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长爆料:港科广凭这三张牌杀疯了

puppy

嘿,还在纠结选校的学弟学妹们!作为第一批“吃螃蟹”的港科广学长,真心想跟你们聊聊。当初我也犹豫,但现在只想说:港科广简直是开挂了,手握三张王牌直接杀疯!第一张,是纯正的港科大DNA加上更前卫的“枢纽”交叉学科玩法,大牛导师带你飞,学术氛围自由又硬核。第二张,是“壕无人性”的资源,全新的校园、顶配的实验室,科研经费给得超大方,而且地处大湾区核心,实习和就业机会简直送到嘴边。最后一张,是独一无二的“开荒”体验,我们学生和教授关系超近,你能参与到建校的每个环节,这种成就感和归属感别处可没有。想知道更多内幕?快来看看我的走心爆料吧!

学长真心话:报名前你得想清楚这几点
你是不是“探险家”? 港科广是全新的,很多东西需要自己摸索,社团、活动、传统都等着第一批人去创造。如果你喜欢按部就班、什么都有现成的,可能需要一点适应时间。但如果你享受创造的乐趣,这里就是你的乐园。
交叉学科是“必修课”。 这里的核心是打破学科壁垒。你可能会接触到很多本专业外的知识,需要有开放的心态和超强的自学能力。想在一个领域“钻牛角尖”到底的模式在这里可能不太适用,拥抱融合才是王道。
英语环境是标配。 课堂、邮件、报告、跟教授同学交流,基本都是全英文。英语不好会有点吃力,但反过来说,这绝对是让你英语水平坐上火箭的绝佳机会,毕业后跟国际接轨零压力。
位置在南沙,不是市中心。 虽然是大湾区地理核心,但校园离广州传统市中心(比如天河)有段距离。想天天逛街泡吧的同学要考虑清楚。但好处是,这里环境超级棒,安静,空气好,绝对是潜心搞学术、搞项目的天堂。

学长爆料:港科广凭这三张牌杀疯了

嘿,各位还在为offer和选校头秃的学弟学妹们,你们好!

我是你们的学长,笔名就叫“阿广”吧,目前正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也就是传说中的港科广(HKUST-GZ)就读。还记得一年多前,我跟你们一样,手里攥着好几个offer,每天在各大留学论坛里潜水,翻遍了每一个关于选校的帖子,纠结得头发都快掉光了。其中,港科广这个选项,说实话,当时在我心里是最“非主流”的一个。

“新学校,稳吗?”

“在内地办学,还能有香港本部的味道吗?”

“第一届学生,会不会是小白鼠?”

我爸妈拉着我开了好几次家庭会议,亲戚朋友们也各种“建议”。一个留学中介的老师甚至很委婉地跟我说:“同学,这个学校很大胆,但风险也……你懂的。”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信息差”。外界对港科广的印象,大多停留在概念和想象中。而我,站在选择的路口,一边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安稳,另一边是充满未知与想象的“冒险”。

最后,我还是选了港科广。现在一年多过去,如果有人再问我后不后悔,我只想说:幸好来了!这里简直是开挂了,手握三张王牌,直接在高等教育圈里杀疯了。今天,我就以第一批“吃螃蟹”的人的身份,跟你们掏心窝子地聊聊,这三张牌到底有多硬核。

第一张王牌:港科大纯正DNA + 全球独一份的交叉学科玩法

先给个定心丸:港科广,不是什么“分校”或者“独立学院”,它的全称是“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法律地位上和香港清水湾校区是平等的。毕业拿的学位证,含金量和本部完全一样。这不是我说的,是写在学校章程里的。

这种“纯正DNA”体现在哪?最直接的就是师资。我们这边的教授,要么是清水湾校区直接调过来的资深大牛,要么是全球招聘来的顶尖学者,标准和本部完全看齐。你随便在校园里逮一个老师,头衔可能就是IEEE Fellow、ACM Fellow,或者某某领域的开创者。比如我们的创校校长倪明选教授,本身就是计算机网络领域的国际顶尖专家;我所在的功能枢纽,就有好几位全球前2%的顶尖科学家。这种师资密度,你敢信吗?

有一次我上人工智能课,给我们讲课的教授,就是编写我们手里这本经典英文教材的作者之一。那种感觉真的太奇妙了,就像你在看一部电影,导演就坐在你旁边给你亲自讲解每个镜头。课程的硬核程度也和本部一脉相承,全英文授课,节奏快,信息量巨大,due和quiz能把你逼到图书馆凌晨三点。但这种高压带来的成长,也是肉眼可见的。

但如果只是复制一个清水湾,那就没意思了。港科广最“杀疯了”的地方,是它全球独一份的学术架构——“枢纽”(Hub)和“学域”(Thrust)。

忘掉那些传统的“学院”“系”吧。在这里,我们没有计算机学院、商学院这种划分。取而代 outubro的是四个枢纽:功能枢纽、信息枢纽、系统枢纽、社会枢纽。每个枢纽下面,又设立了若干个学域,比如人工智能、数据科学、智能制造等等。听着很玄乎?说白了,就是把所有学科打碎,再根据未来社会发展的真实需求,重新组合起来。

举个真实的例子。我有个同学,本科是学材料的,现在在“先进材料”学域深造。但他的导师,一位是研究高分子材料的化学大牛,另一位居然是“微电子”学域的教授。他们的课题是什么呢?研究一种新型的柔性半导体材料,既要懂材料本身的物理化学特性,又要懂它在芯片上的应用。这种跨界的组合,在传统院系结构里是很难实现的,因为两个系的资源、考核标准都不一样。但在港科广,这就是日常。

这种交叉学科的玩法,带来的好处是颠覆性的。你的思维不再被单一的专业框住,你可以随时去“信息枢纽”蹭一节机器学习的课,或者跟“社会枢纽”研究城市治理的同学合作一个项目,用你的技术去解决真实的社会问题。我们学校还为此专门设立了“跨学域先导计划”,真金白银地鼓励学生和导师组队搞跨界研究。我参与的一个项目,就是和几个学金融科技的同学一起,用区块链技术做一个可持续供应链的溯源系统。这种经历,不光是写在简历上好看,更是让你提前拥有了未来最需要的那种“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第二张王牌:“壕无人性”的资源 + 大湾区C位的地利

聊完软件,我们来聊聊硬件。一个字总结:壕!

港科广是一所全新的大学,整个校园都是从零开始规划建设的。这意味着什么?没有老旧的设施,没有需要修修补补的楼宇,一切都是顶配。我们校园的设计理念是“智慧绿色校园”,实现了100%碳中和,建筑都拿了国家绿色建筑三星认证。走在校园里,现代感和科技感扑面而来,图书馆里有可以自动借还书的机器人,宿舍楼下有24小时的无人超市,教学楼的实验室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我带你“云参观”一下。我们这边的超算中心,算力在国内高校里是排得上号的;材料表征与制备中央研究室里,光是各种型号的电子显微镜就有十几台,其中一台球差矫正透射电镜,据说价值几千万人民币,预约使用都要排长队。对于搞科研的人来说,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你脑海里冒出的很多疯狂想法,都有设备和条件去验证。你不用担心“想法很好,但没设备做”,学校想的比你更远。

这种“壕”,不仅体现在硬件上,更体现在科研经费和学生支持上。

因为是粤港合作、由广州市政府大力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港科广在经费上可以说是“不差钱”。教授们申请项目的成功率很高,给学生发的津贴(Postgraduate Studentship)也相当可观,基本可以覆盖掉你在广州的所有生活开销,让你能安心搞学术。我认识的一个博士师兄,他的导师直接给他配备了顶级的图形工作站,还支持他去参加好几个国际顶级的学术会议,机票酒店全包。这种待遇,在很多学校是不可想象的。

硬件和经费是基础,而港科广的另一大资源优势,是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广州南沙,大湾区的地理几何中心。

打开地图看看,从我们学校出发,一小时交通圈内,覆盖了深圳、香港、澳门、珠海、东莞等湾区核心城市。这意味着什么?实习和就业的机会,简直是送到你嘴边。

就在我们学校旁边,就是粤港深度合作园和南沙科学城,汇集了大量的科技创新企业。我们学校已经和很多大厂建立了合作关系,比如小马智行(Pony.ai)、广汽集团、华为、腾讯等等。学校的教授本身就有很多是业界的技术顾问,他们手里的横向项目非常多。你想找实习?导师可能一个电话就帮你推荐到对口的公司核心部门了。我们学校的职业发展中心也超给力,每周都会有各种企业的宣讲会、招聘会,来的都是像宝洁、联合利华、字节跳动这种级别的公司。

前段时间,我们一个做自动驾驶方向的实验室,直接把小马智行的无人车开进了校园做测试。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算法,出门就能在真实的路况上看到应用,甚至还能亲自参与到调试过程中。这种产学研的无缝衔接,带来的实践机会是无可比拟的。

南沙区政府对我们这些学生也是“宠爱有加”,各种人才补贴、创业扶持政策拿到手软。可以说,在这里读书,你不光是在一个大学里,更是在一个高速发展的、充满机会的经济热土上。

第三张王牌:独一无二的“开荒”体验 + 极致的师生关系

这张牌,可能是我个人感受最深,也是最想分享给你们的。

作为第一批学生,我们确实是“开荒者”。刚来的时候,校园里有些设施还在完善,社团活动也需要我们自己从零到一地创办。但这恰恰是港科广最迷人的地方。

在那些百年名校里,你是一个继承者。学校的文化、传统、规则,都已经根深蒂固,你更多的是去适应和融入。而在港科广,你是一个“共建者”。学校的第一个学术论坛是我们组织的,第一个篮球赛是我们举办的,第一个校园音乐节是我们策划的。小到学生会的章程怎么写,大到校园未来的文化氛围应该是怎么样的,学生都有非常大的话语权。你可以直接跟校长、副校长发邮件提建议,他们真的会看,甚至会邀请你坐下来当面聊。

这种参与感和成就感,是花钱买不到的。你不仅仅是在这里上学,你是在和这所大学一起成长,你的名字和故事,会成为这所学校历史的一部分。

这种“开荒”氛围,也带来了可能是全中国最融洽、最紧密的师生关系。因为学生总数还不多,我们的师生比非常高,官方数据大概是10:1。在很多课堂上,甚至是小班教学,一个教授对着十几个学生。你跟教授的互动,绝不只是“上课提问、下课拜拜”。

我给你讲几个我的亲身经历。我的导师,每周都会固定一个下午,在办公室准备好咖啡和点心,我们叫它“Office Hour”,但其实更像是一个聊天会,从学术难题聊到人生规划,什么都能谈。上学期期末,我们一个项目组为了赶进度,在实验室熬了好几个通宵。我们的指导教授知道了,二话不说,直接点了外卖送到实验室,还陪我们一起分析数据到凌晨。还有一次,我和几个同学对一个课程设置有意见,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给枢纽的主任写了封邮件,没想到第二天就收到了回复,邀请我们去他办公室详谈,最后我们的几条建议真的被采纳了,并应用到了下学期的教学大纲里。

在这里,教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你的良师益友,是你的合作伙伴。他们会记住你的名字,关心你的近况,欣赏你的每一个想法,并动用他们的资源和人脉全力支持你。这种被尊重、被看见、被赋能的感觉,对于一个年轻人的成长来说,真的太重要了。

所以,还在纠结吗?还在看着各种排名和攻略,试图找出一个“最优解”吗?

学长想告诉你,选学校,从来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它更像是一场双向的奔赴。你需要问问自己,你想要的是什么?

如果你想要一个稳定、成熟、一切都按部就班的环境,那很多老牌名校可能是更安全的选择。但如果你心里有一团火,渴望探索未知,享受创造的乐趣,不甘于走别人走过的路,那么港科广这个充满无限可能性的新平台,或许就是为你量身定做的。

选择一所大学,不只是选择一个名字,更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选择一个圈子,选择一种你希望成为的样子。对我来说,选择港科广,就是选择了一个充满挑战但也充满机遇的未来。

这趟“开荒”之旅,风景正好,期待你的加入。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47640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