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本科毕业,劝退了多少留学生?

puppy

是不是觉得拿着韩国大学的毕业证,就能像韩剧主角一样开启美好人生?先等等!现实可能比想象中骨感得多。毕业后想在韩国留下工作,你可能会发现,一口流利的韩语只是最基础的门槛,本地毕业生的激烈内卷、苛刻的求职环境,再加上D-10签证的倒计时,分分钟让人心态崩溃。这篇文章不想贩卖焦虑,只想跟你掏心窝子聊聊:韩国本科这张“入场券”,含金量到底有多少?那些学长学姐们用四年青春和真金白银换来的经验和教训是什么?读完它,也许你才能更清醒地评估,这趟留学之旅究竟是“黄金敲门砖”,还是一张昂贵的“人生体验卡”。

毕业前必须知道的残酷真相
语言≠优势:TOPIK 6级只是入场券,离“无障碍”工作交流还差十万八千里。商务韩语、行业术语、敬语体系,每一项都是一道坎。
内卷超乎想象:你的竞争对手是武装到牙齿的韩国本地毕业生。他们不仅语言无敌,手握各种资格证、实习经历,对本土求职文化的理解也远超于你。
签证是紧箍咒:D-10求职签证不是避风港,而是倒计时。六个月一续,每次都要向出入境证明你的“努力”,压力山大。
文化差异是硬伤:等级森严的职场文化、下班后躲不掉的“会食”(회식),这些韩剧里一闪而过的场景,可能是你日后工作的日常。
薪资可能骨感:别总想着韩剧里财阀的起薪。对于刚毕业的外国人,很多中小企业的起薪可能只够覆盖首尔高昂的生活成本。

上周,我在学校附近的咖啡馆,碰到了刚毕业半年的学妹小雅。她穿着一身得体的正装,妆容精致,但眉宇间藏不住的疲惫,还是出卖了她。

“学长,我又面试失败了。”她搅动着面前那杯没怎么动的拿铁,声音有点沙哑,“面试官问我,‘我们为什么要放弃那么多优秀的韩国求职者,而选择你?’我当时就懵了,准备好的一套说辞,瞬间忘得一干二净。”

我看着她,想起了四年前她刚来韩国的样子。那时候的她,眼睛里闪着光,对未来的一切都充满了粉红色的泡泡。她以为,只要在韩国最好的大学之一顺利毕业,拿到那张文凭,就能像韩剧女主角一样,在首尔开启闪闪发光的人生。

但现实呢?现实是毕业后,D-10求职签证的倒计时滴答作响,像一个催命符。海投的简历石沉大海,偶尔收到的面试通知,也常常在几轮之后就没了下文。曾经以为的“外国人”身份优势,在激烈的求职市场里,反而成了一种需要被反复诘问的“劣势”。

小雅的故事,不是个例。每年,成千上万的中国留学生从韩国的大学毕业,手握着那张花费了四年青春和几十万人民币换来的毕业证,却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一脸迷茫。

所以今天,我不想给你画饼,也不想贩卖焦虑。只想作为一个过来人,跟你掏心窝子聊聊:韩国本科这张“入场券”,含金量到底有多少?毕业后想留在韩国工作,到底有多难?

语言关,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很多同学可能会觉得,我在韩国生活了四年,每天跟韩国人打交道,韩语肯定没问题吧?甚至手里还攥着一张TOPIK 6级的证书,这不就是语言能力的最高证明吗?

朋友,这个想法真的太天真了。

生活韩语和职场韩语,完全是两个世界。就像你会说“你好,吃了吗?”,不代表你能做一场专业的商务谈判。

我认识一个学传媒的学姐,叫琳琳。她是我们这届公认的“韩语大神”,TOPIK 6级接近满分,平时跟韩国朋友聊天开玩笑,玩梗抛段子,毫无压力。毕业时,她信心满满地投了几个心仪的广告公司。

结果,在第一次群面(그룹 면접)时就惨遭滑铁卢。她说,当时面试官抛出一个关于“新媒体环境下品牌病毒式营销策略”的议题,周围的韩国求职者立刻开始引经据典,各种专业术语(전문 용어)和缩略语(줄임말)信手拈来。她虽然能听懂大概,但想精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却发现脑子里的词汇库瞬间告急。那些平时挂在嘴边的口语,在那种高度紧张和专业的环境下,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更要命的是,她还要时刻注意敬语(존댓말)的切换,生怕一个不小心就用了半语(반말),给人留下无礼的印象。

面试官全程微笑,但琳琳能感觉到,她的每一次卡顿和不确定的眼神,都在被默默减分。最后,她眼睁睁看着身边的韩国人滔滔不绝,自己却像个局外人。

这还不是全部。韩国职场非常讲究一种叫做“눈치”(Nunchi)的东西,你可以理解为“眼力见儿”或者“读空气”的能力。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该沉默,如何通过对方的微表情和语气判断他的真实意图……这些都无法从课本上学到,却是韩国职场生存的必备技能。

根据韩国雇佣劳动部的数据,虽然政府鼓励企业雇佣外国人才,但实际操作中,企业对于外国求职者的语言要求极高。一份针对韩国HR的调查显示,超过80%的受访者认为,“与韩国同事无障碍的沟通能力”是聘用外国人时最重要的考量因素。这里的“无障碍”,绝不仅仅是TOPIK 6级证书能证明的。

所以,如果你以为一张6级证书就能让你在求职中所向披靡,那可能真的要失望了。它只是让你获得了进场的资格,真正的比赛,从你开口说第一句专业的话时才刚刚开始。

内卷的修罗场,你拿什么和本地人拼?

好了,假设你语言天赋异禀,商务韩语说得比韩国人还溜。那么,你就能顺利找到工作了吗?

答案是:很难。

因为你的竞争对手,是韩国本地的毕业生,一个被誉为“卷王”的群体。

先来看一组数据。根据韩国统计厅(통계청)发布的最新数据,韩国的青年(15-29岁)失业率常年维持在高位,体感失业率(包含潜在的求职者和短期工)甚至更高。这意味着,每年都有大量的顶尖韩国毕业生找不到心仪的工作。在这样一个人人自危的环境里,你一个外国人,想分一杯羹,难度可想而知。

我有一个SKY大学(韩国最好的三所大学:首尔大、高丽大、延世大)毕业的学长,计算机专业,绩点高得吓人,编程能力一流,6级证书也是标配。他本以为,凭借自己的名校光环和技术实力,进个三星、LG这样的大企业(대기업)应该不难。

然而,他投了简历后才发现,自己所谓的“优势”有多么微不足道。他打开招聘网站,随便点开一个和他竞争的韩国求职者的简历:

SKY大学毕业?人家也是。

绩点高?人家的绩点可能更高,而且还有双学位。

TOPIK 6级?对不起,这是韩国人的母语。人家手里的,是近乎满分的托业(TOEIC)成绩,甚至还有日语、中文等第二外语证书。

实习经历?人家可能大二就在知名企业实习,手里握着好几份实习证明。

更别提他们还有各种各样的资格证(자격증)、国际竞赛获奖经历(공모전 수상)、海外交换经验(교환학생),甚至还有丰富的社团活动(동아리)和志愿服务(봉사활동)经历。这一套组合拳下来,就是韩国求职市场上所谓的“SPEC”(스펙,资历)。

学长说,那一刻他才明白,自己引以为傲的东西,在别人那里只是“标配”。而作为外国人,他还有天然的“劣势”:兵役问题(韩国男性公民必须服兵役,这在很多企业看来是锻炼责任感和团队精神的经历)、文化隔阂、身份不稳定等等。企业HR在面对一份韩国人和一份外国人的简历时,除非你的能力突出到无可替代,否则他们为什么要去冒着沟通成本高、签证手续繁琐的风险来选择你呢?

根据韩国移民政策研究院的报告,尽管在韩留学生数量逐年攀升,但毕业后能成功拿到E-7工作签证(特定活动签证,即我们常说的工作签)的比例并不高。大部分留学生在毕业后,都无法跨过求职这道坎。

你以为你在和同专业的留学生竞争,其实你是在和全韩国最拼的一群年轻人赛跑。在这场比赛里,你们的起跑线,根本就不一样。

D-10签证,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果说语言和内卷是两座大山,那么D-10求职签证,就是悬在你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很多同学在毕业前都松了一口气,心想:“没事,找不到工作可以换D-10签证,有两年时间呢,慢慢找。”

朋友,这个“两年”的说法,是一个巨大的误解。

D-10签证,首次只给你6个月。6个月到期后,你需要带着你这半年的“求职活动证明”去出入境续签。这些证明包括但不限于:在求职网站上投递简历的记录、参加招聘会的证明、面试通知邮件等等。如果你不能证明你在这段时间里是“积极地”在找工作,出入境官员完全有理由拒绝你的续签申请。

我身边就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一个学设计的学妹,毕业后换了D-10。她觉得刚毕业太累了,想先休息两个月,旅旅游,调整一下状态。等她玩够了,开始慢悠悠地做作品集、投简历时,才发现时间已经过去了大半。前三个月,她的求职记录几乎是空白。

等到要去续签的时候,她慌了。临时抱佛脚投了一堆简历,但很多公司连回复都没有。她拿着零星几个投递记录去出入境,被工作人员盘问了很久,最后勉强给续了下一次,但也被警告说“下次如果还是这样,就不能续了”。

那种感觉,就像上学时被班主任检查作业,而你一个字都没写。每一次续签,都是一次审判。这种持续的、看得见的压力,会让人的心态变得非常焦虑和脆弱。你投简历不再是为了找到“喜欢”的工作,而是为了完成“续签KPI”。在面试时,你的不自信和急于求成,也很容易被经验老到的面试官看穿。

更关键的是,从D-10换到E-7工作签,门槛极高。

首先,公司需要为你申请。这意味着公司要向政府解释:为什么这个岗位非你不可?为什么我们找不到合适的韩国人来做?这个过程需要准备大量材料,很多中小企业嫌麻烦,一开始就直接拒绝招外国人。

其次,你的工作必须和你的专业高度相关。你学的是韩国语教育,想去做市场营销?对不起,签证官会认为专业不符,直接拒掉。

最后,还有薪资要求。为了防止企业以低价雇佣外国劳动力,政府规定,E-7签证申请者的年薪必须达到上一年度韩国国民人均总收入(GNI)的80%以上。根据2023年的数据,韩国人均GNI大概在4400多万韩元左右,80%就是3500多万韩元。这个薪资对于一个毫无经验的应届毕业生来说,尤其是在非IT、金融等高薪行业,很多中小企业是给不到的。

所以,D-10签证不是你的“缓冲期”,而是你的“赛道”。从你拿到它的第一天起,发令枪就已经响了。

融不进的圈子和不那么美的薪资

就算你过五关斩六将,语言、竞争、签证问题都解决了,成功入职了一家韩国公司,那么,等待你的就是美好的职场生活了吗?

可能还要再打一个问号。

韩剧里演的职场,通常是窗明几净的办公室,同事们友好互助,下班后一起吃个炸鸡喝个啤酒,岁月静好。但现实中,韩国的职场文化,对很多外国人来说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首当其冲的就是“会食”(회식)文化。这绝不是简单的聚餐。它通常由你的上司(상사)发起,你基本没有拒绝的权利。会食上,你要不停地为前辈和上司倒酒,要注意自己的坐姿和言行,要努力融入大家的聊天,还要随时准备好被灌酒。“一轮(1차)”吃烤肉,“二轮(2차)”去酒吧,“三轮(3차)”唱KTV……一套下来,回到家可能就是后半夜了。

一个在韩国中型企业工作的朋友曾向我吐槽,他最怕的就是每周四的部门会食。因为作为一个外国人,他既get不到韩国同事们聊的那些家长里短和政治八卦,也不喜欢那种被强迫喝酒的氛围。每次他都只能坐在角落里尴尬地微笑,感觉自己像个透明人。这种无法融入的孤独感,比加班还让人疲惫。

除了会食,还有森严的上下级关系(상하관계)。在韩国公司,你对前辈和上司必须使用敬语,要时刻保持谦卑和恭敬。很多在国内习惯了平等交流的同学,来到这里会感到非常压抑。

当然,还有臭名昭著的加班文化(야근)。根据OECD的数据,韩国是发达国家中平均工作时长最长的国家之一。“准时下班”在很多公司里是一种奢望,尤其是在上司还没走的情况下,你是不敢第一个站起来背包走人的。

至于薪资,也别抱太高的期望。是的,三星、现代这样的大企业给应届生的薪水很可观,但能进去的留学生凤毛麟角。绝大多数留学生进入的是中小企业(중소기업)。根据韩国招聘网站Saramin的调查,2023年中小企业给本科毕业生的平均起薪大约在2800万-3200万韩元之间。扣掉税和四大保险,再减去首尔高昂的房租(一个月至少50万韩元起步)和生活费,你可能发现自己存不下多少钱,成了“月光族”。

这份工作带给你的,可能没有想象中的光鲜,反而充满了妥协和身心俱疲。

那么,这学还值不值得读?

说了这么多残酷的现实,你是不是觉得心都凉了,感觉这四年算是白费了?

别急,还真不是。

我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劝退你,而是想让你在做决定之前,把滤镜摘下来,看清楚现实的全貌。

韩国留学这张毕业证,它不是一张通往美好人生的自动门票,但它可以是你亲手打造未来的一个工具箱。关键在于,你要怎么用它。

如果你从一开始就想清楚了,毕业后就要留在韩国工作,那你就要有打一场硬仗的准备。从大一,不,从你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起,就要开始规划了。

语言上,别满足于TOPIK 6级。多参加学校的发表(발표)课程,逼自己用韩语做学术报告;多加入韩国学生的社团(동아리),在真实的环境里锻炼口语和听力;有机会的话,去做一份对韩语要求高的兼职(아르바이트),比如咖啡店、客服等,这比上任何语言课都管用。

履历上,别等到大四才着急。韩国的大学生从大一大二就开始规划自己的“SPEC”了。你也一样,多关注学校就业中心(취업지원센터)的实习信息,哪怕是无薪的实习,只要能给你增加经验,都值得去尝试。多参加一些竞赛和项目,把你的每一次努力,都变成简历上可以量化的一行字。

人脉上,别只待在留学生的圈子里。多和你的专业课教授交流,让他们认识你、记住你。很多教授都有丰富的业界资源,他的一封推荐信,可能比你海投一百份简历都有用。多和班上的韩国同学交朋友,他们不仅能帮你更好地理解韩国文化,也可能成为你未来的求职信息来源。

如果你想清楚了,来韩国留学只是为了体验文化、开阔眼界,毕业后打算回国发展。那么恭喜你,你的心态会轻松很多。韩国顶尖大学的学历,在国内的认可度还是很高的,尤其是在和韩国有业务往来的企业里,你的留学背景和语言能力,会是巨大的加分项。

说到底,留学从来都不是一个能让你一劳永逸的选择。它给你提供了一个更高的平台,一个更广的视野,但路终究要靠你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

那张毕业证的含金量,不取决于上面的校徽,而取决于你在这四年里,为自己镀上了多少真金。

希望你合上这篇文章后,不再迷茫。无论留下还是回国,都祝你,前程似锦。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45242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