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大厂敲门砖,滑铁卢CS有多神?

puppy

它被称为“北美大厂敲门砖”可不是吹的,核心秘诀就在于它独一无二的Co-op项目。简单来说,就是上学和带薪实习交替进行,毕业时你可能已经手握近2年北美大厂的工作经验,简历直接秒杀一大片人。当然,这也意味着学习压力巨大,课程超级硬核。但正是这种高强度的实战模式,加上遍布硅谷的强大校友网络,才让滑铁卢CS的毕业生在求职时所向披靡。想知道Co-op具体怎么玩?申请难度有多大?这篇文章带你一探究竟。

小编悄悄话
这篇文章有点长,但保证每一句都是过来人的真心话。想把滑铁卢CS当梦校的你,先花几分钟看看,这里有没有你想要的生活。Co-op带你起飞,也能把你累趴,想清楚了再冲!

嘿,大家好,我是你们在 lxs.net 的老朋友,专门扒各种留学干货的小编。

上周,我跟一个刚从国内过来读研究生的朋友小Z吃饭,他跟我吐槽,说找实习太难了。小Z本科是国内一所不错的985,成绩也很好,但简历投出去就像石沉大海,面试机会寥寥无几。他给我看他的简历,干干净净,除了学校项目,几乎没有任何工业界经验。

正聊着,邻桌传来一阵欢声笑语。几个看起来像大学生的华裔小伙子在庆祝,其中一个说:“爽!刚接了Meta的实习offer,下个term去Menlo Park咯!” 另一个也说:“我拿了Jane Street的,时薪有点吓人……”

小Z羡慕地朝那边看了一眼,小声问我:“他们什么学校的?怎么找实习跟玩儿一样?” 我扫了一眼他们卫衣上的Logo,笑了笑,对小Z说:“喏,滑铁卢大学。他们找实习不是从毕业前开始的,而是从大一开始的。”

没错,今天咱们要聊的,就是这个被誉为“北美程序员摇篮”、“硅谷大厂敲门砖”的神级存在——滑铁卢大学的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专业。

Co-op:滑铁卢的“封神”秘籍

为什么滑铁卢CS这么牛?三个字:Co-op。

这个词你可能听过很多次,但滑铁卢把它玩到了极致。Co-op,全称Co-operative Education,简单粗暴地翻译就是“带薪实习项目”。但它不是让你暑假去找个实习那么简单,而是把“上学”和“工作”彻底揉碎了,交替进行。

标准的滑铁卢CS Co-op模式是这样的:你上4个月的课(一个Study Term),然后就去公司全职工作4个月(一个Work Term),然后再回学校上课,再出去工作……如此循环往复,直到毕业。整个大学五年下来,你会有多达6个实习期,总计长达24个月,也就是整整2年的全职工作经验。

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当你和你的同龄人——比如我那个还在为第一份实习发愁的朋友小Z——一起毕业时,你的简历上已经金光闪闪地写着:

  • Work Term 1: 某加拿大银行,软件开发实习生
  • Work Term 2: Shopify,后端工程实习生
  • Work Term 3: Nvidia,深度学习实习生
  • Work Term 4: Meta (Facebook),软件工程实习生
  • Work Term 5: Jane Street,量化交易开发实习生
  • Work Term 6: Google,软件工程实习生 (毕业直接转正)

这绝不是我在编故事,这是无数滑铁卢CS学生的真实轨迹。当你拿着这样一份简历去参加校招时,你觉得面试官会怎么看你?你已经不是一张白纸了,你是一个拥有2年北美大厂实战经验的“准工程师”。你跟面试官聊的不是课程项目,而是你在亚马逊参与过的项目优化,你在谷歌修复过的bug。这竞争力,完全是降维打击。

数据更能说明问题。滑铁卢大学拥有全世界最大的Co-op项目网络,超过7,500家雇主在学校的内部招聘平台“WaterlooWorks”上发布职位。根据2023年的官方数据,CS专业Co-op学生的平均时薪可以达到30加元以上。很多去美国大厂实习的学生,时薪更是高达50-80美元,一个月收入过万美金是家常便饭。这不仅能完全覆盖你的学费和生活费,甚至还能攒下一笔钱。

“地狱”模式:硬核课程与玩命的节奏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滑铁卢CS简直是天堂?别急,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Co-op模式的B面,是地狱般的学习强度和永不停歇的压力。

想象一下你的生活:这个学期,你一边要应付各种高难度的数学和CS课程,一边还要挤出时间刷题、改简历、参加几十场面试,为了拿下下一个学期的实习offer。好不容易拿到offer,期末考试也结束了,你就要打包行李,可能要从加拿大的滑铁劳村搬到美国的加州湾区。在新城市安顿下来,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节奏,干了4个月,刚刚熟悉一切,又要准备打包回学校,开始下一个循环。

这种“游牧民”一样的生活,对人的身心都是巨大的考验。你几乎没有完整的假期,因为别人放假的时候,你在工作。

课程本身也一点不水。滑铁卢的CS以其数学基础的扎实而闻名。大一的MATH 135 (Algebra) 和 CS 135 (Designing Functional Programs) 就能劝退一大批人,挂科率常年居高不下。这里的教授不会因为你是Co-op学生就对你放水,作业的due date和考试的难度一视同仁。你必须学会在高强度的学术压力下,同时处理求职的焦虑。

我认识一个滑铁卢CS毕业的学长,他形容自己的大学生活是“在崩溃的边缘疯狂试探”。他说:“每个学期都像打仗。一边是看不完的lecture notes和写不完的assignment,另一边是WaterlooWorks上几百个岗位的申请和接踵而至的面试。最忙的时候,一天要面三四场,晚上还要熬夜赶due。真的,能从滑铁卢CS活着毕业的,都是铁人。”

这里的竞争是全方位的。你不仅要和同学比GPA,还要比谁的Co-op找得好。当你的室友拿到了谷歌的offer,而你还在为一个小公司的面试发愁时,那种peer pressure(同辈压力)足以让人窒息。但也正是这种环境,逼着每一个人不断向前跑,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

“滑铁卢黑帮”:一张遍布硅谷的关系网

如果在高压下幸存下来,你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份漂亮的简历和一身硬本领,还有一张无价的王牌——校友网络。

在硅谷,有一个半开玩笑的说法,叫“Waterloo Mafia”(滑铁卢黑帮)。这指的是滑铁卢的毕业生在北美科技圈,尤其是硅谷,形成了一股非常强大且抱团的力量。

这个网络的形成,和Co-op项目密不可分。一代又一代的滑铁卢学生,通过Co-op进入各大科技公司,毕业后顺理成章地留在那里。当他们成长为公司骨干、面试官、经理时,他们自然会对自己母校的学弟学妹青睐有加。因为他们深知,能通过滑铁卢CS“炼狱”考验的学生,能力和抗压性绝对没问题。

一些闪亮的名字可以证明这张网络的含金量:

  • Eric Migicovsky:智能手表鼻祖Pebble的创始人。
  • Chamath Palihapitiya:Facebook早期高管,如今是硅谷著名的风险投资家。
  • Apoorva Mehta:北美生鲜电商巨头Instacart的联合创始人。
  • Danny Zhang:全球电商平台Wish的联合创始人。

这些大佬的存在,不仅仅是学校宣传册上的光环,更是实实在在的资源。你在找实习时,通过LinkedIn联系一位在Meta工作的滑铁卢校友,很大概率会得到热情的回复和内推机会。你在面试前,可以在校友群里找到无数分享面经的学长学姐。这种“自己人带自己人”的文化,让滑铁卢的学生在求职路上比别人多了很多捷径。

一位在谷歌工作的滑铁卢校友曾说:“我们招实习生,看到简历上写着University of Waterloo,心里就先给加了10分。这不是偏心,这是基于经验的信任。我们知道这四个字背后代表着什么。”

想进?先过了这几关

说了这么多,你肯定想问,这么好的专业,得有多难进?

答案是:非常、非常、非常难。

滑铁卢CS的申请,是一场综合实力的较量,绝不仅仅是看分数。

1. 学术成绩 (Grades):这是最基本的门槛。对于加拿大安省本地高中生来说,申请的平均分普遍在95%以上,有些年份甚至更高。对于国内普高或者国际课程(AP/IB/A-Level)的学生,你需要拿出近乎完美的成绩单,并且选修了最高难度的数学和计算机课程。

2. AIF (Admission Information Form):这是申请的重中之重,是你在众多高分学霸中脱颖而出的关键。AIF是一份线上表格,你需要回答很多关于你个人经历、课外活动、编程经验、获奖情况等问题。招生官想通过AIF看到的,是一个对计算机科学充满热情、有独立思考能力、有领导潜力和抗压能力的立体的人,而不是一个只会考试的机器。你参加过的竞赛、做过的个人项目、在GitHub上的贡献,都是展示你的绝佳材料。

3. 数学和计算机竞赛 (Contests):虽然学校官网说竞赛不是强制的,但这几乎已经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由滑铁卢大学自己举办的欧几里得数学竞赛(Euclid Math Contest)和加拿大计算机竞赛(Canadian Computing Competition, CCC)是含金量最高的两个。如果你能在这些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会给你的申请加上一个重重的砝码。

根据非官方的估算,滑铁卢CS的录取率常年维持在5%左右,甚至更低。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高中生都把这里作为目标,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所以,滑铁卢CS到底适合你吗?

在把这里当成你的梦想之前,我希望你问自己几个问题:

你真的热爱编程,享受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吗?还是只是听说这个专业好找工作、薪水高?

你准备好迎接那种每四个月就要切换一次学习和工作模式,不断适应新环境的“动荡”生活了吗?

你是一个能把巨大的压力和激烈的竞争,转化为前进动力的人吗?

选择滑铁卢CS,远不止是选择一所大学一个专业,更是选择了一种高强度、快节奏、充满挑战和机遇的生活方式。这条路走下来,你会收获满满,成长飞速,但过程也注定充满了挣扎和疲惫。

它是一块通往北美大厂的坚实敲门砖,但前提是,你得是那块能经受住千锤百炼的“好钢”。想清楚,再出发。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716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