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日本前,问自己三个问题 |
|---|
| 你逃离的,和你向往的,分别是什么?想清楚,别让对岸的滤镜骗了你。 |
| 你的经济能力,能否支撑你度过最初找不到兼职、手忙脚乱的半年? |
| 你有多强的“钝感力”?能扛住孤独,也能消化得了委屈吗? |
凌晨一点,我刚从便利店下班,坐在回家的末班电车上。车厢里空荡荡的,只有零星几个和我一样满脸疲惫的“打工人”。车窗外,东京的灯火像一片沉默的星海,璀璨又疏离。我靠着冰凉的玻璃,口袋里是今天刚赚到的几千日元,心里却在反复问自己一个问题:
“折腾这么一圈,放弃国内的一切来日本,我到底赌对了吗?”
这个问题,像一个幽灵,总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冒出来。它藏在每个月房租的账单里,藏在教授语速太快我听不懂的课堂上,也藏在新年夜独自一人吃着速食面的孤独里。
嘿,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是不是也一样?我猜,你可能正在国内的深夜里,刷着关于日本留学的帖子,心里一半是向往,一半是迷茫。或者,你已经身在异乡,在某个瞬间,也曾怀疑过自己的选择。
我没想给你一个标准答案,因为根本没有标准答案。我只想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跟你聊聊心里话。聊聊那些我们不曾对父母言说的辛苦,也聊聊那些支撑我们走下去的微光。如果你也曾复盘过这个人生选择,或许我的故事,能给你一些共鸣和陪伴。
我们到底在“逃离”什么?
聊起为什么来日本,很多人会用一个词:内卷。
这个词太熟悉了,不是吗?它像一个巨大的漩涡,把我们每个人都卷了进去。我来日本前,在国内一家互联网公司实习。说是实习,干的活和正式员工没两样,每天被 KPI 追着跑,下班是什么,我几乎忘了。身边的人都在拼命,考研的同学说,2023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超过了470万,录取率却低得吓人。考公的朋友更是把申论写了一遍又一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我的朋友小A,985毕业,进了人人都羡慕的大厂。但她告诉我,她感觉自己像一颗高速运转的螺丝钉,每天都在透支生命。最夸张的时候,她连续一个月凌晨两点后才睡觉。她辞职那天,在朋友圈发了一张在阳台看日落的照片,配文是:“想去一个能好好喘气的地方。”
我们逃离的,真的是工作和学业本身吗?我觉得不全是。我们想逃离的,是那种“停下来就是罪过”的窒息感,是那种被单一成功学标准绑架的无力感。我们被告知,30岁前要买房买车,要结婚生子,要成为“人上人”。这条轨道清晰、拥挤,却不一定是我们想要的。
这时候,日本像一个出口。它看起来那么近,文化上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从日剧、动漫里看到的日本,是干净的街道,是彬彬有礼的路人,是专注一生的“匠人精神”,是一种慢下来的、充满秩序感的生活。我们幻想着,在这里,也许可以不用那么拼命,可以找到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根据日本学生支援机构(JASSO)的数据,截至2023年5月,在日留学生人数已超过27万,其中中国学生占比最高。你看,有这么多人和我们一样,抱着相似的期待,踏上了这片土地。
我们带着这份期待而来,像一场豪赌,赌的是一个更自洽、更从容的未来。
日本的“另一面”:现实的骨感
落地之后,滤镜很快就会被现实打碎。美好是真的,但骨感也是真的。
第一个巴掌,是钱打来的。
来日本前,我以为自己带的钱足够撑一阵子。但当我拿到第一个月的房租和水电煤账单时,我彻底慌了。在东京,一个20平米左右的单身公寓,月租轻松就要8万日元(约合人民币4000元)。这还没算上初期需要缴纳的礼金、押金、保证公司费等,加起来可能要一次性拿出三四十万日元。看着银行账户里的数字飞速减少,那种焦虑感,至今记忆犹新。
根据JASSO的调查,外国留学生在日本的平均月生活费(不含学费)大约是9万3千日元。在东京这样的大城市,只会更高。这意味着,不打工,根本活不下去。
于是,打工(バイト)成了每个留学生的必修课。我的第一份工,是在一家连锁便当店。时薪1113日元,是当时东京的最低时薪。工作内容就是收银、补货、做便当、打扫卫生。听起来简单,但对我这个日语磕磕巴巴的新手来说,简直是地狱模式。
最怕客人问一些菜单上没有的特殊要求,我听不懂,只能一边不停地“すみません”(对不起),一边找店长求救。日本的服务业要求极高,敬语要说对,笑容要标准,动作要麻利。有一次,因为太紧张,我把一位客人的咖啡加热时间按错了,被店长当着所有人的面严厉地批评了一顿。我低着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却只能一个劲地道歉。那一刻的委屈和无助,真的很难跟家人说出口,只能自己咽下去。
法律规定留学生每周打工不能超过28小时。算下来,一个月最多也就赚12万日元左右。这些钱,付完房租、交通费、手机费,剩下的也就只够吃饭。想买件新衣服,想跟朋友出去玩,都得掂量再三。深夜下班,拖着灌了铅一样的双腿走在回家的路上,闻着自己身上挥之不去的油炸味,我无数次问自己:“我来这里,就是为了干这个的吗?”
除了经济压力,更磨人的是孤独。
日本人表面上很客气,总是笑脸相迎,但那种客气里,总带着一层看不见的隔膜。想和日本同学深交,真的很难。他们有自己从小到大的圈子,对“外国人”这个身份,更多的是好奇和礼貌,很少会主动把你拉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我的同学小B,性格很开朗,但她告诉我,来日本一年,她手机里没有一个可以深夜打电话倾诉的日本朋友。
这种孤独感,在节假日会被无限放大。第一次在日本过年,国内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朋友圈里全是年夜饭的照片。而我,因为日本不过农历新年,周围一片冷清。我一个人去了趟超市,买了点速冻饺子,煮给自己吃。吃着吃着,眼泪就掉下来了。那一刻,我无比想家。
我们逃离了国内的“热闹”,却也一头扎进了异乡的“寂静”。这寂静,是深夜便利店的灯光,是空无一人的房间,是报喜不报忧的电话。这是我们选择的代价,也是成长的第一课。
那些“赌对了”的瞬间
生活就是这样,一边给你一巴掌,一边又会悄悄塞给你一颗糖。
虽然打工很累,但当我第一次用自己赚的钱,交上房租,买下一直想看的画展门票时,那种踏实和自豪感,是前所未有的。我学会了记账,学会了看懂复杂的电费账单,学会了在超市关门前去抢半价的便当。我不再是那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孩子,我成了一个能为自己生活负责的成年人。这种独立,是留学给我最宝贵的礼物。
融入的过程虽然缓慢,但总有一些瞬间,让你觉得这个世界温柔待你。
有一次我骑自行车迷路了,手机也快没电了。一个路过的老奶奶,看到我焦急的样子,主动走过来问我需不需要帮助。她不太会说英语,我就用蹩脚的日文夹杂着汉字写给她看。她不仅给我指了路,还担心我找不到,一直把我送到车站。临走前,她还从包里掏出一颗糖给我,笑着说:“小朋友,加油啊!”那一刻,我鼻子一酸,突然觉得东京这座巨大的城市,也有了温度。
还有家楼下蔬果店的老板,知道我是留学生后,总会在我买东西时,悄悄塞给我一个橘子或者一根香蕉。我们用简单的日语聊着天气,聊着今天的菜价。这种不经意的善意,像一束束微光,照亮了那些灰暗的日子,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彻底的“外人”,而是这个社区里真实存在的一员。
更重要的是,在这里,我找到了自己的节奏。
在国内,我总觉得被推着走,不敢停。但在日本,我发现生活可以有另一番景象。周末,我可以什么都不干,就去附近的公园看书、发呆。我也可以花一个下午,在下北泽或高円寺那些古着店里淘一件独一无二的衣服。我迷上了逛美术馆,日本大大小小的美术馆和博物馆数不胜数,经常有世界级的展览,学生票价也很友好。我开始学着自己做饭,从最简单的咖喱饭,到可以招待朋友的几菜一汤。
我不再用“有没有用”来衡量一件事。我做这些,只是因为我喜欢,它们让我感到快乐和放松。在这里,我看到了很多日本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并把它做到极致。街角那个做了五十年和果子的老爷爷,对他来说,成功不是赚多少钱,而是客人吃到他做的点心时,脸上露出的幸福表情。这种“匠人精神”,让我开始反思,成功的定义不止一种。不是非要在大公司里晋升,不是非要赚得盆满钵满。能找到一件自己热爱并愿意为之投入一生的事,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功。
这些瞬间,就是我“赌对了”的证据。它们告诉我,我失去了一些东西,但也得到了更珍贵的东西——一种掌控自己生活的感觉,和一种不被外界标准裹挟的内心平静。
所以,我们到底“赌对”了吗?
现在,如果再有人问我这个问题,我可能不会直接回答“是”或“否”。
我会说,这是一场交换。我用国内熟悉的环境、亲密的家人朋友,交换了一个重新认识世界和自己的机会。我用安逸和舒适,交换了独立和坚韧。
这场赌局,没有绝对的输赢。赢,不是指在日本找到年薪百万的工作,拿到永住,从此走上人生巅峰。对我来说,“赢”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变得更强大了。我学会了和孤独和平共处,学会了在委屈中擦干眼泪继续前行,也学会了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闪光点。
我明白了,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乌托邦。国内有国内的压力,日本有日本的挑战。我们逃离的也许不只是内卷,更是那个不愿面对挑战、渴望找到一个“简单模式”的自己。但生活从来没有简单模式,你只是从一个副本,跳到了另一个副本而已。
真正的收获,是拥有了“选择权”和“比较级”。经历过两种不同的生活模式后,你才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有的人,在日本读完书,觉得还是国内更适合自己,更有归属感,于是回国发展,这是一种清醒的回归。有的人,喜欢上了这里的秩序和宁静,决定留下来,这是一种忠于内心的选择。还有的人,把日本当作一个跳板,去了更广阔的世界。这些,都是“赌对了”。
因为最重要的,不是你最终身在何处,而是在这段旅程中,你是否成为了一个更开阔、更自由、更了解自己的你。
如果你正在国内犹豫,别把日本想象成天堂,也别把它妖魔化。多做功课,想清楚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以及最坏能承受的是什么。
如果你已经在这里,感到迷茫和疲惫,请记得给自己一点时间。别急着否定自己的选择。去家附近没走过的小路逛逛,去吃一次一直想吃的拉面,去泡个钱汤。允许自己偶尔脆弱,也别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这条路,是我们自己选的。跪着,也要走完。但更多的时候,你会发现,走着走着,天就亮了,路边的风景,也还不错。
你的故事,走到了哪一步?不管怎样,请相信,你并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