞬间体验什么叫“透心凉”。当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留学生们几乎人手一个“热得快”,这玩意儿在国内可能早就被淘汰了,但在基辅的冬天,它就是我们的生命之光。
出行也是一种修行。基辅的地铁修得极深,据说很多站点是冷战时期的防空洞改造的。比如兵工厂站(Arsenalna),是世界上最深的地铁站之一,深度达到105.5米。第一次坐那个扶梯,感觉像是在通往地心,速度飞快,耳边是呼呼的风声和机械的轰鸣声,周围的乌克兰人个个面无表情,仿佛早已习惯。这里的公交车更是随性,站牌上的时刻表基本就是个摆设,尤其是在大雪天,等上半小时一小时是家常便饭。久而久之,我练就了一身“抗冻”的本领,以及凭声音就能判断远处开来的是不是我要等的那辆车的绝技。
和本地人打交道更是充满了挑战与乐趣。超市里的收银大妈,永远是一张“谁都欠我二百块钱”的严肃脸,动作快得像在打仗,你要是慢一点,后面排队的人就会用眼神给你施压。但有一次我钱包里的零钱不够,差了几戈比(乌克兰的硬币),那位大妈皱着眉看了我一眼,不耐烦地挥挥手,直接从自己的零钱盒里帮我垫上了。那一瞬间,我才明白,那种严肃的外壳下,其实藏着一颗不善表达但足够温暖的心。这种“反差萌”,在乌克兰随处可见。
数据显示,在2021年,乌克兰国际学生的生活成本(包括住宿)大约在每月300-500美元之间,这在全球范围内都极具竞争力。一张地铁票只要8格里夫纳(约合人民币不到2元),一杯优质的现磨咖啡大约30-50格里夫纳(人民币10元左右)。这种低廉的物价,让你在体验“硬核”生活的同时,也拥有了探索这个国家更多浪漫角落的底气。
转身遇见浪漫:艺术殿堂的门槛低得惊人
如果说乌克兰的日常是粗粝的黑面包,那它的艺术和历史就是精致的基辅蛋糕,甜美得让人沉醉。
这个国家的艺术底蕴深厚得超乎想象,而最棒的是,享受这一切的成本低到令人发指。我第一次去乌克兰国家歌剧院(National Opera of Ukraine)看芭蕾舞剧《天鹅湖》,抱着“朝圣”的心情,以为门票会很贵。结果发现,位置最好的一楼池座票价也才800格里夫纳左右(约合人民币200元),而山顶票甚至只需要50格里夫纳(人民币十几块钱),比国内看场电影还便宜。
坐在那个有着百年历史、金碧辉煌的剧院里,天鹅绒的座椅,水晶吊灯折射出温暖的光。当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响起,舞台上的舞者翩翩起舞时,我恍惚了。几个小时前,我可能还在为宿舍的热水问题发愁,但现在,我却能用一顿饭的钱,享受到世界顶级的艺术盛宴。这种强烈的时空割裂感,正是乌克兰留学的魅力所在。它让你明白,生活的品质,并不完全由金钱决定。
基辅本身就是一座露天博物馆。我最喜欢在没课的下午,从市中心的赫рещатик大街(Khreshchatyk Street)出发,一路溜达到安德烈斜坡(Andriyivskyy Descent)。这条古老的石头小路,被誉为“基辅的蒙马特”,两旁是各种画廊、手工艺品店和充满情调的小咖啡馆。你可以花上一下午,淘一幅油画,买一个手绘的套娃,或者只是找个靠窗的位置,看街头艺人拉手风琴。
更不用说那些在阳光下闪耀着金色穹顶的教堂了。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千年壁画,佩乔尔斯克洞穴修道院(Kyiv-Pechersk Lavra)的地下墓穴,圣米迦勒金顶修道院的蔚蓝墙壁……它们静静地矗立在那里,讲述着基辅罗斯至今的历史。走在这些地方,你会感觉自己触摸到了东斯拉夫文明的脉搏。历史不再是书本上枯燥的年份,而是你可以亲身步入的场景。
舌尖上的东欧:温暖你的“中国胃”
聊留学,怎么能不提吃?乌克兰的食物,就像他们的民族性格一样,朴实、热烈,分量十足。
灵魂菜品当然是罗宋汤(Borscht)。别以为它和国内西餐厅里那种番茄酱汤是一回事,正宗的乌克兰罗宋汤是用红菜头熬制的,颜色是艳丽的紫红色,里面有土豆、牛肉、胡萝卜等各种食材,上桌时再配上一大勺酸奶油(Smetana),酸甜浓郁,在寒冷的冬天喝上一碗,能从头暖到脚。当年,每个中国留学生宿舍里都飘着自己改良版的罗宋汤味道,这是我们对抗严寒和思乡的最好慰藉。
还有乌克兰饺子(Varenyky)。它的馅料千奇百怪,甜的咸的都有。土豆泥馅、樱桃馅、奶渣馅……我最爱的是土豆泥馅,煮好后捞出,拌上炸得金黄的洋葱碎和黄油,香得不行。价格也便宜得感人,在当地一家名为Puzata Hata的连锁快餐店,一份饺子加一杯饮料,可能还不到5美元,是学生党改善伙食的绝佳选择。
当然,也有些“硬核”食物需要勇气去尝试,比如国粹萨洛(Salo),也就是腌制的猪肥膘。当地人喜欢切成薄片,放在黑面包上,配着伏特加一起吃。我尝试过一次,那油润丰腴的口感……嗯,只能说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体验。
乌克兰的留学生活,就是在这样一个个具体的细节中展开的。它不是完美的,甚至可以说充满了各种小麻烦。你的语言能力、动手能力、抗压能力,都会在这里得到极限锻炼。你会学会在超市里连蒙带猜地看懂成分表,会和宿管大妈用肢体语言沟通修理水管的问题,也会在漫长的冬夜里,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们挤在小小的厨房里,分享一锅热气腾腾的饺子。
根据乌克兰教育与科学部的数据,在冲突之前,乌克兰曾吸引了超过76000名国际学生,其中不乏来自中国、印度、摩洛哥等国的学子。吸引我们的,除了像哈尔科夫国立医科大学、基辅国立大学等院校在医学、航空、艺术领域的高性价比教育资源(学费通常在每年2000-5000美元),更是这片土地所独有的、未经雕琢的真实感。
它不会用完美无瑕的滤镜来迎接你,而是把它的风雪、它的历史、它的粗犷与温柔,一股脑地全部展现在你面前。它逼着你快速成长,变得独立、坚强,也让你在不经意间,收获最纯粹的感动和最深刻的记忆。
所以,如果你问我,后悔去乌克兰留学吗?
我的答案是,一千次,一万次,都不会。
别总想着去那些人人说好的地方,那样的经历可以被复制。但如果你渴望一段真正属于你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青春故事,一个能让你在未来几十年里都津津乐道的冒险,那么,去一个像乌克兰这样的地方吧。
去体验一次把厚重历史踩在脚下的感觉,去跟表情严肃的大叔大妈们交朋友,去用一杯咖啡的钱听一场世界级的音乐会。相信我,那样的经历,会像烙印一样刻在你心里。它会告诉你,生活不止一种模板,青春,就该有点“硬核”的浪漫。
真心祝愿那片土地上的人们平安,也希望有一天,我们还能再次漫步在基辅的栗子树下,听安德烈斜坡上的钟声敲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