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法国展,我想直接在里面安个家

puppy

在国外待久了,是不是总想把自己的小窝布置得温馨一点,找回那种“家”的感觉?我最近看的这个法国展,简直就是我的梦中情“家”!它完全不是那种冷冰冰、只可远观的博物馆,一走进去,就像闯进了一个法国朋友的公寓,从夏洛特·佩里安充满巧思的现代家具,到复刻的洛可可风精致卧室,每一个角落都在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l'art de vivre”(生活的艺术)。那种被温暖灯光、柔软织物和巧妙色彩包裹的感觉,真的让人想赖着不走,甚至直接拎包入住。如果你也对法式生活美学着迷,或者只是想从ddl里短暂逃离,找个地方治愈一下,那这里绝对能给你满满的灵感和慰藉。

小编的逛展省钱小贴士
嘿,姐妹们!如果你在欧盟国家留学,年龄在18-25岁之间,去法国大部分国家级博物馆和美术馆(比如我下面要说的这个)都是免费的!记得带上你的学生证和居留卡(Titre de Séjour),直接在入口出示就行,连票都不用换。另外,拍照别开闪光灯,不仅是为了保护展品,也是为了不打扰别人沉浸式体验哦。咱们的目标是找灵感,不是当游客~

这个法国展,我想直接在里面安个家

还记得我刚到巴黎的第一个冬天吗?天黑得特别早,下午四点外面就跟午夜似的。我租的那个顶楼“佣人房”,只有9平米,窗外就是一片灰蒙蒙的屋顶。每天从图书馆拖着一身疲惫回来,推开门,迎接我的是一盏惨白的节能灯、一张宜家最便宜的单人床,还有书桌上那堆永远也看不完的文献。有一次,我跟家里视频,我妈问我:“在那边还习惯吗?住得怎么样?”我把摄像头在小房间里转了一圈,笑着说“挺好的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关掉视频的那一刻,眼泪就掉下来了。

那种感觉,我想很多留学生都懂。我们不是在抱怨条件不好,而是在日复一日的ddl和语言障碍中,太需要一个能让自己彻底放松、感觉被包裹、被治愈的地方。一个能让我们在异国他乡,也能理直气壮地称之为“家”的角落。根据一份针对国际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超过60%的留学生都曾感到严重的孤独和想家,而居住环境的舒适度,被证明是影响幸福感和学业表现的关键因素之一。

那天,又是一个被论文折磨到崩溃的周六。我决定把自己从书堆里拔出来,去外面随便走走。我漫无目的地走到了卢浮宫附近,但实在不想再去跟蒙娜丽莎的微笑挤了。就在隔壁,我发现了一个叫“装饰艺术博物馆”(Musée des Arts Décoratifs)的地方。说实话,我当时对“装饰艺术”一无所知,只是想找个地方暖和一下,逃离现实两个小时。

可我错了,大错特错。我没有逃离现实,而是闯进了无数个别人的“现实”——或者说,是闯进了一个由无数个梦中情“家”组成的巨大公寓。这里根本不像个博物馆,没有那种“请勿靠近”的冰冷感。它就像一个巨大的时空宝盒,一推开门,你就掉进了一段段活色生香的法式生活里。

第一站:住进夏洛特·佩里安的“思想胶囊”

穿过几个摆满中世纪器皿的展厅后,我突然拐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这里的线条干净利落,充满了木头、皮革和金属的温暖质感。空气里仿佛都飘着一股理性的、充满巧思的味道。这里是20世纪现代主义设计的区域,而我的目光,瞬间就被夏洛特·佩里安(Charlotte Perriand)的作品牢牢抓住了。

你可能没听过她的名字,但你一定见过她的设计。她曾是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工作室的核心人物,那张经典的LC4躺椅就有她的心血。但在这里,我看到的远不止一把椅子。我看到了她为一个滑雪度假村设计的“一体式”厨房,小小的空间里,所有东西都触手可及,推拉门关上,就是一个整洁的木质墙面。这不就是我们这些住在蜗居里的学生梦寐以求的设计吗?

还有一个让我挪不开步的,是她设计的“Nuage”(云朵)书架。它不是我们常见的那种呆板的方格子,而是由不同形状的木质和铝制单元自由组合,像天上的云朵一样,可以随意拼接、延伸。它既是书架,也是隔断,更是一件墙上的艺术品。我站在那里,脑子里已经开始盘算:如果我的小房间有这么一面墙,那该多酷!书本、纪念品、绿植,都能错落有致地摆放,整个空间都会变得灵动起来。

佩里安的设计哲学,在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看来,依然前卫得惊人。她强调“生活的艺术”(l'art de vivre),认为设计应该服务于人,而不是让人去适应物品。她设计的家具,充满了机关和巧思,比如可以旋转的桌面、可以折叠的椅子,都是为了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最大的可能性。这对于居住空间普遍狭小的欧洲城市来说,简直就是福音。难怪近几年的室内设计趋势报告里,“中世纪现代风”(Mid-Century Modern)始终名列前茅。根据全球设计平台1stDibs发布的《2023年室内设计师趋势调查》,有超过80%的设计师表示,这一风格的需求仍在持续增长。因为它不仅仅是好看,更是实用主义和美学的完美结合。

看着这些设计,我突然意识到,我们留学生在布置房间时,常常陷入一个误区:因为觉得只是“暂住”,所以就用最基础、最临时的东西随便凑合。但佩里安的设计告诉我,无论空间多小,生活多么“临时”,我们都值得拥有一个经过精心思考、能让日常生活变得更高效、更愉悦的环境。

穿越时空:在洛可可的卧室里做个甜梦

从现代主义的理性空间出来,我感觉自己像是坐上了时光机,一脚踏入了18世纪的法国。眼前是一个被完整复原的洛可可风格卧室,精致得像一个马卡龙色的甜梦。

墙壁上是浅蓝色的木质雕花护墙板(boiserie),上面点缀着淡淡的金色花纹,温柔得能掐出水来。天花板上垂下一盏小巧的水晶吊灯,光线柔和地洒在房间的每一个角落。房间中央是一张华丽的床,床头的帷幔是丝绸质地,带着优雅的褶皱。旁边摆着一张曲线玲珑的“美人靠”(chaise longue)和一张小巧的梳妆台。

说实话,第一眼看到时,我觉得这有点“浮夸”,甚至有点“土豪”。但当我走近,细细品味那些细节时,我完全被征服了。那种美,不是咄咄逼人的,而是充满了女性化的、私密的、舒适的氛围。你可以想象,在几百年前,一位贵族小姐就是在这里,和闺蜜们喝着下午茶,分享着最新的八卦和心事。这里不是一个用来向外人炫耀的客厅,而是一个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可以卸下所有防备的私密乐园。

这种对“私密”和“舒适”的极致追求,不正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氛围感”吗?我们当然不可能在自己的学生公寓里搞一套路易十五时期的古董家具,但洛可可美学给了我一个巨大的启发:家的感觉,很多时候来自于色彩和材质的巧妙运用。

比如它的色彩。整个房间几乎没有一个“硬”的颜色,全是饱和度很低的灰粉、薄荷绿、奶油黄。心理学研究表明,这些柔和的色彩能够有效缓解焦虑,让人感到平静和放松。这对于我们这些天天被学业压力轰炸的学生来说,太重要了。与其面对着出租屋里千篇一律的“大白墙”发呆,为什么不试试刷一面柔和的颜色,或者用一些彩色海报、织物来点缀呢?

还有材质。天鹅绒的坐垫、丝绸的窗帘、羊毛的地毯……这些柔软的织物,能极大地提升空间的“温暖指数”。如今,像H&M Home、Zara Home这些快时尚家居品牌,让我们能以很低的价格买到类似质感的靠垫、盖毯。几十欧元,就能让你的宜家沙发瞬间“升舱”。近两年在年轻人中大火的“Grandmillennial”(祖母风)和“Cottagecore”(田园风),其实都从洛可可风格中汲取了灵感,它们都在强调一种复古、舒适、充满个人故事感的居住美学。Pinterest发布的《2024年趋势预测报告》中,“复古厨房”(Kitschens)和“西部哥特风”(Western Gothic)等带有怀旧和装饰元素的风格搜索量暴增,说明大家越来越渴望从极简主义的“冷静”中逃离,拥抱更有温度和人情味的设计。

家的心脏:在Art Deco的餐桌旁聚会

展览还在继续,我又“闯”入了一个20世纪初的Art Deco(装饰风艺术)风格的餐厅。和洛可可的柔美不同,这里充满了强烈的几何线条、华丽的金属元素和浓郁的色彩。黑色的漆木餐桌、黄铜镶边的镜子、墨绿色的丝绒餐椅,一切都显得那么时髦、大胆,带着一种纸醉金迷的都市气息。

但吸引我的,并不是这种“了不起的盖茨比”式的奢华,而是它所营造出的那种“欢迎来我家吃饭”的氛围。一个设计得如此漂亮的餐厅,显然不是为了让主人独自一人吃外卖的。它仿佛在向你发出邀请,让你快点打电话给朋友,组织一场周末聚餐。

这一下就击中了我的软肋。留学生活中,最怕的就是一个人吃饭。还记得吗?刚来的那几个月,面对着空荡荡的厨房,我们最常做的就是煮一包泡面,或者干脆用一个苹果解决晚饭。不是因为懒,而是因为觉得“一个人,不值得那么麻烦”。

但这个Art Deco餐厅提醒了我,餐桌,乃至整个厨房和用餐区,才是一个家的心脏。它不仅是填饱肚子的地方,更是社交和情感交流的中心。法国人的“l'art de vivre”,很大一部分就体现在餐桌上。他们可以花上几个小时,从前菜、主菜到甜点、咖啡,边吃边聊。重要的不是食物有多昂贵,而是“分享”这个过程本身。

牛津大学的一项社会学研究发现,那些经常与他人共同进餐的人,其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远高于那些总是独自吃饭的人。 communal eating(共同进餐)能建立更强的社群联系,有效对抗孤独感。这对于我们留学生来说,意义非凡。

看到这个展厅,我开始反思自己。我那个小小的厨房,是不是也可以变得更“好客”一点?也许我不需要一个长餐桌,但可以买一块漂亮的桌布,让我的小书桌在需要的时候变身餐桌。我可以在窗台上种一盆罗勒或者薄荷,做饭的时候随手摘几片叶子,这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情趣。我可以多买几套餐具,即使只是IKEA最便宜的白色盘子,也比天天用外卖盒要有人情味得多。最重要的是,我要鼓起勇气,对新认识的同学说一句:“这周末,来我家吃饭吧?”哪怕我们只是分享一锅番茄意面,那种温暖,也足以驱散一整个冬天的阴霾。

所以,“生活的艺术”到底是什么?

从现代主义的功能性,到洛可可的私密性,再到Art Deco的社交性,我在这个博物馆里逛了整整一个下午,仿佛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式生活美学课。我终于明白,那种让我“想直接安个家”的感觉,到底从何而来。

它不是来自某一件昂贵的家具,也不是来自某一种特定的装修风格。它来自于那些充满“人”的痕迹的细节。比如,在一个展出的书房里,我看到书桌上随意放着一副眼镜、一封拆开的信;在卧室的床头柜上,摆着一本翻了一半的书和一杯喝过的水。这些细节让整个空间瞬间“活”了过来,让你相信,这里真的住着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有故事的灵魂。

真正的“l'art de vivre”,不是把家打造成一个完美的样板间,而是把它变成你个人世界的延伸。是你在跳蚤市场淘来的那张有点褪色的电影海报,是你旅行时背回来的那只奇形怪状的陶罐,是你朋友送的那盆被你养得半死不活的多肉。是这些充满了你的记忆、你的品味、甚至你的小怪癖的东西,共同构建了那个独一無二的、能让你感到绝对安全的“巢”。

这给了我,以及所有在海外打拼的留学生,一个巨大的安慰。我们或许没有多少预算,我们的居住空间或许很小,我们甚至不知道明年会搬到哪里去。但这都不妨碍我们从今天开始,用心去经营自己的这个小窝。

所以,当你下次再因为ddl而焦虑,因为想家而难过时,别再硬扛了。从椅子上站起来,花点时间,为你自己打造一个能“充电”的港湾吧。

别再用那个刺眼的白色吸顶灯了,去二手市场(Brocante或者Vide-grenier)淘一盏只要几欧元的旧台灯吧,换上一个暖黄色的灯泡,当它亮起的那一刻,整个房间的温度都会上升5度。

别再让你的床只是一张睡觉的工具了,去Monoprix或者H&M Home打折区买两个舒服的靠垫,再加一条柔软的盖毯。这样,它也能成为你阅读、看电影、和朋友聊天的沙发。

别再对着白墙发呆了,去塞纳河边的旧书摊(bouquinistes)买几张复古的版画或明信片,用最简单的胶带贴在墙上,那就是你的个人画廊。

还有,去楼下的花店买一小束花吧,哪怕只是最便宜的洋甘菊。当一抹鲜活的色彩出现在你的书桌上时,你会发现,生活好像也没那么糟糕。

最最重要的,像法国人一样,邀请你的朋友来家里坐坐。分享一块蛋糕,一瓶廉价的红酒,或者只是一壶热茶。你的小房间,会因为充满了欢声笑语而变得无限大。这,才是“生活的艺术”的终极奥义——不是拥有什么,而是如何去感受和分享。

那个下午,我从装饰艺术博物馆走出来,巴黎的冬天好像也没那么冷了。我没有直接回家,而是拐进了一家家居店。我没买什么大件,只买了一盏小小的、有着温暖布艺灯罩的台灯。那天晚上,当我关掉惨白的吸顶灯,拧开那盏新台灯时,柔和的光晕笼罩了我的9平米小屋。那一刻,我趴在书桌上,突然有了一种无比踏实的感觉——

嗯,我到家了。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Blog

Comments