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编真心话,读前请注意 |
|---|
| 别把港大当保险箱:这块招牌是加速器,不是目的地。躺平的话,再好的牌子也救不了你。 |
| 四大和投行是两种游戏:前者看重你的踏实和专业,后者更看重你的商业嗅觉、抗压能力和资源链接能力。玩法完全不同。 |
| 你的路径独一无二:别盲目复制学长学姐的成功。看清自己的长短板,找到最适合你的赛道,远比挤破头去“鄙视链顶端”重要。 |
港大会计,毕业直通投行和四大?
还记得大半年前,我拉着行李箱,第一次踏上港大校园时的情景。在新生欢迎会上,一个来自上海的哥们儿,我们就叫他Leo吧,意气风发地跟我说:“选港大BBA(Acc&Fin)就是为了进投行!我爸妈的朋友都说,这专业出来,不是高盛就是摩根,最差也是个PwC的Advisory吧!”
当时,看着他眼里闪着的光,我心里也充满了类似的憧憬。毕竟,在我们的认知里,“港大会计”这四个字,几乎就等于一张通往中环精英生活的VIP门票。各大留学论坛和中介口中,它就是yyds,是毕业即巅峰的代名词。
然而,一年过去,当秋招季的硝烟渐渐散去,我看到Leo的朋友圈状态从“GS Superday冲!”变成了“KPMG Audit求捞”,最后尘埃落定在一家本地券商的研究部。这个结果不差,甚至可以说是优秀,但和他最初的“投行梦”相比,还是有那么一点点现实的落差。Leo的故事,其实是我们很多港大学生的缩影。港大这块金字招牌,到底能给你带来什么?它和顶级Offer之间,究竟隔了多少个“Leo”的努力和迷茫?今天,咱们不画大饼,就来聊点掏心窝子的大实话。
金字招牌的真实含金量:入门券,不是直通卡
先给个定心丸:港大会计的牌子,绝对硬。在2023年的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里,港大的“会计与金融”专业稳居全球第28位,亚洲前列。这个排名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当你的简历出现在HR的邮箱里时,“香港大学”这个抬头,能保证你的简历至少不会被第一轮机筛刷掉。它是一张让你能坐上牌桌的“入场券”。
每年港大商学院发布的毕业生就业报告就是最好的证明。数据显示,超过98%的本科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内找到工作或选择深造。其中,金融服务业和会计/审计行业是最大的两个雇主群体,几乎吸纳了近70%的毕业生。像普华永道(PwC)、德勤(Deloitte)、安永(EY)、毕马威(KPMG)这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每年都会在港大开专门的招聘会,一次性就能“打包”带走上百名毕业生。
所以,“毕业进四大”这个说法,对于一个GPA尚可(通常指3.2/4.3以上)、面试表现正常的港大会计学生来说,确实是大概率事件。但这真的是“直通”吗?不是的。它更像是一个为港大学生专门开设的“快速通道”,你还是要自己跑完全程。
我的学姐Sarah,GPA 3.5,大二就在德勤做过暑期实习,秋招时本以为十拿九稳。结果在“群面”(Group Interview)环节,因为和一个特别强势的组员意见不合,处理得不够圆滑,当场就被刷掉了。她后来复盘说:“我总以为港大的背景够了,但面试官看的,是你解决实际问题和与人协作的能力,这些书本上根本没有。”她最后虽然也拿到了另一家四大的offer,但这次经历让她明白,名校光环在真刀真枪的考验面前,作用其实有限。
通往“四大”:最稳的路,也最拥挤
我们先说说绝大多数毕业生的第一站——四大。为什么是四大?
首先,需求量大。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上市公司林立,审计是刚需。四大每年都会招聘成百上千的应届生,对于刚毕业、缺乏经验的学生来说,这是最容易够到的平台。
其次,它是最强的“职业培训所”。在四大,尤其是审计部,你会在高强度的工作中,快速学习如何看懂一家公司的财务报表,熟悉整个商业运作的流程。这个过程虽然辛苦,但能为你打下极其扎实的财务基本功。用行话来说,这是“童子功”,练好了以后去哪儿都吃香。
真实的薪酬水平如何?根据最新的市场信息,2023-2024年度,香港四大给应届毕业生的起薪普遍在每月1.8万至2万港币左右。这个数字在香港的生活成本面前,只能说是“生存线”,远谈不上光鲜。加班是家常便饭,忙季(每年1月到4月)通宵达旦也是常态。你以为的中环精英是穿着高定西装喝咖啡,现实中的审计员可能是在客户的会议室里,伴着泡面和红牛,核对成千上万个数字。
我的朋友小明,去年进了PwC的审计部。他说,第一年就是“体力活”,每天的工作就是执行上级分配下来的底稿(working paper),和客户公司的财务人员沟通,要各种资料,然后整理、核对。他说:“这份工作磨练心性,但真的谈不上创造性。最大的收获是,我现在看任何一家公司的财报,都能比别人多看出一层东西来。”
冲击“投行”:一场少数人的残酷游戏
好了,说完了“基本盘”四大,我们再来聊聊那个让无数金融学子魂牵梦绕的“鄙视链顶端”——投资银行(Investment Bank,简称IBD)。
港大会计毕业生能进投行吗?能!每年都有那么几个“大神”级别的学长学姐,毕业直接拿到高盛、摩根士丹利、J.P.摩根这些顶级投行(俗称Bulge Bracket, BB)的前台部门offer。他们的起薪有多高?年薪轻松破百万港币。工作内容是什么?帮助公司上市(IPO)、并购(M&A),是真正站在资本市场最前沿的人。
听起来很诱人,但这条路有多难走?这是一个“九死一生”的战场。顶级投行在港大招的人,每年每个部门可能就1-2个,甚至没有。和你竞争的,不仅有港大本校最顶尖的学生,还有来自港科、港中文,甚至牛津、剑桥、常春藤的交换生和毕业生。
我认识的一位大神学姐Jessica,她最终拿到了MS的IBD offer。她的履历堪称完美:
1. GPA无懈可击:常年保持在4.0/4.3以上,拿奖学金拿到手软。这是敲门砖中的敲门砖,没有这个,简历直接进碎纸机。
2. 实习经历“三级跳”:她大一暑假在一家本地券商研究部实习,熟悉行业;大二寒假通过networking找到一家精品投行(Boutique IB)的实习,真正接触了项目;大三的暑期实习,她拿到了J.P.摩根的Summer Analyst Offer,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因为大部分全职Offer都是发给表现优异的暑期实习生的。
3. Networking做到极致:她从大二开始,就积极参加各种投行举办的宣讲会(Info Session),主动和校友联系,进行“Coffee Chat”。她不是简单地问“工作累不累”,而是会提前研究对方的背景和做过的项目,提出有深度的问题,比如“您在xx项目的估值模型中,是如何考虑yy风险因素的?” 这种准备,让她在众多学生中脱颖而出。
4. 技能点满:除了学校课程,她自学了高级Excel、财务建模(Financial Modeling)、VBA编程,甚至还去考了CFA一级。这些都是为了向面试官证明,她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即插即用”的人才。
看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了,港大会计的背景,对于想进投行的人来说,只是给了你一个参与这场游戏的资格。但游戏怎么玩,能不能赢,完全取决于你在大学四年里,除了上课,还做了多少“秘密功课”。
从四大到投行:曲线救国的可行性
“那如果我毕业没能直接进投行,先进四大还有机会吗?” 这个问题,是很多人的Plan B。
答案是:有机会,而且是条很常见的路,但这同样不简单。
关键在于你在四大里做什么。如果你在审计部门,想直接跳到投行IBD,难度非常大。因为审计的工作是“向后看”,是核对已经发生的历史数据,而投行是“向前看”,是预测公司未来的价值。
相对容易的路径是,在四大内部转到更偏交易和估值的部门,比如交易咨询服务(Transaction Services/Deal Advisory)或估值服务(Valuation)。在这些部门,你会接触到并购尽职调查(Due Diligence),这和投行的工作内容有部分重合。在这里积累2-3年经验,再跳槽到投行或PE(私募股权基金),成功率会高很多。
根据招聘网站eFinancialCareers的数据分析,在香港,有相当一部分投行的Associate(经理级别)都拥有四大的工作背景,其中又以来自Transaction Advisory部门的居多。但这个“跳板”本身就很难上,四大内部转岗的竞争也非常激烈。
别只盯着投行和四大,世界比你想象的更宽广
聊了这么多,似乎我们的世界里只有投行和四大。但事实上,港大会计毕业生的出路远不止于此。
- 商业银行的管理培训生(MT):像汇丰、渣打、花旗这些大银行的MT项目,也是非常热门的选择。虽然起薪不如投行,但工作生活平衡度更高,职业发展路径清晰,是培养未来银行家的摇篮。
- 企业内部的财务/战略部门:不想做乙方,去甲方也是很好的选择。像腾讯、阿里、字节跳动这些互联网大厂,以及各大跨国公司的财务部门,都非常青睐有扎实会计背景的毕业生。在这里,你能更深入地了解一个行业的运作。
- 买方(Buy-side):比如基金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这些机构做的是投资决策,需要极强的分析能力。虽然应届生直接进入的门槛极高,但可以作为长远目标。
- 政府或监管机构:比如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证监会(SFC),工作稳定,社会地位高。
路有很多条,关键是你要想清楚,你喜欢什么,你擅长什么。不要因为所有人都说投行好,就一头扎进去,最后发现自己根本不喜欢那种高压和快节奏的生活。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港大会计,毕业直通投行和四大?》
忘掉“直通”这两个字吧。港大给你的是一张地图,和一辆还不错的车。地图上标出了所有宝藏的位置——四大、投行、商业银行、大公司……但车子需要你自己加满油(刷GPA、考证),自己规划路线(实习),自己去问路(networking),还要学会在拥堵和崎岖的路段上驾驶(应对压力和挫折)。
最终你能开到哪里,不取决于这辆车有多豪华,而取决于你这个驾驶员,到底想去向何方,以及,你愿意为此付出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